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現代西方批評
新批評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就開始衰竭,之後西方批評開始聚焦文學與社會的關聯性,也就是把重點放到了意識形態的闡釋上。這也演變出一系列的研究課題:
女性主義:強調種族、性別和階級在敘事的冩作、閱讀、理論化過程産生的差異。福柯:小説在規訓讀者方面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注重文學敘事閱讀中,考察作品在其生産之際所處的宏觀經濟和階級體系。酷兒理論:顛覆傳統的異性戀對個體敘事作品的闡釋。後殖民理論:關注後殖民狀況如何對敘事建構與接受産生影響。新歷史主義:關注文學敘事所展開研究,將文學敘事置於創作之際所處的宏觀文化話語網絡之中,進而使文學敘事不可避免與那一網絡産生相互影響的作用。
⚪意識形態轉向…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8,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喬納森卡勒認爲,敘事具有雙重邏輯,即故事中的行動邏輯和話語中的主題、文類和良構邏輯(話語邏輯)。而顧及此雙重邏輯,勢必會破壞故事相對於話語的顯著優先性。比如肥皂劇的戀人喜結良緣,究竟是他們行動所致,還是主題和文類的連貫性所要求的?又比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被認爲是殺死父親的兇手不是在於故事中的証據,而是話語邏輯要求行動要完成他所履行的預言。但不論怎麼説,故事和話語之分是可被當作一個起點考察作爲形式系統的敘事。
二、認知敘事學…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6,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本章是《敘事的本質》一書的末章,筆者將提煉書中的關鍵內容,梳理額外的拓展部分,按照作者的邏輯羅列出過去四十年敘事理論的範圍,其涉及三個時期突出的總體敘事概念:作爲形式系統的敘事、作爲意識形態的敘事、作爲修辭的敘事。其分別對應不同的闡釋體系,從傳統敘事學直至認知敘事學,從現代到後現代,從形式主義到巴黎學派,多個理論家輪番上陣,各顯功力,進行了異彩紛呈的敘事實踐。
形式系統敘事
一、經典敘事學…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4,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二是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的比較。一般的文學原理討論或作品分析不會像認知研究那樣自覺、充分地考慮認知問題,也不會運用認知的理論、觀點和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因此,對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進行比較,可以更為清晰地表現出文學認知研究的特點和學術價值。以認知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比較為例,傳統的現實主義觀念多是針對作家和作品而言,很少關注讀者,但提出「認知現實主義」的特羅辛科則認為,不能忽略讀者的認知活動。就「真實」這一命題而言,傳統現實主義主張「真實地描繪事物的現象」,因此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使得一個虛構文本成為現實主義的?」但認知現實主義卻這樣發問:「什麼東西使得這個虛構文本對讀者來說似乎是現實主義的?」在認知現實主義看來,任何虛構性文本因為其虛構性,所以本質上並不是「現實」的,但它卻有可能在讀者的認知中顯得是「現實」的,所謂「現實主義」指的就是這種認知效果。…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比較認知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即細讀、實驗和調查(如問卷、訪談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認知詩學的「細讀」並不完全等同於新批評及一般所說的細讀,它強調語言學特別是文體學的語言導引作用和認知分析的必要性與目的性。比如分析簡·奧斯丁小說的人物對話,認知詩學要求借用語言學、文體學等工具去細品、推敲文本給予的線索,進而通過認知分析發掘文本內涵。…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認知詩學醞釀於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來發展日益迅猛。彼得·斯托克維爾在《認知詩學導論》中說: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文學批評等認知研究的迅猛發展,認知詩學也獲得了新的理論動力,「正在走向快樂自信的黎明」。在中國,文學的認知研究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引起學界關注,近年來也引發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
堅守比較立場 依托認知理論…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6:30am — No Comments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
李老師與我們分享的第三個概念為「不透明性」,這一概念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亦是 Glissant 的重要貢獻。Glissant 以兩種面向詮釋不透明性,(一)、以森林景觀的視角,是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 Glissant…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5, 2023 at 6:10pm — No Comments
而維特根斯坦則傾向於提供一種新知識,以期解決哲學問題。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維特根斯坦無比強烈,甚於莊子;但對自由和幸福的關照,莊子更是樂而忘返,不知老之將至。在對人類命運的同情和探索上,二人都飽含悲憫之情,竭力而爲,希望構建一個有意義而富含生趣的世界,這一點偉大的宗教家與哲學家都具有相似性。
因此,在對意識的探究中,從知識論而言,莊子沒有像維特根斯坦那樣提供具體的知識,這是時代之困,不能苛責莊子,即便是時下,“意識”依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儘管各種主義層出不窮,行爲主義、功能主義、同一論、取消主義,或是二元論與泛心論,都未能給出“定論”。莊子在道論的視野里,爲意識留有餘地,而其空靈的體悟近佛,可爲同一論和取消主義提供更妙的思路,即意識和心靈並不需還原爲物質,或者取消,而是一種“空性”的在場。維特根斯坦所供給的新知識,爲心智哲學的興盛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燃料”。…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Glissant 延續德勒茲的根莖(rhizome)概念,以根莖作為想像方式,提供加勒比海人身份課題的思考方向。如同植物在土底下錯綜複雜的連結、在空氣中透過花粉與果實等隨機的媒介傳播,各種交雜的可能性都同時存在,Glissant以此談論祖先們的遷移,並非猶太人的離散(diaspora),亦非以種族為本的國族主義。
藉由“errantry”,肯認(歷史上)錯誤必然存在,但並不因錯誤而逃避存在的事實,這是 Glissant 談論加勒比海集體歷史的方式,亦藉此活化了德勒茲的根莖概念。
第三個討論方向為 “French”,Glissant 將世界語言分為三種:(一)、不涵納殖民性的語言,例如中文、印地語;(二)、部分歐洲國家的語言,強調大陸性思考且未曾與世界上的他者進行複雜的歷史交融,例:德語;(三)、充滿殖民歷史,…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5,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
主講人:李紀舍(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兼與談人:涂銘宏(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
側記:阮芳郁(台大台文所碩⼠班生)
閱讀文本: Édouard Glissant. "Paths," "Theories," and "Poetics," Poetics of Relation. (pp. 89-210)
時間:2022年 5 月 21 日…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5,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於是,晚期維特根斯坦花費大量的精力研究”確定性”難題:我們是在什麼意義上談論”確定性”的?他通過思考和回應”摩爾命題”及”摩爾証明”,探索出整體主義的思路——世間事物的確定性是由整個體系決定的,通過對整體的綜觀,便可確定某個對象。(參見劉暢)而確定性本身並非一成不變,他用”河床之喻”來闡釋這種間於獨斷論和相對主義之間的相似論。他把生活世界比爲河流,而將“世界圖景”(軸心命題、常識、集體經驗和基本信念)比爲通道或河床。在我們這晝夜不捨的生活之流中,那些相對牢固的信念(即基礎信念)則在信念的河流中,扮演着河床的角色,而那些相對不太牢靠的信念,就相當於信念之流中不斷被衝刷變換的泥沙。正是河床使得河流得以可能,但河床身處激流,也在流變之中。…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5,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莊子筆下的“道”,乃一切的宗師,宇宙的本原,世間的最高主宰:“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莊子》,第102頁)不論在邏輯上,還是在時間上,“道”都具有優先性。宗於大道,方可擺脫已有價值觀的羈絆,“韲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同上,第117頁)。超拔之後,既無人爲設定的禮制集權,更無機心與技巧,而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樣態。如是而行,則近道,可得逍遙。
與莊子的玄妙論述相比,維特根斯坦的論證,不僅明晰,而且更爲具體,也更充分。後期維特根斯坦,將每一個詞都置於相應的語言遊戲之中,根據具體的用法進行探討,表明語言的“意義即用法…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4,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二、道、言與世界圖景:意識確定性的根據
對於惠子的狡辯,莊子並沒有妥協,而是提供了另一種的思路:“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第279-280頁)這一簡短的回答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他反問惠子,提這樣的問題,就説明他知道莊子的“心思”了,就已經表明“他心知”是可能的,不過是惠子還想得知莊子是怎樣知道魚之樂的?莊子坦言,在濠水的橋上就知道了,這是一個無須証明的回答。…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3,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此喻隱藏着最古老的哲學之問——自我和意識的確定性問題。誰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性問題?“我”是真實的存在嗎?會不會存於他者的夢中,卻自以爲存在呢?我的“意識”是真實的或者是“我”的嗎?莊子拋出驚人之語,並非故作高深,而是進入最深層的哲學探索——追問終極”自我”與道的存在問題。他所提供的方案是:放下我執,“吾喪我”——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秉持“齋心”,消除分別與差異,才能“齊物”——“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以清淨無染無別之心,觀照一切,方可“道通爲一”。(參見同上,第16-26頁)那個最爲本原的自我才會呈現出來。這一自我,莊子稱之爲真宰,與道相通相融,二而一也。確定自我之後,便能深入探索意識難題。…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面對神秘的意識難題,歷來回應者頗多,而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哲莊子就開啟了意識的探究之旅。他以妙喻“蝴蝶夢”闡釋意識之謎,旨在批判禮制文化,確立自然主義道論。而20世紀的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曾致力於這類問題。他設想“甲蟲盒”的比喻,含攝語言、思維和對象於一體,以整體性的世界圖景確立意識的可知性。雖然二人相隔千年,相距遙遠,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着驚人的相似性,並對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獨特而有益的思路。…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進一步闡發了資本對自身詩意的扼殺。與未來主義的詩歌主張不同,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所理解的抒情詩歌,理應是帶有反抗性的,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的幻想,是對大工業時代被物化世界的拒絶。在他看來,作爲工業産品的“物”與“詩意”是絶無關聯的,而被阿多諾所鄙棄的文化工業産品,也不過是政治意識形態操控下的娛樂工具而已,是毫無詩意可言的。
然而,在阿多諾去世後的後工業時代,商品的生産與消費的形式卻出現了新的變化,所謂“資本主義的末日”並未如約而至,而在阿多諾眼中毫無詩意可言的大衆消費品,也逐漸被灌注了新的詩意,出現了新形式的“形而上學顯現”。在旅遊産業中,特産的種種“再地方化”的現象,微妙地體現了這種詩意的重建。…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7,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3“新特産”的生産
現代工業文明在將“地方傳統”裹挾進商品製造的過程中,同時也在生産工業時代所特有的地方性産品,即“新特産”。“新特産”並不以地方傳統文化爲招徠顧客的標誌,相反,“新特産”所努力突出的是其“新”“先進”或“高檔”等特點,從而使産地或銷售地成爲體現商品價值的標誌如手表的“上海牌”,或者成爲旅遊者的朝聖之地如“馬桶蓋”的日本。…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1,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在中國當下,新文學也時常參與地方傳統的再生産,例如,馮驥才的“津門小説”對天津小吃的故事化,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對山東高密特産①所發揮的廣告效應,等等。
二是地方傳統的全國乃至全球擴張。從“去地方化”的視角來看,那些連鎖店式經營的土産銷售店或地方餐飲店,無疑都是全球化的共謀者。
因而當蘭州拉面、沙縣小吃或武漢鴨脖子、杭州小籠包遍佈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時,地方文化那種天然的保守性似乎遭到了侵犯。一些自命會吃的食客也時常認爲,這些泛濫於異地的小店所出售的地方風味是“不正宗的”。…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0,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二特産的“再地方化”
在鮑德里亞所述的消費社會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在生産與銷售過程中讓位於商品的符號價值,消費行爲成爲對像徵性符號意義的消費。這一現象更爲普遍地發生於特産。在鮑德裡亞所述的消費社會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在生産與銷售過程中讓位於商品的符號消費行爲之中。“特産”這一名稱意味着它與全球化或全國範圍的普遍性生産截然相反,它必然將地方性作爲其最大賣點,從而對抗生産的複製與增殖。因此,當旅遊活動中的居住與交通等要素不再對差異性做硬性要求之時,特産卻仍然延續了地方性的特點,甚至必須通過這一點進一步強化其吸引力,從而再創造出商品的無儘魅力。…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7,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在這一背景下,原本作爲旅遊活動中最富個性的行爲———特産的購買與使用,也開始被編入統一消費的秩序。特産的地方特性,開始部分地失效。一方面,由於工業生産規模的膨脹,生産效率的飛速增長,使得特産被批量生産,所謂“某時某地特有”的稀有感被削弱,例如,早已成爲全中國人日常消費品的山西老陳醋、涪陵榨菜、雲南白藥等;另一方面,交通與物流技術的發達,以及連鎖店式銷售模式的流行,都削減了特産的地方感和獲得特産的驚喜感,例如,許多城市居民的家門口都有東北特産店或四川特産店,而在某些大型機場,也設有專門的特産快遞窗口,幫助旅遊者將所購特産送到家;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化解了異域事物給人的疏離感,當一名宅居者拿起手機或平闆電腦,指尖輕點屏幕後,世界各地的特産都能以影像重現的方式揭開神秘的面紗。…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3,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