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nga
  • Female
  • 新界
  • Hong Kong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Virunga's Friends

  • Kolkata Bachcha
  • Jemaluang 三板頭·
  • Crna Gor
  • Copil
  • Bayrut Alhabib
  • Suyuu
  • baku
  • Ashgabat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 未知 非可怕
  • 1 Dimensional Man

Gifts Received

Gift

Virunga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Virunga's Page

Latest Activity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學術:幽靈的凝視與身體的皺褶——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看《螢火蟲之墓》下

文本分析一、幽靈清太與情感皺褶《螢火蟲之墓》最獨特的敘事策略,即在於清太的「分身」:既是正在經歷的少年清太,也是事後回望的幽靈清太。這一設計既非野坂昭如原著小說的內容,也非戰爭題材動畫的慣例,而是高畑勳在劇本階段刻意引入的改動。它不僅改變了影片的敘事邏輯,更深刻影響了觀眾的情動經驗。1.開場的死亡自白:皺褶的生成影片一開始,畫面即顯示火車站的陰冷,並傳來一句近乎無情感波動的自白:「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這一句話構成了時間的斷裂與折疊。從理性上看,它將故事置於「死亡回憶錄」的框架之下,預示悲劇不可逆轉;但從情感上看,它又使觀眾陷入矛盾:我們將要觀看的,不是單純的「過去」,而是被幽靈化的「現在」。德勒茲意義上的皺褶正在此刻生成:時間被折疊為兩層——一是少年正在經歷的生,二是幽靈清太已然確認的死。這種雙重性讓觀眾的情感姿態發生轉折:我們既投入於少年的困境,又不得不保持距離,因為結局早已注定。2.三個關鍵節點:情感的分岔幽靈清太不只在開頭出現,而是在三個具體情境中反覆回返,這些情境都恰好是「道德分岔口」:抱回母親遺骨:少年的悲痛與自尊在此爆發,幽靈的出現提醒我們,這個舉動既是愛的…See More
Tuesday
Virunga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邀你一道来說故事

"陳明發原創《文創哲學》興觀羣怨變身撞擊器人工智慧育成新文創情:情志三興藝:藝術三觀歆:歆湧三羣喚:互唤三缘"
Sunday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Oct 13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續)

新近/前沿議題除了以上已經明確有出版或在 arXiv 等平台的文獻外,這些是最近出現、值得關注的新議題或草稿/預印本:Artificial Sublime(Regina Rini, The Artificial Sublime)最近被提出,探討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能否引發一種類似康德「崇高」(sublime) 的美學價值。這涉及康德的「數學崇高」與「動力崇高」的議題,以及 AI 在複雜/不可計算/強烈情感引發上的潛能或局限。 PhilArchive康德與 AI 對齊/公平性/道德代理的交叉。比如 “Kantian Deontology Meets AI Alignment: Towards Morally Grounded Fairness Metrics” 探討把康德義務論的框架引入 AI 公平性度量標準(fairness…See More
Oct 9
Virung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Girl in the Bookshop by Raphaël Chenol

"[社交] 很久以來,他就棄絕了把生活跟一個理想結合起來的念頭,只把它局限於追求日常樂趣的滿足,而他認為——雖然沒有正式地對他自己這麼說——這種情況到死也不會改變了;更進一步,他既然再也不會感到頭腦里有什麼崇高的思想,於是就連天下是否有這樣的思想存在也不再相信,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給予否定。因此,他就養成了逃避存在於瑣碎不足道的思想之中的思想,也就不再去追究事物的原委。同樣,他也不再自問是否再參加社交生活,但卻確信如果接受邀請就應該前往,而如果臨時不能赴…"
Oct 7
TV Plus commented on Virunga's blog post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
"在人工智慧中,GAN代表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這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由兩個神經網路——生成器(Generator)與判別器(Discrimina-tor)——彼此競爭,以產生新的、逼真的資料。生成器負責產生偽造資料,而判別器則試圖將其與真實資料區分開來。透過這種對抗過程,生成器逐漸學會產生高度逼真的輸出,例如影像、聲音或文字,與原始訓練資料相似。 GAN…"
Oct 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

席勒(Johann Schiller)康德(Immanuel Kant)~~哲學上關於「遊戲/遊戲衝動/美學理性」的討論,研究方向偏向AI與美學、認知與倫理的交叉。 有學者把康德的認知與美學理論拿來討論機器認知、審美判斷與倫理,近幾年也有專文回顧「康德與AI」的相關討論。…See More
Oct 2
Virunga commented on 超人偶爾飛's photo
Thumbnail

陳明發(亦筆)的詩(3)

"愛墾學術:丹納《藝術的哲學》評價巴黎文創環境 丹納(Hippolyte Taine)在《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1865–69)裡對巴黎有相當鮮明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藝術與思想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他認為這個「中心」的氛圍也帶來了「過度刺激、短暫與浮躁」。…"
Sep 26
Virunga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邀你一道来說故事

"席勒:談遊戲 以下是幾段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有關「遊戲/Spiel/play drive」概念的引述及整理,均來自他的著作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含英文原文與簡介: 引述與原文 “Man only plays when in the full meaning of the word he is a human being, and he is only completely a human being…"
Sep 24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Thumbnail

人體彩繪藝術·紅系列

"色彩掩去肌膚,同時也讓肌膚無所遁形。遮蔽與裸露的界線,在這裡徹底崩解。當我們習慣以布料定義「衣著」,這件無形的衣裳卻提醒我們:身體不必被覆蓋,也能成為完整的藝術。它讓我們意識到,遮蔽並非安全,而可能是一種囚禁。 Color hides the skin yet exposes it fully. The line between cover and bareness dissolves here. We often define clothing by fabric, yet this…"
Sep 23
Virunga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邀你一道来說故事

"陳明發·“歆”的文創哲學《詩·大雅·生民》有這麼幾句—— 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一句,東漢時期的鄭玄(127年—200年)註解為: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則安而歆享之。 這裡的《詩·大雅·生民》摘句,譯成白話就是: 我們盛列供品於祭架,祭架或木製,或陶製。芳香一起升騰,上帝便悅然聞其馨香。芬芳…"
Sep 20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學術:幽靈的凝視與身體的皺褶——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看《螢火蟲之墓》上

摘要:本文以高畑勳執導的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1988)為研究對象,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微知覺(microperception)」的理論框架出發,探討影片如何透過「幽靈清太」的敘事設置與細緻的感官調度,將個人生命經驗與民族戰爭記憶交織,並轉化為跨世代的情感文化。文章指出,影片中幽靈清太的出現與退場,標記了情感的皺褶與分岔,使觀眾在同情與反思之間反覆震盪;而聲音、光影與身體動作等微知覺層面的表現,則讓觀眾在理性意識介入之前,已經先行進入戰爭的感官經驗。本文嘗試說明,《螢火蟲之墓》並非單純的戰爭悲劇再現,而是透過「分身敘事 × 微知覺調度」的結構,生成一種文化性的感受機制,使戰爭記憶得以不斷被再生產與再討論。關鍵詞螢火蟲之墓;高畑勳;情動轉折;微知覺;德勒茲;戰爭記憶;動畫電影引言研究背景《螢火蟲之墓》長期被視為反戰經典,但其真正力量不僅在於敘事內容,而在於敘事形式與感官調度。從情動研究的視角出發,影片提供了一種「非線性」的感情經驗。問題意識為何《螢火蟲之墓》能跨越世代,引發持續的共鳴與討論?如何理解影片在「同情」之外,開啟「反思」的文化效力?研究目的:…See More
Sep 18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Thumbnail

人體彩繪白系列

"陳楨《人體彩繪現場》變奏自(仿阿赫瑪托娃風格) 我們全是畫布與影像 被顏料覆蓋得無聲無息 連牆角泛白的石膏像 夢裏都在呼吸,别憂心我們 一心想成功的畫者克制地揮動刷子我敞開了身體他却以为我是一塊可繼續雕塑的岩石,或是一盞神燈下一刻就應許他藝術的幻境聚光燈永遠炙熱 照得肌膚微微冒汗也可能是油彩在嘆息畫者的心坎原来是一座不安的森林我的身子已凝固許久了不能稍有自然的反應免得畫筆誤以為是暗示眼睛却可以不安份地掃瞄,包括窺見人心空寂的迴聲,還有我接下来在照相機前的姿勢"
Sep 16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Thumbnail

人體彩繪白系列

"愛墾學術:情動詩(Affective Poem)賞析 愛墾原創:牽引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當我們從 affective turn(情動轉向)的文學理論角度來詮釋這首詩,可以把焦點從詩的語意(semantic)與符號意義轉移到…"
Sep 15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Thumbnail

人體彩繪白系列

"陳楨的詩〈地緣〉 軀體定義了地緣詩學 瀕危的人類總是這麼 天真地想。世界多波動 我們卻一再失去彼此   看不見畫布的真身是脈搏 顏料不過是其呼吸 地緣是寫詩的理由 是畫畫的理由 不是骨肉的撕裂 欲望的潛流"
Sep 14
Virunga commented on 就是冷門's photo
Thumbnail

人體彩繪白系列

"珍珠白的紋理,從臉頰開始伸展,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妳也被隱隱的渴望,輕輕牽引。星星墜下的每一次悸動,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Sep 13

Virunga's Blog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續)

Posted on September 24, 2025 at 1:30pm 0 Comments

新近/前沿議題

除了以上已經明確有出版或在 arXiv 等平台的文獻外,這些是最近出現、值得關注的新議題或草稿/預印本:

Artificial Sublime(Regina Rini, The Artificial Sublime最近被提出,探討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能否引發一種類似康德「崇高」(sublime) 的美學價值。這涉及康德的「數學崇高」與「動力崇高」的議題,以及 AI 在複雜/不可計算/強烈情感引發上的潛能或局限。…

Continue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

Posted on September 22, 2025 at 11:30am 1 Comment

席勒(Johann Schiller康德(Immanuel Kant~~哲學上關於「…

Continue

愛墾學術:幽靈的凝視與身體的皺褶——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看《螢火蟲之墓》下

Posted on August 28, 2025 at 8:00pm 0 Comments

文本分析

一、幽靈清太與情感皺褶

《螢火蟲之墓》最獨特的敘事策略,即在於清太的「分身」:既是正在經歷的少年清太,也是事後回望的幽靈清太。這一設計既非野坂昭如原著小說的內容,也非戰爭題材動畫的慣例,而是高畑勳在劇本階段刻意引入的改動。它不僅改變了影片的敘事邏輯,更深刻影響了觀眾的情動經驗。



1.
開場的死亡自白:皺褶的生成…

Continue

愛墾學術:幽靈的凝視與身體的皺褶——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看《螢火蟲之墓》上

Posted on August 22, 2025 at 5:30pm 0 Comments

摘要:本文以高畑勳執導的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1988)為研究對象,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微知覺(microperception)」的理論框架出發,探討影片如何透過「幽靈清太」的敘事設置與細緻的感官調度,將個人生命經驗與民族戰爭記憶交織,並轉化為跨世代的情感文化。



文章指出,影片中幽靈清太的出現與退場,標記了情感的皺褶與分岔,使觀眾在同情與反思之間反覆震盪;而聲音、光影與身體動作等微知覺層面的表現,則讓觀眾在理性意識介入之前,已經先行進入戰爭的感官經驗。本文嘗試說明,《螢火蟲之墓》並非單純的戰爭悲劇再現,而是透過「分身敘事 ×…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