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矮·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 上

人物簡介:路德維希·賓斯旺格(LudwigBinswanger,1881—1966)出生於瑞士一個叫做克羅伊茨林根(Kreuzlingen)的地方。
理論背景:
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賓斯旺格開始對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受海德格爾的「人的存在是此在」的觀點影響頗大。
海德格爾曾說:我們存在於世界之中,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謀劃我們的可能性,而我們又是被拋入此世界的。此外,我們是以展開存在者和展開我們自身的方式存在於世界之中的。應該說,我們是在被要求、被拖進逐漸認知的過程中體驗我們自身的。我們並不是作為沒有因緣的、客觀的認知者來體驗我們自身的。

海德格爾的這番話,讓賓斯旺格非常震撼。從此,他便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轉向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後來,賓斯旺格大膽地將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理論與精神分析相結合,創造性地將存在主義理論應用到精神病學中,成為今天我們所說的存在主義心理學。

賓斯旺格把胡塞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此在」思想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合而為一,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思想。胡塞爾創造了現象學。現象學關注我們所體驗到的一切思想、想象、回憶、夢幻、感受等等。胡塞爾認為,這些體驗正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在不斷向我們訴說「我是誰」。同時,胡塞爾認為我們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現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當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能夠棄主觀感受於不顧。如果說客觀事物是一個框架,那麼主觀感受就是填充物,將空洞的框架變得豐富和飽滿;如果客觀世界只是一個輪廓,那麼心理感受就是油畫棒,在單一的輪廓下涂出各種不同的色彩。所以,哪怕對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所以,現象學不會放過我們體驗中的一絲一毫,哪怕是一瞬間的感覺,它也能夠反映出我們真實的內心。

海德格爾用「此在」(Dasein)這個詞來表示我們的存在。「此在」,如果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就是「在那兒存在」(beingthere)。海德格爾認為,我們都是在世界中存在的,沒有世界,便沒有我們;而沒有我們,也無所謂世界。但是它還擁有更多微妙的內涵。海德格爾曾把「此在」比喻為廣闊的牧場與無垠的森林,因為它能容下我們所有的體驗。「此在」除了寬廣以外,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裡的其他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就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地追求與改變。人不是靜止的,我們總是會變得跟原來不一樣。我們的存在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選擇和接受,又不斷地拒絕和拋棄,所以它一直在變化更新。但是海德格爾認為,我們能夠控制自己改變的方向,因為我們有自己選擇和拒絕的權利。這就是海德格爾的「此在」的觀點。賓斯旺格將存在於世分為三種方式,我們同時存在於這周圍世界、共同世界和自我世界中。「周圍世界」就是我們之外的人、事件、事物,通俗一點就是周圍的環境。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我們生活於這個世界中,並不是孤立無助的。「自我世界」,毫無疑問是我們內心的、主觀的經驗世界,這正是現象學所關注的主觀感受與心理體驗。而「共同世界」,顧名思義,是我們與其他人的相互關系。每時每刻,我們都處在一個特定的周圍世界,我們都擁有一個內心的自我世界,同時我們還處於與不同人的復雜關系中,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方式」。[陳矮(偶爾叫坨坨肉)在讀《如何成為心理咨詢師》;章節名: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頁碼:第10頁;2018-07-30]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