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下

另一個案例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發佈了一個根據互聯網視頻訓練的基礎世界模型——Genie(精靈),可從合成圖像、照片、草圖生成多種動作可控的環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則可根據一張圖生成可供人類或AI智能體游玩的無限3D世界。這在考古發掘、歷史場景復原方面,有極為可觀的應用前景。

此外,AI在繪畫、音樂、詩歌、電影、舞蹈、雕塑等藝術領域也展現出強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萬美元拍出。

AI賦能古文字研究

再看筆者所熟悉的古文字研究領域,雖然我們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人文學科,但近年來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AI賦能的進展。

近幾年,國外在古典文字AI破譯方面有很多新的突破。比如,DeepMind與威尼斯大學人文系、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牛津大學古典學院和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信息學系合作,共同推出名為「伊薩卡(Ithaca)」的深度學習模型,並將其用於修復古希臘受損的石碑銘文。另一個轟動學界的案例是,美國21歲的年輕科學家盧克·法裡托將AI與超過陽光亮度數億倍的X射線結合,由此成功解讀出意大利赫庫蘭尼姆古城中被火山灰掩埋燒焦的莎草紙卷軸中的第一個完整單詞「ΟΡΦΥΡΑ□」(意為「紫色」)。隨後,盧克還與其他人合作分析出超過兩千個字符,並認為這些內容與伊壁鳩魯哲學有關。

這些案例都給古文字研究者帶來啟示。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八角廊40號西漢墓中出土的竹簡,由於墓葬被燒,導致竹簡嚴重碳化、變形。以往,研究者采取的是通過紅外照相和物理拉直的辦法來整理資料並辨別竹簡上的文字。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借用上述案例中辨別莎草紙的方式來提高整理質量。

據筆者所知,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十個院校團隊在從事古文字AI研究與開發工作,除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學校外,還包括三家河南的高校,因為河南是甲骨文的故鄉。

目前已知現存的甲骨片的總數大約是有16萬片,這16萬片當中有很多都是殘片、碎片。那麼,如何把這些碎片拼合到原來牛骨和龜甲上?必須借助於AI。

清華大學的李霜潔研發了人工智能文物拼綴系統「知微綴」,其與復旦大學教授蔣玉斌、博士生楊熠等人合作,以AI引導人類直覺的交互方式,帶動研究者高效發現甲骨新綴,目前已發現超過50組甲骨新綴成果。蔣玉斌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機協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目前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了500多組,楊熠綴合了400多組,兩人綴合加起來共900多組,佔學術界綴合總數的近七分之一。

古文字與AI的結合還包括圖像校重、古文字單字識別、古文字圖像文字識別、知識圖譜、多模態數據集等。

當然,AI與人文學科的融合,目前尚處於初步階段,AI生成內容在可信度、規范性上距離高質量的人文研究、教育和推廣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於人文學科專業領域知識庫尚未形成規模,數據標准不統一,共享、整合的難度較大。加之跨學科人才培養,更是涉及招生、教學、就業以及評價機制各方面問題,這也帶來人文研究「AI鴻溝」的凸顯和加劇。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期待更多人文學者與AI雙向奔赴,共同迎接AI賦能的人文學科研究的騰飛。

(作者劉釗為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原題:AI賦能千行百業,傳統文科怎麼變?原見:2025-03-22上海上觀新聞)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