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7)

移居並開發南圻的另一支中國移民隊伍是莫玖率領的。莫玖是廣東海康人,明亡後不服清朝統治,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率領一批仁人志士從廣東南逃柬埔寨。先在金邊、柴末等地通過設賭場、開銀礦發了財。爾後,帶領一批人到茫坎一帶開發,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傳有仙人出沒於河上,這個地方被叫作河仙。莫玖以河仙為中心,組織領導著東至金甌角,西至磅遜灣口廣大地區的開發。由於開發有功,他被柬埔寨國王委任為這個地區的地方長官。後來,阮氏集團將河仙七社村並入越南版圖。1735年莫玖死,其子莫天賜繼位,子承父業,繼續開發河仙,河仙後來成為南圻的一個重鎮。

以楊彥迪等人為首的大規模海外移民集團,和以後陸續到來的華僑,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較高的生產技藝、文化素質,他們和生活在那裏的越南、柬埔寨人民一道披棘辟萊,共同開發南圻。


農業是兵民衣食之所依,而湄公河流域又有發展農業所必須的良好條件,所不足的是,那裏人煙稀少,是一塊灌莽叢雜、未經開墾的荒地。於是,華僑在困難的條件下,墾地開田,變不毛之地為“桑蔗之野”,栽植煙草、瓜果,築屋建店,為荒原注入了生機。這個地區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產米區,這是和17世紀中期開始,大批華僑的艱苦創業分不開的。

地處湄公河平原的南圻地區,河港交叉,有水利與河運之便。但由於缺乏必要的水利建設,致使河道“迂遠狹小,屈曲淺涸”、“泥淤草木壅塞,舟楫不通”,利反成害。定居在那裏的華僑,於1816—1820年,分別參加了疏通瑞河、開浚永清河、興修安通河的水利工程。其中,安通河興修工程最為浩大。安通河在藩安鎮西南,由於年久失修,河道彎曲窄狹,影響航運。1819年約有11000多名華僑在修河工地上勞動,他們“改故道,開新涇”,費時三個月,使舊河道變得“深廣便捷”,便利了西貢市的對外運輸交通。為紀念華僑在興修河道過程中所作的貢獻,安通河更名為中國河。瑞河、永清河、安通河三項水利工程的完成,對於越南南部地區的水利交通事業和經濟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構立鋪市,致力於城市建設,這也是南圻華僑的一大功績。在17世紀以前,南圻地區不僅沒有城市,連村莊也十分疏落。楊彥迪等人率眾來後,在墾地種田、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的同時,也在華僑的聚居點構立鋪市。最早出現的是陳上川招攬華僑商人在此營建的農耐大鋪。到十七八世紀,它成為南圻地區的經貿中心,出現了一些被稱為“巨擘”的富商大賈。莫玖在17世紀下半期營建的河仙鎮是一個港口城市,到他兒子莫天賜時代,河仙鎮更具規模,鎮內市鋪分立,胡同穿貫,店舍絡繹,頗有些氣派。不過,上述鋪市如果和柴棍鋪比較起來就有些遜色了。


1771年,越南爆發了西山農民戰爭,許多華僑遷往藩安鎮新平江畔居住,在這裏逐漸興起了新市鎮——柴棍鋪。柴棍鋪內,筆直的大街與橫街各相貫穿,成田字型布局。街內各式各樣的商店林立,關帝廟、天後廟及福州、廣東、潮州、溫陵、漳州等同鄉會館分峙各街區,還有水井、小溪上架大板橋……完全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城市。柴棍鋪後來稱柴郡,法國殖民主義入侵後將柴郡東面一帶辟為政治中心,並以柴郡諧音拼作Saigon,華僑再轉譯為西貢。而原來的柴棍鋪(柴郡),廣東籍華僑稱它為堤岸。今日越南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胡志明市(舊稱西貢)正是在200多年前華僑營建的柴棍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越南南部一些市鎮,有莫玖街,還有陳上川、莫玖等的墓、廟,逢他們的誕辰日還有紀念活動,這說明華僑先驅人物在開發、建設南圻地區的功績是為人們所肯定的。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