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神話學》一書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流行神話」,第二部份則是「現代神話」。


1. 流行神話

「流行神話」集結了羅蘭‧巴特先前於期刊發表的短篇評論。這些短篇文章是巴特連續兩年不間斷、每月撰寫一篇的成果,靈感源於法國時事,內容則是他的觀察心得。他在出版序說:「當時,我正試圖定期就法國社會所蘊含的一些〈流行〉神話,進行反省。激發這些省思出現的媒體,看起來異質性也許很高〈報紙專欄、週刊上刊登的某禎照片、一部電影、一場表演、一項展覽〉,它們的主題或許十分曖昧不明;然而我還是由自己當時的興趣主導。」從他的這段自述,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第一部分裡的文章,都是巴特有興趣,並且與當時法國社會相關的資訊,而且它們並不只是普通的資訊,這些文章中的的原始資訊,都是經過包裝過的,是經過媒體強加意義上去的。


這些巴特所提出來討論的文章主題,都有個主角,這些主角身上均被賦予了某些意義,且這些意義皆被刻意操作,這些被賦予意義的主題包羅萬象,舉凡我們每天可以看到的日常用品──例如一枝日本進口的原子筆,或是一台德國進口的檯燈──這些東西都已被賦予了意義,而我們這些訊息接受者,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只能默默接受,是處於被動的地位,而處於上位的人們當然就是訊息的傳遞者,也就是處心積慮賦予所有事物意義的那些人們。這些賦予事物意義的上位者,為增添利益於己身,而製造、販賣他們選擇散播的訊息。基於上述的幾點原因,巴特試圖找出所有事物原本的意義,也就是他要「解神話」。他企圖還原世上一切一切已被強賦意義的事物的本質,換言之,他帶領著我們,用他神話學家特殊的角度來分析並評論這個意義已氾濫的世界,並給予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同時是被動的訊息接受者──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向。

巴特還表示:「這些省思的出發點,往往源於看到我們的報紙、藝術和常識領域為現實包裝成一種「自然法則」〈nature〉,因而心生不耐的反思。即使這是個我們在其中俯仰生息的現實,卻無疑地是由歷史所決定的現實。簡言之,在我們當代情境所賦予的各種解釋中,我討厭目睹自然和歷史在每個環節中混淆視聽,我要一路追蹤,在每一件「想當然耳」的情節之中,鎖定意義型態的濫用,而它們在我的眼裡,正潛伏在某個角落。」這一段完全地可以輔助上段所述,簡言之,巴特想要追蹤每一件事物也許存在意義型態的濫用,他想要破除神話。

2. 現代神話

第二部分的「現代神話」,講述巴特如何破解現代流行神話的系統來源。巴特以理論的方式講解幾點概念:何為神話、神話其實是符號學的一部分、神話如何運作,以及神話的必要性與限制等等。這篇佔據《神話學》三分之一篇幅的理論部分,可謂巴特全書的核心思想。正如巴特所言:「一開始,神話的概念對我而言,似乎就是要解釋這些冒牌事實的幾件事例。當時,我仍然使用傳統意義上的『神話』這個字眼,但我也已確信一個事實,也是我稍後試圖歸納所有結果的依據,那就是:神話是一種語言。因此,當我對顯然非關文學的現象投注興趣時〈一場摔角賽、一道精緻的菜餚、一項塑膠品展覽〉,我倒不覺得那些是遠離我們中產階級世界一般的符號學範疇,而只能說是我早期所研究的是這個符號學的文學層面罷了。然而,只有在探測、研究一系列的現在神話〈流行〉。我很自然地將這篇特別的章節放在本書的結尾,因為它的作用是將稍早所討論的主題系統化。」


內容摘要
第一部分是許多小短文的集結,第二部分則以純粹探討理論的「現代神話」為起始做摘要,第二部分相輔相成,互為印證巴特的神話學說。「現代神話」具十一小節,每一小節分別闡述神話學理論不同的面相,卻又互相關聯,不可分割。這十一個章節分別是「神話是一種言談」、「神話成為符號學體系」、「形式與概念」、「指涉」、「閱讀與解讀神話」、「神話成為被竊的語言」、「中產階級成為股份公司」、「神話是去政治化言談」、「左翼神話」、「右翼神話」、「神話學的必要性與限制」。

楊懿菡 (Sophie Yang) 編譯
December, 2010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