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kós kípos
  • Female
  • 長洲
  • Hong Kong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ystikós kípos's Friends

  • Baghdad Janim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馬厩 儺淄
  • 楊薇
  • Jambatan Tamparuli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halak Khalayak
  • 文創 庫
  • Wir sind ein volk
  • Bélgica querida
  • Paris En mémoire
  • Easy Tree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Gifts Received

Gift

Mystikós kípo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ystikós kípos's Page

Latest Activity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6

文章寫到最後,聯想到近年學術界討論的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說就是追問中國哲學本身的「是」與不「是」的問題。竊以為對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即中國哲學本身之「是」的質疑,也可以就用中國哲學求「是」的智慧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似乎假定了某種東西的「是」應該是先天抽象的並且一成不變的,似乎有脫離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事實的中國哲學,而去尋求一個抽象的先在的中國哲學的意味。…See More
Nov 22,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5

任何道理、任何理論,都要與時俱進。不與時俱進,任何原先的「是」都有可能變成「不是」或「非」。中國哲學求「是」既不脫離「史」,同時又必須因「時」,這兩者相互作用,使得中國哲人求「是」的思維活動在古與今、新與舊、繼往與開來、傳承與創新之間形成一種必要張力,從而使中國哲學之求「是」既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不乏創造性和生命活力。五、「是」與「勢」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21]31在事物成為其所「是」的過程中,「勢」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管子·君臣》篇說:「夫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6]174任何事物或事情其實都有一個「其勢固然」的「勢」,或曰必然趨勢。「勢」就是在特定背景環境下事物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是一種當下可以感受到的、自然而然且不得不然的潛在的「是」。它雖然還不是現實的,但卻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勢」也指一種可以借用或可能發生作用的潛在的資源或力量,如《淮南子·兵略訓》論述用兵之道有「三勢」,即「氣勢」、「地勢」、「因勢」[4]2592260。…See More
Nov 19,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4

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史學傳統,這種史學傳統由孔子開創,它不僅只是對歷史事實秉筆直書,而且要在其中善善惡惡,褒貶是非,寄寓微言大義。所以中國古代像《春秋》、《史記》那樣的偉大史學著作,同時也可以說是哲學著作。由此更形成了作為中國哲學之重要載體的經學傳統,漢代的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等,都可以納入這種廣義的經學傳統,因為它們都是通過對歷史文獻的重新闡釋來表達其哲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See More
Nov 16,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3

「是」在古漢語中本來是一個指示代詞,意即「此」或「這一個」。「求是」就是要通過考察具體的「此事」或「這一件事」從而得出具有相對普遍意義的「是」與「非」。中國哲學的「求是」不脫離具體的「此事」,「求是」的抽象哲學思維也不脫離具體的直觀考察。《釋名·釋姿容》說:「視,是也,察是非也。」可見求「是」離不開對具體的「事」的「視」與「察」。再從哲學的表達方式上來說,「是」不僅是從考察具體的「事」而來,而且只有通過具體的「事」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所以在哲學思想的表述上,中國哲學家也傾向於用直觀的方法以「事」說「是」,而不是脫離了具體的「事」,用抽象的邏輯和理論體系來就「是」論「是」。 例如在《論語》中,「仁」究竟「是」什麽?…See More
Nov 14,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2

然而,哲學所求之「是」,絕不能只是一種私人語言,一種完全只是「合於己」而不合於人的東西,而應當是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的「公是」。總體上來說,中國哲學之「是」並非純粹是因人而定的主觀的東西,因為一切的理解和闡釋,都是在特定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中進行的。這種特定的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就構成了「是」所賴以形成的客觀性基礎,就決定了「是」不可能是個體的隨心所欲的產物。上述所謂特定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在中國哲學話語中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實」「事」「史」「時」「勢」。「實」「事」「史」「時」「勢」都是中國哲學中有重要意義的概念。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哲人總是善於在「實」「事」「史」「時」「勢」中來發現「是」,求證「是」。這一特征深刻地體現著中國哲學的本質,凸現了中國哲學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西方哲學的哲學而存在的獨特價值,很值得加以深入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具體論述「是」與「實」「事」「史」「時」「勢」的關系,來說明中國古代哲學的這一重要特征。一、「是」與「實」在主流的中國哲學…See More
Nov 12,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1

摘要: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求「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善於在「實」「事」「史」「時」「勢」中來求「是」。「實」「事」「史」「時」「勢」構成了中國哲學對「是」進行理解和闡釋的整體語境。從「實」「事」「史」「時」「勢」來求「是」,體現了中國哲學富於實踐性、人文性、辯證性的特色。從最一般的意義上可以說,哲學就是求「是」的學問[1]40244。這個「是」,在西方哲學本體論傳統中,也就是所謂「存在」(英文Being,德文Sein),在中國哲學中,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實事求是」的「是」[2]3232359。人們所認識到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是」。假如一個東西什麽都不「是」(連「東西」都不「是」),那它對人來說就不是「存在」。…See More
Nov 8,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6)

另一方面,消極地講,當前形形色色“(審)美學”名詞競相出現以至泛濫成災的局面也説明了人們在使用(審)美學或審美概念時的隨意性,如前述“骯髒美學”、“死亡美學”之類。我們固然不能拘泥於傳統美學學科的已有模式,因而相信美學是發展的,“美學研究什麼”也“不可能有公式化或概念化的一成不變的結論”(20),但對於一個嚴肅的(審)美學研究者來説,下面這點當是一個並不算過分的要求:在運用或提出任何一種新的含有“(審)美學”字樣的概念時都應該深入考慮、界定其明確而合理的內涵。或許以此出發,方可使原本已經駁雜因而意含曖昧的(審)美學真正逐漸走向成熟。儘管差不多從誕生起,無論是作爲概念還是作爲學科,“美學”的內涵與研究對象就歧義叢生,莫衷一是,甚至混亂而含糊,以至其存在的合法性與地位不斷遭到質疑與嘲弄。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美學”概念的使用與學科研究的熱情。事實上,不管是從其近代産生的深層背景看,還是從其存在的價值意義看,(審)美學——尤其是作爲基礎理論學科的(審)美學概念連同其研究內容,本質上不只是普通意義上的一門知識學問或科學,更是對近現代人的一種現代性反思意識的獨特表達,是人看待自身、自然與社…See More
Aug 31,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5)

還有,從美學學科的發展與分類來看,美學有理論美學與應用美學、基礎美學及其分支美學學科的分別。美學發展到今天,儘管遠非成熟,但僅從漢語美學圈來看,“美學”或“審美”二詞的造詞功能異常強大,它們幾乎可以和任何詞語搭配,從而産生形形色色的以“美學”爲詞尾的“××美學”或以“審美”爲詞頭的“審美××學”。如哲學美學、倫理美學、文藝美學、生態美學、環境美學、影視美學、宣傳美學、醫學美學、愛情美學、翻譯美學、苦難美學、死亡美學、骯髒美學,審美心理學、審美教育學、審美文化學、審美應用學、審美欣賞學等等。這些不同的“(審)美學”學科或交叉“(審)美學”的出現,給人一種十分混亂的感覺:這些形形色色的“(審)美學”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也再一次提出了一個老問題:究竟什麼是(審)美學?一方面,樂觀地講,這表明美學在其發展過程出現了理論美學與應用美學、基礎美學與部門美學(即前者的分支學科)的分別,—因爲對審美現象除可以進行一般研究從而産生所謂“美學”或“美學概論”、“美學原理”等基礎美學之外,人們既可以從理論視角研究審美現象,如哲學美學、文藝美學之類,也可以從衆多的不同實際應用方面研究審美活動,從而産生所謂城市…See More
Aug 21,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3)

至於在國內美學研究或其它場合中,“美學(的)”或“審美學(的)”之所以被等同於“藝術(的)”,除前述鮑姆加登建立美學時的含混及“(審)美學”與“審美”常常被混同這兩個原因之外,也源於西方美學界對美學學科的藝術哲學甚至文藝學定位。按照西方的傳統觀念,尤其是自西方18世紀中葉起,隨着與鮑姆加登同時代的法國學者巴托(Charles…See More
Aug 15,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2)

在當代以感性爲核心旨意的審美現代性討論中,學者們不斷回溯到“埃斯特惕卡”的“感性學”本義,以至有學者認爲當恢複其“感性學”原名。不過,鑒於西文該詞本義突出的並非感性本身也非美,而是人感知、獲得美的活動狀態或過程即“審美”,故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漢語美學界學者紛紛表示用“審美學”這個譯名更爲妥切⑧,也以此出現了多部以《審美學》命名的美學原理教材⑨。另外,將“埃斯特惕卡(克)”譯爲“審美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方便之處: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其研究對象確定爲“審美(活動)”(10),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混亂(詳後)。只是由於已經相沿成習,差不多婦孺皆知的中文譯名仍然是“美學”。但對於該學科的研究者來説,畢竟是有諸多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麻煩與尷尬。由此可見,對應於sthetik、aesthetics等西語詞匯,漢語“美學”或“審美學”概念的一個基本內涵是指一門學問、學科或科學——無論它以什麼爲研究對象,如何爲它下定義。此詞既可單用,也可被其它詞語修飾,像文藝美學、電影美學、科技美學、醫學美學等等,還可以修飾其他詞語(此情形下一般用“審美”),如美學藝術學、審美心理學、審美文化學、審美教育學、審…See More
Aug 7,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1)

作爲現代漢語詞匯的“美學”是一個外來詞,在清末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出現於中國人的語匯中。作爲一門學問,美學也曾在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上獨領風騷,屢掀熱潮。即使是在幾次美學熱已經沉寂有年的今天,人們依舊會在各種學術與非學術場合,每每遭遇“美學”一詞。那麼,人們究竟是怎麼用這個詞的?作爲一個學科的名稱,它有哪些方面的內涵?本文並不想給這個概念再增添一個定義,只是試圖通過對“美學”概念的多層面分梳,來揭明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賦予“美學”術語的諸多含義與用法。首先,從概念的産生而言,“美學”術語源於哲學內部一門新學科的創立,其本義是感性學,漢譯爲“審美學”更貼切些。①創立這門新學科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See More
Aug 5,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王萬翔·美國生態作家「荒野」思想研究

生態批評發軔於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90年代的歐美。「荒野」思想既是美國生態作家生態思想的核心,也是生態批評應當重點關注的領域。 本論文采取跨學科、跨文化和文本細讀等研究方法,對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約翰·繆爾(John Muir)、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西格德·F.奧爾森(Sigurd F. Olson)、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 Ⅲ)等八位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作家的「荒野」觀念。 從「荒野詩學和美學論」、「荒野倫理和價值論」、「荒野實踐和保護論」三方面進行了梳理、分析和論證,探尋其一致性及差異。論文還探尋了有關生態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源頭,以期準確把握美國生態作家的「荒野」思想及其流變。 論文由五部分構成: 「引言」部分對論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的不足及啟示、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創新之處作了說明。…See More
Feb 26,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3)

五、結語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荒野之於美國的建國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實際作用;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荒野是令美國從舊大陸文化影響中脫離出來的重要因素。非常自然地,荒野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和傳統。隨著20世紀自然文學的形成和崛起,荒野文學也逐漸發展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文學類別。 關於美國荒野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如何幫助形成美國荒野思想體系;二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如何表達和呈現美國實際荒野,並從象征的層面為讀者和民眾提供對於荒野的理解和詮釋;三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與美國荒野保護運動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由於荒野之於美國的特殊地位與特殊意義,這幾個方面關於美國荒野文學的探討,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特別注重文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首先,美國荒野文學對於美國荒野思想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廣泛而深入,涉及各個時期、各種文學類別的美國文學。…See More
Feb 20,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2)

另外一位較為溫和的田園派代表人物勒內·杜博斯(Rene…See More
Feb 19,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1)

四、美國荒野文學之於美國荒野保護通過肯定荒野的美學價值,喚醒民眾對於荒野的關注與了解,美國荒野文學推動了美國的荒野保護運動。此外,從經濟適用的角度或是從文化殖民的角度看,美國荒野文學在某些批評家的手中成為反對荒野保護的武器。但總的來說,在環境保護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同時也在美國荒野文學與藝術的傳播和推動之下,贊同荒野保護的觀點既受到美國大眾的接受,又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因此保護荒野成為美國20世紀直至今日的主要聲音。首先,熱愛美國自然的文人和藝術家們從美學的角度肯定了荒野的美學價值,從而推動與傳播荒野保護的觀念。「早期采用采用原始主題的實驗者們——如梭羅、梅爾維爾和惠特曼,他們為這種對野蠻文化的興趣的增長提供了直接的文學背景」⑦。惠特曼在詩句中說道:「這個友好的、飄飄然的野蠻人,他是誰?他在等待文明,還是已經超越了它並掌控者它?」將荒野之美推向頂峰者當數約翰·繆爾,他在美國超驗論的浸潤下,創立了一種贊美荒野的風格,在他看來,荒野是美與精神事實的源泉。1914年,當他去世時,他贏得了「美國最偉大的自然愛好者和所有我們戶外信條預言者中最癡迷的一位」的聲譽①。接下來,荒野文學在美國…See More
Feb 17, 2023
Mystikós kípos posted a blog post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0)

還有一部關於流行文化影響下荒野形象與觀念變化的著作,那就是《荒野最大限:美國想像中的叢林》(The Maximum of Wilderness:The Jungle in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2012)。作者恩萊特(Kelly Enright)追溯美國文學中關於熱帶森林的表現——美國人對叢林有著什麽樣的典型思維,叢林在我們的「野性」概念中以及環境運動的全球化當中具有什麽樣的位置?20世紀早期,由於無數的書本以及電影中描繪的叢林冒險[從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泰山」系列小說到電影《金剛》等]引起民眾的巨大反響,許多叢林形象的流行與增生掩蓋了叢林的真實。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美國自然主義者試圖通過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書本與電影等方式呈現「真實的」自然。作者恩萊特通過探查流行電影中的叢林形象,如剛果神猿、辛巴①等,以及著名的自然主義者如約翰·繆爾(John Muir)、威廉·畢比(William…See More
Feb 15, 2023

Mystikós kípos'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Mystikós kípos's Blog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6

Posted on November 9, 2023 at 8:40am 0 Comments

文章寫到最後,聯想到近年學術界討論的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說就是追問中國哲學本身的「是」與不「是」的問題。竊以為對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即中國哲學本身之「是」的質疑,也可以就用中國哲學求「是」的智慧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似乎假定了某種東西的「是」應該是先天抽象的並且一成不變的,似乎有脫離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事實的中國哲學,而去尋求一個抽象的先在的中國哲學的意味。…



Continue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5

Posted on November 3, 2023 at 3:00am 0 Comments

任何道理、任何理論,都要與時俱進。不與時俱進,任何原先的「是」都有可能變成「不是」或「非」。

中國哲學求「是」既不脫離「史」,同時又必須因「時」,這兩者相互作用,使得中國哲人求「是」的思維活動在古與今、新與舊、繼往與開來、傳承與創新之間形成一種必要張力,從而使中國哲學之求「是」既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不乏創造性和生命活力。

五、「是」與「勢」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21]31在事物成為其所「是」的過程中,「勢」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管子·君臣》篇說:「夫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

Continue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4

Posted on November 1,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史學傳統,這種史學傳統由孔子開創,它不僅只是對歷史事實秉筆直書,而且要在其中善善惡惡,褒貶是非,寄寓微言大義。所以中國古代像《春秋》、《史記》那樣的偉大史學著作,同時也可以說是哲學著作。由此更形成了作為中國哲學之重要載體的經學傳統,漢代的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等,都可以納入這種廣義的經學傳統,因為它們都是通過對歷史文獻的重新闡釋來表達其哲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



在這種闡釋中,引經據典,溫故知新,繼往開來,「史」便成為論證當下之「是」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參照指標,而「是」也就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之中。例如儒家的「道」究竟「是」什麽?用韓愈的話來說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的那個東西[…

Continue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3

Posted on October 30,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是」在古漢語中本來是一個指示代詞,意即「此」或「這一個」。「求是」就是要通過考察具體的「此事」或「這一件事」從而得出具有相對普遍意義的「是」與「非」。中國哲學的「求是」不脫離具體的「此事」,「求是」的抽象哲學思維也不脫離具體的直觀考察。《釋名·釋姿容》說:「視,是也,察是非也。」

可見求「是」離不開對具體的「事」的「視」與「察」。

再從哲學的表達方式上來說,「是」不僅是從考察具體的「事」而來,而且只有通過具體的「事」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所以在哲學思想的表述上,中國哲學家也傾向於用直觀的方法以「事」說「是」,而不是脫離了具體的「事」,用抽象的邏輯和理論體系來就「是」論「是」。



例如在《論語》中,「仁」究竟「是」什麽?…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