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cca Light
  • Male
  • Jasin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alacca Light's Friends

  • VR
  • Kolkata Bachcha
  • Malacca 皇京港
  • Copil
  • Paetiyo
  • Kehtay Dream
  • Almaty 蘋果
  • 中砂礁群
  • 李蕙佳
  • 字詞過度
  • se.gamat
  • quién soy
  • Spílaio skiá
  • Poèmes lieu
  • 梭羅河畔

Gifts Received

Gift

Malacca Light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alacca Light's Page

Latest Activity

Malacca Light posted blog posts
Sep 22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羅蘭‧巴特《神話學》3

「形式與概念」神話的能指以一種曖昧的方式呈現:它同時既是意義又是形式,一方面充實,一方面又很空洞。在意義方面,能指已經提出了一種閱讀方式,用眼睛抓住,具有感覺方面的現實,例如獅子命名跟黑人行禮都是可信的整體,都是一種能指,而能指就是一種意義。但是當意義轉變為形式時,意義就拋卻了它的偶然性。因此如此空洞的形式當然需要意指作用來填補。但是形式卻為剝奪它的意義,神話的形式並非象徵,例如敬禮的黑人不是法國帝國主義的象徵,它有許多面象及意象。而以這兩個例子來說,文法範例和法國帝國主義則是神話背後的動力,也就是背後的操縱者。但是注入這些概念的〈以上兩個例子〉並非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某個認知。接著一個所指可能有數個所指,作者舉的例子是他可以用一千個句子來說明拉丁文動詞的一致性,這也就是說在數量上,概念比能指來的貧乏,概念只是一再呈現自己。 「意指作用」「意指作用」是符號學中看到的第三個名詞,它是前兩個名詞的關聯。意指作用就是神話本身。這章首先說到一個重點,就是在神話裡,能指和所指的意義非常清晰;其中一個並非「藏匿」再另一個之後,它們同樣被賦予存在這裡〈並非一個在此處,另一個在他處〉。不論看來如何矛盾,…See More
Sep 17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羅蘭‧巴特《神話學》2

「神話是一種言談」「什麼是現代神話?我一開始就要提出一個初步的、非常簡單的解答,它與語源學十分一致:神話是一種言談。」此篇,巴特說語言雖然是一種言談,但卻不是任何一種言談:語言需要特別的條件才能變成神話。神話不是一種傳播的體系,它是一種訊息。這也就代表,神話不會是一件物體、一個觀念或者一種想法;它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種形式。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神話是一種形式。」也因為神話是一種言談,要依據神話客體的本質進行區分,完全是錯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談話方式傳達。也就是說只要可以用話語形式表現,那所表現的事物就是一種神話。所以,神話的範圍是非常廣的,幾乎無所不包。「那麼,每件事情都可以是神話嗎?是的,我相信如此,因為宇宙的啟示是無限豐沛的。世界上的每一種物體,都可以從一個封閉、寂靜的存在,衍生到一個口頭說明的狀態,可供社會使用,無論自然與否,沒有法律禁止談論事物。」 巴特在此以樹為例:一棵樹當然只是一棵樹,但是若是一棵由某一個作家所描述出來的樹,那這棵樹就已經被賦予意義了,它就不只是一棵普通的樹了,它也許是一個代表喜悅、或是悲傷的樹,也就是一棵有著文學意象的樹了。接著,此小段說:「當然,並…See More
Sep 9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羅蘭‧巴特《神話學》1

內容介紹 《神話學》一書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流行神話」,第二部份則是「現代神話」。 1. 流行神話 「流行神話」集結了羅蘭‧巴特先前於期刊發表的短篇評論。這些短篇文章是巴特連續兩年不間斷、每月撰寫一篇的成果,靈感源於法國時事,內容則是他的觀察心得。他在出版序說:「當時,我正試圖定期就法國社會所蘊含的一些〈流行〉神話,進行反省。激發這些省思出現的媒體,看起來異質性也許很高〈報紙專欄、週刊上刊登的某禎照片、一部電影、一場表演、一項展覽〉,它們的主題或許十分曖昧不明;然而我還是由自己當時的興趣主導。」從他的這段自述,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第一部分裡的文章,都是巴特有興趣,並且與當時法國社會相關的資訊,而且它們並不只是普通的資訊,這些文章中的的原始資訊,都是經過包裝過的,是經過媒體強加意義上去的。…See More
Sep 4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托·莫里森·剝奪的語言與語言的剝奪 4 【賞析】

莫里森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藍領之家,父親是一家造船廠的電焊工,為了養家糊口曾經在17年內兼職三份工作。貧寒的家境使得莫里森從小便擁有對大眾的關懷,而日後讀書和南下的經歷,更加深了她對女性、對種族和權利問題的思考。她用文字和小說不斷探討的,正是掩蓋在紛繁復雜表象之下的種種不平等和矛盾。她用智慧的筆鋒為我們奉獻了一部部傑作。199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她,她也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黑人女作家。這篇《剝奪的語言與語言的剝奪》正是作家在諾貝爾獎頒獎禮上的發言。這篇文章討論的是語言問題。20世紀的西方哲學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轉向語言中心論。在語言論閃亮登場之前,本體論、認識論都曾經占據哲學講壇的中心地位。通過歷代哲學家對紛繁世界進行過抽象和規整之後,人們普遍相信,世界存在著四個維度:…See More
Jan 1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托·莫里森·剝奪的語言與語言的剝奪 3

然而,在雄辯、魅力、學術氣的背後,激動人心也好,充滿誘惑也好,這種語言的核心仍是消沈懈怠,甚或可以說,一丁點活力也沒有——如果說那隻小鳥已經死去了的話。她不想讓這幫來訪的年輕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以為語言非得勉強維持一點生氣。語言的活力,其實就在於為說它、寫它、讀它的人鮮明地刻畫出實際的、或是想象的卻又可能存在的生活。雖說它有時偏向於取代實際經驗,然而它又不能當作實際經驗的替代物。它向可能產生意義的地方傾斜。當一位美國總統將他的國家想象成一塊墓地時,他曾說過:“世界對於我們此時此刻說過些什麽將不太注意,也不會長久地記住,但它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這里曾經做過些什麽。”這番話言詞簡單,卻含義雋永,令人振奮,因為它無意囊括這場內戰浩劫中死去60萬人這一事實。他的這番話,無意樹碑立傳,亦鄙視作“終極之語”,即所謂精確的“歸納”,它承認了他們“極其有限地增減其意義的能力”,因此表達了一種對於所追悼生命不可挽回的哀思。正是這種哀思令她感動,使她認識到語言永遠無法與生命相提並論。而且不應該相提並論。語言永遠不能將奴隸製、種族滅絕的大屠殺和戰爭“說透”。而且也不應該有這樣的奢望。語言的力量,措詞的得體,僅在…See More
Dec 26,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托·莫里森·剝奪的語言與語言的剝奪 2

但是,說它是僵死的,它卻還將產生影響,它將阻塞人的心智,扼殺人的良知,壓製人的潛能。由於它還受質詢,所以它不能形成新的思想,不能容忍新的思想,不能與別的思想相互砥礪,不能講述另一個故事,不能填充令人困惑的沈默。那久經錘煉的、用以鼓勵愚昧和維護特權的官方語言,是一具鎧甲,被打磨得光可鑒人,然而,騎士早已離去,只留下一具空殼。就這樣,它擱在那里,默默的,虎視眈眈,充滿感傷色彩。它讓學童們肅然起敬,它為暴君強人提供庇護,它在公眾中能喚起對穩定和諧的虛假回憶。她堅信,當語言由於疏忽、擱置、缺乏尊重、淡忘,或被強令扼殺而死亡時,不僅她本人,而且所有的語言的使用者和創造者都負有責任。在她的國家里,孩子們將舌頭咬去,代之以子彈發出無語之聲,發出那完全失效並造成混亂的語言的聲音,那種語言是成人們在把握意義、提供咨詢指導或表達愛情時根本不用的。然而她知道,言語器官的自戕不僅僅是孩子們的選擇,在那些頭腦幼稚的國家首腦和商賈巨子們當中,也比比皆是,徒有空殼的語言不給他們留下任何訴諸其僅剩的人類本性的可能,因為他們只要對俯首聽命者說話,或只要強迫別人服從就行。語言被系統地剝奪還可以從這樣一個傾向中看出。使用者…See More
Dec 20,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托·莫里森·剝奪的語言與語言的剝奪 1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她雙目失明,卻無所不曉。”或許是從前有一個老頭子,一位智叟?或是一位能讓坐立不定的孩子安靜下來的說書人。我從不止一種文化中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或與此相仿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婆婆,她雙目失明,卻無所不曉。”在我所知道的那個故事里,老婆婆是一個奴隸的女兒,是個黑人,美國人,她孑身一人住在城外的一所小房子里。她智慧過人,聞名遐邇,在她周圍的那些人中,她說是就是,她說非就非,什麽都由她說了算。她的聲望,以及人們對她的敬畏,一直流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流傳到民間智慧和預言被當作種種笑話的城里頭。有一天,老婆婆的門下來了一幫年輕人,他們似乎決意要證明她並沒有那種神力,他們相信她是在行騙,要讓她的騙局大白於天下。他們的計劃很簡單: 他們走進她的屋子,只想問一個問題,問題的答案完全建立在她和他們的區別之上,即她是一個瞎子。他們認為這是她最根本的缺陷。…See More
Dec 10,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7

西田在晚年回顧自己的哲學歷程時曾說:「當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存在深處有深刻的矛盾時,以及自覺到我們自己是矛盾的存在時,我們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成為問題。人生的悲哀、自我矛盾云云雖然是前人重復無數遍的套語,但許多人並沒有深刻地體悟到這一事實。一旦我們去直面這一事實就意味著宗教的問題的誕生(哲學的問題也是由此而生)」[21]。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西田在《哲學概論》(1927)中將哲學定義為追求「心」即精神與肉體相統一的全生命的本質的學問。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無的邏輯」就與佛教禪宗的「『無』字公案」以及西田本人的參禪體驗有著密切關係。中村的哲學思索也與宗教分不開。如他在論述「南型之知」與「北型之知」的區別時,就通過新教的質樸禁欲的教會與天主教的絢麗豪華的教堂的對比,說明其代表的文化風格的不同。在分析日本文化的知的類型時,認為「南型之知」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文化中居於主流,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但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通過學習接受「北型之知」,至少在表面上成為「北型之知」的典範。但「南型之知」仍然潛存在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的確,「南型之知」所代表的人與宇宙的一體、人與環境共生的理念…See More
Nov 16,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6

中村的「場所哲學」繼承了西田哲學對生命的關注的主題,這從他對人的無意識、人的身體的場所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與西田一樣,中村也吸收了榮格的心理學思想,對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自己」做了區分,強調了「無意識」作為人的存在根據的重要性。但中村的「場所哲學」又對西田哲學做出了重大修正,那就是他沒有像西田那樣把「場所」限定為一種心理事實,而是進一步擴展為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宏大的背景。這就是固有環境、社會共同體與象征空間的「場所」所表達的意義。日本當代的許多哲學家也力圖從本土的神話傳說、民俗和宗教中發現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結構,對日本人的生命有更準確的觀照。可見,對人的存在根據的關注和追尋是日本現代哲學的共同主題。與這一主題相關聯的是日本哲學對現代性的批判姿態。早在20世紀40年代,日本哲學界和知識界就有過對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西田幾多郎的門下西谷啟治與下村寅太郎是這次所謂「現代的超克」[20]思潮的重要論客。前者認為西歐的現代性問題在於「知」的分解,解決的途徑在於「主體的無的自覺」;而後者則認為現代性問題在於人的身心關係的失衡,要克服這一弊端,需…See More
Nov 12,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5

中村的「場所哲學」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對「臨床之知」的論述。維柯對笛卡爾「批判法」的批判,從知識論的角度看,就是對「批判法」所追求的「科學之知」的霸權地位的批判,也就是說,維柯主張通過「論題法」追求處理生活的具體問題的「實踐之知」。維柯為了說明「實踐之知」的特征,還對近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差異進行了分析,指出傳統醫學治療的現場性、醫生與患者的互動性等集中體現了「實踐之知」的特征。如維柯在《我們時代的方法》中說:「今天我們是從那被發現的唯一真理,來推演我們的物理學論證的,然而症狀與診斷都是真似物,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來的。因此,正如培根所指出的,蓋侖醫學不可能靠三段論證來正確地推斷病因,我也可以說,新近的醫學根據連鎖推理來探究同樣也不行」[16]。受維柯的啟示,中村在「科學之知」之外提出了「臨床之知」。此處的「臨床」概念不是一個醫學概念,而是指一種現場性、與認知對象的互動性。中村提出「臨床之知」就是要在更廣的範圍內探索新知、構築新的知識論模式。在中村看來,「科學之知」有三個特征即普遍性、邏輯性和客觀性。現代人觀察和思考現實(包括人自身)時都是通過「科學之知」的模式來進行的。但現實是否就是科學觀…See More
Nov 11,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4

中村雄二郎[13]的哲學研究起步很早,而其思想的成熟當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時期出版的《共同感覺論》、《場所論》、《西田幾多郎》以及《什麽是『臨床之知』?》等集中體現了其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征,也奠定了他作為日本當代著名哲學家的地位。正如《共同感覺論》、《場所論》的書名所示,中村的「場所哲學」與西方哲學中的「論題法」有著思想上的直接關係。在《場所論》中,中村對自古希臘以來的「論題法」從辯論術的概念發展到近代哲學的一種「方法」的演變軌跡做了梳理,並且將自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維柯所說的「論題、論點的場所」也納入到他的「場所論」中,成為其理論的組成部分。中村「場所哲學」的另一個理論來源則是西田幾多郎的所謂「場所哲學」。西田哲學是日本近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高峰,可以說,日本任何哲學思想的提出都繞不開西田哲學,都需要對西田哲學提出的問題給予回應。中村從自己的問題意識出發,對西田哲學做了批判性考察,並在構築自己的思想體系時對其思想要素有所吸收和利用,這集中體現在《西田幾多郎》[14]一書中。中村的「場所哲學」首先對「場所」概念做了擴大的解釋,即「場所」不限於辯論術或修辭學意義上的論點、論題,而…See More
Nov 9,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3

培根雖然在「批判法」之外,給了「論題法」一定位置,但此「論題法」畢竟是附屬性質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它服務於對自然的研究時它才是有意義的。說到底,培根與笛卡爾一樣推崇自然之「知」而輕視人文之「知」,推崇理論真理而貶斥實踐真理。維柯的思想並不是從外部,即人文主義的立場對17世紀的「科學革命」做出反駁,而是在充分認識到「科學革命」的成就和意義基礎上,對其局限性做出的敏銳洞察和分析。具體而言,維柯擔憂的是將幾何學的方法和規則簡單地導入自然學領域,以及由此導致的將數學的世界與自然的世界相混同的危險。幾何學的方法是數學家建立起來的,只能適合於數學的世界,而自然學領域則必須有自然學獨自的方法。如果無視這一點,將幾何學的方法機械地運用於自然領域,就會把兩者視為同質的存在。幾何學的方法只是將已經能夠發現的東西進行正確的排序,而發現則必須依賴創意的能力。維柯本身並沒有要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的企圖。包括其為抗衡笛卡爾的「批判的方法」而提出的「論題法」,也只是作為一種辯論術或修辭學的概念而展開論述的。即使他強調「論題法」的在先性,也是在人們學習或掌握各種學問的次序等意義上來立論的。但如果我們考慮到維柯對古老的「論…See More
Nov 2,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2

對此,維柯提出,笛卡爾的真理觀,也即普遍的、超越時空的真理觀只是一種妄想。為了尋找學問的正當性的依據,我們必須探明其歷史的由來。例如,基於演繹的數學方法確實是可靠的。但其中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我們能夠對數學命題進行論證,是因為它們是我們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即我們能夠正確把握的東西只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東西。這就是維柯的著名命題「真理即創造之物,創造之物即真理」(Verum et factum…See More
Nov 1,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1

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是生活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意大利哲學家[1]。維柯之所以在哲學史上留下痕跡、並在20世紀重新引起哲學界的注目,是因為在科學理性開始獲得思想界霸權地位的當時,他強調歷史、政治、法律、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價值,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古希臘以來的「論題(topica)法」的意義,反對將笛卡爾的「批判(critica)法」運用於一切學科和領域。在真理觀上,他提出「真理-創造物說」,即人只能認知人創造的東西,或者說只有人創造的東西才是可認知的。19世紀60年代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在歐美出現了維柯研究熱。維柯作為近代歷史哲學之祖和精神科學原理奠基者的地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See More
Oct 30, 2023
Malacca Light posted a blog post

吉狄馬加·神話的詩性光輝 4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其實神話從未離開過我們。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給我們完整地論述過,在人類的生命和歷史記憶中,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同樣,無論是東方的神話,還是西方的神話,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原生記憶,毫無疑問它至今依然存活在我們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說到這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東方神話里,特別是在古老的中國各民族神話價值體系中,一直倡導著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那就是對自然的尊崇,對神靈和英雄的敬畏以及對不同個體生命的熱愛。 而當我們今天再一次閱讀或者傾聽這些來自久遠的神奇故事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似乎這些神話早就預言著什麽。人類作為這個地球上的物種之一,他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生物的生命延續都是相互依存的,這一點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古老的神話都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要善待別的生命和物種,而只有這樣,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才充滿著希望。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隨處可見,這對於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See More
Oct 19, 2023

Malacca Light's Blog

羅蘭‧巴特《神話學》4

Posted on September 11, 2024 at 2:30am 0 Comments

「中產階級成為股份公司」

巴特在「中產階級成為股份公司」這章表示:「無論什麼偶發事件、妥協、讓步與政治冒險;無論歷史帶給我們任何技術的、經濟的、或甚至社會的變化,我們的社會依然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社會。」總之,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造成大眾文化的神話。



「神話是去政治化的言談」…

Continue

羅蘭‧巴特《神話學》3

Posted on July 31, 2024 at 7:00am 0 Comments

「形式與概念」

神話的能指以一種曖昧的方式呈現:它同時既是意義又是形式,一方面充實,一方面又很空洞。在意義方面,能指已經提出了一種閱讀方式,用眼睛抓住,具有感覺方面的現實,例如獅子命名跟黑人行禮都是可信的整體,都是一種能指,而能指就是一種意義。但是當意義轉變為形式時,意義就拋卻了它的偶然性。因此如此空洞的形式當然需要意指作用來填補。但是形式卻為剝奪它的意義,神話的形式並非象徵,例如敬禮的黑人不是法國帝國主義的象徵,它有許多面象及意象。而以這兩個例子來說,文法範例和法國帝國主義則是神話背後的動力,也就是背後的操縱者。但是注入這些概念的〈以上兩個例子〉並非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某個認知。接著一個所指可能有數個所指,作者舉的例子是他可以用一千個句子來說明拉丁文動詞的一致性,這也就是說在數量上,概念比能指來的貧乏,概念只是一再呈現自己。…

Continue

羅蘭‧巴特《神話學》2

Posted on July 29, 2024 at 3:30am 0 Comments

「神話是一種言談」

「什麼是現代神話?我一開始就要提出一個初步的、非常簡單的解答,它與語源學十分一致:神話是一種言談。」

此篇,巴特說語言雖然是一種言談,但卻不是任何一種言談:語言需要特別的條件才能變成神話。神話不是一種傳播的體系,它是一種訊息。這也就代表,神話不會是一件物體、一個觀念或者一種想法;它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種形式。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神話是一種形式。」也因為神話是一種言談,要依據神話客體的本質進行區分,完全是錯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談話方式傳達。也就是說只要可以用話語形式表現,那所表現的事物就是一種神話。所以,神話的範圍是非常廣的,幾乎無所不包。…

Continue

羅蘭‧巴特《神話學》1

Posted on July 27, 2024 at 4:00am 0 Comments

內容介紹



《神話學》一書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流行神話」,第二部份則是「現代神話」。




1. 流行神話…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