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人們常常用“腦殘”“傻逼”——也就是罵人話的“神經病”——來蔑視地稱呼某些“不可理喻”之人,哪怕所謂的“不可理喻之人”並不真的有精神的疾病。然而,試想,如果你的工作是與真有精神疾病的人溝通和交流,是不是就真的全然無法溝通呢?心理治療醫生所擔任的就是這樣的工作。他們不僅需要有比一般人更好的溝通技能,而且還需要對人際溝通的實質意義有更深入的見解。美國心理治療專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就是這樣一位對人際語言交流有不凡見解的心理治療學大師。
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極大地影響著他的行為。心理變態者主要是由於他有一種被歪曲的、消極的自我概念的緣故。如果他要獲得心理健康,就必須改變這 個概念。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就在於幫助病人或患者創造一種有關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實現他的自我,即實現他自己的潛能,成為功能完善者,而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用語言與他人交流的功能。…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31am — No Comments
同一天讀到兩則“醜陋行為”的報道,一則是南京明孝陵600多年歷史的石象遭破壞。象鼻上被刻名塗鴉,另一則是“13萬中國遊客‘攻陷’泰國清邁大學被指隨處大小便”。不禁想起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1985),今年恰逢這書出版30年周年。當年柏楊所列國人的醜陋之處,臟、亂、吵、窩裏鬥、不認錯、自我膨脹、有鞭子是順民,沒鞭子是暴民,今天在許多中國人身上依然如故。30年後重提柏楊對醜陋中國人的鞭撻,有人會認為,這太負面,甚至是自虐。但是,正如丘吉爾所說,“批評讓人不痛快,但卻是必須的。批評就像是人身體上的疼痛,它引人關註不健康的狀態”。對個人和群體,負面的批評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30am — No Comments
近讀丁曉原的《媒體生態與現代散文》(2014)一書,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討論中國早期報章說理文體的部分。對此貢獻最著,最為人稱道的是梁啟超的“新文體”,又稱“報章體”(語出譚嗣同)、“時務文體”,“新民體” (與梁啟超所辦刊物有關)。
現代公共說理需要有相應的寫作形式,這種形式不是由文化傳統自然而然傳承給後人的,而是一種寫作者(當然不是一個人)自覺創造的成果。“新文體”與今天報章說理應有的標準是有距離的,但其形成標志著現代說理的理念已經開始在中國古老的文化土壤裏撒下了今後成長發展的種子。…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7am — No Comments
日前,一名領導幹部在會上說:“敬重是對同志的態度,班子就要搞好團結,上級說下級的壞話是無能的表現,下級說上級的壞話是無德、缺德的表現。大家要用心珍惜、用情呵護一起共事的緣分與友誼。”對此,中國紀檢監察報5月15日發文批評倡導如此上下級關系,稱這不符合現代民主與法治的精神。
其實,好話和壞話都要分是當面說的,還是背後說的。一般背後說的,壞話居多。這種壞話是當不了真的,不過是流言蜚語、暗地中傷、嚼舌根,屬於私德範疇,與公共生活中的民主和法治沒有太大關系。討論上下級關系中說好話還是壞話,應該是指當著面認真地(至少看上去是認真地)說出來的話。這才需要放到民主與法治的語境中來討論。…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5am — No Comments
最近,英雄事跡是真是假似乎成了網絡上的熱點。例如,邱少雲為了不暴露軍事機密,身上著了火,到死一動不動、一聲不吭。有人信,有人不信。這並不奇怪。一般人聽了邱少雲的故事,一定會受到震撼。他們會用自己的意志力和痛苦承受力來設身處地地想象當時的可怕情境。懷疑邱少雲的是一些對自己意志力和痛苦承受力沒有把握的人;而堅信邱少雲的則大概是另外兩種人:一種是親眼所見,雖然自己做不到,但因為見證了邱少雲的行為,不能不相信。另一種是自以為,要是他自己,一準也能做得到。
要說服懷疑者相信邱少雲確實是特別能忍受肉體痛苦的英雄,最好的證據是親眼所見——我當時就在場,事情是我親眼所見。但是,即便如此,也還是應該允許懷疑者就目擊證據提出疑問(在說理中,這叫rebuttal),例如,有人會問,是不是在邱少雲被活活燒死之前,已經因為燃燒彈的毒氣昏厥或死亡?…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3am — No Comments
神話和記憶被視為不斷改變和重構的歷史。著名希臘文化研究者維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在《時間記憶的文化特征》一文(收在《希臘人的神話和思想》一書裏)中指出,“作為與習慣相區分的記憶是一項艱苦的發明,它是人類從個人經歷中逐步獲得的,而對於社會群體來說,其集體經歷所構成的則是歷史”。(第110頁)
遠古時期或原始部落中,歷史保存在口頭傳播的神話之中。今天,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不再用神話來傳遞歷史,但是,神話並沒有從歷史中消失。相反,大眾消費的歷史經常利用和借助神話來營構其想象和打造其敘述形式,在正統的政治和歷史話語中也經常如此。現代神話有的容易辨識,有的則不那麽容易辨識,有的甚至還會被當作“歷史事實”或“政治常識”。…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2am — No Comments
一個秋雨靠微的夜晚。一輛人力車拉著我,在大森一帶的陡坡間,幾度爬上爬下,終於停在一處翠竹環繞的小洋房前。大門很窄,灰漆已漸剝落,借著車夫打的提燈光,見釘在門上的瓷門牌上,用日文寫著:印度人馬蒂拉姆·米斯拉。門上只有這塊門牌是新的。
說起馬蒂拉姆·米斯拉,也許各位並不陌生。米斯拉生於加爾各答,長年致力於印度的獨立,是個愛國分子。同時還師從一個著名的婆羅門,名叫哈桑·甘的人,學得一套秘訣,年紀輕輕即已成為魔術大師。恰在一個月前,經朋友介紹,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一起談論政治經濟等問題。至於他變魔術,我卻一次都沒見過。於是,我事先寫去一信,請他獻藝,為我演示一下魔術,所以,今晚我催促著人力車夫,急急趕往地處大森盡頭,僻靜的米斯拉公寓。…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8am — No Comments
第五信·寫神話與歷史者的一家 (五)
露一他們這個內務班投宿於山谷裡的簡易旅館,天亮前就醒了的露一向同房間的其餘的五張床上的人逐一敬禮,催促他們起床,然而他卻遭到他視為戰友的同宿者之一的人毆打。但是這次毆打使露一對於復員內務班的實在感更有了深刻的印象。只同宿一個晚上的同宿者們有人說,這傢伙也許是個瘋子,但決不是個渾蛋。這話和日後報紙上所說的一樣。挨了打的露一便特別小心,開始收拾裝備,決不弄出聲來。已經是十月過半了,可是露一不穿外套,他把單人帳篷、信號旗、小鍬拴在背囊上。用同樣的時間,打裹腿,把刺刀、背囊、水壺、雜物袋、防毒面具全都帶在身上,戴上戰鬥帽,右手提著軍鞋,左手提著槍,他想到外面再穿。這時,同宿者已經醒了,他們唱起軍歌鼓舞他。那歌唱道:聽到軍號響,怎能不想起,立誓出國門,勇敢上戰場,男兒無寸功,何顏回故鄉………
Continue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7am — No Comments
住
涇縣農村的住房情況一般較為寬裕。尤其茂林、黃田、溪頭、陳村、厚岸、包合等地,歷史上文風興甚,經濟發達,讀書識字乃至經商做官人較多,蓋起 大片大片的廳堂樓舍。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地主富農資本家被打倒,田地被瓜分,房屋也被瓜分,貧苦農民都分到住房,居住較為寬敞。黃田村空房很多,誰來住 都可以,根本不用租金。住長了,也就變成他的房了。“洋船屋”這組大宅院,占地4200平米,建築面積3700平米,“土改”時除留給原房子主人四間房、一間堂屋和一間竈屋以外,其余分給了七、八戶農民。就是說每戶大約分得近500平米空間,其中建築面積就達400多平米。足足抵得上如今一幢別墅,有過之 而無不及。
城鎮居民的住房就緊張多了。機關幹部一律由單位或系統安排住房。單身漢數人一間是很正常的事情。1961年我在城關小學當教師,住的是四人一間…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5am — No Comments
寫一寫衣食住行,看似小事。然而行文中卻力難從心。如白頭宮女說開元天寶之遺事,訛錯乖張掛一漏萬都在所難免。又想,僅記錄自己知道的那些瑣碎事情而已,不必求全,也不必求同。
毛治下,職工工資先是“供給制”,後為“工資分”。1956年實行“薪金制”。此後二十多年一直未增加工資。以本人為例:1961年中師畢業參加工作,第一年實習工資每月29元;一年後轉正定級每月34元(後改為行政25級34.50元)。一直到1978年(毛死兩年以後)才開始第一次調資,增加到每月40元。
收入所得月月不夠用,是很多人常有的事。工資一發,首先把全家的油鹽柴米買齊,如此便已所剩無幾,其它開銷只能量力而行。單位一般都成立“儲金 會”,由財務人員主持經辦。每月發工資的時候,每人扣存5元錢(各單位自行約定數額)。手頭拮據時可以向“儲金會”借款,下個月發工資必須扣還;不夠再…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3am — No Comments
4月6日,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畢福劍在私人宴會和朋友言談中對毛澤東出語不敬,被要求道歉。4月9日畢福劍發微博道歉:“我個人的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我感到非常自責和痛心。我誠懇向社會公眾致以深深的歉意。我作為公眾人物,一定吸取教訓,嚴格要求,嚴於律己。”那些要求畢福劍道歉的人,是因為他有“錯”還是因為他有“罪”而逼他道歉呢?畢福劍自己又是在為自己的“錯”還是“罪”在道歉呢?
在中國,許多人對錯和罪的感覺和觀念是紊亂的,因此長期處於一種難以自拔的失調狀態。一方面是沒有罪而被強迫認罪,最後覺得自己真的有罪,處於完全被外力洗腦、操控的狀態。另一方面,卻在有罪的時候良心並沒有什麽不安,根本不覺得有罪。不該覺得有罪的時候覺得有罪感,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誘發和造成的因素往往在外部。同樣,該有罪感的卻沒有罪感也是一種心理疾病,誘發和造成的因素也往往在外部。…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食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老百姓歷來注重一個“食”字。熟人見面,寒暄之詞往往是“吃過了?”——“吃過了。你呢?”——“吃過了。”然而,就這麽一個“食”字,卻困擾了我們數十年。這裏說的不是“三年大饑荒”,而是平常日子。
糧食定量供應,分大小口。成年人月供應標準多在二十五斤半到三十二三斤之間。城鎮居民二十五斤半。機關幹部、教師等要多一點,好象是二十七八 斤。體育教師又比其他教師多一點,因為他們要帶領學生跑,跳,打球,消耗能量多一些。一線工人要多些,重體力勞動者則更多一點,有三十多斤。中學生也有二 十八到三十斤,因為他們正在生長發育,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未成年的孩子則分年齡段,給予不同標準。孩子出生,憑出生證到派出所辦理戶口,到糧站辦 理糧油供應證,於次月正式供應糧油。…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在一般人的理解裏,“火大”就是單純的發怒或憤怒,避免火大只須發火的人克制自己就可以了。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火大並非就是人們所說的“憤怒”,作為一種人的普遍情緒,憤怒並不是單一的,而且是一個情緒的範圍,從生氣、發火、到動怒,再到暴怒,火大從開始還有理性,可以克制,但漸漸失控,以至怒不可遏、因失控而狂怒,完全失去理性。
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埃阿斯》…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含混的語言、空洞的文體往往和冠冕堂皇、閃爍其詞的騙術相輔相成。
2009年9月27日,美國《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維廉·沙費爾(William Safire)去世。沙費爾出過許多小說、政治著作,曾獲普利策獎,被認為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專欄作家。但他最大的思想遺產,恐怕是他為《紐約時 報》語言專欄所寫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對語言的社會、政治意義的獨特見解。
就在他去世前幾天,我還在課堂上引用過他的一篇題為《不要這麽寫》(Neverism)的文章。這篇構思巧妙的文章包括了45個句子,每個句子都是 一個包含某種語法、句法、用法錯誤的陳述,而這個陳述所說的又正是這個錯誤。這些錯誤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常犯的,不過只要留心,也還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Don't use no double…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59am — No Comments
有一篇《翻譯不知道如何翻譯“大家都很任性”》的報道說,全國政協發言人在回應反腐問題時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用網絡熱詞,“大家都很任性”。譯員當時與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是什麽意思。這雖然不過是一則“花絮”報道,但卻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何在公共話語中使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來作清晰的表述。
在漢語的習慣用法裏,“任性”是一個貶義詞,說一個人任性,是指他由著性子,沒有約束、放縱胡為、不負責任。說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任性”,會讓人以為,這樣的反腐是隨意胡來,既無道德依據也無司法章程,想怎麽搞就怎麽搞。難怪翻譯會聽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該怎麽翻譯了。…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56am — No Comments
有報道說,淮安柴米河最近幾年河水越來越臟,發綠的河水常年散發著陣陣怪味。2014年4月25日,省市政風熱線聯動直播走進淮安。住在河邊的陳女士帶著一瓶河水走進了直播現場,當著在場的環保局局長面下跪,請求盡快治理柴米河汙染。有一篇以《“跪求治汙”一定管用嗎?》為題的評論,對這麼做是否“管用”提出了疑問,題目中“一定”二字其實是多余的,因為文章的實際結論不是“不一定有用”,而是“肯定沒用”。
這大概也是絕大多數人看了“跪求治汙”報道後的真實想法。他們會覺得這位陳女士很傻,跪求治汙除了自取羞辱之外,肯定不會有任何結果。確實,陳女士的“跪求”本身就是其他形式的“要求”或“請求”都無效、都沒用的結果,她不會一開始就跪求,必定是試過了其他方法。正如評論所說,“如果不是問題解決無門,誰會當眾下跪呢?”…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55am — No Comments
十 黨國主義的精英教育
納粹政府為了培養未來的政治官員和政治立場堅定的專業技術幹部,還設立了兩種特殊的納粹精英學校,一種叫“國家政治教育學院“(Napolas),任務是培養高級的政府和軍隊幹部,另一種叫“阿道夫·希特勒學校”,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政治領導人。
國家政治教育學院繼承的是普魯士士官學校的傳統,優先接受軍官子弟,與國防軍(Wehrmacht)保持全面聯系,但並不是純粹的軍校。1933年開始建立,起初由教育部主管,1936年後接受黨衛軍(SS)管理,進行的是全面納粹化的教育。軍隊是一切極權統治的支柱,軍隊成為實質上的黨軍,納粹化不過是德國軍校高度意識形態教育的一個德國極權版本。…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52am — No Comments
希特勒青年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希特勒當時要求建立一個屬於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的青年運動組織,這個組織隸屬於沖鋒隊(SA),1922年5月,國社德國工人黨的青年團正式成立。它由蘭克(Gustav Adolf Lenk)領導,為時不長,只維持到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屋政變。1925年,庫爾特·格魯伯(Kurt Gurber)重振青年團,形成了完整的組織體系,團員開始身著制服,1926年正式改名為希特勒青年團。1931年希特勒任命施拉克(Baldur von…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50am — No Comments
八 黨化教育中的“英雄故事”
納粹黨化教育的歷史是以黨國歷史為中心的,然後再作歷史的回溯,往過去倒敘。其他黨化教育的歷史大多也采用這樣的“歷史倒敘”法。這種歷史倒敘是為了突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最終方向,這當然是由黨國代表的。過去的,更久遠以前的歷史,它的意義是由歷史終結推導出來的,這就像一部戲劇,結尾不同,前邊細節的意義也會完全不同。黨國戲劇歷史的重要歷史人物(“角色”)是“英雄”,其中黨國最大的首領便是最大的英雄,然後是其他值得效法的英雄人物。例如,納粹德國小學一年級課本中介紹了33位歷史人物,前10位依次是希特勒、興登堡、戈林(納粹副元首)、霍斯特·威塞爾 (Horst Wessel, 納粹活動家,於1930年被殺後,被追授為納粹運動的英雄)、諾庫斯(Herbert Norkus,希特勒青年團員楷模,遭共產黨殺害的烈士)、施拉格特(Albert Leo…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49am — No Comments
七 黨化教育中的“歷史”…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45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