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1)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20)

1950年以后,香港每年生產200至250部影片,其中只有少量向人民中國進口。這些影片大多為商業性影片(戲曲片、神話片、舞劇片、探險片、言情片以及模仿好萊塢的影片)。

這些產品一直是專門供應東南亞各國的,在那里,華僑開設的電影院也是當地居民中不那麼富裕的階層光顧的影院。為了適應那些文盲和不懂華語的觀眾的需要,來自香港的影片不得不把故事變得非常簡單,而這時進步導演在香港的地位已被那些自上海移居香港的製片商們所取代了。…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54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9)

繼1950年的影片大量生產之后,人民中國力圖提高它的電影的質量,著重於劇本的完美無缺。這種注意做過了頭,對電影劇本的草稿進行無休無止的討論,最后卻從不把它們拍成影片,這就妨礙了影片的生產,以至到1952—1954年間影片年產量下降到不足20部,而一般質量卻無顯著的提高。

在這個時期攝制的影片中,陳西禾在上海導演的《姐姐妹妹站起來》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統治下妓女的可怕命運。呂班在長春攝制的《六號門》可稱為是一部傑作,它描寫天津碼頭工人組織的一次反對國民黨和那些在碼頭上作威作福欺壓工人的惡霸的罷工。石揮的《雞毛信》在手法的新穎上與嚴恭的《結婚》不相上下。…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52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8)

1936年,國民黨控制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在南京正式開張1。到了1938年,由於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簽訂了合作協定,「中電」也在好幾個月里成為進步人士公開合作製片的中心。南京失守之后,一些製片廠在臨時首都重慶匆促成立。它們被用來作為製作《塞上風雲》這部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到內蒙古拍攝外景的影片的基地。應雲衛導演的這部影片是由著名女演員黎莉莉主演、根據陽翰笙創作的劇本拍攝的,陽翰笙是許多進步影片的傑出劇作者之一(1932—1937年攝制的《中國海的怒潮》、《鐵板紅淚錄》、《逃亡》等片的劇本都是他寫的)。《塞上風雲》是在景色非常優美的草原拍攝的一部極引人入勝的影片,歌頌漢族與蒙古族人民的團結一致。日本人則於1944年也在那里拍了一部《成吉思汗》以示對抗,該片是同內蒙古的資本家合作攝制的。

1「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據查證,成立於1933年10月,此處有誤。——譯者。…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9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7)

進步的編劇(於伶、陽翰笙、夏衍、孫瑜等)把一些老導演引向新的道路,如卜萬蒼導演了《故都春夢》、《三個摩登女性》,程步高改編了茅盾的小說,拍成《春蠶》,同時根據夏衍的腳本,攝制了他的最佳作品《狂流》,表現因國民黨官員玩忽職守而釀成大水災的情景。

誰要是看過袁牧之的《馬路天使》,如果不知道該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個對法國電影一無所知的年輕導演之手,他一定會以為這部影片直接受讓·雷諾阿或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袁牧之的這部影片以充滿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筆調,通過一個流浪的音樂師、一個小理髮匠、一個賣報人,以及幾個年輕的女子和一個妓女的悲喜遭遇,描繪了上海郊區的平民生活。影片嚴厲地抨擊了那些中國富商和實業家,風格極為獨特,而且是典型中國式的,——但受當時日本「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不是不可能的。…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7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6)

中國

1903年在上海的一個茶館里,西班牙人雷瑪斯放映了幾部影片,生意如此興隆,以至十年以后,這位外僑在上海、漢口、廣州與天津擁有十來個電影院組成的放映網。1

1據《中國電影發展史》初稿(程季華主編),我國首次放映「西洋影戲」為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見該書第8頁);雷瑪斯是在1903年接管他的朋友加倫白克(西班牙商人)的電影放映業,先在上海虹口乍浦路跑冰場內放映,后遷至大馬路同安茶居內,最后遷到福州路青蓮閣,而加倫白克的電影放映則在1899年已在上海進行。見該書第10頁。——譯者。…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5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5)

印度尼西亞

這個文化悠久、美麗的大國(人口為8000萬)在被正式稱為「荷蘭東印度」時,電影業的發展還微不足道。

直到無聲片末期,在這個島國還只有百十來家影院。最為豪華的影院歸荷蘭人所有,而最大眾化的影院屬於控制該國部分商業的華僑。電影院中央的椅子是留給殖民者坐的,當地「土著」只能坐在兩側的長凳子上。…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3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4)

1950年之后,日本電影由於它的藝術價值和數量眾多,繼續保持著領先地位。它在1958年生產了504部故事片(其中上百部為放映歷時不足一小時的中型影片)。影院數超過7400家,觀眾人次高達10億(每人每年平均購票12張)。

儘管這些影片大部分都是在各大公司的製片廠用傳送帶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有價值的作品為數仍然很多。…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2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3)

從1950年到1955年,獨立製片人的最優秀影片是龜井文夫的《一個女礦工》,新籐兼人的《原子彈災難下的孤兒》,山村聰的《蟹工船》,今井正的《百合塔》與《暗無天日》,以及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箱根風雲錄》和《沒有太陽的街》。

在朝鮮戰爭正在進行中間,龜井文夫導演的這部影片通過一名女礦工漫長的生活與死亡歷程,歌頌了日中兩國勞動者的團結。影片在北海道煤礦中拍攝,得到工會工人們的支持,並有溝口健二喜愛的女演員山田五十鈴參加演出。它的主題思想是兩名礦工提供的,由編劇家新籐兼人將它寫成劇本,新籐兼人不久導演了《原子彈災難下的孤兒》。…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40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2)

今井正也是在大戰期間開始電影事業的,他在《民眾之敵》這部猛烈抨擊日本軍國主義的影片中顯示出他豐富的天才。他后來拍攝的《地下生活二十四小時》和《藍色的群山》也表現這種才能。山本薩夫和龜井文夫攝制的《戰爭與和平》是一幅描寫當代日本及其人民苦難的充滿熱情的畫卷。山本薩夫在戰前曾根據安德烈·紀德的作品拍過《田園交響樂》。龜井文夫先前是軍隊里的紀錄片攝影師,由於《上海》一片的和平主義傾向而被捕入獄。他在1946年根據舊的新聞片剪輯了一部《日本的悲劇》。木下惠介幾乎在剛進電影界時就以他的《大曾根家的早晨》一片而大獲成功,他是一個很能吸引人的導演,喜愛表現一些瑣碎的愛情悲劇或風俗喜劇,例如《卡門回故鄉》就是一部風俗喜劇片,該片還是第一部日本彩色片。…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39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1)

檢查機關的嚴格控制使得「思想片」日見減少,而這時有聲電影已經廣為流行,使用的是日本或美國的發明專利。有聲電影的頭十年(1931—1941)恰好是日本從佔領滿洲里到襲擊珍珠港一步步進入全面戰爭的時期。軍國主義者掌管了政府,他們在侵略中國之后提出了「一切為了戰爭」的口號,這口號遭到日本優秀的電影創作者們的抵制。

在那些被迫放棄攝制「思想片」的電影導演中,衣笠貞之助轉而攝制古代的題材,而內田吐夢和溝口健二則繼續拍攝現代題材。衣笠貞之助在重拍的《忠臣譜》中引用了一種極獨特的新蒙太奇手法,以后又以《大阪的夏季比賽》一片完全革新了武士片的風格。…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37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10)

第二十四章·遠東的電影(日本、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國)(1902—1966)



1940年以前,歐美人士對東方電影的存在幾乎完全無知。戰后,由於各種新的發現,使西方逐漸認識到了日本、中國、印度、埃及等國影片生產的重要性,這些國家都有極古老的傳統、偉大的文化和歷時較長或較短的經驗作為它們影片生產的基礎。同時,這些民族電影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國的影響,但大部分曾經歷過一種獨特的和富有成果的發展。



日本…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8 at 9:34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13)

木頭和棉花

鞋子分兩種:橡皮套鞋和木鞋。橡皮套鞋是一種奢侈。木鞋是一種災難,只有鞋底是木頭的,一塊兩指厚的木板。鞋面是灰麻袋布做的,周邊圍有一圈細細的皮帶子。布面就是沿著這條皮帶用釘子釘到鞋幫上的。對釘子而言,麻袋布太不結實了,總是破,首先就是在鞋跟的地方。木鞋是高幫的,有系鞋帶用的小孔,但鞋帶是沒有的。我們把細鐵絲穿過去,在末端旋緊扭死。過不了幾天,小孔周圍的布也就全破了。

穿木鞋沒法屈腳趾。我們沒法把腳從地面擡起來,只能拖著腿。老是拖曳著走,膝蓋都變得僵直。如果鞋底開裂的話,我們就輕松多了,腳趾會自由一些,也可以更好地彎膝蓋…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3:17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15)

我出發了。不一會兒我渾身上下癢起來,頭上有虱子,脖子前後有虱子,腋下有虱子,胸前有虱子,陰毛裏有一團團的虱子。在雨靴的裹腳布裏,腳趾之間不用說是奇癢了。要搔癢就得擡手,可袖子裏塞滿了土豆,如何擡得了手。要走路就得彎膝蓋,可是褲腿裏塞了土豆,彎腿也做不到。我拖著步子挪過了第一座爐渣堆。第二座怎麽也看不見,抑或是我沒注意到。那些土豆比我還重。要想看到第三座爐渣堆就難了,因為天色已經很暗了。滿天的星斗都連起來了。銀河從南流向北,理髮師奧斯瓦爾德·恩耶特曾經這麽說過,那次他的第二個老鄉沒逃成,正在營地操場上示眾。要想去西方的話,他說,就得跨過銀河,再向右拐,然後照直走,一直保持在北斗七星的左邊。不過我始終沒有發現第二座和第三座爐渣堆,回程它們應該出現在左邊的。我寧願隨時隨地受人監督,也不願徹徹底底迷失方向。金合歡樹,玉米田,還有我的腳步都披上了黑色的鬥篷。野菜的頭注視著我,像人的腦袋,留著各式各樣的發型,帶著各式各樣的帽子。只有月亮戴著一頂白色的女帽,像護士一樣輕撫著我的臉。…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12)

推車有兩個高高的木輪和兩個長手柄。它像是老家磨剪子的師傅們走街串巷時推的車。整整一個夏季,他們會輾轉於各地。送麵包的人只要離開推車一步,就會一瘸一拐的。理髮師說,他的一條腿是木頭做的假肢,是用鏟柄釘在一起而成的。我羨慕這個送麵包的,他雖然少了一條腿,卻有許多麵包。理髮師也目送著麵包車,他只體會半饑餓的狀態,說不定間或還會跟送麵包的人做點交易。就連腹中飽足的圖爾·普里庫利奇也會目送著他,也許是在監視他,也許只是漫不經心地看看。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但總覺得理髮師想轉移圖爾·普里庫利奇對麵包車的注意。不然的話我沒法解釋,怎麽會我剛坐到椅子上,他就說:我們勞動營裏真是魚龍混雜呀,什麽地方的人都有,就像是住旅店,會暫時一起住上那麽一段時間。…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2:50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11)

魚龍混雜的一群人…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2:49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10)

每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等到離水泥有了一定的距離,工地也已被拋在了身後時,我才明白過來,不是我們在相互欺騙,而是俄國人和他們的水泥欺騙了我們。但到了第二天,懷疑又會重新再來,不顧我的理智,針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感覺到了這點,他們也都會懷疑我,這一點我也感覺得到。水泥和饑餓天使是同謀犯。饑餓撕扯開我們的毛孔,爬了進去。之後,水泥就把毛孔堵上了,我們被水泥封起來。

水泥塔內的水泥是可能會要人命的。塔高四十米,沒有窗戶,裏面是空的。應該說,幾乎是空的,但人還是有可能在裏面淹死。相對於塔的規模而言,留在塔內的水泥只能算是殘餘,散落在四處,沒有裝袋。我們要用手把它刨到桶裏去。這是一些陳年舊水泥,但陰險而機靈。它們身手敏捷,埋伏在那裏守候著,灰色而無聲地滑向我們,讓我們閃避不及。水泥是會流動的,流淌得比水更快、更平。我們有可能被它攫住而溺斃。…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2:47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9)

水泥



水泥總是不夠。煤應有盡有。爐渣磚、碎石和沙也一直夠。水泥卻老是用完了。它會自動地變少。對付水泥可得當心,它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惡夢。它不僅會自動消失,甚至會消失於無形。這樣水泥既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覓。



班長大吼著:“你們要看好水泥”。

工頭大吼著:“你們要節約水泥”。

風來的時候:“水泥不能被吹跑。”

雨雪來臨的時候:“水泥不能被淋濕。”…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9, 2018 at 2:14pm — No Comments

石川啄木·打開了舊的提包

我的朋友打開了舊的提包,

在微暗的燭光散亂著的地板上,

取出種種的書籍,

這些都是這個國家所禁止的東西。

 

我的朋友隨後找到了一張照片,

“這就是了!”放在我的手里,

他又靜靜的靠著窗吹起口哨來了。…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19, 2018 at 1:44am — No Comments

周建人·花鳥魚蟲及其它(51)遺傳和變異

俗語說的「龍生龍,鳳生風」和「一母生九子,子子不相同」這兩句話分明是矛盾的,既然「物生自類本種」的,為什麼會「子子不相同」『的呢?歐洲也有相似的矛盾的俗語,便是「子肖其親」和「自然從不把同一個模型用兩次」。自然既不把同一個模型用兩次,為什麼會「子肖其親」的呢?

然而這兩句矛盾的俗語裡卻包含了遺傳和變異的真髓。…

Continue

Added by KyrGyz on November 18, 2018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郭沫若《百花詩》山丹花

我們是野生的一種小百合花,

花冠較小,花梗較短,鱗莖不大。

生長在不向陽的幽靜的山野,

萬綠叢中,紅星朵朵,分外出色。

陜北人說我們受苦在背窪窪,

說和小蒜比賽,山丹丹落了馬,

因為不及小蒜能夠抵抗旱魃;

這是出於同情所編造出的話。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November 18, 2018 at 4:46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