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nga's Blog (262)

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4)

說遠了,還是回到天安門上來。

天安門在中國是有政治意義的。現在,對於臨汾建天安門、華門、華表之類的“政績”,報導已經很多,爭論也還會繼續,但不應該“上綱上線”。事實上,在這一點上爭論不休已經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有的已經超出了這些建築的本身,涉及其他方面的問題,有極大的“殺傷力”,應該就此打住。

還是說說堯帝廟吧。堯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

現在這個位置上的堯廟,始建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即658年),元碑《山右石刻叢編》卷26有錄,當時的規制不大。《太平寰宇記》記載,堯廟原來在汾水西岸,晉元康年間(291-300年)移至汾河東岸,顯慶三年移至今址。…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November 7, 2019 at 9:01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3)

新華社記者孫春龍在報導中說,華門廣場的設計和策劃均出自“昔日政治明星”宿青平之手。2001年宿青平擔任堯都區區長後就開始修建廣場,此後,對這些建築的議論一直是臨汾官場及民間的重要話題之一。是什麽動力讓這個政治明星修這樣的建築呢?

對於“天安門”的提法,臨汾市堯都區區長宿青平在采訪中多次糾正,“我們這不叫天安門,天安門是七個門洞,我們只有五個。”在臨汾市官方的所有資料中,這個被民間稱作“天安門”的建築被稱為觀禮臺或立體中國地形圖。最初,宿青平只想修一個觀禮臺,而正在施工時,來了一個老太太看熱鬧,說為什麽不修個天安門。

“聽了老太太的話,我當即決定,改變圖紙,仿造天安門。臨汾市的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也看不到天安門,給老百姓建一個天安門難道不行嗎?”宿青平解釋說。…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November 7, 2019 at 8:54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2)

臨汾曾有不少古跡和古建築。詩中所說的“古寺”大抵是指平山龍子祠,這是一座規模很大的廟宇。“風雷龍子”,則是指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劉淵定都於此,在這里修築“陶唐金城”時的一個傳說。我不知道這些古建築今天是否依然。孔尚任“重巒雪霽”時要登的樓,應該是臨汾城內雄偉的大鐘樓。這是一座建在高高臺基上的三層樓閣,站在這座樓上,目光越過城墻,可以遙望城南的堯帝廟和西南的射姑山。這座大鐘樓不知始建於何時,但孔尚任時代肯定已經有了。據《山西古跡志》記載,鐘樓里原有一口金代鐵鐘,鐘上鑄有以下銘文:

“大金明昌七年(1196年)四月十六日。皇基永固,宰輔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南無一萬五千佛,南無五十三佛。”

我從潼關、晉南返回時夜宿臨汾。…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26, 2019 at 10:14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1)

大凡到過山西臨汾的人,對見到的那些熟悉的景觀都不免感到詫異——怎麽這樣搞笑,誰把天安門“移植”到這里?

近幾年,山西南部城市臨汾引起全國注意的新聞不太多。

回想一下,除了時不時有一些礦難報導外,印象比較深刻的也就是這麽幾則:1998年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廟大火,古建築被毀;連續幾年居全國大氣汙染最嚴重10個城市的末尾幾位;堯廟廣場建成,還有座高達50米的“天下第一門”——華門;2005年《新華每日電訊報》等報導了臨汾的“天安門”,引起不少人的熱議;2005年夏天,臨汾古城墻被毀,文物局幹部職工組成人墻阻擋施工車輛………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23, 2019 at 10:03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8)

武當山遇真宮:“破房子”大火映見了什麽?

武當山古建築群與故宮、頤和園、長城齊名,被譽為“掛在懸崖上的故宮”。

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書上寫道: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之一,這里融合了感化的智慧、歷史建築和自然的美景,中國偉大的歷史依然留在武當山。

遇真宮位於武當山下武當北路,是一座紀念道教先賢張三豐的大型文物建築,也是武當山著名景點之一。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現存宮門、配殿、廊廡、真仙殿等建築40多間。張三豐為武當拳的創始人,遇真宮是明朝永樂皇帝專門為張三豐建造的,至今已600多年歷史,現存建築主要為清代。…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9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7)

登泰山至少需要兩天時間,先在山下住一晚,拜謁東嶽廟,再從一天門、中天門到南天門,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雲步橋、五松亭、升仙坊,一路上慢慢走認真看,登上玉皇頂已是黃昏。在天街上徜徉,次日淩晨,早起觀旭日東升,雲海玉盤。現在,修建了三條索道,每小時往泰山極頂上的運量增加到1500人。用這樣的速度,每天把數萬人源源不斷地送到0.6平方公里的岱頂上去,常常人滿為患。花幾十元錢買一張索道票,幾十分鐘就登頂了。旅遊也有快餐,遊客方便了,兩三小時就可遊完泰山岱頂的主要景點。不少遊人坐車來,坐車去,拍幾張照片,無需在山下住宿消費,體味不到自然和文化的意蘊。主要受益的是索道公司。對發展當地經濟的好處也不多,泰安的老百姓和專家對此有不少意見。

木已成舟。再改,又要影響多方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也難。…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8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6)

徽州從地圖上“消失了”。



是文化、景區與歷史定位的迷失?

這幾年,專家們一再談到黃山北海景區的“城市化”問題。

根據黃山風景名勝區規劃,應該是“山上遊,山下住”。由於山上的黃山風景名勝區和山下的黃山區行政上分設,互不隸屬。為了使“肥水”不流山下,山上搞了很多賓館餐飲,為了留住遊客,下午索道早早停止運營,致使山上居住的遊客和管理人員不斷增多,景區“城市化”的趨勢加劇。山上人多,就有水源的供應問題,於是就修建大壩引水上山。發展旅遊帶來的很大一部分經濟效益,歸了上市企業,由廣大股東分享、或用來填補其他經營造成的虧損。而黃山周邊地區,並未從黃山的旅遊開發中得到太多的好處,反而有貧困化加劇的現象。…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7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5)

樂山市一位副書記代表樂山市委、政府表態:仿造“巴米揚大佛”是企業行為,是違法的;“巴米揚大佛”雖然對文物沒有造成直接損害,但對景觀環境有不良影響;該事件反映了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大佛景區管理體制不完善。事件被曝光後,樂山市委市政府已經采取了補救措施。同時要求新聞單位不炒作,對采訪一概不接待;將大佛嚴密封閉,不對外開放;停止一切附屬工程;請文物保護、世界遺產專家現場考察研究論證,並提出處理意見,市政府將依據專家意見做出處理決定;認真學習貫徹文物法,提高認識,吸取教訓,堅決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一家企業如何能進入樂山大佛地區,而且在保護區內建造了“東方佛都公園”,仿制出數以千計的各地佛像,而且還在麻浩崖墓附近打造了“巴米揚大佛”?——問題的關鍵,正如樂山的官方意見所說的“管理體制不完善”。…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6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4)

令人驚異的是,法師有如同神助的超強記憶力和觀察力,真是非凡夫俗子可及,對於多年前取經途中經歷的往事,仍記得清清楚楚,連佛像的高度幾乎都分毫不差。一尊高“百四五十尺”——52米左右,另一尊“高百余尺”——30多米。鍮石即銅礦石,記載中“披藍色”袈裟的,應是一尊鍍銅的大佛,銅金屬氧化後呈藍綠色。——受地形的限制,樂山市要打造的,大約就是這尊低一些的立佛。

復制在技術上不成問題。值得質疑的,是易地克隆巴米揚大佛究竟有多少價值?還有,需要關注的是,遮遮掩掩開鑿的“巴米揚立佛”山崖,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浩崖墓的核心區。…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5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3)

誰在克隆巴米揚大佛?

2001年早春,在中亞荒涼的巴米揚谷地,騰起了一陣陣煙霧,在劇烈的爆炸聲中,兩尊舉世聞名的大佛被塔利班炸毀。

伊斯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如同西天如輪的落日,佛教在阿富汗早已衰落。但巴米揚大佛作為人類文明的遺產,一直受到保護,旅遊業也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巴米揚大佛被徹底破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同聲譴責。在大佛毀滅前後揪心的日子,各國文物保護和佛教界人士,也曾熱議過如何修復或者復制巴米揚大佛——但最終這些議論都歸於沈寂,因為重建工程不但費用巨大,而且易地復制出來的巴米揚立佛,與真實遺存無關,其宗教文化、歷史科學價值都不再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3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3)

誰在克隆巴米揚大佛?

2001年早春,在中亞荒涼的巴米揚谷地,騰起了一陣陣煙霧,在劇烈的爆炸聲中,兩尊舉世聞名的大佛被塔利班炸毀。

伊斯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如同西天如輪的落日,佛教在阿富汗早已衰落。但巴米揚大佛作為人類文明的遺產,一直受到保護,旅遊業也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巴米揚大佛被徹底破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同聲譴責。在大佛毀滅前後揪心的日子,各國文物保護和佛教界人士,也曾熱議過如何修復或者復制巴米揚大佛——但最終這些議論都歸於沈寂,因為重建工程不但費用巨大,而且易地復制出來的巴米揚立佛,與真實遺存無關,其宗教文化、歷史科學價值都不再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3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2)

大昭寺前人已散盡,空曠的廣場上雨水激濺。

這些天來,在忙碌和興奮之餘,隱隱有不舒服的感覺堵在心頭,在傾盆的大雨中,突然明白了:大昭寺前的廣場太現代了,八角街的石路太平整了。僅這路面就經過幾次翻修折騰。一位專家告訴我,原來八角街的石路是用塊石砌成的,雖然不很平整,但原始粗獷。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不也是這樣條石砌的路面麽?幾百年來,人流湧過,凹凸不平的石路早已磨得很光滑了,這是歲月與歷史打磨過的。…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2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花型街燈風波:不可忽略的“細節”(1)

武當山遇真宮被一把大火燒毀。

在樂山大佛邊,又冒出一個巴米揚大佛。

從街燈、廣場,到八角街的石路,拉薩大昭寺周圍歷史建築的細節發生了什麽變化?





臨汾:用人墻保護古城墻…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9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6)

傳說是陸遊的故宅遺址,雖然尚有爭議,但寧信其有,保存就可進行文學、史學研究,也是一種旅遊資源。我們認為,對文物及古建築的甄別和認識呈不斷認識、認識、再認識的循序漸進發展過程。文保點也是逐個增加的。不能因此就可以說,尚未列入文保點的地方就不是文物和古建築?就可以隨意拆除?因此,正確處理好保護文物、古建築與城市建設及經濟效益的關係,已無法回避地放在我們法律工作者面前。…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5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5)

其實,同里只是名聲大一些,擁有退思園等幾個經典的私家園林,真正的風貌和古建並不完整。被拆除的古建築南觀廟與憑票參觀的古鎮只有一河之隔。南觀廟始建於南宋,當時的名稱是玉清洞真觀,清代重建後命名為仁濟道院。現在同里旅遊介紹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同里鎮仍保存有三謝堂、承恩堂、侍禦第、五鶴門樓、仁濟道院等10余處明代建築和退思園等清代建築。文物部門明確表示,南觀廟是屬於不可移動文物,被列為吳江控制保護建築。

不知為什麽,這個古建築所處的地方要“規劃”一個居住小區。或許是古廟1000多平方米土地的價值,使它難有安身立命之處。古廟沒有錢老先生這樣的主人,也無僧人道士。深夜,一群人行動詭秘,直撲古廟,突擊拆除,第二天一早,人們發現滿地都是推土機車輪印子。記者根據居民的反映來到了現場,並就此采訪鎮上負責城建的主任時領,那人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竟回答:“不好確定,有可能是臺風吹的。”…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4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4)

6月22日,陳琿測量到墻。古宅西側的一堵厚厚的版築泥墻,下寬上窄,呈“寶塔形收分”——我國古代砌墻,受夯土墻的影響,逐步收縮減少,使墻身下寬上窄。宋代收分約為墻高的百分之十二。而後逐漸減少,元代已有不收分的做法,明清以來漸成定制,均無收分。經過測量計算,這堵古墻的有關尺寸與《宋營造法式》記載相符。在墻中還有增加墻體強度的“木骨”,這是明代以前的墻體特征。陳琿還在古墻上發現了刻花黃青釉瓷片,其中兩片經我國著名陶瓷專家、原浙江省考古所所長朱伯謙鑒定,一塊為“北宋甚至更早”,另一塊則“可能是南宋”的。連接幾天,她白天去孩兒巷調查,晚上查閱資料。

“退養”在家的陳琿不一定比某些專家權威更有地位,更加“飽學”,為什麽她卻“獨具慧眼”,能在錯綜複雜中找到串起歷史簡冊的“線頭”?…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3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3)

這時,一個關注著這個古宅命運的中年婦女,騎著自行車,急匆匆地來到了孩兒巷,她就是“退養”在家的陳琿。這位性格耿直的專家先後在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隊和市園文局考古所工作過。她說自己只是一個古建築的愛好者。盡管此前政府和校方請來過那麽多權威專家,孩兒巷98號的錢希堯老人,頭一次看到有人拿著相機、筆和尺子,接連幾天對這座小樓里里外外,進行如此細致深入考察。陪著她的老人十分感動。



《新民周刊》記錄了在拆與保的最緊關頭一個場景——…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2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2)

1999年1月,住在老宅中的古稀老人錢希堯,也許只憑祖父留下來的一句話,也許只憑自己對故宅的熱愛和自己執著的信念,向有關部門提出請求:“孩兒巷98號陸遊故居,要保護,不能拆!”

在決定杭州古宅孩兒巷98號的命運時,它是否是“陸遊故居”成為爭論的焦點。

日對清風,夜對明月。陸遊在孩兒巷居住過,陸遊是當時朝庭中的官員,還帶著家屬,自然不會住在簡陋的官舍宅院。孩兒巷中留存至今最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宅只有98號。文獻記載與推斷結合有其合理性。民間口口相傳也是文化遺產的另一種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斑駁的老墻,青藤和苔蘚,高高低低石板路,透過時光塵埃,你可以懷想,可以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與命運,哪些能看得真切呢?…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1)

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描寫的就是江南的小巷:“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們的孩子,還能看到雨巷,走過雨巷嗎?

不見塵土飛揚繁花滿眼,不見車輛如流喧鬧叫喊。只需靜靜地走,靜靜的看。城市的小巷中,雕刻著走向文明進程中那些細微的,然而深刻的情節和印痕。不僅是建築的式樣,從一個拱斗一個飛檐或一口古井上,從門式、窗式、彩繪、影壁和匾額上,甚至從斷墻和殘基上,我們都可以讀出清、明、元,或者兩宋和盛唐建築的痕跡和流變。

但在古城、古街和古建築的保護中,這些細節一再被忽略,甚至一些被請來的“專家”,由於種種原因也視而不見,還良心全無地為大拆大建叫好。…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49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故鄉古城的神韻的消失(下)

10多年前,我回到故鄉時,還有一條比較完整的明清時代的商業街西街。清晨,我曾長久地在這條日漸雕敝的長街和小巷中徘徊,尋找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庭院,尋找童年的記憶。這條及其相連的長虹般的五洞石橋,寫進了我的散文集《淡出九峰》。這時,臺州市搬到了原來的黃巖縣,原黃巖縣境內三個集鎮分成了三個縣級的區,小縣城的居民與農民一夜間成了“市民”。一位區委書記走馬上任,據說此人的“魄力”很大,急於出政績,不顧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許多老百姓的反對,堅持大拆大建,下令拆毀明清商業街西街,進行“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在西街被夷為平地,成為一片瓦礫之際,這位區委書記東窗事發,因貪汙受賄腐化墮落受到懲處。他唯一的“貢獻”,大抵是他在“雙規”期間寫下的上萬字的“懺悔錄”,後來被紀檢部門作為黨員幹部的反面教材下發。…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1, 2019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