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法國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主任。1965年與阿圖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論」(Mesentente)。之後陸續發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
時間 敘事 政治
Time, Narration, Politics
我將以超過四十年的研究作為框架來發展這篇論文,在這些年的研究中,我處理了幾個彼此差異很大的對象及領域:從勞工解放的形式到各種藝術被認知的狀態;從不同的民主原則到文學虛構的不同轉化;從智識平等的理論到主流體制所建立的各種共識形式。但始終有個主要的關懷連接了我在這些領域的調研:儘管這些實踐與知識有所差異,它們卻都暗示出某種描繪共同世界(common world)的特定地圖繪製術。藉由明確訂定出現象的可見形式、處境的理解形式,以及事件的識別模式,乃至於事件間的連結模式,這些實踐、知識將得以繪製出共同世界的地圖。基於此,它們決定了主體佔據這共同世界(無論是共存或排他)的方法,同時也決定了這些主體在感知、瞭解並轉化該世界的能力。我把定義出該共同世界存在方式、觀看方式、思考方式與實踐方式之間的一整組關係;以及在這樣的關係集當中,某些特定主體得以參與其中的方法命名為「感性分享」(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1。
時間與時間性的範疇在這分配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任一時間的敘事都立即決定了兩件事情,首先,它定義了我們與他人在共享經驗世界時的框架:這個框架,就是我們被賦予的「當下」,這樣的當下可能取決於過去、但也可能與過去切割,基於此,可能造就了某種未來並杜絕了另一種。在這種情況下,它劃出了可能與不可能、必然與偶然之間的分隔線。但時間的敘事同時也定義了個人在其時間中存有的方式,意即該存有方式是否與時間一致,以及那人所參與的是有力的真實那方、抑或是參與了時間進程中固有的錯誤。因此,時間的敘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時間傾向是可能的,又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些活在其中的人能夠掌握到這樣的可能性。是虛構在「可能性」(possibility)與「能力」(capability)之間進行連結,而虛構也正是所有感性分享的核心。
在此,我必須強調「虛構」這個概念。虛構指的並不是發明出想像世界,而是建造出某種框架,在這樣的框架中,主體、事物和情境能夠以共存於某個共同世界而被感知,事件也能夠被有意義地識別和連結。當某種真實性必須被生產出來的時候,虛構就起了作用,這也就是為何政治與社會科學會運用虛構故事、小說或電影。而在虛構中,「時間的敘事」就是使情境變得可被理解、被接受的核心。一段時間的敘事通常也是一段關於時間正義(justice of time)的虛構故事,「時間的正義」這種想法召喚著亞納克希曼德(Anaximander)因為海德格的評論而廣為人知的名句:「事物有生必有滅,如是正義和彌補方能應時而為。」2 儘管會和另一種理論背景產生衝突,我的文章會處理的,正是正義與時間次序之間的關係。(英文版原載:http://identitiesjournal.edu.mk/index.php/IJPGC/article/view/291)
法譯
1:「『曾經有過歷史,但現在不存在了』馬克思用這些字總結了蒲魯東,對他而言,蒲魯東將經濟範疇轉化成恆常概念,蒲魯東想要從某種永恆的正義中提取出經濟過程環節裡均衡交易的原則,而馬克斯則用某種作為歷史產物的正義來反對他,意即生產與交易關係的歷史發展所達成的結果。但我們的時代似乎反過來和馬克思的批判對立起來,他用來對立永恆正義的天真熱愛者的歷史(大寫),教導我們它自身也只是一種歷史(小寫):由一種將臨的結果引導出的時間發展的虛構,一種既成錯誤的大敘事和向廣大受害者承諾正義的大敘事。這樣的歷史邀請我們見證它在今天,不過是我們置身其中的時代現實確實就閉鎖在其特定時期。(……)我首先想要標示出的是馬克思批判或馬克思主義批判創造時間場景的共通方法:如同現實原則(我們所認為的永恆範疇只能在特定時間點上被感知)、理性原則(眼前赤裸裸的現實只能在因果鏈的時間串連中被理解)和賦予某種正義的演員:一邊將會是貌似客觀的現實和所謂永恆的範疇;另一邊則會給出人們期望獲得的虛幻承諾的正義。」(2018:13-14)
2 關於「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該概念的若依據海德格在《西方哲學的開端:對亞納克希曼德與巴門尼德的詮釋》中,採用的尼采在《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對這句子的翻譯,應為「事物有生必有滅,因為人們遲早必因其不義而付出代價並接受審判。」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