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以上的摘要,洪席耶指出畫面的漠然狀態,將牽引出畫中題材的自由;其中的道理,類似於溫克爾曼論述的殘軀表面,所體現出的古希臘自由。。就這個層次而言,自由不再僅是藝術成為作品之後的說詞,亦或是純然的遊戲;洪席耶指出黑格爾思索的理念,鑲嵌於繪畫題材之中,才得以驅使繪畫的表層遊戲。
「荷蘭自由彰顯於通俗題材,對應於漠然對待的表面;但是,這種漠然的對待,促使非通俗、精神層面的題材內容,得以視覺化:一群人民的自由,如何奉身於生活與繁榮的方式;所以在一陣痛處之後,仍可以沈浸於無動於衷的自我設置裡,沈浸於藝術手段劃下這個世界圖像,在對其作為無關乎利益的觀賞;這就像是孩童打水漂時的揭示,手上那顆石頭技巧性地滑過水面。」28…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9, 2022 at 2:00am — No Comments
就這個層次而言,洪席耶提點出康德:美無關乎利益的概念,說明彼此擁有相似的運作邏輯。然而,兩者的不同也在於,康德最終朝向主體的品質與審美,黑格爾則更強調繪畫共有的本質,也就朝向客體的思索:繪畫內容。就此,洪席耶更明確勾勒出黑格爾思索理念所採用的對象。
(二)繪畫特性
有別於上述繪畫內容與其自主性的探討,接下來,洪席耶將透過繪畫自身的「媒材特性」,闡明黑格爾與其理念實踐的過程。就此,洪席耶著眼於繪畫的再現性質: 繪畫試圖仿效自然;然而,再現的本質就是一種差異於自然。就這個角度而言,繪畫藝術的關鍵不在於其題材內容的接收面,而是在畫面表面之上純然遊戲(free…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8,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一、繪畫作品
在黑格爾理念的探討中,洪席耶分析黑格爾談繪畫作品,關鍵在於闡明黑格爾思索理念所使用的對象。當第二共和的策展人著眼於「展覽組織」,作為自由教化的思索;黑格爾更在乎「繪畫表面」本身的張力,也就是對於繪畫作品本身的觀察。以下,即是洪席耶的分析:
「黑格爾所關注的問題,也正是那些博物館的專家們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有什麼樣的『理想』可以作為統一的標準用來判斷好的作品(…)?對於新羅浮宮的博物館學專家而言,展覽的組織自身必須展示,繪畫即屬於自由的遺產。然而,黑格爾想要這股歸屬感浮現在繪畫表面,尤其是被宏大藝術所排斥的小題材繪畫作品。於此,我們得以直接揭示理想的構成在其中產生了美。」22…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8,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首先,藝評家托雷(Théophile Thoré-Bürger, 1807-1869)提到:「在 Dutch 地區,平民人家的女兒就像是公主走在街上。此地,也是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之所以畫出梅蒂奇身邊高貴女體的參考原型。」18 針對 Dutch、Flemish 地區風俗繪畫的持續延燒,1824 年《環球報》的編輯也說到:「(…)從最崇高到最低劣的對象,從神聖的西斯汀教堂聖母到酒醉的 Flemish 地區平民,都值得畫到作品之中。」…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5,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洪席耶指出黑格爾刻意選取風俗題材作為其對象,此選擇也就反映出十八世紀繪畫作品能夠公開展示的流通狀態。另一方面,黑格爾在討論荷蘭繪畫時,卻又挪用了 Flemish、Seville 地區的作品,這種看似不夠客觀的論述其實更關乎慕尼黑畫廊的繪畫分類: Flemish、Seville、荷蘭地區皆化歸於風俗畫家。就此,洪席耶評估了黑格爾再闡明其藝術性理念背…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5,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繪畫向大眾呈現的歷史:
有別於當代對於藝術的認知,洪席耶指出繪畫作品之所以都匯集於藝術之名,這種思維其實涉入一種連續性的繪畫解放。他透過西班牙繪畫的解放過程為例,闡述這個藝術新領域的形塑過程。過往,穆里略的作品長期存放在西班牙鐵幕之下,作為王宮貴族與教會的收藏,這種情況一直到革命之後,法國將領從西班牙掠奪了七件穆里略的作品將其帶回法國展示。其中,作品不再只是畫家與學院之間的關係,更可被理解為屬於「人民的文化遺產」…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3, 2022 at 2:30pm — No Comments
貳、十八世紀的革命理念,與黑格爾的藝術經驗
在閱讀《美學課程》4 的心得裡,洪席耶首要好奇黑格爾的選擇,也就是為何他把風俗繪畫(穆里略)與文藝復興的典範(拉斐爾)相提並論?另外,又是「為什麼」他有權限參訪所謂的藝術性空間,並且觀賞不同「產地」的繪畫後而產生其書寫?然而,其藝術經驗又是如何反映出十八世紀才出現的藝術新領域?5經由十八世紀藝術經驗的分析,我們…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1,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摘要: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分析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更精確而言,如何從黑格爾看穆里略畫下年輕乞丐的觀賞經驗,連接其形而上的理念也是本文的重點,另一部分,本文也涉入洪席耶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前言為本文的問題意識與方法概述。第二、三部分探討洪席耶論黑格爾的辯證過程;依循洪席耶在《美感論》第二章裡的佈屬:本文歸納出,第二部分作為黑格爾的藝術經驗與其起源的議題,第三部分則是黑格爾的理念為母題。在第四部分,依循洪席耶的辯證,本文試圖指出洪席耶從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所抽離出來的看法;此審美經驗將有別於黑格爾宣稱藝術已終結的走向,此審美經驗也將促使藝術朝向不一樣的未來。
壹、前言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30,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不純/矛盾,作為方法
兩個世界、兩種邏輯的對抗,可視為兩種烏托邦的對峙,然而任何烏托邦的絕對化,應視為問題本身。洪席耶在本書研究當代無遠弗屆的烏托邦和其後果-「歷史終結」,美國於蘇聯解體後,提出新自由主義價值絕對化,其具體的實踐之一,即是美國發起「無限正義」的世界戰爭,以一種宛如西部電影的邏輯,以一種「純粹的善」,對抗「純粹的惡」。如此「無限正義」的概念,更從國防武力,延伸到所有權力領域-以一種絕對的政治邏輯,新自由主義試圖一統法律、權力與知識,於全球發起全面性的「金權政治共識之無上終極戰爭」。
如此「無限正義」的烏托邦絕對化,卻不斷製造重大矛盾,讓美國價值遭受外部與內部的嚴峻挑戰,更於 2021…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30,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兩個世界,兩種邏輯,之對抗斷裂
凡爾賽花園看似戰勝自然的幾何絕美,完美輝映法國菁英的絕對理性,卻激發了於無意義自然中生存滋養的人民主體意識,發展出人生而平等概念,終引爆了法國大革命。洪席耶特別研究這段關鍵時刻的政治哲學鉅變,一種古典的菁英模式,對抗新起的平等模式,發展出其兩個世界,兩個邏輯,分庭抗禮,相互碰撞的思想模式,而從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到二十一世紀元宇宙時代,人類社會一直身於菁英邏輯和平等邏輯的激烈對抗中。…
Added by iPLOP on June 29,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的當今政論思路,似要回到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隨著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空前勝利,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 1992 年寫下《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主張自由民主將成為人類演化之終點,人類政府的終極形式;宛如一種童話故事般的邪不勝正,民主政體戰勝共產烏托邦,隨即成為西方的主流價值。
美國菁英知識圈提出的「歷史終結」,隨即受到對外和對內的嚴重挑戰。對外而言,美國於蘇聯瓦解後,布希馬上帶領盟國,捲入波灣戰爭,後小布希又以「虛構」理由發動伊拉克戰爭,於…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28,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從華爾街佔領行動、法國黃背心運動、阿拉伯之春到香港街頭的民主抗爭,這些運動都試圖提供「另一個世界」、「另一種邏輯」,在「資本主義絕對化」中,顯現「不相容世界的衝突」,也就是於「不平等世界」和「平等世界」的對抗,以斷裂宰制的邏輯,創造另一種空間與時間。
前言:直球對決,爭議先鋒
對外國際知名,對內卻引發法國學界、政界不斷爭議(querelle)的政治/藝術思想家-洪席耶(Jacques…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2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一個人的感情,無不出於愛憎。憎必傷人,也自傷;愛太切太過,對人也莫不有害,且易折。零度寫作,就是以第三者的立場冷眼旁觀愛憎兩種,冷眼旁觀萬千世界種種,而後能不偏不倚,不躁不急,心平氣和,以臻寫作化境。 在零度寫作者的眼裏筆下,無論愛憎美醜,都成一審美客觀對象,寫作者與他寄托或生發感情的對象之間的關係,猶如高超的匠人之於金銀胚胎。零度寫作將熾熱的感情凝澱下來,看似冷靜淡漠,實是將愛升華到了大愛,感情通過文字表達得更深沈、細膩、熱烈、作品被賦予生命得以流傳。
中性客觀…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5, 2021 at 10:15am — No Comments
“零度寫作”一詞源於法國後結構主義領袖人物羅蘭·巴特的一篇文章《寫作的零度》(1953)。西方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思潮的發展歷程中,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掀動了五十年代之後語言學革命的衣角,語言本體論、自律論,形式主義觀念應聲而至。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都從語言學革命中受益良多。《寫作的零度》正是在語言學革命深刻影響的背景中,發現了“形式”的革命性能力,對傳統的形式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反撥。…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5, 2021 at 6:30pm — No Comments
二,維柯的愛因斯坦式的思想革命
著名維柯專家彼得·瑞克曼(Peter Rickman)把維柯有關”人只能認識自己的創造物”這一認識論原則,稱為”歷史理性批判的拱頂石”,另一著名維柯專家喬吉奧·塔格利亞科佐(Giorgio Tagliacozzo)則認為,維柯在哲學領域的新創造“其解放力,堪與物理學中的愛因斯坦革命相比美”,他“開創了一個哲學新時代,是新的更廣泛的哲學思維的奠基人”。…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4, 2021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維柯出生於那不勒斯一個小書商之家,自幼“對經院派的區分和爭論感到不耐煩”,憑博覽群書而自學成材,受聘擔任家庭教師和大學教授,一生清貧自守、默默無聞,卻完成了劃時代巨著《論意大利的古老智慧》、《普遍法》、《新科學》等,開啟出“用哲學反思歷史,用歷史確證哲學”的“新科學”(即“歷史哲學”)之路,這意味著“第一次成功解決了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即真實(普遍性)和確實(個別性)之間的統一”,換言之,維柯以深沈的歷史感與生命統一感,開辟了現代人文思想的康莊大道。
一,維柯毅然顛覆了西方哲學的主流傳統…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6, 2021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筆者近期的學術反思與哲學寫作,即圍繞剖析“啟蒙獨斷主義的窠臼與陷阱”(曾在手機微信公號《清風廬》和《中國日報》中文網專欄連載)而展開,目前已獲得初步結論:
第一, 西方哲學傳統的主流——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主客割裂、二元對立觀念,深入西方文明靈魂,是《理想國》的獨裁主義、希臘城邦聯盟的殖民活動失敗,並自身陷入紊亂和解體的深層根源所在(詳見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等專著)。
第二, 由於逐漸認識到主體意志(情欲)的強大,晚期希臘哲學轉向“以道德意志控制自身情欲”的主題,斯多亞學派(原意為“畫廊”)、懷疑派等賢哲輩出,可惜這一哲學運動,被希臘內戰以及馬其頓的征服所打斷;斯多亞哲學在古羅馬才結出碩果:馬可奧勒留《沈思錄》、愛比克泰德《哲學對話》、塞涅卡《書信集》、李維《羅馬建城史》等為代表。…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3, 2021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近現代史上,第一個鮮明地舉起“反啟蒙獨斷、反實證主義”偉大旗幟的歐洲賢哲,被尊為“第一個歷史哲學大師”的學者,是意大利人喬萬尼·巴蒂斯塔·維柯(1668-1744)。
維柯堅決反對笛卡兒等人倡導的主客對立、主體以“數理的確定性”宰制、割裂複雜而有機的萬物生命這一啟蒙獨斷主義的哲學前提,鮮明提出“人只能認識自己的創造物”這一偉大哲學命題,被現當代學者尊為“愛因斯坦式革命”的發起人。…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0, 2021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蘇布爾的變化和達到階段,則等同于馬利坦的詩性體驗表達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蘇布爾認為心靈在不斷提升,對安拉秘密的認識不斷增多,并實現詩人與自我的分離。馬利坦則詳盡地解釋為:在舒張狀態下,詩性體驗在啟發性智性之光的照耀下被喚醒,它不斷伸展,不斷運動,將靈魂所獲得的所有昔日體驗和記憶珍品呈現出來,并釋放出一種含義或一種旋律,一種源泉狀態中的最初的旋律。馬利坦把這種既是想像性的、又是情感性的詩性直覺稱為“直覺的推進”或“動力的突發”。舒張階段給出的,有時是一陣風暴般的事物,有時是旋律般的東西,有時是言詞的迸發。…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8, 2021 at 10:46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