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五 外婆
在我童年及後來的日子裏,還有一個最親近的人,那就是我的外婆。她老人家對我恩重如山、影響深遠。
一九五一年,父親響應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應聘到西北局財經委員會工作,五二年我們舉家遷往西安。為了讓媽媽能全力以赴工作,不為兒女和家務所拖累,姥姥決定讓她的弟媳——媽媽的舅媽——來照顧我們。我們都一直尊稱她叫她外婆。
姥姥這個決定真是太英明了,外婆不僅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對我們姊妹照顧得無微不至,解除了父母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好一心撲在工作上;而且在一九五七年父親蒙冤去職、勞動教養;六六年又被紅衛兵遣送回老家,家裏經濟拮據陷入困境的十幾年裏,她老人家一直沒有離開我們。…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September 12,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在說明“敘事文體學”對“情節”或“故事”的研究時,辛普森采用了我國讀者所熟悉的普羅普的行為功能模式來分析兩部電影的情節:一為迪斯尼的動畫片,另一為故事片《哈裏•波特和哲學家的魔石》。辛普森從情節發展中,抽繹出普羅普的模式所涉及的種種行為功能,譬如第二種功能“主人公收到禁令”(德斯利斯夫婦不讓哈裏上霍格沃特的魔法學校);第三種功能“違反禁令”(哈裏上了霍格沃特的魔法學校)。辛普森成功地將普羅普的結構模式用於對這兩部電影情節的分析,但這種“敘事文體學”分析既脫離了語言,又脫離了語言學。辛普森的本意是用“敘事文體學”來涵蓋敘事學,而這種分析實際上是敘事學取代了文體學。…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2, 2017 at 8:26pm — No Comments
12世紀之前,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廣場曾是一片沼澤,成群的白天鵝棲居在這裏。後來,位於廣場的那棟5層的建築因此得名白天鵝咖啡館,1959年更名為白天鵝餐廳。
1845年2月,一位叫做卡爾·馬克思的德國年輕人,因為“傳播反動言論”,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他輾轉來到布魯塞爾,所幸在“白天鵝”,他找到了思想與心靈的居所。
白天鵝咖啡館的大廳沒有窗,所以光線略顯昏暗。馬克思總是習慣選擇進門左手的小角落坐下,或是獨自思考,或是與人討論。…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21pm — No Comments
在肯尼亞東北省(肯尼亞8省之一,首府加里薩)的一些村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與夢想的,就是系在金合歡樹下的那幾頭駱駝。每隔兩周,孩子們總會充滿期望地凝望著幹旱的荒野大道,等待著駝鈴響起,馱來一座“圖書館”。
這座在沙漠中“行走”的圖書館的創始人是肯尼亞國家圖書館加裏薩分部的負責人威克利夫·奧洛奇。由於當地牧民逐水、草而生,居無定所,建固定的閱覽室有些不切實際。於是奧洛奇和他的同事們想到,既然孩子們不能來到圖書館,何不讓圖書館去孩子們身邊?
他們沒錢買汽車,更何況,汽車在沙漠中經常會拋錨。怎麽辦?奧洛奇想到了能在沙漠中背負重物長途跋涉的駱駝。…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9pm — No Comments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異,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這是胡適墓前用金字鏤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墓志銘,末尾署“中央研究院胡故院長適之先生治喪委員會立石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這是台灣學者毛子水模仿胡適的白話文口氣撰寫的。
胡適安葬在“中央研究院”旁的胡適公園裏。穿過胡適公園的拱門,迎面是座小山,胡適墓就在山坡上,正對著“中央研究院”。仿佛這位院長駕鶴西去之後,依然日夜關註著“中央研究院”。墓碑上刻著“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暨德配江冬秀夫人墓”。…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9pm — No Comments
生、老、病、死,乃人生規律,中國人如此,美國人也不例外。
近兩年,我在美國的鄉村和城市分別生活了一段時間。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到臉有皺紋、肥肥胖胖、大腹便便的老年人。除了行動遲緩外,他們的面部表情是歡樂的,語言動作是風趣而幽默的。
在新澤西州達威爾鎮,93歲的瑟茲拉老太太,每天開著名車在她兒子的公司按時上下班。她對我說:“只要您心裏不長皺紋,您就會有年輕人一樣的心態!”
美國老年人樂觀風趣,是他們年輕的秘笈之一。而全社會對老年人的一視同仁,更讓他們自立自信。美國大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年齡要求只有年滿18歲的下限,卻沒有上限。…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8pm — No Comments
龐貝的故事,我童年時代就從書中讀到過。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坐落在火山腳下的古城龐貝,被火山熔巖吞沒,從人間消失。很多年後,人們才發現這座已經被埋在地下的城市。
從蘇連托趕到龐貝,時近黃昏,通向古城的大門已經關閉。舉目遠眺,青灰色的維蘇威火山默立在天邊,山頂纏繞著白色的雲煙,燃燒的晚霞漸漸將山影和天空融為一體……神秘的龐貝古城仿佛沈思在夕照中,靜靜地面對著我這個萬裏之外前來探詢的東方來客。
第二天清晨,從那不勒斯出發,早早趕到龐貝,古城博物館剛剛開門。…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8pm — No Comments
埃及人有句俗語:“世界怕時間,時間怕金字塔”,形象地說出了古埃及文明的漫長悠久。將以金字塔為典型代表的古埃及文明精華濃縮於一處,便有了埃及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位於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邊,1902年11月15日正式對參觀者開放,迄今已有逾百年歷史。
它是古埃及歷史長河的全程見證——這裏收藏了自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6世紀等各個時期的古跡。建館之初,博物館內的文物只有8000多件。隨著文物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埃及博物館的收藏不斷增加。目前,館內所藏文物已達到近20萬件,其中陳列文物7萬多件。…
Continue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7pm — No Comments
荷馬首先表現為一個半身胸像,是西方文化熟悉的希臘雕塑,它是白色的、堅硬的、盲目的、冷冰冰的大理石制品;這個形象從其原生地地中海被剝離出來後,經過歐洲人的加工,作為帝國主義的文化符號而出口到全世界,尤其是新世界,占據了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成為古希臘民主和藝術的最高理想。在《奧梅羅斯》中,詩人諷刺性地對"民主"一詞進行了解構:他把democracy這個詞拆解開來,前半個"demos"與demonic同構,暗示"魔鬼或有魔力的",後半部分ocracyg與crass諧音,意為粗魯的, 粗糙的,
......它的粗魯
以其疾病侵蝕了藍色血管的大理石,
像一個死產的屍體,因為所有的理想在其強烈仇恨中…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6pm — No Comments
隨著敘事視角的變化,這些背煤婦女的形象逐漸縮小,變形為爬行的螞蟻,隨後,這些螞蟻的形象再次轉化為人的形象,進入阿基琉斯想像中的非洲之旅。通過他的目光,史詩重現了"中間通道"奴隸販賣的場景,而煤山-金字塔的形象則轉化為奴隸販運的"黑三角"。
阿基琉斯爬上一個山包。他點數著這些男人
他們的手腕被繩索牽連;他看著直到
這支隊伍化為螞蟻。他發出輕輕的嘆息
直到最後一只螞蟻消失。然後他下了山。
螞蟻到達海邊…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5pm — No Comments
羅克忒忒的漁民正在向西方旅遊者講解制造獨木舟技藝,為了獲得額外的報酬,他卷起褲腿,向他們展示了自己腳踝上的傷疤。這個傷口是被生銹的鐵錨弄傷的。但是他相信水腫來自他的祖先被鎖鏈綁過的腳踝。要不然為何沒有痊愈?他背的十字架不僅僅是那個錨的也是他的種族的,村子裏的黑人和窮人像豬一般紮根在燃燒的垃圾堆裏,然後被掛到屠宰場的鐵鉤上。21-3-3
顯而易見,這裏,無論是創傷本身還是展示傷疤的行為都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法蘭茲·法農指出,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殖民主體是創傷性的。帝國主義話語(尤其是在種族主義的層面上說)阻礙了(阻礙著)健全統一的自我的建構,造成了自我異化。殖民的精神分裂癥不但影響到被殖民者,也影響到殖民者以及處在兩者之間的其他人。(PAULA…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5pm — No Comments
——解讀德裏克·沃爾科特的《奧梅羅斯》
內容提要:當代聖盧西亞詩人德裏克·沃爾科特的長詩《奧梅羅斯》是一部後殖民時代的史詩。史詩運用雙重化敘事策略,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挪用了荷馬史詩、聖經和《神曲》中的基本情節、場景和人物原型,通過對創傷、戰爭、追憶和尋根等文化隱喻的雙重化處理,既借助西方經典文本的話語權和傳播力量發出了被壓抑的聲音,又重寫和顛覆了西方經典文本。通過雙重化敘事策略,詩人確認和建構了混雜的文化身份,顯示了多種文化在對話中共存的真正意義。
…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4pm — No Comments
四
然而話說回頭,小說《你的領章呢》雖在開篇部分采用了戲仿革命的噱頭,但從整體上來說,卻是一次重建革命敘事的努力。當然,這裏所謂重建,並不是回到強調階級鬥爭的重要性上,而是在肯定革命歷史的基礎上,重申了從革命中獲得權力資源的國家為人們謀取福祉的宗旨。原來那種歷史線性發展的信仰,已無法在小說中找到蛛絲馬跡。小說所要表明的只是接受現存秩序,並相信它會向人們的現世幸福提供保障,而縱有社會失範,比如其中所提到的貧富懸殊和兒童失學的例子,那位把所有光明的意象集結一身的“領導”總能夠代表國家權力明察秋毫:…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4pm — No Comments
三
解構沖動首先來自於革命的內部。當然,這個內部指的是曾經被劃分到革命陣營而隨後又被清除或者壓制的部分。革命敘事經歷了一個不斷進行命名/區分的歷程,追求純凈化是它在不斷的秩序建構活動中的力量源泉。共產主義想象魔力般地喚起了在那一時空中暢遊的幻象,而在這種幻象中,所經過的臨時站點的未能成其所是則成了不可救贖的原罪。所以唯有背離原點的不斷行進,從而把心懷不滿的當下狀況理順並納入到歷史的時間線索,才能擺脫焦躁不安的景況。然而革命者的步伐並不一致,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得革命的領導者與各式各樣的同盟者的關系始終處於分流變化之中。…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3pm — No Comments
[摘要] 我們已經置身於後革命的時代。後革命的“後”,一方面是革命之後,表明革命及其話語已成為歷史;另一方面是對革命的反思,表明革命及其敘事的解構化或笑謔化態度已成時尚。其之所以能被當作調侃對象,是因為它不再占據意識形態的主導而成為了充分歷史化或者說資源化的事件。它已經不再處於國家輿論嚴格規約的核心地帶,但同時還沒有退出民間的集體記憶。在這後革命時代裏,革命及其故事是如何被講述的呢?這裏對從革命到後革命轉變的描述,著眼於在革命敘事中不斷地進行革命與反革命的區分直至過度而導致的解構性反叛,就包含了這麼一種解釋的動機。
一
…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3pm — No Comments
耶律洪基冷笑一聲,朗聲道:“蕭大王,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蕭峰大聲說:“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底下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插入自己的心口。[17]
蕭峰的死異常突然而斷然——這一方面是又一個關於英雄的基本品質的敘事:輕生死而重然諾,輕功利而重情義;一方面,這又是蕭峰無意識地防禦和逃避焦慮的方式:即用死亡來完成自己的臣屬地位,把自己統合到一種足以抵擋對自身角色進行質疑的姿態或價值中去。而就敘事的策略言之,“死亡”本身的嚴重性可以有效地掩蓋現實癥候——烏托邦的虛無指向,而讓一陣突然冒出的悲壯感遮蔽對英雄的拆解和質疑。劉若愚講,俠的含義即在於首肯一種比生命更高的價值。而蕭峰顯然違背了這一“準則”:他對死亡的嚴重性的利用,使他的死亡失去了意義。…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2pm — No Comments
摘要:蕭峰混雜迷亂的身世和尷尬慘烈的命運,抹去了塗在蕭峰式的孤獨而自由的抗爭者身上的光環,折射出了一種沈潛在現代性歷史進程中的無意識焦慮。在這個意義上,蕭峰作為一個歷史的無意識鏡像,喻示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烏托邦沖動和這種沖動不斷遭到拆解的現實境遇。
如果說對英雄形象的敘事,是來自於對現實困境的體認的話,那麽,這種敘事並不能真正解決這一困境,而是帶來想象性的解決辦法。因此,蕭峰形象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英雄幻象”。他並不能完美連綴來自現實的矛盾和裂縫,卻又有著這種矛盾和裂縫所帶來的印痕和創傷。如果說在大眾文化想象和現代審美虛構的層面上看,蕭峰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英雄的話,那麽,一旦回歸建構這種英雄幻覺的深層歷史,蕭峰的英雄面目,連同其形成過程,又都成為暴露一種歷史無意識焦慮的鏡像。蕭峰的神話,由此會異變為一則充滿了分裂和異質、能引起一連串的性質截然不同的意義和信息的歷史寓言。…
Added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1pm — No Comments
那年春節前不久,媽媽帶來了我的小提琴。這是把德國名琴,出自19世紀中葉德雷斯頓的一個提琴制作大師之手,它的原主人同樣有來頭: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位宮廷演奏家,十月革命後不久流亡到上海。沒人知道他何以能在一個將古典音樂大師當成茶館裏拉小曲的江湖藝人的城市裏活這麽長久。二十年代末的一個炎熱的夏天,我的三叔公在一家當鋪見到他的時候,他身穿各色補丁的大衣,腳蹬露出腳趾的靴子。他臉色蒼白,發須蓬亂,一看便知如果他曾經填飽過肚子,那至少也是兩天前的事。他抱著他的小提琴,想當五十大洋。店主粗粗看了看貨,不耐煩地對老頭做手勢表示他只能出五塊大洋。通過手勢我的三叔公對這個俄國老頭說他感興趣,因此就成交。怕他兜裏裝著五十大洋回家的路上遭遇不測,三叔公一路護送。到了那裏三叔公才得知這個饑餓的俄國佬曾經是冬宮管弦樂隊的副首席。…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11, 2017 at 9:1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