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三、台灣:生活化與文創化的「日常和平」
台灣的紀念方式,顯著不同於大陸的莊嚴或香港的折衷。這裡的「和平80週年」更傾向於文化生活化的表達。
公共藝術與城市展覽:台北市公共汽車站設置「終戰80週年」攝影展,將歷史照片帶進日常空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音樂會,信義區舉行嘉年華,將戰爭記憶轉化為市民參與的文化盛事。
品牌文創的融入:知名零食品牌「乖乖」推出限量包裝,設計結合戰爭符號,讓消費者在生活用品中「遇見」歷史。其他團隊則推出紀念T恤、桌遊與插畫展,把嚴肅的歷史轉化為青年易於接受的文化符號。
歷史論述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官方多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這種用詞差異,顯示出台灣在歷史記憶上的特殊處境:既承繼中華民國的歷史,又與大陸的民族敘事拉開距離。
台灣的「和平」是一種日常的和平,它不強調勝利或抗爭,而是以生活化、文創化的方式來紀念。
四、和平之下的張力:同聲異曲的奧妙
語言的差異:大陸強調「抗戰勝利」,凸顯民族奮起;
台灣偏向「終戰」,突顯戰爭結束與和平到來;
香港則遊走於兩者之間,既呼應「民族勝利」,又強調「地方經驗」。
同一場戰爭,三種詞彙,反映出不同的身份政治與記憶重點。
政治修辭的差異:大陸用「硬實力」展示和平(閱兵、外交倡議);台灣用「軟文化」詮釋和平(文創、嘉年華);香港則以「雙重身份」協調和平(國家聯展 + 地方記憶)。和平是一個共同的口號,但卻帶有三種不同的政治修辭。
文化策略的差異:大陸:莊嚴而宏大;香港:折衷而協調;台灣:輕盈而生活化。這些差異,讓「和平」成為一種多義的文化符號。
結語:記憶的差異,共同的啟示
「和平80週年」紀念活動,表面上是共通的歷史時間點,實際上卻映射出兩岸三地各自的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大陸將和平視為國家力量與民族復興的保障;香港則在國家記憶與地方經驗之間尋求協調;台灣則透過文創與生活化實踐,將和平轉化為日常文化。
這些差異並不只是分歧,更是一種奧妙:它顯示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社會與政治環境持續被再造。和平既是凝聚的契機,也是差異的鏡子。
當我們在八十年後回望那段戰爭,不同的語言或許會彼此拉扯,但共同的啟示依然清晰:只有持續反思歷史,和平才不會淪為口號,而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力量。
愛墾學術:情動·微知覺·螢火蟲把~~「微知覺(microperception)」帶進來吧,這能讓我們在「情動轉折」的框架裡更深入地理解《螢火蟲之墓》:因為這部電影的核心,不僅僅是大悲劇的敘事,而是在影像、聲音、時間褶皺中觸發觀眾身體性的細微反應。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想清楚」或「判斷清楚」時,身體已經先被影像調度,產生了情動上的迴響。
下面讓我們先簡單鋪陳「微知覺」與「情動文學」的關係,再把它套入「情動轉折」視角下的日本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
微知覺與情動文學
在「情動文學(affective literature)」中,微知覺不是簡單的小型知覺,而是一種不同質性的感知模式。它發生在意識分辨、理性理解之前,是「思維中的身體」最直接的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中聽見細微聲響,身體會先緊繃,然後意識才接上「那是風吹動樹葉」。
換言之,微知覺提供了另一條通往情感與意義的路徑:它不是邏輯推演,而是透過感官微小變化,讓我們在尚未意識化之前,就已被影像、聲音、節奏牽引。
《螢火蟲之墓》中的微知覺經驗
將這一觀點帶入《螢火蟲之墓》,我們會發現影片中的「幽靈清太」不僅是敘事上的「另一個自我」,更是引導觀眾進入一種「微知覺經驗」的關鍵設置。——
開場的死亡自白:當觀眾聽到「我死了」的瞬間,還未完全理解劇情的脈絡,身體已經先被語調的冷靜與畫面的荒蕪抓住。這種突兀的斷裂,產生了一種先於理解的緊繃感。
幽靈清太的凝視:在清太抱回母親遺骨或回想阿姨叨唸的段落,幽靈清太往往是靜靜出現。他的凝望並不直接說話,卻製造出某種「不安」與「疑惑」:我們甚至還沒來得及用理性去判斷「他應不應該這麼做」,身體已經先感受到凝視的重量。
細節場景的微感應:螢火蟲在黑夜裡一閃一閃的光,讓觀眾先有身體層次的驚艷與溫柔,然後才理解它象徵生命短暫。清太蜷縮在洞穴裡、微風吹拂草叢的聲響,這些背景音效不單是環境描寫,而是直接作用於觀眾的感官,讓人先「身體性地」感到孤獨與不安。在這裡,情感並不是被敘事語言單純「傳達」出來的,而是透過微知覺「觸發」出來的。
微知覺與「皺褶」的交織
如果說「幽靈清太」讓情動轉折呈現為時間上的皺褶,那麼「微知覺」則是讓這些皺褶在身體中被感應、被強化的機制。幽靈清太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時序皺褶」:當下與事後的重疊。微知覺則使觀眾不需要經過語言判斷,就直接感受到這種皺褶帶來的「緊張、徬徨與反思」。
例如,當阿姨要求用母親的遺物換米時,敘事上我們看到的是衝突,但在微知覺層次,觀眾先感受到的可能是清太臉部肌肉的緊繃、聲音語調的壓抑,這些「還沒成為意義」的細節,構成了情感的皺褶,讓觀眾更深刻地經歷那個困境。
微知覺如何讓戰爭記憶「在場」
這也是為什麼《螢火蟲之墓》能在不同世代之間反覆引發討論。對當代觀眾來說,戰爭已經是歷史,他們沒有真實的經驗。然而,透過微知覺的設置,戰爭的感受性被重新「喚起」:
飢餓的咀嚼聲、稀粥的稀薄質感,讓人身體先感到不適。洞穴裡的黑暗與蟲鳴,讓觀眾的皮膚感受到寒意。節子小小的咳嗽與沉重的呼吸聲,使人先「身體性地」感覺到病弱,而不只是理解「她生病了」。
這些經驗讓戰爭不只是知識層面的理解,而是在微知覺的層次被「當下化」。戰爭的殘酷因此不斷在感官裡被再生,形成持續的文化效力。
結語:從微知覺到文化評論
從「情動轉折」到「微知覺」,我們看到《螢火蟲之墓》如何在不同層次調度觀眾:
在敘事層面,它透過「幽靈清太」的雙重視角,製造時間與情感的皺褶。在感官層面,它透過細微的聲音、光線、動作,觸發觀眾的微知覺,使情感先於理性而動。這種多重結構,讓影片不只是訴說戰爭的悲劇,而是把戰爭的「感受性」轉譯為文化經驗。對觀眾而言,每一次觀看不只是流淚,而是一次身體性的再感知——在皺褶與微知覺之間,戰爭的歷史持續被感受、被討論、被再生。
愛墾APP: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從一句平靜卻刺骨的開場白展開──「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冷冽的自白立即確立了死亡敘事的立場。清太不再只是小說裡的第三人稱,而是化身為一個自彼岸回望的「我」。
這種調度,使觀眾的情感立即產生矛盾:我們既貼近少年的聲音,又被推到一個冷靜的觀看距離。於是,悲劇不再僅是直線的悲痛堆疊,而是帶著多重折返與情緒轉折的體驗。
這樣的設計並非偶然。高畑早在《LITTLE NEMO》企劃時便探討過「與另一個自己搏鬥」的敘事。這份經驗,後來轉化為《螢火蟲之墓》裡的「幽靈清太」:一個不斷出現、在關鍵時刻凝視並檢視少年的第二自我。情感因此不只是隨情境流動,而是在「可能的選擇」與「事後的追悔」之間反覆震盪。
這種震盪最鮮明地體現在三個場景裡:清太抱回母親遺骨、母親遺物被要求換米、兄妹離家後洞穴邊的回憶。每一幕都將清太置於「是否有其他選項」的岔路口。觀眾此刻的情感不只是同情,更被幽靈的凝視牽引,開始產生動搖:他當時的憤懣是否合理?他能否有另一種做法?這些情緒的轉折,迫使我們在悲劇中不斷重整立場。
然而,一旦兄妹真的搬入洞穴,幽靈清太便徹底消失。這一消失,本身就是一個情動的急轉:當道路已成單線,當下再無假設可言,觀眾不再有「如果」的空間,只能隨他們走向不可避免的結局。前半段的猶疑、後半段的沉默,形成鮮明的情感對比。
高畑在此避免了將清太單純化為「可憐的受害者」。相反地,他讓情感經歷多重轉折:同情、懷疑、反思與再度體諒。清太既是任性而衝動的少年,也是堅定而真誠的哥哥。他的選擇既帶來純潔的片刻,也注定了悲劇的代價。觀眾對他的情感,正是在矛盾中層層轉換,而非單向流淌。
影片後半,情動轉折更深地繫於「母影」的迴盪。清太在節子身上看見母親的身影,在依偎與退縮之間掙扎。觀眾在這些場面裡,既為兄妹的依存動容,又因其中未盡的孤單而心生酸楚。當節子最終死去,鏡頭卻以點描將她還原為「只是個四歲小孩」──這個轉折,讓情緒從沉重悲痛突然滑向一種溫柔釋放:她不再只是哥哥的投射,而回到自身童真的存在。
最終,幽靈兄妹的重逢,將情感帶回最初的原點。經歷了反覆的動搖與冷峻的轉折,觀眾在此刻終於獲得一絲平靜:他們能暫時放下歷史與飢餓,只單純作為兄妹相依而行。這也意味著,影片真正的完成者並非清太或其幽靈,而是坐在銀幕前、在情感轉折之中不斷調整理解的我們。
《螢火蟲之墓》之所以觸動人心,不在於它有多慘烈,而在於它讓情感在悲劇之中經歷層層轉折──從共鳴到懷疑,從反思到溫柔的釋懷。這些轉折,使觀眾得以在悲痛之外,看見「選擇」與「意志」的痕跡,也在清太的一體兩面之中,縫合出屬於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註:《螢火蟲之墓》日本1988年動漫電影,2008年曾拍成真人版。
愛墾APP:《玻璃之心》:當日劇邂逅搖滾童話
在 2025 年的夏天,Netflix 日劇《玻璃之心》(Glass Heart)成為日本影視圈的話題之作。它的火熱並非單純來自劇情本身,而是因為這部作品完成了一次難得的「跨界實驗」——將影像、音樂與偶像產業緊密結合,創造出一個虛實難分的娛樂現象。
劇情與氛圍:華麗卻略顯輕盈
《玻璃之心》的故事圍繞著樂團成員的成長、掙扎與愛情糾葛。評論者普遍讚賞本劇的視覺質感與音樂氛圍,華麗的舞台、細膩的鏡頭語言,以及動人的歌曲,構成一種「沉浸式」的觀賞體驗。美國《Collider》甚至形容它「如同一場旋律與影像交織的夢境」。
然而,也有批評指出,雖然外觀包裝華美,劇情卻有些過度童話化。《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給予兩星評價,認為作品缺乏真正搖滾故事應有的粗獷與野性,像是一場「過度打磨的搖滾童話」。但即便如此,演員的表演仍獲得正面肯定。
音樂的力量:虛構樂團的真實出道
真正令《玻璃之心》突破日劇框架的,是劇中樂團 TENBLANK在現實世界的「出道」。專輯《Glass Heart》登上日本 Apple Music 專輯榜首,主題曲《旋律與結晶》更在 Spotify「Viral Top 50」日本、台灣、香港同時奪冠。這種由戲劇直接衍生音樂市場效應的現象,在日本電視史上並不多見。
樂團的火熱讓劇集的影響力遠超出影像本身。粉絲們不僅在線上為角色與演員狂熱留言,還推動了現實中的粉絲見面會與亞洲巡演。從橫濱到台北、首爾、曼谷,這個原本只存在於螢幕上的樂團,正在用現實舞台證明自己的存在。
日本國內反應:熱度與爭議並存
在日本國內,《玻璃之心》上線首週便奪下 Netflix 劇集榜第一名,並登上全球非英語劇榜單第八。年輕觀眾對劇中的音樂元素尤其熱烈,社交平台上充斥著「聽藤谷的歌聲入眠」、「朱音太棒了」等即時回饋。
另一方面,專業評論界則呈現兩極:有人讚賞其企圖心與高水準製作,也有人質疑它更像一場「行銷實驗」而非真正的藝術創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將戲劇與音樂產業深度結合的做法,成功吸引了跨國觀眾的目光。
結語
《玻璃之心》並不是一部完美的日劇,但它展示了日本娛樂產業在全球串流時代的一種新可能:當戲劇不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能牽動音樂榜單、演唱會與粉絲文化時,它便突破了傳統影像作品的邊界。這種「虛實融合」的娛樂模式,或許才是真正的 Glass Heart——脆弱卻璀璨,易碎卻能折射出最耀眼的光。
參考資料
* The First Times, 《TENBLANK、アルバム「Glass Heart」がApple Music総合1位に》, 2025.08
* note.com, Tokuriki Morinosuke, 《Netflix「Glass Heart」について》, 2025.08
* The Japan Times, “Glass Heart: A glossy rock ‘n’ roll fairy tale”, 2025.08
* Decider, Collider, ScreenRant – 海外影評綜合
* CinemaCafe, EmoMiu – TENBLANK 現實活動報導
* Wikipedia, “Glass Heart (TV series)”
日本歌曲《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文歌詞
如果你去了五番街,請你去看看瑪麗的家,
想知道她過著怎樣的生活,請幫我看看。
五番街是一個老城鎮,
我想那裡還住著許多老居民,請你去打聽一下。
曾經和叫瑪麗的女孩一起生活,
卻讓她傷心難過,這始終讓我掛念。
如果你在五番街聽到什麼傳聞,
說她已經出嫁,如今過得非常幸福,
那就請你不要去打擾她。
如果你去了五番街,請你去看看瑪麗的家,
想知道她過著怎樣的生活,請幫我看看。
我們住在五番街的時候,她留著一頭長髮,
可愛的瑪麗現在變得如何了,請告訴我。
曾經和叫瑪麗的女孩一起生活,
卻讓她傷心難過,這始終讓我掛念。
雖然五番街很近,卻又感覺非常遙遠,
很抱歉,但希望你能理解我這樣的心情。
在現實的地理與文化背景中,日曲中的「五番街」(五番街 / ごばんがい),並不是日本某個著名的、具體存在的地點,而是一個帶有想像性或象徵性的地名,用來營造懷舊、都市邊緣的情感氛圍。它在歌曲《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具有非常強烈的敘事與情感象徵意義。
現實地理中,日本無明確「五番街」的代表地:「五番街」不像「銀座」、「新宿」、「澀谷」那樣,是日本現實中具有明確地理定位的地區;這個名字可能靈感來自紐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日語稱「五番街」,是一條著名的時尚與文化大道,但在這首日語歌中,它指的並非紐約。
在歌曲中,「五番街」是一種虛構或象徵性的地點:歌詞中提到「古い町で 昔からの人がきっと住んでいる」,也就是說「五番街」象徵著:一個有歷史、有記憶的地方;過去與某人(瑪麗)共享時光的地點;它代表了「懷舊」、「過去的錯誤」、「想要關心但不敢打擾的情感」。
文化上的比喻性:在日本文學與流行音樂中,經常出現類似「虛構地名」來承載情感與主題,例如:「赤いスイートピー」中的「春色の汽車」;「神田川」中對特定時代情境的懷舊再現。
「五番街」在這裡可被理解為:一個代表年輕歲月與愛情記憶的「心靈地圖」;一段已無法回去的關係所安放的空間。
這首歌讓人想起羅大佑的《鹿港小鎮》。
愛墾APP: 聲音地景(soundscape)~~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華盛頓廣場》與情感地理學的三大關聯
1.聲音作為情感地景的建構工具
儘管《華盛頓廣場》沒有歌詞,但其旋律、節奏與編制共同營造了一種特定場所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
Dixieland jazz 的風格帶出一種歷史的懷舊感與地方性記憶。
管樂器與輕快節奏營造出自由、開放與社群互動的城市氛圍。
這種聲音記憶使聽者即使未曾去過紐約華盛頓廣場,也能透過音樂「感受」那個地方,進而產生投射式的空間情感。
2.地名作為情感符號(Affective Toponym)
"Washington Square" 作為曲名直接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的知名地點,但在文化語境中,它超越地理座標而成為情感象徵:
華盛頓廣場在1960年代是民權運動、反戰抗議、藝術家聚會的核心地點,帶有政治自由與青年理想主義的象徵性。
音樂透過節奏與和聲喚起那個時代的「城市情懷」,與空間記憶交織形成一種歷史—情感地景。
這種情感地理學中的「地名記憶化」機制,使《華盛頓廣場》成為一首地點具象、情感抽象的音樂文本。
3.地方認同與想像的共鳴(Place Identity and Imagined Geography)
在情感地理學的觀點中,人們對地方的情感不一定源於直接經驗,而是來自於文化建構與想像的共鳴。這點在音樂中尤其明顯:
聽眾可能從未造訪華盛頓廣場,但透過這首音樂,他們可能會在心中建構一個理想的城市公共空間:有音樂、有社群、有自由思想。
這種經由聲音傳遞的「想像地理」,有助於文化身份的建構,形成一種非地理式的共時性社群(即聽這首曲子的人共同想像與連結的地景)。
結論:音樂作為「情感地景的製圖工具」
從情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華盛頓廣場》這首器樂曲並非只是單純的音樂作品,而是一種具有情感地理製圖能力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再現某個地點,而是情感化地建構該地點的社會意義;它召喚的不只是音樂性快感,更是空間情感記憶的共鳴與再製;它提供了一種「聲音旅遊」的可能性,使聽者在無須移動的狀況下,也能透過情感參與某個場所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如果有興趣,墾友也可以延伸到 Raymond Williams 的「結構性的感覺」(structure of feeling)或 Yi-Fu Tuan 的「情感空間」(topophilia)理論,來進一步探討這首音樂如何具體化空間中的情感密度。需要我幫你進一步連結這些理論嗎?
愛墾APP:台灣與香港本土情懷~~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周處除三害》取材自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通過台灣本地化的改編,賦予了該故事更多現代意義,強調個體成長與社會責任。這種傳統文化的重塑,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同,尤其是年輕觀眾在觀看時能感受到文化傳承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地方元素的運用:影片通過台南、台中等地的獨特風景和民俗細節,呈現了台灣地方文化的豐富性。這種「地方化」處理,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與文化親和力,成功吸引了關注本土文化的觀眾群體。
(2)香港:《破地獄》與民間信仰的重塑
題材創新與信仰探索:《破地獄》以香港傳統的民間信仰和「盂蘭節」習俗為背景,講述了人與鬼神之間的故事。影片不僅滿足了觀眾對神秘、奇幻題材的興趣,還通過對信仰與道德的探討,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基於地方信仰的敘事,不僅貼近香港本土文化,還與粵語區的觀眾形成了情感共鳴。
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影片巧妙地運用了香港的城市空間,將舊建築、街巷與民俗祭典結合,喚起了觀眾對「本土香港」的懷舊情感。這種視覺與情感的結合,突顯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2. 本土情懷復興背後的社會與文化動因
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台灣與香港近年來面臨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促使文創產業回歸本土。這種回歸既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挖掘,也是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自我定位的探索。
觀眾需求的變化:隨著觀眾對多元化、地方化敘事的需求增長,市場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影視作品的認可度提高。《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表明了觀眾對具有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鳴作品的期待。
政策與資金支持:台灣與香港在文化政策上加強了對本土文創項目的支持,鼓勵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創作。例如台灣「文化部」的影視補助計劃和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為本土情懷的作品提供了創作與傳播的平台。
3. 港台本土情懷電影的未來展望
文化多樣性的挖掘:未來,港台電影可以繼續深挖地方文化,探索不同族群、地方習俗和語言的多樣性,將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結合,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作品。
跨區域合作與市場拓展:港台電影文創在強化本土敘事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大陸或其他華語區的合作,拓展市場,創造更多文化共鳴與認同。
數字化與多媒體敘事的融合:借助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平台,港台本土電影可以探索跨媒體敘事,將電影內容擴展為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增強受眾互動與文化傳播效果。
4.總結與評議
台灣與香港電影文創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文化自覺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展示了本土文化與現代敘事結合的無限可能。未來,港台電影若能持續深挖地方文化,並與國際視野相結合,將在全球華語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在上床睡覺之前,母親常常在我們鄉村別墅的客廳里給我讀英語故事。當她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主人公馬上就要遇到某種陌生的、也許還是致命的危險的時候,聲音會慢下來,字和字之間會不祥地間隔開來,在翻過一頁書之前,她會把戴著那枚熟悉的鑲嵌著鴿血紅寶石和鑽石的戒指的手放在上面(在鑽石清澈透明的琢面里,如果我是個更好的能夠凝視水晶預測未來的人的話,很可能會看見一個房間、人、燈、雨中的樹——整個一段將要由那枚戒指來支付的流亡生活)。
那里面有騎士的故事,少女在巖洞里為他們清洗可怕但奇妙地未被感染的傷口。從一座大風侵襲的山崖頂上,一個頭髮飛舞的中世紀少女和穿緊身褲的青年凝視著圓圓的蒙受天恩小島。在《誤解》中,漢弗萊的命運常給人喉頭帶來特殊的咽哽,甚於狄更斯和都德(1840——1897),法國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等。(咽哽的偉大設計者)的任何作品。而一個置體面於不顧的寓言故事《在藍色的高山之外》講的是兩對小旅行者——善良的紅花草和黃花九輪草及惡劣的毛茛和雛菊——其中包含了足夠的令人興奮的細節,能夠使人忘記故事的“寓意”。
還有那些又大又平整的、光亮的圖畫書。我特別喜歡那穿著藍上衣紅褲子的黑臉玩偶高利沃,他的眼睛是用內衣紐扣做的,還有他只有區區五個木頭玩偶構成的女眷。其中兩個通過非法手段用美國國旗給自己裁制了連衣裙(佩格取用了具有母性特點的條紋部分,莎拉·簡取用了漂亮的有星星的部分),一旦給自己中性的關節穿上了衣服,她們就具有了某種溫柔的女性氣質。雙胞胎(梅格和韋格)和小矮人依舊一絲不掛,而其結果是沒有性別。
我們看到他們深夜偷偷出門打雪仗,直到遠處的鐘聲(“但是聽吧!”押韻的正文說明道)打發他們回到兒童室的玩具盒中。一個無禮的、一揭蓋就跳起來的玩偶躥了出來,嚇著了我那可愛的莎拉,而我非常討厭那個畫面,因為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兒童聚會,聚會上這個或那個令我著迷的優雅的小姑娘偶然夾痛了手指或弄傷了膝蓋以後,馬上就會漲成一個臉色發紫的小妖怪,只看得見皺紋和號啕著的大嘴。(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愛墾APP:《梨泰院Class》的文創影响~~影劇《梨泰院Class》對韓國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與心理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激勵青少年追求夢想與正義
劇中主角朴世路不依靠背景、學歷或關係,靠著堅持信念與努力創業成功,這一形象成為許多青少年的榜樣。影響:激發年輕人挑戰階級結構、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在高壓競爭的韓國社會中,這類「逆轉勝」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希望。
2.引起對社會不公與階級固化的思考
該劇聚焦於財閥壟斷、教育不平等、就業困境等現實議題。透過劇情呈現的壓迫與抗爭,讓許多青少年更具社會意識。影響:促使年輕世代關注社會議題,強化對「公義」與「制度改革」的期待。
3.多元文化與包容性觀念的推廣
劇中包含跨國族(如黑人韓國人金東熙)、性少數(跨性別主廚馬賽兒)等角色,呈現出多元與包容的價值觀。影響:對韓國青少年而言,這是少見的正面呈現多樣身分的主流劇集,有助於培養更開放的世界觀與性別意識。
4.對“成功”定義的反思
主角並非從菁英學歷或傳統成功路線出發,而是憑著誠信與堅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影響:給予壓力巨大的韓國學生一種非主流但正當的成就感參照,有助於舒緩“升學至上”壓力。
學術觀點補充:根據韓國的研究(如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報告),該劇的「反主流菁英」敘事風格對MZ世代(Millennials與Z世代)具有高度共鳴,特別是他們對「個體價值」與「社會變革」的重視。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
譯文: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裡,借助船只的人,並不善於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原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延續閱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