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提要:當代闡釋理路可選取四種主要思路,不妨命名為小說家、哲學家、批評家和理論家的闡釋模式。在小說家,闡釋盡可以海闊天空大膽假設,但是文本最初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不容忽視。在哲學家,具體來說是實用主義哲學家,認為意義原本就存在,嚴格運用某種方法可將之闡釋出來,那是荒唐透頂。在批評家,不溫不火的闡釋呼應共識,然而平庸無奇,闡釋一樣需要想象,是以但凡有文本依據,所謂的「過度闡釋」並不為過。在理論家,闡釋本質上應是超越私人性質的「公共闡釋」,須具有「共通理性」。凡是往事,皆為序章,一切闡釋洞見,說到底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
闡釋是「闡釋學」(hermeneutics)…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9,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像這樣被碎片化的時間,會讓我們回到當下關於解放的難題——在這場鬥爭中,戰場是在於時刻的佔據、目標則在於將時間性進行階序劃分:在工作時間中,能動性及被動性的劃分;在非活動時間中,暫止與休憩的劃分。這場重新佔用未確定時間的戰爭或許可以成為個體斷裂與集體斷裂之間新連結的原則,這也正是名為「劇場演出的臨時工」的罷工活動幾年前12在法國所證實的事。一開始,罷工主要是關於一群未受雇用的勞工們的失業補助受到威脅,這些藝術家的時間被分成可見工時與必要工時。但這場罷工的過程後來發展出兩種相反的走向:一些運動中的演員們想要維持其明確要求的特定性,但另一些人則想要一般化他們的訴求。他們想要表達的是,「藝術家」的臨時工時正是現在不穩定工時所傾向的普遍形式;但同時也想藉此闡明一種用以對抗未明確狀況的新抗爭形式:一種共同時間的形成,它正是在時間分化中構成的新戰爭。…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7,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這種能夠創生出另一種事件次序,以及事件之間的另類連結形式的時刻力量,在現代有了一種矛盾的宿命。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傳統將其當作「壞的時間」:短暫時刻的時間、想像未來的時間,對比於以歷史歷程的知識為基礎的行動時間性。另一方面,時間尺度中的斷裂成為另一種革命的原則,亦即被稱為文學的虛構藝術之現代革命。這種革命非常準確地質疑了亞里斯多德式的對立,即時間延續與因果連結之間的對立。這讓我想到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一篇名為〈現代虛構〉(Modern…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3, 2022 at 4:00pm — No Comments
在《無產階級之夜》(Proletarian Nights)一書中,我分析了高尼以這種方式建構出來的那幾個小時,我呈現了思想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在新奴役的時間性與獲得自由的時間性兩者鴻溝之間建立起複雜邏輯:佔據同一時間空間(space of time)的兩種時間性形式。但復甦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將定義上被排除在敘事次序之外時間重新置入敘事,那是一種除了再生產之外沒有其他事情發生的時間,意即時間的切分。這位木匠不是重新敘述他的工作天,而是打造了一段虛構敘事:他將那些就定義上來說沒有任何新事情發生的時間,翻轉為一種在每個時刻裡發生許多種微型事件的時間。9…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在這個觀念的經濟學面向後面,該同一化重新活化了它的首要意義,即醫學上的意義。但是重新活化卻也暗示出一種扭曲,這種扭曲改變了危機觀念與生病時間之間的關係。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傳統中,危機是一段明確的時刻,這是生病過程的最後時段,當醫生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之後,讓病患獨自面對最後的戰役,在這最終的時間點上,他若不是復原就是死去。7…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 2022 at 12:18am — No Comments
雖說「大敘事」已經被取代,而且被它原本要摧毀的規則管理者再利用;但這裡確實還保留著另一個版本的敘事,這個版本的敘事重申自己是資本主義式時間次序的批判者。但這樣的批判版本現在也被改寫了,因為它批判的對象與其說是系統的不正義,不如說是受害者——那些生活在事物依序發生的時間流中的人們——本身的不知。官方論述譴責他們是無法適應全球自由市場時間的不知民眾;而批判論述則給出了相對的診斷:它譴責他們之處反而是,無論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國際化、作為浮動(flexible)人格及消費文化中的自戀傾向之價值的消極形式,或是以反獨裁、自由論的價值為名,聲稱要摧毀所有阻礙「自由」的傳統障礙的積極形式,這樣的人都太過適應自由市場的時間,並回應其需求了。…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8, 2022 at 2:00pm — No Comments
歷史必然性中的大敘事,並不只是由時間演化造就的對未來的信念所活化,而是由內在兩股分裂——可能性的原則及不可能性的原則——所造就的。必然性的理解一方面是支配有可能會瓦解的學問,卻也同時是支配必然會再生產、其瓦解被無限期延遲的學問,這樣的分裂本身奠基在因果過程的時間與單純連續的時間兩者的劃分上。若真的是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楚得知,無論是歷史必然的情節、或是其內在分裂都沒有在當下消失不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必然性(necessity)、可能性(possibility)與不可能性…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6,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第九章時,在詩性虛構的因果關聯與單純的事實連續之間做了對比,後者強調了「歷時」(historia)——或說編年史——的特性。現在,這個詩學上的階序制建立在社會的階序制上,而這個社會階序制是兩種生活時間、同時也是兩種人類階級間的對立:有一種人,他們的當下是處在事件可能到來的時間之中的——這樣的時間有自身的行動及結束,同時也是知與休閒的時間,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擁有時間的人」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稱這種人為主動的人(active men);另一種人,他們的當下處在事物僅僅依序發生的時間中,一種由生命的生產及再生產所限制及重複的時間,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沒有時間的人」的時間,這些人被說成被動…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5,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我認為,為了追問對時間的實證觀念,我們必須重演時間正義的編劇法(dramaturgy),這樣的觀念自蘇維埃帝國瓦解後,直至今日一直在主流敘事中發生作用。在時間的實證觀念一些較為細緻的版本裡——歷史終結、大敘事的終結等等——這些描述都在時間性的兩種形式之間做出截然的區分,它們會說跟著蘇維埃帝國消失的,不是某種經濟與政治的系統,也不只是一段由革命希望所引領的歷史階段,而是特定時間性模型的消失:在這種模型中,時間進程是被一種固有的目的論所決定、且被內在真實的力量所推動的,而這種內在真實的示現則擔負著對未來正義的許諾。…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3,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法國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主任。1965年與阿圖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論」(Mesentente)。之後陸續發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
時間 敘事 政治
Time,…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0, 2022 at 5:00am — No Comments
綜上所述,盡管都關注實踐發展,但是 IDN 相較於 DS 有更高的理論建構自覺和興趣。在對傳統敘事理論的借鑒和發展方面,兩者有更多共同點,盡管關注的側重點仍然存在某些差異。
3 高等教育的考量與發展
作為高等教育的科目而言,DS 似乎更具獨立性,發展也更為成熟。其中,講習班和短訓班是 DS 最主要的高等教育類型,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20,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在其啟發下,出現了一些利用計算機算法來講故事的早期計算機故事生成系統如 Tale-Spin(1976)[25]、Universe(1983)[26] 和 Minstrel(1992)[27] 等。
1990 年代中期以後,一些研究者對於延續傳統的新亞里士多德模式和新普洛普模式表示了否定的看法。其中,尤以新興的遊戲學…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7, 2022 at 1:34am — No Comments
以 DS 應用於教育和培訓為例,研究者往往結合認知理論、教育理論和數字敘事理論來探討「教與學」的問題。如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數字敘事項目列出了 3 個主要研究方向:
一、數字敘事教學中,學習處理多媒體因素對學生造成的影響為何?二、數字敘事學習中明顯的社交因素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三、數字敘事學教學中強調的情感因素如何改善學習效果 [18] ?
相比之下,互動數字敘事領域(IDN)似乎更加具有理論探討的自覺,同時積極地用理論成果指導 IDN 實踐活動。1980—1990 年代早期,該領域即借鑒並發展亞裏士多德、普洛普的敘事理論,以及非洲的口頭敘事傳統等經典敘事學成果 ;1990 年代晚期以後,該領域的研究者對於敘事性和(數字媒介)互動性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兼容性進行了探討,顯示了力圖使 IDN 成為一個「合適的學術研究主題」的努力 [19]。
如前所述,早期的 IDN 理論探討仍然積極地從傳統敘事學中汲取養分。其中,既擁有戲劇與表演博士學位,又具有在數字媒體產業多年實操經驗的布蘭達 • 勞瑞爾(Brenda…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4,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1976 年問世的《巨洞探險》遊戲(Colossal CaveAdv enture)標誌著互動小說(IF)遊戲的開端。在遊戲中,用戶通過簡單的文本命令控製角色,如「向北走」「殺死惡龍」等 [13]。創作於 1987 年、出版於1991 年的《午後》(Afternoon)則是早期最重要的超文本小說(HF),其作者邁克爾 • 喬伊斯(Michael Joyce)在創作時就明確地將之定位成「與(簡單的)IF 相反的新型高級文學」。2013 年,iPad 上代表 IF發展新水平的互動故事平臺 Versu 受到廣泛好評。
在遊戲中,用戶回答角色提出的問題,或在一個場景中選擇采取某個行動,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敘事 [14]。
第二條發展軌跡加入了音頻 - 視頻元素,涵蓋從互動電影、互動電視、互動表演到實驗藝術裝置等一系列活動。此類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2,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1994 年由蘭伯特夫婦及阿奇利合作成立的舊金山數字媒體中心(1998 年中心更名為「數字敘事中心」;2015年再度更名為「故事中心」)成立,經過數年努力,打造了影響巨大的「數字敘事」培訓課程,其核心是製作個人化的、自傳(傳記)式數字視頻故事 [6]。
迄今為止,該中心已成為 DS 教學、實踐和研習的重鎮,並深深地影響了歐美數字敘事的實踐。這一點在維基百科關於 DS 的定義中也可見出端倪 :「數字敘事是一種簡短的數字媒介生產形式,它允許普通人分享其生活故事的方方面面」[7]。
盡管認可上述數字敘事活動的淵源和傾向,但是一些實踐者和研究者的工作正在擴大數字敘事的範疇,有意無意地使其回歸「數字敘事」的本義。
布萊恩 • 亞歷山大(Bryan…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1,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編者按 :數字傳播技術和新媒體的興起,對內容的生產加工以及閱讀、消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新舊媒介不斷融合,如何建構新媒體基於多媒體性、非線性和互動性等特點的新型敘事,是理論界和實踐工作中必須回應的嚴峻挑戰。而數字出版、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等與出版文化產業相關的高等教育新專業的設立與發展,又在教學層面提出了新的需求。武漢大學博士生課程「數字出版研究專題(數字敘事)」迄今已講授 3 輪,積累了對數字敘事相關問題的初步思考,本刊特組織刊發相關教學和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出版領域對該問題的更多關注。
[ 摘 要 ] 分析數字敘事(DS)和互動數字敘事…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0,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20世紀末,勞里·航柯(Lauri Olavi Honko,1932—2002,芬蘭民俗學家和史詩學者)在對西方史詩的研究中發現,史詩的範例是多樣的,他預言21世紀對史詩的研究將會更加多元化。近20年來,隨著世界文化多樣性觀念的深入,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重視,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研究受到世界關註。…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4, 2021 at 2:36pm — No Comments
好好活一次,死亡是故事的天然油
油用來烹調食物,也能讓食物防腐。班雅明指出:「在現代社會,死亡越來越遠地從生者的視界中被推移開。」故事的沒落與人不談死亡的趨勢吻合,再宏觀地看,不只是不談死亡,現代人不交流生活經驗,因為現代人不談自己,更甚者, 現代人不關注自己,由個人的身體、情緒健康,到環繞自己的人際關係,通通毫不在乎。
富生命力的人文思考能力被剝奪,取而代之,是資本主義的思維模式,…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1, 2021 at 7:22pm — No Comments
記憶讓故事永恆
「記憶創造了傳統的鏈條,使一個事件能一代傳一代。」傳統不必然是具代表性的思想、習俗、規訓、文化,傳統讓個人經驗與集體經驗互相穿透,是人在世界中活過的痕跡,因此,有人,有記憶,便會有故事可說。依據馬國明對班雅明的解讀,大致可如此理解記憶的特性,以及「有機」地回憶的重要條件:「回憶必 然是現在的回憶;回憶也就是把過去帶到現在」,回憶屬現在式的思考行為,原因各異,可能是觸景生情,可能在收拾家居時尋得一件扣連過去的象徵物,可能是為了面對當下的困惑,試圖從過去經驗中尋找答案。
班雅明強調「不經意的回憶」,認為「搜索枯腸的刻意回憶」反而會令人「想極也想不出」過去。筆者傾…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5, 2021 at 6:30pm — No Comments
美國語言哲學教授 John Searle 曾透過“How Language Works: Speech as a Kind of Human Action”一文去解釋語言行為,先簡單分辨「字句意義」(Sentence meaning / word meaning)及「講者意義」 (Speaker meaning),再從選取詞彙、組成句子、正確語法,到生產發音、接收句子、理解句子,步步分析由講者構造語言意義,到聽者接收語言意義的整個運作過程的滿足條件。
Searle 特別強調意向性…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 2021 at 6: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