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韵是指声韵、触韵、形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26, 2021 at 11:28pm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Edited by Sherry Turkle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framed by two interpretive essays by the editor, describe the power of an object to evoke emotion and provoke thought: reflections on a cello, a laptop computer, a 1964 Ford Falcon, an apple, a mummy in a museum, and other "things-to-think-with."

Summary


For Sherry Turkle, "We think with the objects we love; we love the objects we think with." In Evocative Objects, Turkle collects writings by scientists, humanists, artists, and designers that trace the power of everyday things. These essays reveal objects as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ompanions that anchor memory, sustain relationships, and provoke new ideas.These days, scholars show new interest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rete. This volume's special contribution is its focus on everyday riches: the simplest of objects—an apple, a datebook, a laptop computer—are shown to bring philosophy down to earth. The poet contends, "No ideas but in things." The notion of evocative objects goes further: objects carry both ideas and passions. In our relations to things, thought and feeling are inseparable.

Whether it's a student's beloved 1964 Ford Falcon (left behind for a station wagon and motherhood), or a cello that inspires a meditation on fatherhood, the intimate object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used to reflect on larger themes—the role of objects in design and play, discipline and desire, history and exchange, mourning and memory, transition and passage, meditation and new vision.In the interest of enriching these connections, Turkle pairs each autobiographical essay with a text from philosophy, history, literature, or theory, creating juxtapositions at once playful and profound. So we have Howard Gardner's keyboards and Lev Vygotsky's hobbyhorses; William Mitchell's Melbourne train and Roland Barthes' pleasures of text; Joseph Cevetello's glucometer and Donna Haraway's cyborgs. Each essay is framed by images that are themselves evocative. Essays by Turkle begin and end the collection, inviting us to look more closely at the everyday objects of our lives, the familiar objects that drive our routines, hold our affections, and open out our world in unexpected ways.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9, 2021 at 8:25pm

陳明發《感性刺激》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濟思想有助於政府的短期管理,如景氣循環;而管理長期的經濟成長政策,19世紀法國供給派大師賽依(Jean-Baptiste Say,1767~1832)則認為,不是消費決定論-供給會自動的去創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東西賣不出不是消費不夠,是供給的創造性不夠,需要刺激的是革新而非消費。在這世界上,有形資產已接近飽和。資訊社會感性社會知識社會影響了消費口味。


詹宏志:感性消費時代

符號消費(SYMBOL CONSUMPTION)

魔課師手札·品牌體驗

從“消費人”到“審美人”的精神涅槃

“體驗”與“品味”: 誰的審美化?

體驗行銷:行銷對話

微電影營銷:體驗經濟時代的品牌傳播新思維

娛人得利

作為文化變遷標識的“後現代”

故事場景摩天樓 STORYSCAPING

突破故事行銷的迷思

《不賣東西賣體驗》推薦序

黃厚銘:風格、名牌、與符號消費

進入消費的“身體敘述”:一個符號倫理學分析

品牌神話 靠消費者加油添醋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7, 2021 at 1:10pm


石黑一雄·桌燈

要是早些抵達某個市鎮,還有幾分鐘時間消磨,我喜歡一個人四處逛逛,參觀商店的櫥窗展示。我的起居室裡擺了四座桌燈,顏色不同,但款式一樣,具有可摺式的角度設計,可以任意彎曲。所以,我到了鎮上,可能會去找一家櫥窗展示著這類桌燈的商店,這麼做不為了買燈,只是想拿店裡的桌燈和家裡的做個比較。(《别讓我走》第18章)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5, 2021 at 4:18pm


福柯·自身的技術:生存美學

福柯在探討生存美學的理論淵源時,所依據的歷史資料,並不是系統的傳統道德、美學或形上學的文獻,而是被傳統文化所忽視的那些論述生活風格(style de vie)、生活技巧(techniques de vie)、生活的技藝(tekhné tou biou) 、實踐智慧(Phronesis)以及生活的藝術(l’art de vivre)的零碎而又分散的古代‘小型文獻’(littérature mineure)(Foucault, 1994: IV, 213-218)。所有這些探討,連同福柯從七十年代以來所集中研究的“自身的技術”,後來都構成為生存美學的重要內容。所以,生存美學也可以說就是古代的“自身的技術”的翻版和重生。(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慧小田哲思學)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9, 2021 at 12:03am


關於《藤藝匠》的留言

@Jamie Ong: 

想起七十年代我小時候,有位老人戴上笠帽騎著鐵馬,以沙啞的廣東音喊著“磨鉸剪!磨刀!”。我有點害怕,卻忘不了,有次婆婆叫他磨剪刀的畫面。到今天,他的喊聲還在我腦海裏迴蕩。

另一位小販辛苦地騎著一輛改裝的自行車,上面有木櫃,裏面有三層架子,整齊地擺著雞公碗。爐裏冒煙,滾熱的湯,可賣各種麵吧。我沒錢買來吃,只有看的份兒。有些人還各自從家裏拿碗出來買他的麵吃。現在成了小時候的遺憾,因為只看過這畫面,卻沒嚐過那味道。


陳明發回應:


你的經驗,使我想起在沙巴為地方創生做鄉野調查時,訪問過一家地方望族,一家俊秀,第二代長兒是位留英繪測師。他對兒時最難忘的事之一,就是隨父親出街上商會開會。大人在討論事,他沒事幹就倚在樓上會所的窗邊往街頭望,一看見賣麵食或糖水的挑擔小販出現,就問父親要不要叫他們捧上樓來賣。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8, 2021 at 8:28pm


石黑一雄·我一直在找一樣給妳的東西


前接:石黑一雄·錄音帶

隱約記得我們當時往市中心走去。我正想改變話題,湯米便先開口:“妳知道嗎?之前我們在沃爾沃思商店的時候,妳不是和其他人在後面嗎?我一直在找一樣東西,找一樣給妳的東西。”


“禮物嗎?”我驚訝地看著湯米,“我不知道露絲聽了會不會同意,除非你送她一樣更大的禮物才行。”

 

“算是一種禮物啦,但是我找不到。我本來不打算告訴妳,但是現在,嗯,我還有機會再找一次,除非妳得幫我,我對買東西不太在行。”

“湯米,你在說什麼?你想要送我一件禮物,可是又要我幫你挑選,這……”

“不是啦,我知道要送妳的是什麼東西,只是……”湯米笑了起來,聳聳肩說:“好吧,我乾脆告訴妳好了,我們之前去的那家店裡有一排展示架擺滿了唱片和錄音帶,所以我就在那裡找妳上次丟掉的錄音帶,還記得吧,凱西?只是我不記得是哪一卷了。”

“我的錄音帶?我怎麼不知道你也曉得錄音帶的事情,湯米。”

 

“對啊,那個時候露絲到處要人幫忙找錄音帶,她說妳丟了錄音帶非常難過,所以我一直在找。雖然當時沒有告訴妳,但是我真的很認真在找。我想到了幾個地方妳不能去找,但我卻可以,例如男生宿舍之類的。我記得那時候找了好久,最後還是找不到。”

我看了湯米一眼,所有的壞心情全蒸發了。“我都不知道這件事,湯米,你對我真好。”


“嗯,幫助不大,但是我真的很想幫妳找到錄音帶,後來看樣子錄音帶是找不到了,我對自己說,總有一天我要去諾弗克,找到這卷錄音帶給她。” (第15章)

石黑一雄:尋找是一切樂趣的最大來源

當然,最後我找到了。當時我倚身在一排錄音帶旁,一盒一盒翻開來找,心裡想著其他的事情。突然間手指下面出現了那卷錄音帶,外表看起來和幾年前一模一樣:茱蒂拿著一根菸,對著酒保擺出一個嬌媚的表情,背後隱約可見幾棵棕櫚樹。

我沒有大呼小叫,不像平常要是發現什麼稍微讓我興奮的東西,總是會嚷個不停。我安安靜靜站在原地,看著這個塑膠盒,不知道自己是高興還是什麼。一瞬間,甚至覺得這是個錯誤。尋找這卷錄音帶是一切樂趣的最大來源,如今找到了,我們就得停止搜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起先我出乎自己意料地保持沉默,甚至想過假裝沒有看到錄音帶。眼前這卷錄音帶讓我有點兒不好意思,顯得我有些幼稚。實際上,我甚至繼續翻看架上的錄音帶,任由旁邊的錄音帶壓在上面。我終於鼓足了勇氣,招呼湯米過來。(《别讓我走》第15章)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7, 2021 at 2:32pm


石黑一雄·畫廊解說

那位銀髮女士笑容滿面地開始對我們說明,眼前畫作的藝術家和她之間的關連,並介紹藝術家的生平。最起碼她的介紹成功地打破了我們的恍惚狀態,我們全圍了過來,就像以前在海爾森每當監護人開始說話的時候一樣。我們的舉動使得那位女士說得更起勁,她述說每一幅畫的繪製地點、藝術家喜歡工作的時段,以及部份畫作未經草圖便直接完成的故事,我們時而點頭、時而驚呼。她的講述自然地到了最後一部份,我們嘆了口氣,感謝她的解說之後,便離開了。
(别讓我走》第13章)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4, 2021 at 12:16am


陳明發《藤藝匠》

記得小時候,有人到村子裡去幫忙修補藤椅,他挑一枝扁擔一家家去問誰要修藤椅,要修的就交給他挑去,也沒寫個收據什麼的。過了幾個星期,他又把修好的藤椅送回來。大家好像也不是很熟,就是一個信賴。(2016年3月3日 臉書 / Lim Eng Choon 照片)


我對藤器的喜愛,愛屋及烏,連有唱到藤器的歌曲都愛。過去辦培訓,這首懷舊歌曲的帶動效果很好~~


姚莉/田鳴恩合唱《踏車小唱》

傳統藤藝+地方文創 = 脫貧創富,這一塊,中國近年做得真好~~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馬来西亞其實也有本身的“竹藤叙事”,富有潜能 ~~

                                                                            (劉富威 攝影 )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2, 2021 at 8:39pm


石黑一雄·收藏箱

我們像平常一樣坐在她的房裡觀賞夕陽,享用我帶來的礦泉水和餅乾,我說到一直以來自己在起居室的松木衣櫃裡,小心保存著以前海爾森收藏箱裡面多數的小玩意兒。接下來,我並非刻意討論這個話題或發表任何論點,只是剛好說出了口:“妳離開海爾森之後就沒有收藏箱了,對吧?”

露絲當時坐在床上,遲遲沒有說話,夕陽餘暉落在她身後的瓷磚牆壁。她說:“我記得監護人在我們離校以前,再三叮嚀我們可以帶走自己的收藏箱。所以,我把東西全部拿出來裝在旅行袋,心裡盤算一旦到了卡堤基,馬上找個好的木箱擺進去。但是,當我們到了卡堤基,卻沒有一個學長姊有收藏箱。只有我們有,感覺好像不太正常。不只是我,大家都發現了,只是沒說出口,對吧?所以,我也就沒有找新的箱子。那些東西擱在旅行袋好幾個月,最後就全丟掉了。”

我兩眼直視露絲,“妳把收藏箱的東西和垃圾擺在一起了?”


露絲搖搖頭,似乎在心裡一一觀看收藏箱的所有小玩意兒,最後才說:“我把東西全裝在大垃圾袋,但是我不能接受這些東西和垃圾擺在一起,所以我問老凱弗斯離開的時候,可不可以把大袋子載到店裡。我知道幾家慈善義賣的商店,一家一家地全被我找了出來。凱弗斯在袋子隨便翻了一翻,他不知道裡面是些什麼東西,但他哪會知道呢!他笑著說,他認識的幾家商店,沒有一家想要這些東西的。我說,可是這些都是很不錯的東西。他看我有點兒激動,便換了一種口氣,大概是說:'好吧,小姑娘,我就送去給牛頓饑荒救濟會的人好了。'他費了點兒功夫說:'現在仔細看看,妳說的沒錯,這些東西的確不錯!'雖然聽起來不具說服力。我猜他拿走以後,只是丟在某處的垃圾桶吧!可是,至少我不必知道最後他是如何處理的。」這時露絲微笑說:「我記得妳就很不一樣了,妳從來不因為自己的收藏箱不好意思,而且一直保留了下來。真希望我也和妳一樣。”(《别讓我走》第11章)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 2021 at 6:57pm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這是一部很好讀的書。作者在此書自序“牛奶糖—開啟日本的多面想像”一章中(10、11頁)提到“東京大學情報學環”—這個科系雖然只有數十年的歷史,不及東大其他院所歷史悠久,但它相當特別。它之前是人文社會學院裏的新聞研究室,近年不斷革新,成為日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以及情報科學的重鎮。讓研究生學到如何適當運用歷史脈絡去發揮理論性的想象力。老師們總是愛問:“你到底想說什麼?”找到豐富的資料後,如何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論性的知識以及自己的想象力去解釋這些經驗現象。在吸收前人知識之餘,也鼓勵研究者觀察日常生活。(蔡曉林著,2017,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此書對疫後振興的啟示:PGC/MNC 專業制作/多網絡頻道傳播的“一地一直播室”,在解困新聞學需求下落實這一類“微物誌”數位內容。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