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esting shot took in normal daily scene, energizes our imagination for a more fulfilling life

Photo Credit: Seiji Mamiya, www.facebook.com/natusame.eos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2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February 23, 2024 at 1:51pm


唐代韓愈詩作·晚春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此詩寫郊游即目所見之暮春景物。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想要留住它,於是使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形成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的景象,就連那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全詩語言生動,亦莊亦諧,富含哲理。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詞句注釋

⑴不久歸:這裡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⑵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豔。

⑶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於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

⑷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佔清明。

白話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萬紫千紅競相展示美麗芳菲。

楊花榆莢沒有這種才華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處紛飛。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乃春游郊外時所作。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系此詩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豔的場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February 20, 2024 at 9:25pm

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於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朴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裡。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Related:

Hey! Let's go drinking !
The Light of City: My swan song
追隨感官[詩性] 1.6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八年(792)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參與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政治書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導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風奇崛雄偉,力求新警,有時流於險怪;又善為鋪陳,好發議論,有「以文為詩」之評: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百度)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June 21, 2023 at 4:02pm


陳明發〈熱帶雨林的設計靈感〉

在香港導演劉偉強2018年拍的《武林怪獸》一片中,那隻平時可愛萬分無異於寵物的小獸,就像西洋漫畫中的那位綠巨人,一旦心生殺機不僅立即變成一頭大怪獸,還具有綠巨人所沒有的超凡魔力。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安排在新舊年交替期間,大概爲討個好兆頭吧,這隻怪獸取名“招財”。片裡的各路人馬,爲了求財、升官或得天下而繞着它登場的居多,稱它“招財”很合理。故事説,這是南海渤泥邦所進貢的一頭珍獸。渤泥,婆羅洲古名。這頭怪獸的設計,使人想起婆羅洲森林裡的銀葉猴(Silvered Langur)。這對本土內容文創工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提醒:在我們豐饒的自然資源裡,處處存在着珍奇的靈感泉源。(21.6.2003)

                                                       (上圖:怪獸“招財”;下圖:婆羅洲銀葉猴)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October 20, 2022 at 8:41pm

一壺在手斟酌在你

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

我喜歡品茶;一個紅色的小茶壺,配上幾個小巧的茶杯,當然還需要一個茶盤。這套茶具放在一張小茶几上,兩側各排一張靠背的椅子。辛苦一整天,在晚飯收拾好家事之後,秀真和我各自坐定,悠閑地沏一壺茶,品茗個中滋味。

剛沖泡起來的茶勁兒強,從聞香、淺嚐、啜飲,再到回味餘香:從茶色、茶香、水韻的品味,再看看茶葉的伸展柔嫩;沖泡的次數不同,色香味各有不同,其中變化之美,唯心平氣和,有興致與茶為友者,才能品味出來。這時話興打開了,就在茶水的香韻之中,自然流出話題。

我們總覺得茶很像人生百態,鐵觀音具練達厚重的性格,烏龍有樂觀昂揚的個性,高山茶有謙和的柔媚,包種茶有活潑的芳香。每一種茶都各有自己的特質,好像都能實現各自的生命活力。

話題就在香氣和喉韻之中,談笑風聲,孩子們也經常尋香而來,跟我們湊興聊天,享受美好的清閑。這時塵勞紓解,家人常有佳話,逗趣幽默,分享一天的喜樂,或者話峰一回,我們也會互相傾訴心中的悶郁。最後,總會在圓圓的茶盤中化解,在古樸的小茶壺中化作新香,在小杯子的乾坤裏看到希望。這也是另一種禪茶一味的情趣。


在禪門典籍之中,茶確實留下許多佳話。溈山和仰山兩位禪師,在采茶中行禪論道,趙州禪師的吃茶開示弟子體驗禪心,一休禪師在論茶中印可珠光的禪修,還有榮西禪師的“茶味禪味,味味一味”的心傳。茶與禪的關係,就像茶山的茶葉一樣,只能說一片禪心,那能一一枚舉。

我也有一點茶的禪機,就在那只小茶壺裏,很難說清楚,勉強稱它叫茶壺哲學。我發現人生好像一壺茶,一共只有那麽多水,它就像生命力一樣。如果你找來十個茶杯,個個都不能倒滿;如果倒在少許杯裏,就能個個圓滿,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個剛好一壺一杯的容量,但在茶盤裏就顯得孤單,如果你用一個更大的杯子,那就有倒不滿之虞了。

我看到有些人,為了急進高升,而忽略了教育子女;為了事業發展,廢寢忘食,而疏忽了健康和生活。我也看過有人只會工作,但不通情理;有人只顧自己,而不關心別人。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當然,倒了之後就不能後悔,你必須去承擔,要心甘情願才行。

有一次秀真有機會外放升調,她婉拒了。我問她好好的機會為何放棄呢?她說,“現在孩子需要我們,留點給孩子,別把空間都用光了。”我很佩服她的心量、智慧和慈悲。

圓滿是懂得把直線的兩端拉回來,它看似有限的,但用起來是無盡的。茶壺哲學正在說明,在有限與無限之中,誰有智慧看出茶盤中該放幾個杯子,好好靜下心來,品啜個中滋味之無窮。(鄭石岩·人生路這麼走 6)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October 29, 2021 at 9:13pm


陳明發詩想《杠桿》

玩這遊戲要格外的專注,比藝人在舞臺上對自己的要求更大些。要不,樂極生悲的皮肉之痛,往往不是一回,而是兩回。而且,被罵「還不知死」和被笑「笨得要死」,機率一樣的高。

玩法很簡單,一塊磚頭,加上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就能樂上好幾個小時。九寸高的空心磚最理想,打中央擱上一塊木板。原理和蹺蹺板是一樣的。靠著木板與磚頭結合的杠桿原理,木板一頭的人落下,另一頭的人就翹高。與蹺蹺板不同的是,木板與磚頭只是空置著,二者之間沒有鎖緊的穩固支點。


而且,遊戲者不是坐著,而是先由一人站在木板落下的一頭,另一個人從更高處跳在翹起的尾端。


在那身體失衡、失重的一刻,二者要看自己是否夠功夫站穩,不摔倒,不撲地;更關鍵的,不讓突然翹上來的木板敲到。玩到最後,它是鬥智的玩意兒,彼此開始「玩臭」,例如從高處跳下者做狀要跳了,嚇得另一邊的夥伴趕緊先跳,姿態緊張狼狽,跳者就樂了;或跳者雙腳一離高處,原來必須在另一頭站穩的玩伴趕緊走開,害得跳者落個空,一時失誤撲在地上事小,被彈起的木板擊中,那可痛壞了。不小心撞上磚頭,免不了擦傷流血。


精彩的是小孩愛冒險,挑戰性越高越不信邪,再三嘗試。


中學時上物理課,老師提到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叫杠桿的東西對我來說不難明白。它不是理論,像我兒時的遊戲。

若干年後,聽聞一些金融界的神童說:「我有十塊錢,你有十塊錢,他有十塊錢,三十塊錢合起來做本錢,可以做三百塊錢的生意;加上好點子,銀行信得過你,借你三千塊,可以做三萬塊錢的生意;賺得了三十萬,就可能賺三百萬;三千萬也不是夢.........。」 我始终也弄不明白這怎麼個操作法,因為我那十塊錢得留著吃午餐,永遠沒有那多出來的十塊錢。


大家說,馬雲就是這樣子起家的。我想到的,是有人從高處跳下翹起一端的磚板,另一端不留神的玩伴就飛出去。運氣差時,就擦傷身體,甚至摔破頭。回家準挨父母一頓鞭打,所以說皮肉之痛往往是禍不單行。


不懂是不是這童年的陰影,鬧得我沒投資意識,更沒冒險精神。被人罵“笨得要死”,只好認了。
14.4.2021 / 網摘照片)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13, 2021 at 6:30pm


蒲松齡的玩物神話·促織原文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几。問者爇香於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跳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仿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鬥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訶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編註:後二者皆蟋蟀)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後歲餘,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裏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9, 2021 at 9:09pm


蒲松齡的玩物神話·白話促織

明朝宣德年間,皇室裏盛行鬥蟋蟀的賭博,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上司,把一隻蟋蟀獻上去,上司試著讓它鬥了一下,顯出了勇敢善鬥的才能,上級於是責令他經常供應。縣官又把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公差。於是市上的那些遊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餵養它,擡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鄉裏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一隻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

縣裏有個叫成名的人,是個唸書人,長期未考中秀才。為人拘謹,不善說話,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裏,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他想盡方法還是擺脫不掉(任里正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產都受牽累賠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他妻子說:“死有什麼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的收獲。”成名認為這些話對。就從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著竹筒絲籠,在毀壞的墻腳、荒草叢生的地方,挖石頭,掏大洞,各種辦法都用盡了, 終究沒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二、三隻,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規格。縣官嚴定期限,嚴厲追逼,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自殺。


這時,村裏來了個駝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預卜兇吉。成名妻子準備了禮錢去求神。只見紅妝的少女和白發的老婆婆,擠在門口。成名的妻子走進巫婆的屋裏,只看見暗室掛著簾子,簾外擺著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爐上上香,拜了又拜。


巫婆在旁邊望著空中替他們禱告,嘴唇一張一合,不知在說些什麼。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 一會兒,室內丟一張紙條出來,上面寫著求神的人心中想問的事,沒有絲毫差錯。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案上,像前邊的人一樣燒香跪拜。約一頓飯的工夫,簾子掀動,一片紙拋落下來。拾起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畫:當中繪著殿閣,像寺院;(殿閣)後面的山腳下,奇形怪狀的石頭到處橫臥,在叢叢荊棘中,一蟋蟀藏在那裏;旁邊一隻蛤蟆,像要跳起來的樣子。她展開琢磨,不能理解。但是看到上面畫著蟋蟀,暗合自己的心事,就把紙片折疊好裝起來,回家後交給成名看。


成名反復思索,恐怕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相像。於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後面,(看到)有一座古墳高高隆起。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只見一塊塊石頭,好像魚鱗似的排列著,真像畫中的一樣。他於是在野草中一面側耳細聽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針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聽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一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他正用心探索著,突然一隻癩蛤蟆跳過去了。成名更加驚奇了,急忙去追它,癩蛤蟆(已經)跳入草中。他便跟著癩蛤蟆的蹤跡,分開叢草去尋找,只見一隻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他用細草撩撥,蟋蟀不出來;又用竹筒取水灌進石洞裏,蟋蟀才出來,形狀極其俊美健壯。他便追趕著抓住了它。仔細一看,只見蟋蟀個兒大,尾巴長,青色的脖項,金黃色的翅膀。成名特別高興,用籠子裝上提回家,全家慶賀,把它看得比價值連城的寶玉還珍貴,裝在盆子裏並且用蟹肉栗子粉餵它,愛護得周到極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縣裏去繳差。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開盆子來看。蟋蟀一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後,(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著告訴母親,母親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孩子哭著跑了。


不多時,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像蓋上冰雪一樣。怒氣沖沖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裏去了。後來在井裏找到他的屍體,於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茅屋裏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再也沒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席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還有一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裏孩子又蘇醒過來。夫妻二人心裏稍稍寬慰一些,但是看到蟋蟀籠子空著,成名就急得氣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兒子的責任。從晚上到天明,連眼睛也沒合一下。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還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發愁。他忽然聽到門外有蟋蟀的叫聲,吃驚地起來細看時,那只蟋蟀仿佛還在。他高興得動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聲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蕩蕩地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手剛舉起,卻又遠遠地跳開了。成名急忙追它,轉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東張西望,四下尋找,才看見蟋蟀趴在墻壁上。成名仔細看它,個兒短小,黑紅色,立刻覺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個兒小看不上它。

(成名)仍不住地來回尋找,找他所追捕的那隻。(這時)墻壁上的那隻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裏去了。再仔細看它,形狀像螻蛄,梅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像還不錯。他高興地收養了它,準備獻給官府,但是心裏還很不踏實,怕不合縣官心意,他想先試著讓它鬥一下看怎樣。



村裏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鬥(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擡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比試的籠子裏。成名一看對方那隻蟋蟀又長又大,自己越發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殼青”較量。少年堅持要鬥,但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麼用處,不如讓它鬥一鬥,換得一笑了事。因而把兩個蟋蟀放在一個鬥盆裏。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象個木雞,少年又大笑。(接著)試著用豬鬣撩撥小蟋蟀的觸須,小蟋蟀仍然不動,少年又大笑了。撩撥了它好幾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衝,於是互相鬥起來,騰身舉足,彼此相撲,振翅叫喚。一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張開尾,豎起須,一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少年大驚,急忙分開,使它們停止撲鬥。小蟋蟀擡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像給主人報捷一樣。成名大喜,(兩人正在觀賞)突然來了一隻雞,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嚇得(站在那裏)驚叫起來,幸喜沒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遠。雞又大步地追逼過去,小蟋蟀已被壓在雞爪下了。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麼救它,急得直跺腳,臉色都變了。忽然又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成名越發驚喜,捉下放在籠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見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講述了這只蟋蟀的奇特本領,縣官不信。試著和別的蟋蟀搏鬥,所有的都被鬥敗了。又試著和雞鬥,果然和成名所說的一樣。於是就獎賞了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並且上了奏本,仔細地敘述了它的本領。到了宮裏後,凡是全國貢獻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及各種稀有的蟋蟀,都與(小蟋蟀)鬥過了,沒有一隻能占它的上風。它每逢聽到琴瑟的聲音,都能按照節拍跳舞,(大家)越發覺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歡,便下詔賞給巡撫好馬和錦緞。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過了一年多,成名的兒子精神復原了。他說他變成一隻蟋蟀,輕快而善於搏鬥。現在才蘇醒過來。巡撫也重賞了成名。不到幾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頃田地,很多高樓殿閣,還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門,身穿輕裘,騎上高頭駿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還闊氣。


我(蒲松齡)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唯獨這個叫成名的人因為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揚揚。當他充當裏正,受到責打的時候,哪裏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巡撫、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啊!”

(原文字詞註釋)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9, 2021 at 4:29pm


分析蒲松齡的玩物神話·促織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

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聊齋誌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禍患起於宮廷,為滿足宮中鬥蟋蟀之樂而“歲征民間”,一頭促織會帶來“輒傾數家之產”的後果。圍繞著征集促織,充分地表現了官府的貪鄙,“遊俠兒”的居奇,裏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簡要交代為全文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繳不上促織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點明成名充“裏正”是受裏胥的陷害,以至家業敗落,“薄產累盡”。面對征促織,他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這部分概寫故事發端,點出成名因“征促織”而遭受的苦難,同時表現出他“迂訥”、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發展:寫求卜得蟲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苦難的希望。

“求神問卜”是在無望中尋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的靈驗,引出成妻問卜,由此推動情節的發展。問卜得圖為再度捕捉促織提供了線索。

成名得畫,按圖苦搜,終獲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責”,解脫苦難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層波瀾趨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寫成名得蟲、失蟲和再得異蟲(成子化蟲)。


“失蟲”是又一新的波瀾。獲蟲的喜悅和對蟲的珍愛,為成子的誤斃促織作了襯筆。“兒懼”,母親的驚恐,說明事關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語,暗扣後文的“得其屍於井”。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

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

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小說接著細寫小促織鬥勝強敵“蟹殼青”與雞口脫險,顯示了小促織的超凡本事,故事達到了高潮。



小說以誇張手法與細節描寫來顯示促織的才能。寫促織的善鬥,采用了襯托與對比的手法。“蟹殼青”的鬥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小蟲怯懦無能的印象,加強了緊張氣氛。

然後情況一變,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這一系列動作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鬥,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然而在這時,又掀起波瀾: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了促織的神奇本領。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8, 2021 at 5:23pm


分析蒲松齡的玩物神話·促織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結局:成名因禍得福。


成名獻促織,宮中試鬥進一步展示了小蟲非凡的才能(不只善鬥,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得厚賞而巨富。成子復蘇之後“自言身化促織”的交代點明了神異促織的來歷,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與神奇色彩,同時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性。

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殺後還要魂化促織以供玩賞,方能解脫一家的苦難,這就更加表現出所受迫害之深,對荒淫殘暴的封建統治者是一個有力的抨擊。這一喜劇結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評語。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

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

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關於蒲松齡作《聊齋誌異》

古書有載:“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菇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

《聊齋誌異》全書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過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雜、幽明相間的藝術畫面,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諷刺科舉製的腐朽和弊端,歌頌男女青年的純真愛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製度。

作品繼承和發揚了六朝誌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傳統,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實主義的真實感。構思奇特,幻異曲折,跌宕多變,刻畫細膩,文筆洗練。其思想和藝術成就,標誌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Comment by 開篷樂勢力 on July 25, 2021 at 6:19pm


欣賞蒲松齡的玩物神話·促織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促織》,是《聊齋誌異》中的優秀篇章,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可謂是文學精品。本文擬從情節、語言、人物三方面賞析其藝術魅力。


一、情節曲折
,構思嚴謹中國小說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因此形成的藝術傳統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節,善於營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轉合的完整性。

《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其中“征蟲-覓蟲”可看成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

這樣,全文的情節特征已經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還體現在每一個發展過程:成名初次覓蟲不得,轉側床頭,唯思自盡,走到了山窮水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時出現,讓成名能按圖索驥,於村東大佛閣後得蟲,可謂是柳暗花明,又為一波;剛剛得蟲,舉家慶賀,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成子好奇,“竊發盆”,蟲得而復失,再起一波;成名歸,“怒索兒”,卻不料兒子也已跳井自盡,人物兩空,禍不單行,是為推波助瀾;其後,成子竟然“半夜復蘇”,又身化促織,雖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從此得以急轉直下,豁然開朗;此後,小說極力地以其貌不揚,來反襯促織的輕捷善鬥,突出其奇異功能,鬥蟲,鬥雞,無不勝,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也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最後以大團圓結局,讓人於緊張之後,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淡然一笑後,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節曲折,卻構思嚴謹。縱觀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後應,結構完整。關於起承轉合,上面已經敘述過了。至於前呼後應,至少有兩處照應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於“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以“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為終,應了“解鈴還需系鈴人”的古話;二是成名始“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且家中“薄產累盡”,而終能“入邑庠”,且“田萬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蹺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可謂善有善報。


二、語言精煉,生動形象,《聊齋誌異》一書歷數十年乃成,且不斷修改增補,其語言來自民間,又經藝術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煉、生動。用詞精煉主要表現在對動詞的運用,十分恰當,而且經濟。

如第三段:“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二十餘字,就清楚地記敘了成妻求蟲的全過程。

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這是一段細節描寫,作者去蕪存雜,突出動作性,通過“逐”、“躡 ”、“撲”、“掭”、“灌”、“視”等詞,把成名捕蟲的全過程描繪得纖細畢現,如在眼前。


再如第七段:“試以豬鬣撩撥蟲鬚,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這一段文字也通過“怒”、“奔”、“躍”、“張”、“伸”、“紇”等詞,把鬥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

文章在精煉處惜字如金,但在形象處卻又潑墨如水,細致入微,生動感人。

如第六段:“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

作者非常善於運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成名夫婦“不復聊賴”的精神狀態。


三、神態描寫細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經講過,中國古代小說十分注重情節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略顯不足。但《促織》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就連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確屬獨樹一幟。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神態描寫。關於對成名的神態描寫,前面已經提及,不再累述。讓我們來看看對“遊俠兒”的描繪吧。

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弟子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中。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鬚,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直紇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盧而笑”,這一笑很形象地刻畫出少年一副輕狂傲少的神態;第二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蠢若木雞”,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豬鬣來挑逗促織,但“仍不動”,於是“又笑”, 得意至極。通過這“三笑”的描寫,一個終日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遊俠兒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而最終“少年大駭”,既襯托出促織的奇異,更進一步表現了人物的無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雖然對成名的妻子和兒子著墨不多,但精煉的數筆也很生動形象。若第五段:“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懼”和成妻的“驚”、“怒”渲染得很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促織》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優秀傳統,十分注重情節結構的營造;又能在語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煉生動;並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的短篇小說精品.

《促織》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從內容看,顯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影晌而寫成的,其著眼點全在於揭露和諷刺上。小說通過主人翁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製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蒲松齡
(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