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倫敦設計博物館 London Design Museum
Comment
[藝術三觀]愛墾APP:施羅特岱克論西方哲學的實體戀物癖——從形上學批判到空間哲學的轉向
彼得.施羅特岱克(Peter Sloterdijk)是當代德國思想界最具挑釁性與創造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不僅延續了尼采與海德格爾對形上學傳統的批判,也以一種詩意與生物學式的隱喻重構人類的存在圖景。施羅特岱克曾尖銳地指出,西方哲學自古以來患上一種「實體戀物癖」(Substanzfetischismus)——這是一種對「實體」、「本質」、「不變性」的執著與迷信。他認為,這種思維使哲學陷入一種對靜態存在的崇拜,而喪失了對生命、關係與生成的敏感性。
一、西方哲學的「實體迷信」
施羅特岱克所謂的「實體戀物癖」,可以追溯至柏拉圖對「理念界」的信仰。自《理想國》以降,西方哲學不斷追求一個超越經驗世界的、不變的實體基礎。亞里士多德的「實體」(ousia)、笛卡爾的「我思」(cogito)、康德的「物自身」,乃至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皆是這一「尋找根基」傳統的不同變奏。哲學家們總是想像在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存在某種穩固而永恆的本體。施羅特岱克認為,這種思維方式猶如一種宗教性的「崇拜」——它將「實體」變成了一種被膜拜的對象,一種抽象的神祇。
在他看來,這種對實體的執著乃是一種認識論的偶像崇拜。人類在恐懼變化與不確定的情境中,傾向尋找固定的「錨點」,於是將「存在」物化為某種靜態的「物」。但這樣的哲學思維,忽略了現實世界的生成性與流動性,也忽略了人類作為「共在者」的實際處境。
二、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轉向」出發
施羅特岱克的批判並非無根之木,它深深植根於海德格爾的思想之中。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已經指出,西方形上學自柏拉圖以來陷入「存在遺忘」——人們總是以「存在者」的方式去理解「存在」,而非探問存在本身的開顯方式。海德格爾稱這一錯誤為「形上學的實體化傾向」,即把「存在」理解為一種可被掌握的實體。
施羅特岱克繼承了這一批判,但他並不滿足於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語言。他認為,海德格爾仍然停留在某種抽象的思辨層次,忽略了人類存在的空間性與具體性。
於是,施羅特岱克提出要進行一場「空間哲學的轉向」(Raumwende),以取代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轉向」。他指出,人不僅是「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更是生活於相互包裹、共呼吸的空間結構之中。這種空間並非幾何學的,而是情感性、關係性的:它是我們與他人、與世界共同生成的「氣泡空間」。
在其宏大的三部曲《球體》(Sphären)中,施羅特岱克以「泡泡」(Blasen)、「球體」(Sphären)、「泡沫」(Schäume)三個隱喻來描述世界的生成結構。他主張,世界並非由孤立的實體構成,而是由無數相互包裹的關係性空間組成。人類的存在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不斷生成的「共同呼吸的場域」。這種觀點徹底顛覆了傳統形上學的「實體中心論」。
施羅特岱克筆下的「泡泡」象徵親密關係與內在空間——例如母嬰之間的呼吸共振;「球體」象徵文化與宗教構築的共享空間,如古代的宇宙想像或神聖空間;而「泡沫」則象徵現代社會中多元而分散的生存單元。在這樣的模型下,世界不再是由「本體」支撐的靜態結構,而是一張由相互依存的關係編織而成的網絡。
這種哲學對抗了「實體戀物癖」的思維:人類不再被理解為孤立的主體,也不再被要求尋找一個永恆的根基,而是被看作共在於流動關係中的「氣泡存在者」。施羅特岱克以一種詩意的語言重申,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追尋絕對真理,而在於學會在生成之中「呼吸」,在共在之中「維生」。
施羅特岱克的批判不僅是一場哲學的內部革命,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在現代社會,實體戀物癖的形式不僅存在於學術思維中,也滲透於政治、經濟與科技文化中——例如對「國家」、「身份」、「技術系統」的過度崇拜,都體現了人類對固定性與控制的病態迷戀。施羅特岱克提醒我們,這種「根基思維」已不再適應一個全球化、網絡化、流動化的時代。
他的「球體哲學」則提供了一種替代的視野——一種「關係思維」。在這裡,存在不再是孤立的「我」與「物」,而是由多重關係所構成的「我們」與「場域」。這樣的思想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生態危機、文化衝突與科技倫理等議題:當人類重新理解自己是「共呼吸」的存在時,對世界的責任與關懷也隨之展開。
施羅特岱克以「實體戀物癖」的批判,揭示了西方哲學長久以來的形上學幻覺:對永恆與本質的迷信遮蔽了生命的生成與關係性。通過與海德格爾的對話,他把「存在論轉向」推進為「空間哲學轉向」,並以「球體哲學」為新架構,描繪了一個由關係、包裹與共在構成的世界。這一思路不僅是對傳統哲學的挑戰,也是對現代文化病症的一種療癒——它讓我們重新學會「共處」的藝術,從對實體的崇拜轉向對關係的理解,從孤立的自我走向共在的呼吸。
Peter Sloterdijk, Sphären I: Blasen (Suhrkamp, 1998).
Peter Sloterdijk, Sphären II: Globen (Suhrkamp, 1999).
Peter Sloterdijk, Sphären III: Schäume (Suhrkamp, 2004).
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Niemeyer, 1927).
Hans-Jörg Rheinberger, “Sloterdijk’s Spheres and the Topology of Modernit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29, no. 2, 2012.
Sloterdijk, Peter. 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Für eine philosophische Theorie der Globalisierung. Frankfurt: Suhrkamp, 2005.
丹納《藝術的哲學》對巴黎的批評與京都模式的對照評議
一、引言
十九世紀法國思想家丹納(Hippolyte Taine)在其名著《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中,提出了「種族(race)、環境(milieu)、時代(moment)」三要素理論,認為藝術作品並非孤立的天才之作,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的必然產物。特別是「環境」,包括自然景觀、城市風貌、人際氛圍,對思想與藝術的塑造作用至關重要。
在《藝術的哲學》中,丹納對巴黎有過相當尖銳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全法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核心,人才薈萃、藝術繁盛;但另一方面,他指出巴黎的「過度興奮」與「熱病狀態」會導致藝術的浮躁與短暫。
相對而言,日本京都提供了另一種模式。京都不僅因其古都文化與自然環境而成為「美學之都」,更憑藉京都大學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科研領域展現了深厚的創造力。台灣文創學者李仁芳在《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2008)一書中,強調京都的「趨美氣品」不僅有利於學術研究,也推動了文創產業的繁榮。
本文將以丹納的環境理論為基礎,對照巴黎與京都的文化環境,分析兩種典型模式如何塑造學術與藝術成果,並探討對當代文化創意發展的啟示。
二、丹納的理論框架:環境與藝術
丹納認為,藝術作品的生成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
種族(race):民族性格與遺傳傾向。
環境(milieu):地理、氣候、城市氛圍、教育制度、文化資源。
時代(moment):歷史的特定階段與思潮。
其中,「環境」是最能直接觀察與評估的因素。丹納強調,環境會「滲透」到藝術創造與思想生產之中,決定了文化的風格與深度。
三、丹納對巴黎的批評
在十九世紀的巴黎,人才高度集中。丹納承認,巴黎是「全國的頭腦」,科學、文學、藝術、戲劇都在這裡蓬勃生長。然而,他敏銳地指出了問題:
人才過度集中,競爭激烈:巴黎吸引了全法國最有野心與才智的人,造成一種「推我搡地擠」的氛圍。這種密集度雖能促進交流,但也導致心理壓力與內耗。
過熱的知識與創作環境:巴黎人的精神狀態「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呈現出一種「熱病」般的創作氛圍。這意味著巴黎的文化雖多產,卻難免浮躁。
藝術成果的矛盾性:在這種環境中,藝術作品常帶有過度的張揚與激情,雖有時能推動創新,但更多時候損害了藝術的深度與持久力。巴黎因此成為「光彩奪目卻缺乏穩健」的文化中心。
丹納的批評揭示了一個悖論:巴黎的環境確實孕育了大量藝術,但同時也削弱了藝術的穩固性。
四、京都的案例分析
(一)京都大學與諾貝爾獎成果
京都大學是日本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截至二十一世紀初,已有十餘名與京都大學有密切關係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涵蓋物理、化學、生理學與醫學等領域。這一成就使京都大學成為日本乃至亞洲科研實力的象徵。
這些成果顯示:京都的學術環境並非僅靠競爭與偶然,而是長期積累與穩健氛圍的結果。與丹納批評的巴黎「熱病」不同,京都展現了一種持續性的研究文化。
(二)李仁芳的「趨美氣品」與文創產業
李仁芳在《創意心靈》中提出,京都城市整體呈現出一種「趨美氣品」。這種氛圍不僅對學術有潛移默化的助益,更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資源。京都長期保有傳統工藝、茶道、花道、和服設計、建築美學等,這些成為日本文創產業的重要靈感來源。
因此,京都的「環境」不僅滋養科學研究,也催生了文化創造的多元繁榮。
(三)環境的優勢
自然景觀:京都四季分明,山水交織,為人提供了持續的審美體驗。
歷史積澱:作為千年古都,京都保有豐富的歷史遺產與宗教文化。
城市節奏:與東京相比,京都生活步調相對緩慢,更利於學術沉思與藝術創造。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丹納意義上的「環境」,並對學術與文化成果起到長期滋養的作用。
五、巴黎與京都的對照
面向 |
巴黎 |
京都 |
人才集中 |
高度集中,競爭激烈 |
專家雲集,但節奏相對緩和 |
精神狀態 |
過熱、興奮、消耗 |
穩定、寧靜、深耕 |
藝術/科研成果 |
多產但浮躁,創新與損害並存 |
穩健持久,從諾貝爾獎到文創產業 |
城市氛圍 |
熱病式刺激 |
趨美氣品,環境美學化 |
這個對照顯示:
巴黎代表了「短期爆發」模式,能迅速產生大量作品,但容易犧牲深度。
京都則代表「長期滋養」模式,透過環境與美學氛圍,持續孕育高水準成果。
六、理論擴展與文化啟示
環境對學術的影響:諾貝爾獎成果表明,優美而寧靜的學習環境能提升研究深度,避免浮躁。
環境對文創的影響:京都的趨美氣品證明,文化環境能轉化為創意資本,推動設計、工藝、文創產業。
東西方模式的比較:巴黎與京都的對照,提供了兩種文化中心模式:
巴黎:熱力與競爭 → 大量創新但浮躁。
京都:美學與環境 → 穩健深耕且持續。
七、結論
透過丹納的環境理論,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巴黎與京都兩座文化中心。巴黎的熱病式氛圍,雖然孕育了現代藝術潮流,但也帶來浮躁與消耗。京都則以環境優美、歷史厚重、氣品美學,展現了持續孕育學術與文創成果的模式。
京都大學的諾貝爾獎榮耀,以及京都城市對文創產業的滋養,正是丹納所言「環境」力量的現代印證。這提醒我們:真正長久的創造力,並非僅依靠競爭與激情,而是需要環境的深厚滋養與文化氣品的涵育。
各國文化產業發展面面觀
英國
英國將文化產業稱作「創意產業」,也是第一個利用公共政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1997年5月,英國政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解決就業問題,提出把創意產業作為振興英國經濟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英國創意產業年平均產值約600億英鎊,超過任何一種傳統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從建築、音樂、計算機游戲到電影等領域,英國發達、多元化的創意產業已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實現了由以制造業為主的「世界工廠」向以文化產業為主的「世界創意中心」的成功轉型。在英國,中小型企業是創意產業發展的生力軍,2009年創意產業中規模在1~10人的企業佔94%,11~49人的企業佔4%,200人以上的只佔1%。
美國
作為文化產業強國,美國的文化娛樂消費佔家庭消費30%左右,近年來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18%~25%左右。在美國,主要采用「版權產業」來定義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立法完善。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樣保證了良好的市場,鼓勵投資,注重創新,資助非營利性文化產業發展。美國投融資機制體制健全、主體多元、方式多樣,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較為完善,許多大專院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科技手段和文化產品的融合優勢突出,如電影中運用的大量科技手段使效果更生動逼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生產模式,並構建了專業化生產集聚窪地,如「好萊塢」不僅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區域,也集聚了如迪士尼、環球唱片、華納兄弟等世界級的知名企業,通過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實行橫向結合、縱向分工的發展模式,形成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日本
日本是世界文化產業第二強國,其文化產業規模已超過了本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日本是最大的動畫制作和輸出國,游戲產業也在全球佔三分之一左右市場份額。隨著動漫、游戲產業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其衍生品市場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得益於高效合理的政府推進型發展模式,政府給出了強有力的戰略和政策指導,健全和完善了法律法規體系,打造了適合中介組織發展的環境,奠定了以發揮市場機制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並通過宏觀的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實現管理職能的轉變以及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和宣傳渠道的特色化。同時,支持民間團體主導文化創意活動的推動,開創更豐富和具有特色創意的內容產品。
韓國
1998年韓國政府提出「文化立國」戰略以來,政府進行了大力扶持,無論在法律上還是政府機構做出的調整,都切實為文化產業服務。韓國文化市場在前一段時期的積累迅速釋放,進入繁盛時期,在注重國內市場的同時,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到21世紀初,韓國文化產業已呈爆發式生長態勢,韓國文化風靡全球。其中影視產品是韓國文化產業的一大支柱,大量韓劇出口並形成強大的海外影響力。播出渠道的市場化,國家的金融扶持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中國不同的是,韓國電視劇采用的是制播合一的模式,由三大電視台進行絕大部分內容的生產和播出,穩定的渠道使電視劇制作避免了因爭奪市場而急功近利的現象。同時,韓國的網游也逐漸開始引領行業潮流,近年來不僅國內市場持續增長,出口規模也迅速擴大,每年出口規模達到10億美元。(魯元珍整理;2015年12月17日 來源: 光明日報)
陳明發造句簿
個人才智(艾略特)
班雅明靈光
情動轉折
藝術起源 藝術哲學
雛論 2025
丹納《藝術哲學》斯巴達~~(八世紀)斯巴達城邦是一片沒有城牆的田野,像我們在卡比利的駐屯站,四面全是敵人和戰敗的異族;所以斯巴達完全軍事化,力量集中在攻擊與防御上面。要有完美的身體,先得制造強壯的種族;他們的辦法就像辦馬種場一般。體格有缺陷的嬰兒一律處死。
法律規定結婚的年齡,選擇對生育最有利的時期與情況。老夫而有少妻的,必須帶一個青年男子回家,以便生養體格健全的孩子。中年人倘若有一個性格與相貌使他佩服的朋友,可以把妻子借給他。制造了種族,第二步就是培養個人。青年男子一律編隊,上操,過集體生活,像我們的子弟兵。
一個隊伍分成兩個對抗的小組,互相監督,拳打足踢,睡在露天,在寒冷的攸羅塔斯河里洗澡,到野外去搶掠,只喝清水,吃得很少很壞,睡在蘆葦編的床上,忍受惡劣的氣候。年輕的女孩子像男孩子一樣鍛煉,成年人也得受差不多相同的訓練。
當然,那種古式教育在別的城邦沒有如此嚴格,或者要少一些。但辦法雖比較溫和,仍是從同樣的路走向同樣的目標。青年人大半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把赤裸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軟;目的是要練成一個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而沒有一種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希臘教育更成功的了。」 —— 引自第48頁
丹納·藝術哲學: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荷蘭畫家不像我們的畫家因為腦子裡裝滿了哲學和美學書籍而像精細的觀察家,畫農民和工人就像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全當奇怪的動物與有趣的標本對待;畫風景也加入了詩人與文人的情緒和文雅精致的味道,使自己對生活的迷夢幻想得以抒發。荷蘭畫家要天真得多,沒有過多的熱烈的活動使他們頭腦混亂或過度興奮,與我們相比,他們是藝人。當他們作畫的時候,只知道去畫,不大受到不易察覺的或突出的細節影響,而更多地抓住單純明了的主要特徵。因為這緣故,他們的作品更健康而並不怎麼激烈。—— 引自第124頁
個人的創造必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藝術家們的創作能力是與民族的活力成比例的。 —— 引自第128頁
總的形勢……在古希臘是好戰與蓄養奴隸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紀是蠻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壓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熱的基督教信仰;在十七世紀是宮廷生活;在十九世紀是工業發達,學術昌明的民主制度形勢引起的「需要」、「才能」、「感情」……在希臘是肉體的完美與機能的平衡,不曾收到太多的腦力活動或太多的體力活動擾亂;在中世紀是幻想過於活躍,漫無節制,感覺像女性一般敏銳;在十七世紀是專講上流人士的禮法和貴族社會的尊嚴;到近代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滿足的苦悶。 這一組感情,需要,才能,倘若全部表現在一個人身上而且表現得很有光彩的話,就構成一個中心人物,成為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這個人物在希臘是血統優良,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青年;在中世紀是出神入定的僧侶和多情的騎士;在十七世紀是修養完美的侍臣;在我們的時代是不知饜足和憂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維特。 —— 引自第101頁
到了今日,塞得滿滿的頭腦,種類繁多而互相矛盾的主義,過度的腦力活動,閉門不出的習慣,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疙瘩京城中的狂熱的刺激,使神經過於緊張,過分追求劇烈與新鮮的感覺,把潛伏的憂郁,渺茫的希望,無窮的談心,盡量發展。過去的人只是一種高等動物,能在養活他的土地之上和照臨他的陽光之下閎、思索,就很高興:他要能永遠保持這個狀態也許更好。但現在的人有了奇大無比的頭腦,無邊無際的靈魂。四肢變成贅疣,感官成了僕役;野心和好奇心貪得無厭,永遠在搜索、征服,內心的震動和爆發隨時擾亂身體的組織,破壞肉體的支持;他往四面八方去漫游,直到現實世界的邊緣和幻想世界的深處;人類的家業和成績的巨大,有時使他沉醉,有時使他喪氣,他拼命追求不可能的事,或者在本行中灰心失意;不是撲向一個痛苦,激動,闊大無邊的夢,像貝多芬、海涅、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便是受著社會牢籠的拘囚,為了某種專業與偏執狂而鑽牛角尖,像巴爾扎克的人物那樣。 —— 引自第219頁
丹納·藝術哲學:環境~~「他生長在寒冷而潮濕的地方,光著身子會發抖」,「那兒的人體沒有古典藝術所要求的完美的比例,瀟灑的姿態;往往身材臃腫,營養過度」,「畫家從羅馬回來,想繼續走意大利藝術的路,但周圍的環境同他所受的教育發生抵觸;他沒有生動地現實刷新他的思想感情,只能靠一些回憶」。
這句話極其重要,讓我多解釋一下。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教育、談話、思考、科學,不斷發生作用,使原始的映象變形、分解、消失;代替映象的是赤裸裸的觀念,分門別類的字兒,等於一種代數。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 如果還能回到形象,那是花足了力氣,經過劇烈的病態的抽搐,依靠一種混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一一這便是我們今日的精神狀態。 我們不是自然而然成為畫家的了。我們腦中裝滿混雜的觀念,參差不一,越來越多,互相交錯;所有的文化,本國的、外國的、過去的、現在的,像洪水般灌進我們的頭腦,留下各式各種碎片。[79頁]
藝術家需要一種必不可少的天賦,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補償不了的一種天賦,否則只能成臨摹家與工匠。就是說藝術家在事物前面必須有獨特的感覺: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特殊的印象。換句話說,一個生而有オ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類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細致。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辦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倘是一組聲音,他能辨出氣息是哀怨還是雄壯;是一個姿態,他能辨出是英俊還是菱靡;倘是兩種互相補充或連接的色調,他能辨出是華麗還是樸素;他靠了這個能力深入事物的內心,顯得比別人敏銳。而這個鮮明的,為個人所獨有的感覺並不是靜止的;影響所及,全部的思想機能和神經機能都受到震動。人總是不由自主的要表現內心的感受;他會手舞足蹈,做出各種姿態,急於把他所設想的事物形諸於外。聲音會模仿某種腔調;說話會找到色彩鮮明的字眼,意想不到的句法,會有富於形象的,別出心裁的,誇張的風格。
顯而易見,最初那個強烈的刺激使藝術家活躍的頭腦把事物重新思索過,改造過,或是照明事物,擴大事物;或是把事物向一個方面歪曲,變得可笑。大膽的速寫和辛辣的漫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說明在一般賦有詩人氣質的人身上,都是不由自主的印象佔著優勢。你們不妨深入了解一下當代的大藝術家大作家,也不妨以過去的大師為例,研究他們的草稿,圖樣,日記和書信;他們都是不知不覺的經過同樣的程序。你用許多好聽的名字稱呼它,稱之為靈感,稱之為天オ,都可以,都很對;但若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就得肯定其中有個自發的強烈的感覺,為了表現自己,集中許多次要的觀念加以改造,琢磨,變化,運用。[第四章·次要形勢]
他住在底層,我們住在三樓或四樓。由此產生無數重要的後果,一個人住在地面上,所有的門戶直接開向田野,另外一個人在一所現代的高樓上,關在一些狹小的籠子里;差別之大莫過於這樣兩種生活了。[第一章·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一種植物歸入植物界三大門中哪一門,取決於胚胎是否長有子葉,長的是單子葉還是雙子葉。雙子葉的植物,莖的形成層是集中的,中心比外圍堅硬,根是直根系的,環狀的花幾乎總是二瓣或五瓣,或是二與五的倍數。單子葉的植物莖的形成層是分散的,中心比外圍柔軟,根是須根系的,環狀的花幾乎總是三瓣或是三的倍數。[第二章·時]
丹納《藝術哲學》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群眾最感興趣的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
-----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太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
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子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
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榮光、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戒指的欲望刺激得更加煩躁,使他對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希臘的滅亡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可避免的。希臘人設想的國家太小了,經不起外面的大東西的撞擊;那種國家是一件藝術品,精巧,完美,可是脆弱得很。他們心目中的城邦只包括一座神廟林立的衛城,埋著創始英雄的骸骨,供著本族的神像,還有一個廣場,一個劇場,一個練身場;幾千個樸素,健美,勇敢,自由的人,從事「哲學或者公共事務」;伺候他們的是奴隸,耕田和做手藝的也是奴隸。在色雷斯,在黑海,意大利和西西利沿岸,這一類美妙的藝術品每天都在出現,完成;思想家看慣了,認為一切別種形式的社會都是混亂的,野蠻的。但這種藝術品的完美全靠它的小巧,在人世猛烈的衝動與震動之下,只能維持一個短時期。
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我想藝術家對藝術哲學大概會有雷同的抱怨。創作這件事情哲學介入的餘地似乎不高,我們或許常會聽到藝術家談他們的創作哲學,但大概不會太常聽到他們夸夸其談嚴格意義的藝術哲學。在學院受過訓練的藝術家的確需要修習一些會涉及到藝術哲學的理論課程,但這些內容大多只是點綴,大多學生應付完考試就不會放在心上。把這些課程拿掉,似乎也不妨礙學生日後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更別提有很多創作者根本沒有在學院受過訓練。這些似乎都說明了藝術哲學對藝術家來說是沒有用處的。
但我抱持不一樣的看法。我認為,藝術家的確不需要藝術哲學也能成為好的藝術家;也就是說,懂藝術哲學不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必要條件。但是,對藝術哲學有所認識卻很有可能幫助藝術家更上一層樓;亦即,懂藝術哲學很可能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充分條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闡明上述論點。
在開始說明我的觀點之前,有一點必須先澄清,本文對「藝術」一詞採廣義理解,舉凡創作活動皆屬之,因此除了八大藝術之外,漫畫、攝影或遊戲設計也都包含在內。「藝術家」一詞也將對應此廣義用法。採廣義解的理由是,大部分的藝術理論其實只要稍加修正就很容易一體適用於所有的創作活動,毋寧說是所有的創作活動具備根本的共同性,因此能以「藝術」一言以蔽之。[相關] [藝術源起] [召唤詩例](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原載:哲學新媒體)
愛墾编註: 音樂、雕塑、建築、舞蹈、 文學、繪畫、戲劇與電影,統稱八大藝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