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Plus's Blog (303)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6)

(4)技能的結合,諸如對編程與批評分析的同時運用, 這最後一點也許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真正富有革新性的數字人文項目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諸如學習像Python或 R 語言等編程方面的知識,或者對統計學的高階掌握, 技術問題也是核心問題,我們在將來的幾期中也會再多次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這一點也說明了數字人文本質上是一項互相協作性質的、跨學科的事業。



今天,大多數數字人文項目在某種
程度上可以說是協作完成的,而且其中一些項目甚至是由專家合作的復雜網絡組成的,其中包括了圖書館員、計算機科學家、統計學家、文學和歷史學者,…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1,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5)

 (然而實際上) 並非如此,我從事的只是它經典化了的一小部分作品,它們甚至占不到(這個歷史時期和歐洲此地)已出版文學的百分之一,而且,有些人讀得比我更多,但關鍵在於有 3 萬種英國 19 世紀小說還並不在這個範圍內,或者是 4 萬、5 萬、6 萬,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是多少,沒有人真正閱讀過它們,也不會有人去讀遍它們。



而除此之外,我們尚有法國小說、中國小說、阿根廷小說、美國小說等等, 讀得“更多”總是一樁好事,但卻並非解決之道,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去讀完民族文學的極小一部分都不過蜻蜓點水,更不要說世界文學了, 這一數量上的門檻也體現為質上的不同:



閱讀多了便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觀察, 在莫瑞蒂看來,解決的辦法是遠離“細讀”傳統,發展出一種新的“遠讀” (Distant Reading)…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5, 2022 at 6:00a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4)

讓布薩神父的工作與眾不同的是,他早在那個時代已經明確地圍繞計算機技術來考慮這項工作了,也就是說,將文本編碼為穿孔卡片,可以用於分析,也可以用來再轉化為其他形式的數據, 布薩神父在 IBM 公司的協助下,懂得了如何將聖托馬斯的大量文本編碼為穿孔卡片, 這裏的關鍵在於制作一種“字母索引,”也就是出現在某個文本中的詞匯表,按字母表順序排序而成,這個詞表引征了這些詞匯每一次出現在文本中的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字母索引”本身並非一種新形式,而且在計算機發明很早之前就誕生了,比如第一個拉丁文版聖經的字母索引表是由多明我會修道士於1230年發明的,但是,電子計算機所具備的搜索和組織功能,卻使得電子索引表成為十分強大的工具: 例如,它能夠提供一種交互式的“超文本”環境) , 這種將文本轉化為數據的方法,激發了有意於用計算機研究文本的學者的想象力,到了…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2, 2022 at 9:23p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3)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計劃在這一專欄裏推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學術文章, 第一種包括:該領域內那些已經聲名日盛、在北美主要研究型大學任職的人文研究學者最近研究論文的中文翻譯版本ꎻ考慮到這種新的研究潮流正在發生非常快的變化,以及數字人文與大眾文化之間自然的密切聯系,我們也會有代表性地摘取一些這些學者們的博客文章,並輯錄在此,它們往往會比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和學術書籍更能反映這股學術潮流最新的發展ꎻ同時,我們會專門對其中部分學者進行簡單的學術采訪,請其談談同數字人文的個人化機緣以及對這個學術潮流發展方向的展望等, 盡管這些研究性文章將首先聚焦於有關西方的人文研究(尤其在文學研究方面) ,我們的讀者卻很可能會由此對他們的方法論產生興趣, 這方面,我們在第一期中重點推出芝加哥大學的蘇真(Richard So) 、霍伊特朗(…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0, 2022 at 8:00p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2)

[] 戴安德 姜文濤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 19019;浙江大學 外國文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58



原載: 東 社 會 科 學,2016年第11期,總第255期)…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8, 2022 at 11:15p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1)

[] 戴安德 姜文濤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 19019;浙江大學 外國文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58



原載: 東 社 會 科 學,2016年第11期,總第255期)



編者按: 隨著…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8, 2022 at 11:12pm — No Comments

鄧小南:數字人文與中國歷史研究(4)

歷史學是反思的學問,處理的對象是紛繁世界的實質關聯。平面表淺是史學研究的大忌。我們關注“歷史表象的背後”,如何調度材料、形成聯想、深度開掘、恰當組合,如何從字里行間透視研究對象的來源、結構關係和層進脈絡,這些特有的追求,在“大數據”的洪流下,應該得到支持、發展,而要避免被遮蔽的可能。

資料的全面、精準,是數據庫提高有效利用率的前提。好的系統,要方便使用,才能充分發揮效能。人文學科特有的屬性,使其不會仰仗固定統一的資料處理標準和研究模式;其學科素養,又離不開對於歷史文化現象的感覺與體悟。這種特性化的需求,對“數字人文”的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設檢索項目界定清晰、選擇性功能完備、多版本比對方便、反饋糾錯機制便利、與相關數據庫功能銜接的檢索平臺,將是人文學界的重要福音。…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8, 2022 at 5:56pm — No Comments

鄧小南:數字人文與中國歷史研究(3)

一波一波專題性、結構型數據庫出現在面前,與時俱進的前沿感和新鮮魅力激發出研究的活力。多種類型多重手段的互聯,使歷史學者有了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延展平臺,有了更多量化統計與質性研究的對話;有可資調遣的新手段用以處理“老”問題,也會面對“數字人文”帶來的新問題。與此同時,也開始了學術機制的重組重構,開始了大跨度文理交叉的試驗與實踐過程。

“數字人文”已經取得諸多成就,但總的來說,還是處於起步階段;其應用價值,需要學者們在學術研究的實踐中來探討和驗證,可以在反饋反思的基礎上促使其性能的進一步提高。追索某類主題的數據庫,在將描述性文本轉化為量化數據的過程中,可能會使立體敘述扁平化,也可能過濾掉某些看似不直接相關的內容,造成歷史信息的衰減。如何使數據庫層次類型豐富適用,準確、方便、完善,是人文學界和信息學界面臨的共同任務。…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 2022 at 7:30am — No Comments

鄧小南:數字人文與中國歷史研究(2)

目前,專題性數據平臺建設不斷得到擴充,整合式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有了顯著的成果,服務於特定研究項目的個性化、訂制化的數據庫也開始興起。像萊頓大學魏希德教授(Prof. Hilde DeWeerdt)主持開發的MARKUS就是一個針對中文古籍進行半自動標記和分析的開放性平臺,它允許學者在原始文獻與各種分析和可視化工具之間自由切換,便利學者建立自己的文本數據庫,從事智能化、個性化的學術操作。…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25, 2022 at 2:30pm — No Comments

鄧小南:數字人文與中國歷史研究(1)

進入21世紀,我們處在一個壓力明顯增長的時代。歷史學界面對著創新的挑戰,出現了許多新的探索和嘗試,“數字人文”是其中重要的路徑之一。這些年來,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實踐,提出過多方面的建議與質疑,體現出對於“數字人文”走向的高度關注。

一、新的學術活力

最近二三十年來,海內外人文領域、信息領域的諸多學者持續貢獻心血與精力,希望為人文學科研究方式的提升與轉變創造條件。“數字人文”是數字化、智能化環境下多學科匯聚的學術增長點,為人文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也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史學的格局,使一些有賴於大量數據處理的研究成為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24,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8)

3.2.4 檔案記憶的衝突與遺忘

「歷史在加速」,皮埃爾·諾拉在《記憶之場》的開篇名言道出另一層含義。記憶的衝突、斷裂、遺忘恰是當下強調記憶的深層源頭。這將進一步激發對檔案記憶的逆向研究。作為社會的產物,檔案記憶同樣面臨著檔案記憶系統內外的衝突。外在衝突表現為不同記憶系統的衝突,集中表現在檔案機構與其他同類型記憶機構間的衝突,甚至於檔案記憶與反記憶的衝突,檔案記憶面臨的記憶競爭與合作不可避免。如何建立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直接決定大至國家、民族,小至社區、組織共同體的共享記憶。檔案記憶的內在衝突表現為有限資源與快速擴張的檔案記憶的衝突。大數據時代「從遺忘為常態轉移到記憶為常態」,(26) 社會遺忘能力喪失的風險使得與之相關的「被遺忘權」意義突顯。這涉及檔案記憶的選擇、加工、鑒定、存毀以及相關的記憶準則。…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22, 2022 at 5:49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7)

3.2 在比較框架中拓展研究題域

檔案記憶研究視域廣闊,隨著研究的深入,有朝專題研究方向發展的趨勢,以下若幹重點有望成為可資深化的議題。

3.2.1 新類型檔案記憶…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20,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6)

局限之二:缺乏具有範式基石作用的核心理論。延伸至另一重要的研究視角檔案文化觀,由於其主要停留在功能性認識、實踐解讀層面,未能集聚持續的理論關注和深入探討,導致未能形成獨有的研究範式。庫恩指出範式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其中之一即既有研究成果「足以無限製地為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22) 如馮惠玲教授所言,從檔案記憶觀出發,「需要厘清、深化、轉化的問題不勝枚舉」。(23)目前,一些檔案記憶研究成果提出的問題與對策缺乏實質性內容,這不僅弱化了檔案記憶觀的理論特質,同時也易招致詬病,有追風、套用之嫌。反觀成熟的檔案信息觀已在理念、法規、政策、製度、技術等各個層面得到貫徹與體現。這提示我們需要在檔案與社會的共生共長中,抽離出更具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成果,增強範式的影響力與長久生命力。…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9,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5)

2.2.3 檔案記憶觀下檔案工作的影響與實踐策略

研究者們以社會記憶視角「掃描」了檔案工作的諸多領域,既包括傳統領域的檔案工作,如城建檔案、企業檔案、高校檔案、民族檔案文獻、聲像檔案等;也包括新興的檔案領域,如城市記憶工程、鄉村記憶工程、口述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傳統村落檔案、紀錄片檔案等。由於所涉主題眾多,不再分述,但大體遵循類似的研究路徑。以備受關注的城市記憶工程為例,研究者們分析了其內涵、意義、性質、特點,並就收集、保存、服務、開發利用等各方面提出實踐策略。該主題的熱度也吸引了非檔案學者的關注,如李娜從公眾史學角度反思城市記憶工程,提出要提供一種歷史話語權的平臺。…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8,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8)

數字記憶與數字人文家族之間的疏離感很大程度上緣於數字記憶的敘事特性。記憶有賴於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要素串聯的圖景或故事來復現,所以敘事不可缺少。從傳統媒介記憶中成長起來的數字記憶,其敘事內容往往缺少結構化組織,較少采用計算方法,與從人文計算中成長起來的數字人文便少有互動。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和厘清。

 一是數字人文的方法中是否包含數字敘事?事實上,數字人文帳下的電子文學、電子遊戲、數字重建等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敘事性。電子文學在互動中形成的開放式情節需要算法支撐,並服務於敘事效果。與傳統敘事不同,數字敘事可以借助數據庫和新媒體展開,“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幾乎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敘事結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8, 2022 at 7:51a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 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4)

2.1.3 檔案記憶與權力、認同

在後現代主義影響下,西方學者對詹金遜、謝倫伯格以來恪守的「客觀、中立、公正」的傳統檔案定位提出質疑,從德里達、福柯等對檔案的批判性思考中獲得啟示,引入權力這一分析維度。瓊·施瓦茨和特里·庫克指出,檔案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在於權力」,而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的權力在傳統檔案視角下是缺位的。(13)美國蘭德爾·吉默森的《檔案館權力:記憶、責任和社會公平》(2009 年)書名開宗明義指出了主題。除了體現權力,「檔案也為我們所有人的身份提供基礎」。…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3)

1.2.3 成熟期

2004 年第 15 屆國際檔案大會後,檔案記憶觀熱度不減,理論構建逐步走向成熟。特里·庫克明確提出證據、記憶、認同、社區等四大範式,強調證據與記憶為「檔案這枚硬幣的兩面」。(5)2012 年第 17屆國際檔案大會以「信任與檔案」「身份認同與檔案」為分主題;2015 年北京數字記憶國際論壇以「數字記憶:構建、認同與傳承」為主題;2016 年第 18 屆國際檔案大會繼續關注檔案與集體身份、記憶尤其是共享記憶。國內,檔案記憶觀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範式獲得學界和業界的積極回應。以檔案記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多次舉辦;4…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6,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2)

記憶離不開對過去、歷史的考察。西方史學理論在各種思潮、理論的交互作用下,於 20 世紀 80年代催生出以文化或曰記憶轉向為特征的新史學。

檔案也從未遊離於史學家的視野。檔案館「正以一個研究的對象而不僅僅是從事研究的場所出現在文化和歷史研究領域」。(2)法國史學家皮埃爾·諾拉、雅克·勒高夫分別通過「記憶之場」和記憶製度認識檔案,貢獻了檔案與記憶的經典性文本。據 2013 年美國特隆德·雅各布森等對檔案記憶文獻引文分析,「超過一半(55.6%)源自歷史學」。(3)西方史學的新動向也波及中國史學界,史學領域的記憶視點對國內檔案記憶觀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5,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1)

要:檔案記憶觀的主要理論來源包括後現代主義、社會記憶理論、新史學理論;檔案記憶觀歷經孕育期、形成期,正向成熟期發展。國內外研究主題從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兩個層面展開,成果豐富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在意義探尋中深化理論向度,在比較框架中拓展研究題域,在研究方法中注重社會調查。…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4,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7)

數字方法和計算方法的異同並不容易說清楚,不同口徑的界定會導致不同結論。在數字人文語境中或許帶有宏觀與微觀、泛指與專指之別,有時互有包含交叉,一些目前主要不是計算的數字方法,隨著技術發展也可能逐步融進計算手段。就目前來說,數字方法在含義上比計算方法具有更寬泛的包容和所指,針對各類資源所做的數字化采集、加工、組織、分析、呈現都在此列,但不一定是計算方法。數字記憶和目前理論上被納入數字人文領域的數字出版、電子文學、數字重建、互動遊戲等,都有相當部分並未采用嚴格的計算方法,而是較多地將人文研究的闡釋和敘事性與數字媒介的特征結合起來,應用多種不同的數字方法。…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May 30,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