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間隔在文明社會的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鴻溝,那時候也還沒有裂開。這也是真的,一個技巧高明的獵人,可以比技巧較差的得到更多的獵物;但在那種沒有保障,變動很大的生活情境之下,就是他們間最高明的人,也不能積聚財產,結果也不能不和別的人一樣的窮困。
我們之所以要充分地研究這種關係,是因為這種關係能夠說明原始裝飾形式為什麼很少變動。在社會高層中時髦風尚所以時常變更,完全是社會分化的結果。107 時髦,往往是從上向下傳的。
某一種時髦,在起初的時候,專在社會的最上層中流行;因此那種裝飾就可以作為服用者的階級和地位的標記。但為了這同一的理由,地位低的人往往會盡其力之所能,去得到這種時髦的衣著,因此過了一些時候,高級人穿的衣著就成為全國的服裝。…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1, 2020 at 7:50pm — No Comments
最近,支付寶的“錦鯉”營銷策略的成功,也讓其他商家紛紛跟上,分別推出自己的錦鯉活動,“杭州錦鯉”、“深圳錦鯉”、“重慶錦鯉”等各種活動刷爆了朋友圈。直至今天,錦鯉活動仍有相當的熱度,形成一種值得關注的“錦鯉現象”。
互聯網和朋友圈上的流行現象,為社會心理學家提供了極好的研究問題。人在大多數時候總是理性的,一言一行背後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有時候人也會表現出集體非理性,盲目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但跟風行為背後,必定有其社會心理的基礎。任何成功的營銷,也正是順應這些社會心理規律, 最終俘獲了用戶。所以,我們不妨用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對這類行為做一番探討:
…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 2020 at 7:49pm — No Comments
第三節“明鄉人”
講越南華僑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明鄉”(Minh Huong)這樣一個詞,在堤岸還有“明鄉會館”。“明鄉”原來叫“明香”,它源於明朝滅亡後,是一些不願臣服清朝的明朝遺民相繼亡命越南後建立的“明香社”組織。建社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明朝香火”不絕。其後,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楊彥迪、陳上川等率領明朝軍眷大規模集體移來南圻後,華僑人口更是猛增。…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3pm — No Comments
移居並開發南圻的另一支中國移民隊伍是莫玖率領的。莫玖是廣東海康人,明亡後不服清朝統治,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率領一批仁人志士從廣東南逃柬埔寨。先在金邊、柴末等地通過設賭場、開銀礦發了財。爾後,帶領一批人到茫坎一帶開發,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傳有仙人出沒於河上,這個地方被叫作河仙。莫玖以河仙為中心,組織領導著東至金甌角,西至磅遜灣口廣大地區的開發。由於開發有功,他被柬埔寨國王委任為這個地區的地方長官。後來,阮氏集團將河仙七社村並入越南版圖。1735年莫玖死,其子莫天賜繼位,子承父業,繼續開發河仙,河仙後來成為南圻的一個重鎮。
以楊彥迪等人為首的大規模海外移民集團,和以後陸續到來的華僑,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較高的生產技藝、文化素質,他們和生活在那裏的越南、柬埔寨人民一道披棘辟萊,共同開發南圻。…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0pm — No Comments
第六章·中國移民和南圻開發
今天越南南部(Nam Bo)地區,舊稱南圻、交趾支那,原屬柬埔寨(下柬埔寨),它是於17世紀至19世紀初被越南逐步蠶食兼並的。這塊包括胡志明市(原西貢市)在內的廣大地區,雖然地處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但直到17世紀,它還是人煙稀少、未經開發的荒丘僻壤。它的早期開發和爾後的建設都離不開華僑,正像越南歷史著作《嘉定通志》評價的那樣:“其出力墾地者,惟唐人為勤,而海網、江簦、行商、居賈,亦唐人主其事矣。”
第一節·楊彥迪、陳上川率眾南移…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33pm — No Comments
為了表彰陳金聲的功績,政府特別在市中心建成一座高10餘尺的“陳金聲紀念噴泉”。陳金聲重視教育和社會公益,先後創辦了崇文閣和萃英書院兩間學塾,為華僑子弟提供教育機會。他還出資鋪設了一條道路,即今天新加坡的“金聲路”。對陳篤生醫院他也有很大的幫助。…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09pm — No Comments
新加坡今日輝煌的成就,離不開早期各族移民披荊斬棘、拓荒營建。種族不同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是我的祖國”的旗幟下團結在一起。新加坡是一個重視歷史傳統的國家,他們認為,一個國家不能是一個漂浮物,隨波逐流,而要像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紮根於深土。因此他們重視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源”。華僑在新加坡早期發展中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新加坡人永遠銘記這些先輩的業績,稱他們是“先賢”,表達了緬懷與景仰之情。“先賢”的業績濃縮了華僑在新加坡歷史中的一部分貢獻。在這一篇裏,我們試圖通過介紹幾位“先賢”,一展早期新加坡華僑歷史的片段。…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06pm — No Comments
1899年,他到達新加坡,住在女婿林文慶家裏。第二年,他遍歷南洋的英、荷殖民地,進行考察,物色墾殖場,但條件均不理想。最後他到了砂拉越,對位於拉讓江畔的詩巫(Sibu)地區進行了13天的實地考察,發現這裏叢林蔚茂、平原廣闊、人煙稀少、土質膏沃,並且有灌溉舟楫的便利,很適於墾殖,於是便選定這裏為墾場場址。1900年5月,黃乃裳與砂拉越王(英國殖民主義者)查爾斯·布魯克二世簽訂了農墾條約17條,墾場命名為“新福州開墾公司”,詩巫也改名叫“新福州”。墾約規定:砂拉越英政府貸款給中國移民,貸款在六年內償還;沙英政府準許移民在詩巫拉讓江兩岸墾種,每一成年人三英畝,20年內免稅,期滿後,一英畝年納稅一角;政府如果要征用移民耕地,必須按地價收購,以補償損失。墾約還規定,中國移民有相當的自治權。墾約第13條寫明:“不准任何人在墾場內開賭”,“至於鴉片,不准外人在墾場內售賣”。這一條款打破了一個惡例:歷來南洋地區的大墾場主都必然在墾場內開賭場,包賣煙、酒,牟取不義之財。…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55pm — No Comments
蘭芳公司和西加里曼丹的其他華僑“公司”一道,開採金礦,促進當地商業和外貿的繁榮,還在原始叢林中開辟了四通八達的道路,整理和修建了港灣和河道,建設了市鎮。還因為進出口貿易的興起而大大刺激了當地造船業的發展。華僑還帶去了牲畜,為當地的畜牧業奠定了基礎。華僑的“公司”開辟了稻田,使西加里曼丹成為全島唯一種植水稻的地區。
1795年,領導蘭芳公司近20年的羅芳伯不幸逝世,年僅58歲。羅芳伯死後,蘭芳公司還存在了90年左右。19世紀初,荷蘭殖民主義者開始侵略西加里曼丹。他們除了征服各蘇丹王國外,也企圖消滅那裏的華僑“公司”。他們施展各種陰謀詭計,威逼利誘,終於用武力在1884年消滅了蘭芳公司。…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47pm — No Comments
第一節“大唐總長”羅芳伯
18世紀中葉以後,廣東省梅州、汕頭一帶的中國人開始成批移入西加里曼丹,並逐漸在那裏形成較大的華僑社區。西加里曼丹盛產金礦和鑽石,礦區集中在三發(Sambas) 坤甸…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42pm — No Comments
恢復經濟重建家園。連年的戰亂,暹羅的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有一部歷史著作這樣描述當時的社會情景:“舉目望去,被饑餓、疾病、兵燹所害死的人不計其數,屍骸遍野。茍活的人面黃饑瘦,形同餓鬼。”鄭信決心恢復暹羅的繁榮。為解決糧食問題,他不惜高價向外商買糧,以賑濟災民。人口劇減,勞動力奇缺,這是當時社會的另一大問題。鄭信採取發放糧食、衣物等辦法,招獎逃匿山林的流民,促使他們重返家園,從事生產。他還特別注意通過發展商貿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採取多種措施招徠外商。此時,大批中國商人和勞動者進入暹羅,他們除從事中暹貿易外,也活躍在暹羅的商業流通領域,促進了暹羅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吞武里王朝時期,華僑和暹羅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27pm — No Comments
此時的暹羅陷於群龍無首、全國大亂的無政府狀態中。地方分裂勢力紛紛據地自立山頭,暹羅面臨著亡國和分裂的危險。進行驅緬復國斗爭、拯救暹羅的領袖是鄭信。
鄭信,或稱鄭昭,披耶達信(PyaTaksin)。“昭”在泰語中是“王”的意思。由於鄭信曾任達(Tak)城的軍政長官,封爵為“披耶”,因此人們習慣稱他為披耶達信。鄭信1734年在暹羅出生,祖籍廣東澄海。他父親叫鄭鏞,在清朝雍正年間到暹羅謀生,漸漸成為巨富,並擔任官職。鄭鏞娶暹羅婦女為妻,生下了鄭信。鄭信出世後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被當時暹羅的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裏收養,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教育。鄭信在青少年時代就擔任宮廷侍衛,後來擔任達城的軍政長官,並獲封爵。達城是緬甸通往暹羅的要隘,守住它才能保住首都大城,鄭信在這裏銳意進行軍事設施的建設。因此,當緬軍入侵時,在達城曾受到暹軍的抗擊,被迫繞道進攻大城。…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馬六甲地處交通要沖,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鄭和七次下西洋都經過這裏,並且將其作為遠航的中轉站。在這裏設立貨物、錢糧倉庫,並且圍上排柵,設四門並各有鼓樓,晚上還有巡邏,儼然是一座小城。在今天馬六甲市的東北面有著名的三保山(“中國山”),是華僑的墓地。這座實為丘陵的小山,有許多紀念鄭和的古跡: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坡、三保街和明末清初華僑古墓。
相傳鄭和的艦隊到馬六甲就在這座山上駐軍,設立官署。山下的三保廟供著一尊全付戎裝的鄭和像,此廟是當地居民為紀念鄭和的功績而興建的。十分有趣的是,這個鄭和是“雪髯童顏”,太監竟也長出了花白大鬍子。鄭和之所以被塑成這麽一個近乎荒唐的形象,是人們崇敬他的心理反映。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位上了年紀、經驗豐富但又是青春永駐的神化人物。三保廟的後山,有三保坡,是當年鄭和經常駐足遠望的山坡。三保廟旁有一口井,馬來人稱之為“王爺水井”,華僑則稱之為“三保井”,是鄭和的部下為取飲用水而挖掘的,傳說喝過這井水的人,就會念念不忘馬六甲。…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12pm — No Comments
陳祖義是廣東人,全家逃到蘇門答臘島南部舊港(巨港),糾集海盜自封為首領,為人豪橫霸道,專事劫掠過往商人財物。陳祖義一夥的海盜行徑影響了舊港一帶的海上貿易,很多商船視航行巨港為畏途,致使這個港口城市日益衰落。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曾抵舊港,詔諭陳祖義。陳祖義耍兩面手法,一方面詐降鄭和,同時又陰謀對鄭和的船隊進行襲擊。陰謀敗露,鄭和先發制人,鎮壓了陳祖義海盜集團,殺死5000餘人,焚燒船只10艘,陳祖義本人被俘虜,押回南京處決。之後,鄭和扶持了施進卿為當地“中國人封祖”,授予“宣慰使”的官銜。施進卿告發陳祖義,並幫助鄭和剿滅陳祖義,又是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派往舊港的一位大臣,他似乎是一身而二任,“雖受朝命,猶服屬爪哇”。1421年施進卿逝世後發生了權力爭奪,鄭和曾於1424年專程去舊港解決紛爭。鄭和鎮壓陳祖義集團之舉,保障了海路的暢通,有利於東南亞海上貿易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又扶持他人為華僑領袖,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組織的完善。…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06pm — No Comments
在鴉片戰爭前長達1000余年的漫長歲月裏,中國人不斷移居南洋,最後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在南洋形成了有濃郁的中國南方特色的華僑社會。華僑移居南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概括起來不外乎經濟原因和政治原因兩個方面。商人到南洋經商而定居,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為謀求活路而遠走他鄉,這些都可看作是經濟原因造成的。國內發生政治動亂,為躲避戰亂、政治迫害而亡命南洋,成為長期僑居在外的中國人,這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華僑出國達到高潮,那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
第二章·鄭和在南洋…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59pm — No Comments
宋朝的手工業、商業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這些,為中國人去南洋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時華僑下南洋,乘的是風帆,要依靠季候風向,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只好在當地住下來,待次年再北返。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為便於商品交易,漸漸有中國人居住下來,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顯然,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華僑。據中國史書記載,中國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羅洲等地頗受禮遇,他們和當地人民的關係融洽友好。…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56pm — No Comments
華僑在這一時期移居的地方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南洋。有一部分人是以自由人的身分到南洋去的,但大部分人是通過“契約華工”的方式出國的。
“契約華工”,是西方殖民者的叫法,是指華僑“自願”通過簽訂契約,應招到外國去做工。其實華工的“契約”是在暴力、誘逼下簽訂的,幾乎和賣身契差不多。也有把“契約華工”叫“苦力”(coolie)的,它源出於印地語。還有一種更普通的叫法是“豬仔”,說明“契約華工”在殖民主義者眼中與牲畜無異。“契約華工”在鴉片戰爭前已經出現,但規模小,影響不大。大規模的“契約華工”出國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它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才結束。
“契約華工”的買賣(“苦力貿易”、“賣豬仔”)是在“招工”的牌子下進行的。它大致的過程是這樣的:…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48pm — No Comments
第一章·中國人移居南洋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從北極圈的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從歐洲平原到美國的內陸腹地,到處都可以見到華人的蹤影。有一句相當流行的話“海水到處,就有華人”,生動地反映了這個現實。海外華人的總人數多達二三千萬,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居住國的語言,但許多人還能講華語(中國的普通話)和中國的一些方言,還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習俗,並且有眾多的親朋是中國人。有些華人經濟實力雄厚,有的在科學教育領域嶄露頭角。…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