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誰在克隆巴米揚大佛?
2001年早春,在中亞荒涼的巴米揚谷地,騰起了一陣陣煙霧,在劇烈的爆炸聲中,兩尊舉世聞名的大佛被塔利班炸毀。
伊斯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如同西天如輪的落日,佛教在阿富汗早已衰落。但巴米揚大佛作為人類文明的遺產,一直受到保護,旅遊業也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巴米揚大佛被徹底破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同聲譴責。在大佛毀滅前後揪心的日子,各國文物保護和佛教界人士,也曾熱議過如何修復或者復制巴米揚大佛——但最終這些議論都歸於沈寂,因為重建工程不但費用巨大,而且易地復制出來的巴米揚立佛,與真實遺存無關,其宗教文化、歷史科學價值都不再存在。…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3am — No Comments
大昭寺前人已散盡,空曠的廣場上雨水激濺。
這些天來,在忙碌和興奮之餘,隱隱有不舒服的感覺堵在心頭,在傾盆的大雨中,突然明白了:大昭寺前的廣場太現代了,八角街的石路太平整了。僅這路面就經過幾次翻修折騰。一位專家告訴我,原來八角街的石路是用塊石砌成的,雖然不很平整,但原始粗獷。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不也是這樣條石砌的路面麽?幾百年來,人流湧過,凹凸不平的石路早已磨得很光滑了,這是歲月與歷史打磨過的。…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8:02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9am — No Comments
傳說是陸遊的故宅遺址,雖然尚有爭議,但寧信其有,保存就可進行文學、史學研究,也是一種旅遊資源。我們認為,對文物及古建築的甄別和認識呈不斷認識、認識、再認識的循序漸進發展過程。文保點也是逐個增加的。不能因此就可以說,尚未列入文保點的地方就不是文物和古建築?就可以隨意拆除?因此,正確處理好保護文物、古建築與城市建設及經濟效益的關係,已無法回避地放在我們法律工作者面前。…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5am — No Comments
其實,同里只是名聲大一些,擁有退思園等幾個經典的私家園林,真正的風貌和古建並不完整。被拆除的古建築南觀廟與憑票參觀的古鎮只有一河之隔。南觀廟始建於南宋,當時的名稱是玉清洞真觀,清代重建後命名為仁濟道院。現在同里旅遊介紹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同里鎮仍保存有三謝堂、承恩堂、侍禦第、五鶴門樓、仁濟道院等10余處明代建築和退思園等清代建築。文物部門明確表示,南觀廟是屬於不可移動文物,被列為吳江控制保護建築。
不知為什麽,這個古建築所處的地方要“規劃”一個居住小區。或許是古廟1000多平方米土地的價值,使它難有安身立命之處。古廟沒有錢老先生這樣的主人,也無僧人道士。深夜,一群人行動詭秘,直撲古廟,突擊拆除,第二天一早,人們發現滿地都是推土機車輪印子。記者根據居民的反映來到了現場,並就此采訪鎮上負責城建的主任時領,那人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竟回答:“不好確定,有可能是臺風吹的。”…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4am — No Comments
6月22日,陳琿測量到墻。古宅西側的一堵厚厚的版築泥墻,下寬上窄,呈“寶塔形收分”——我國古代砌墻,受夯土墻的影響,逐步收縮減少,使墻身下寬上窄。宋代收分約為墻高的百分之十二。而後逐漸減少,元代已有不收分的做法,明清以來漸成定制,均無收分。經過測量計算,這堵古墻的有關尺寸與《宋營造法式》記載相符。在墻中還有增加墻體強度的“木骨”,這是明代以前的墻體特征。陳琿還在古墻上發現了刻花黃青釉瓷片,其中兩片經我國著名陶瓷專家、原浙江省考古所所長朱伯謙鑒定,一塊為“北宋甚至更早”,另一塊則“可能是南宋”的。連接幾天,她白天去孩兒巷調查,晚上查閱資料。
“退養”在家的陳琿不一定比某些專家權威更有地位,更加“飽學”,為什麽她卻“獨具慧眼”,能在錯綜複雜中找到串起歷史簡冊的“線頭”?…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3am — No Comments
這時,一個關注著這個古宅命運的中年婦女,騎著自行車,急匆匆地來到了孩兒巷,她就是“退養”在家的陳琿。這位性格耿直的專家先後在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隊和市園文局考古所工作過。她說自己只是一個古建築的愛好者。盡管此前政府和校方請來過那麽多權威專家,孩兒巷98號的錢希堯老人,頭一次看到有人拿著相機、筆和尺子,接連幾天對這座小樓里里外外,進行如此細致深入考察。陪著她的老人十分感動。
《新民周刊》記錄了在拆與保的最緊關頭一個場景——…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2am — No Comments
1999年1月,住在老宅中的古稀老人錢希堯,也許只憑祖父留下來的一句話,也許只憑自己對故宅的熱愛和自己執著的信念,向有關部門提出請求:“孩兒巷98號陸遊故居,要保護,不能拆!”
在決定杭州古宅孩兒巷98號的命運時,它是否是“陸遊故居”成為爭論的焦點。
日對清風,夜對明月。陸遊在孩兒巷居住過,陸遊是當時朝庭中的官員,還帶著家屬,自然不會住在簡陋的官舍宅院。孩兒巷中留存至今最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宅只有98號。文獻記載與推斷結合有其合理性。民間口口相傳也是文化遺產的另一種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斑駁的老墻,青藤和苔蘚,高高低低石板路,透過時光塵埃,你可以懷想,可以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與命運,哪些能看得真切呢?…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0am — No Comments
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描寫的就是江南的小巷:“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們的孩子,還能看到雨巷,走過雨巷嗎?
不見塵土飛揚繁花滿眼,不見車輛如流喧鬧叫喊。只需靜靜地走,靜靜的看。城市的小巷中,雕刻著走向文明進程中那些細微的,然而深刻的情節和印痕。不僅是建築的式樣,從一個拱斗一個飛檐或一口古井上,從門式、窗式、彩繪、影壁和匾額上,甚至從斷墻和殘基上,我們都可以讀出清、明、元,或者兩宋和盛唐建築的痕跡和流變。
但在古城、古街和古建築的保護中,這些細節一再被忽略,甚至一些被請來的“專家”,由於種種原因也視而不見,還良心全無地為大拆大建叫好。…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49am — No Comments
10多年前,我回到故鄉時,還有一條比較完整的明清時代的商業街西街。清晨,我曾長久地在這條日漸雕敝的長街和小巷中徘徊,尋找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庭院,尋找童年的記憶。這條及其相連的長虹般的五洞石橋,寫進了我的散文集《淡出九峰》。這時,臺州市搬到了原來的黃巖縣,原黃巖縣境內三個集鎮分成了三個縣級的區,小縣城的居民與農民一夜間成了“市民”。一位區委書記走馬上任,據說此人的“魄力”很大,急於出政績,不顧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許多老百姓的反對,堅持大拆大建,下令拆毀明清商業街西街,進行“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在西街被夷為平地,成為一片瓦礫之際,這位區委書記東窗事發,因貪汙受賄腐化墮落受到懲處。他唯一的“貢獻”,大抵是他在“雙規”期間寫下的上萬字的“懺悔錄”,後來被紀檢部門作為黨員幹部的反面教材下發。…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1, 2019 at 10:41pm — No Comments
給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地方是家鄉,最讓人牽掛的地方也是家鄉。
我家鄉是東海邊上的黃巖縣城——現在則稱為臺州市區,是近年經濟高速發展,也是長三角地區變化最快、消費最高的地方之一。
東漢時期的永寧縣已不可考,黃巖從唐初建縣至今,一直在沿海小平原的澄江南岸、方山西側這塊土地上,1300多年歷久不衰。無可否認,古人在城市的環境優選、時空優選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和科學現象。中國古代上至都城,下至州縣,其選址與格局多與“風水”學說有關。黃巖顯示了中國的一般縣城規制和水鄉城鎮特色的組合。城周五門,街衢方整布局,秩序井然。其中心部位不立鐘鼓樓,而建風雨橋及亭臺,異曲同工,亦是水鄉城市的特色。…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1, 2019 at 10:37pm — No Comments
津浦、膠濟鐵路的修建雖然疊印在中國被侵略歷史的底色上,但畢竟是中國走向現代的開始。同樣在山東省,同一個時間段,在青島當市長的俞正聲就非常注意保護德國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而且附近新建的樓房也要與舊建築協調,使青島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成為吸引外資、發展旅遊的一大有利條件。
我們曾經有過真正歐洲風格建築,可惜被拆毀,或者搞得面目全非了。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7pm — No Comments
記得30年前,我在某礦山技術科工作時,當時建一幢辦公樓或住宅樓,鉛筆、圓規、鴨嘴筆、計算尺,還有畫圖、描圖、曬圖,幾十張圖紙,出一套“藍圖”也幾十天甚至數月。現在搞設計、畫圖也方便了,通過電腦建築設計軟件,小小鼠標把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幾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樓的設計。
急功近利是當代官員的“通病”。
現在是崇尚速度的時代。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沒有留下思考和審視的時間。在當代中國,“文化”正在不斷萎縮。至少在城市建設中已經快要被徹底拋棄、無情埋沒了。
迷失的不僅僅是一群人。…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7pm — No Comments
文化是什麽?
文化是語言、文字、音樂、歌舞,是民俗風俗生活的總和。是一種精神、風格和氣質,是思想、審美和價值的取向。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鮮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人與時間、空間的關系,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民的凝聚與認同。是浸透我們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綿不絕的歷史、哲學、文學科學技術教育心理的綜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觸摸的。也許是一個群落、一組建築、若幹街區,和一座城市個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諧與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靈魂。…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6pm — No Comments
>拆!拆!拆!
其實有些很相似。毀滅以改造的名義出現,破壞以建設的名義出現,商業開發以保護搶救的名義出現。
中國多數城市陷入了一輪又一輪的大拆大建。
大發展時代,也是大破壞時代?近年來的大拆大建,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同,除了一些領導的“政績觀”、“權力觀”外,更多的與“城市改造”、房地產開發項目中的商業利益、某些領導個人獲得的好處,統統攪和在一起,動力不斷,以致難以遏止。…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49pm — No Comments
“大手筆”,是不少城市領導對政績工程的得意之謂。
書法與文章基於漢字,筆法基於筆形。“手筆”源於手執毛筆寫漢字三大關紐。凡大家名人的文章、寫的字或作的畫,氣勢宏大,才有可能成為“大手筆”。當代書壇某些人手執拖把,蘸幾十公斤墨汁,在地上畫“巨書”,——其實與大手筆無緣。
大手筆也需師承。
就書法而言,初唐諸家承二王,少師承顏柳,南宮、雪松承晉及初唐,蘇、黃亦有承者。即使移地動天,總攬風雨,不變與變,總有軌跡可尋。——今天的“大手筆”,或許真的與作文作畫作字無關了,與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無關了,只剩下了“辦事、用錢的氣派”。…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47pm — No Comments
在建國後前30年中,我國城鎮人口僅增加了約1.3億。
——2007年夏天,我到英國訪問,從倫敦、劍橋、曼切斯特、愛丁堡和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在20多天的行程中,我再次想到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超英趕美”的口號。當時一個重要的指標是鋼鐵的產量。而現在則是GDP。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大大超過英國,GDP按照購買力評價實際也已經超過英國。但我們是不是了缺失了什麼?——文化、傳統,還是城市的歷史風貌?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高新技術、服務業與旅遊業的興起,科學、文化與歷史顯得如此的重要!
1980年後20年間,城市化在中國提速,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減緩的勢頭。城鎮凈增人口約2.5億,這還不包括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18, 2019 at 8:28pm — No Comments
爭論“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本身沒有多大意義。
幾乎所有的城鎮正經歷著量的擴張和質的變化。推土機、挖土機、打樁機,混凝土和塔吊的森林、時髦的玻璃幕墻與鋼鐵的構建,廣場噴泉雕塑和綠地……摩天大樓、立交橋,以及城鄉間低矮的棚屋、高低不平的土路,老街舊城的廢墟,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最常見、最壯麗,也最破敗的風景。
現在,中國城市化率達到了多少?
有人說還很低。只有30%~40%。…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16, 2019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中國傳統城鎮的凋蔽,與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衰落同步。
隨之而來的是,在炮火、煙塵和殘垣斷壁中,在五光十色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自信喪失和迷失。
令人可悲的是——正如梁思成幾十年前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所說的,“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充滿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著,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下完全犧牲……這與戰爭炮火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30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19世紀末,對傳統文化的疑問與否定,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達到了頂峰。…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2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幅員遼闊的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城鎮最多的國家。
也許,中國傳統的文化城鎮,在爆破和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已經掀向它的“最後一頁”。
歐風美雨正掃蕩著中國大小城鎮。摩天大樓森林一般生長,古老的街道和建築正在消失殆盡——
中國國家的概念起源於古代城邦——一座城市便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廣布在城鄉,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鎮里。這是孕育我們智慧和生命的地方。…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15, 2018 at 1:55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