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上

斯蒂格勒擔任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文化發展總監後,致力於用「技術」來解決藝術所面臨的「危機」。他強調,「通過技術上的幫助,可以建立起普通觀眾和藝術品之間的互動,從而促成觀眾在心智上對藝術品的解讀。」

斯蒂格勒所提的關於藝術展覽的策劃問題是「如何讓公眾能夠理解藝術」,其解決思路是「用技術在公眾與藝術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渠道」。我認為,這是一個「設計」問題。也就是說,通過技術讓公眾理解藝術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設計」過程。在此,我提出一種「設計進路」,探討如何通過技術讓公眾理解藝術。

1.時間:技術與藝術的共同蘊含

首先,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區別在於時間固化的密度。「設計進路」的研究對象是時間。或者說,斯蒂格勒的「設計」問題的理論基礎,就是《技術與時間》對時間的理解。因此,斯蒂格勒的「設計」問題可以理解為「如何讓公眾通過技術理解藝術作品中時間蘊含的意義」。

在我看來,斯蒂格勒的《技術與時間》討論了被壓縮的時間與時間本身。被壓縮的時間集中在「技術」上,時間本身集中在「藝術」上,藝術是時間壓縮比最高的對象。因而,斯蒂格勒說,藝術是技術的最高形式。

在人類的認知當中,時間是一個非常讓人難以琢磨的一個對象,這其實是一個哲學問題,同時也是個藝術問題。因此,關於時間的研究往往成為哲學研究和藝術研究當中最為晦澀也最為激動人心的一種探索。斯蒂格勒的《技術與時間》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之作,既是一個哲學著作也是一個藝術著作。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斯蒂格勒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圈里的人。


在斯蒂格勒看來,技術是能夠壓縮或固化一段時間的一種方式。斯蒂格勒引用胡塞爾的話,說明技術(化)由於壓縮了時間,因而喪失了原來的意思和事業、原來的科學性基礎和原來的記憶。「原型」是未被壓縮時間的對象,即包括原初最豐富的時間的對象。技術(化)最終導致無視原型,原初的思想被擱置在外。

現代社會不斷地出現新技術代替老技術,「對於經濟和政治的宏觀結構是如此,對於生命本身也是如此」,是因為,我認為,人類社會傳承有必要記住更多過去時間發生的事情。一個人自身經歷的生老病死是一段原初的時間記憶。技術是能夠壓縮或固化一段時間的一種方式。那麼,對於人類記住每一個人的時間經歷以及了解「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意向而言,更新壓縮時間的技術是人類顯然易見的選擇。正是技術的不斷更新,關於時間壓縮的方式不斷更新,使得技術的時間蘊含越來越接近藝術。那麼,斯蒂格勒的想法——通過技術使得公眾越來越接近藝術——在原理上是可行的。(本文作者:潘恩榮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