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下)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

李老師與我們分享的第三個概念為「不透明性」,這一概念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亦是 Glissant 的重要貢獻。Glissant 以兩種面向詮釋不透明性,(一)、以森林景觀的視角,是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 Glissant 的思考脈絡,其中「理解他者的欲望」昭然若揭,這裡的他者,可以是地景、亦或相異種族的個體,無論對象為何,「理解」的企圖即是不透明性的概 念核心。

李老師進一步以 Glissant 的巴洛克之例來說明:巴洛克是歐洲文化在理性高張期間,相對於當時的藝術概念所衍伸出的風格,巴洛克的本意是與科學理性站在同一邊,嘗試征服自然、本身即是一種面對自然的表達。Glissant 將巴洛克視為一種反思,若理性是透明的象徵,巴洛克則相對象徵了理性無法處理的侷限,在巴洛克之下,足見被理性所掩蓋的自然,亦即呈現出「不透明」。

Glissant 將不透明性視為一種美學知識,這一美學翻轉了哲學傳統中康德的美學概念,不再是以心智活動為美學起點,強調每一次的經驗都是一個接觸點,Glissant 不以理性為中心的態度與美學實踐,欲強調理性知識有其侷限,並嘗試向自然開放,這一實踐過程中的半/不透明性,便是對知識一知半解的證明。

從美學觀回到寫作,Glissant 認為開放性的語言使用,亦是他的美學實踐, 跳脫官方控制,回到語言本身自我生產的力量,「listing(列表)」是 Glissant 所提出語言的最高層次。語言藉由列表中拼圖式的呈現,其間的空隙即是語言的開放與隨機性的證明,Glissant 認為這是解讀此一美學觀點最為複雜之處,也超越了既有文學批評的穩固結構。

李老師最後再以 Bruno Latour , John Berger 的論述為例,Latour 透過一張老⿏開會與立委開會的圖片並置,嘗試指出二者並無高下或差異之分,唯有主體將自身也視為客體,平等方可能發生;Berger 則在 “Why I Look at Animals?”一文指出 “Human and animals are equal.”將動物與人視為相對平等的主體。Glissant 與二人的觀點接近,更進一步將之抽象化為:不透明性是一建立在本體之間的絕對公平與共在觀念,如此方才是將主體—客體(self object)的對立拔升至 relation 層次的思考試驗。

在不透明美學之中,存在著我與共在本體的強烈互動,在行文中 Glissant 以 “give-on-and-with”來表示之。 Glissant 對新物質主義的重要貢獻,在於打破對傳統哲學中本體論的固著想法:過往固著於“本體為何不可知?”但對 Glissant 而言,重要的是透過美學知識,我與我的本體產生實質的開放性,且承認本體確實存在,便是 Glissant 對新物質主義論述發展的最大貢獻。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十一場〈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30—34頁;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行期間: 2021 7 月 1 日至 2022 6 月 30 日;計畫召集人:楊乃女;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