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 Tanem
  • Male
  • Ankara
  • Turkey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Bir Tanem's Friends

  • Passion for Style
  • Host Workshop
  • Copil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Gwadar 瓜達爾
  • Zenkov
  • Qyzylorda

Gifts Received

Gift

Bir Tanem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Bir Tanem's Page

Latest Activity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講價(下)

第二,要無情的批評。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你把貨物捧在手里,不忙鑒賞,先求其疵繆之所在,不厭其詳的批評一番,盡量的道出它的缺點。有些物事,本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嗜好不能爭辯”,你這東西是紅的,我偏喜歡白的,你這東西是大的,我偏喜歡小的。總之,是要把東西褒貶得一文不值缺點百出,這時候夥計的臉上也許要一塊紅一塊白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里軟了,價錢上自然有了商量的餘地,我在委曲遷就的情形之下來買東西,你在價錢上還能不讓步麽? 第三,要狠心還價。先假設,自從韓康入山之後每個商人都是說謊的。不管價錢多高,攔腰一砍。這需要一點膽量,要狠得下心,說得出口,要準備看一副嘴臉。人的臉是最容易變的,用不了加多少錢,那副愁云慘霧的苦臉立刻開霽,露出一縷春風。但這是最緊要的時候,這是耐心的比賽,誰性急誰失敗,他一文一文的減,你就一文一文的加。第四,要有反顧的勇氣。交易實在不成,只好掉頭而去,也許走不了好遠,他會請你回來,如果他不請你回來,你自己要有回來的勇氣,不能負氣,不能講究“義不反顧,計不旋踵。”講價到了這個地步,也就山窮水盡了。這一套講價的秘訣,知易行難,所以我始終未能運用。我怕費功夫,我怕傷和氣,如…See More
Nov 30,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講價(上)

韓康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三十餘年,口不二價。這並不是說三十餘年物價沒有波動,這是說他三十餘年沒有耍過一次謊,就憑這一點怪脾氣他的大名便入了後漢書的逸民列傳。這並不證明買賣東西無需講價是我們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這只證明自古以來買賣東西就得要價還價,出了一位韓康,便是人瑞,便可以名垂青史了。韓康不但在歷史上留下了佳話,在當時也是頗為著名的。一個女子向他買藥,他守價不移,硬是沒得少,女子大怒,說:“難道你是韓康,一個錢沒得少?”韓康本欲避名,現在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嚇得披髮入山。賣東西不講價,自古以來,是多麽難得!我們還不要忘記韓康“家世著姓”,本不是商人,如果是個“逐什一之利”的,有機會能得什二什三什豈不更妙?從前有些店鋪講究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金字招牌偶然還可以很驕傲的懸掛起來,不必大減價雇吹鼓手,主顧自然上門。這種事似乎漸漸少了。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在爾虞我詐的情形之下,講價便成為交易的必經階段,反正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看看誰有本事誰討便宜。我買東西很…See More
Nov 29,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同學(下)

我進了中學便住校,一住八年。同學之中有不少很要好的,友誼保持數十年不墜,也有因故翻了臉扭過脖子的。大多數只是在我心中留下一個面貌謦欬的影子。我那一級同學有八、九十人,經過八年時間的淘汰過濾,畢業時僅得六、七十人,而我現在記得姓名的約六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為一時糊塗順手牽羊而被開除的,也有不知什麽原故忽然輟學的,而這剩下的一批,畢業之後多年來天各一方,大概是“動如參與商”了。我三十八年來臺灣,數同級的同學得十餘人,我們還不時的杯酒聊歡,恰滿一桌。席間,無所不談。談起有一位綽號“燒餅”,因為他的頭扁而圓,取其形似。在體育館中他翻雙杠不慎跌落,旁邊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燒餅早已不在,不死於抗戰之時,而死於勝利之日,不死於敵人之手,而死於同胞之刀,談起來大家無不欷歔。又談起一位綽號“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課,卷子上塗抹之處太多,東一團西一塊的盡是墨豬,老師看了一皺眉頭說:“你寫的是什麽字,漆黑一塊塊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北方的臭豆腐是黑色的,方方的小塊)於是臭豆腐的綽號不脛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這樣的稱呼不雅,同人公議,摘除其中的一個臭字,簡稱他為豆腐,直到如今。還有…See More
Nov 27,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同學(上)

同學,和同鄉不同。只要是同一鄉里的人,便有鄉誼。同學則一定要有同窗共硯的經驗,在一起讀書,在一起淘氣,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後回憶起來,別有一番情趣。縱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總是有的。從前書房狹小,需要大家擠在一個窗前,窗間也許著一雞籠,所以書房又名曰雞窗。至於幫硬死沈的硯臺,大家共用一個,自然是經濟合理。自有學校以來,情形不一樣了。動輒幾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級,一批一批的畢業,像是蒸鍋鋪的饅頭,一屜一屜的發售出去。他們是一個學校的畢業生,畢業的時間可能相差幾十年。祖父和他的兒孫可能是同一學校畢業,但是不便稱為同學。彼此相差個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學校里根本沒有碰過頭的人,只好勉強解嘲自稱為先後同學了。 小時候的同學,幾十年後還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學同班的同學二十餘人,現在記得姓名的不過四、五人。其中年齡較長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遠不能忘記,他腦後半長的頭髮用紅頭繩緊密紮起的小辮子,在腦後挺然翹起,像是一根小紅蘿蔔。他善吹喇叭,畢業後投步軍統領門當兵,在“堆子”前面站崗,拄著上刺刀的步槍,滿神氣的。有一位滿臉疙瘩嚕嗦,大家送他一個綽號“小炸丸子”,人緣不…See More
Nov 26,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旁若無人(下)

這一切“旁若無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發事件,經常令人困惱的乃是高聲談話。在喊救命的時候,聲音當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普通的談話似乎可以令人聽見為度,而無需一定要力竭聲嘶的去振聾發聵。生理學告訴我們,發音的器官是很複雜的,說話一分鐘要有九百個動作,有一百塊筋肉在弛張,但是大多數人似乎還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長一個擴大器。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國人會嚷的本領,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電影場里電燈初滅的時候,總有幾聲“噯喲,小三兒,你在哪兒啦?”在戲院里,演員像是演啞劇,大鑼大鼓之聲依稀可聞,主要的聲音是觀眾鼎沸,令人感覺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館里,好像前後左右都是廟會,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後難免沒有響皮底的大皮靴毫無慚愧的在你門前踱來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種市聲前來侵擾。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以動物而論,獅吼,狼嗥,虎嘯,驢鳴,犬吠,即是小如促織蚯蚓,聲音都不算小,都不會像人似的有時候也會低聲說話。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群居的習慣…See More
Nov 24,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旁若無人(上)

在電影院里,我們大概都常遇到一種不愉快的經驗。在你聚精會神的靜坐著看電影的時候,會忽然覺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顫動起來,動得很勻,不至於把你從座位里掀出去,動得很促,不至於把你顛搖入睡,顫動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覺得他討厭。大概是輕微地震罷?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顫動了。在你剛收起心來繼續看電影的時候,顫動又來了。如果下決心尋找震源,不久就可以發現,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撐上,繃足了勁,利用腿筋的彈性,很優遊的在那里發抖。如果這拘攣性的動作是由於羊癲瘋一類的病症的暴發,我們要原諒他,但是不像,他嘴里並不吐白沫。看樣子也不像是神經衰弱,他的動作是能收能發的,時作對歇,指揮如意。若說他是有意使前後左右兩排座客不得安生,卻也不然。全是陌生人無仇無恨,我們站在被害人的立場上看,這種變態行為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他的意志過於集中,忘記旁邊還有別人,換言之,便是“旁若無人”的態度。“旁若無人”的精神表現在日常行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氣乏則欠,體倦則伸。”但是在稠人廣眾之中,張開血盆巨口,作吃人狀,把口里的獠牙顯露出來,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極,那樣子就不免嚇…See More
Nov 22,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約翰孫的字典(4)

最後要談到約翰孫與柴斯菲德的一段關係。在約翰孫的時代,教育尚不普及,讀眾因之很少,以寫作為職業的人無法以出賣作品的方法得到充分的經濟報酬,所以保護人制度一直繼續存在。富有的貴族,是最適當的保護人,把一部份作品奉獻給他,使他得到名譽,他對作家予以經濟上的照拂,這可以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之一種交易行為。約翰孫是一個貧窮而高傲的人,從來不曾有過保護人,他年輕的時候,他的鞋子破得露出了腳趾頭,有人悄悄的放一雙新鞋在他門前,他發現之後一腳踢開。他受不了人家的恩惠。他編這部字典,受了生意人的慫恿,把字典的“計劃書”獻給了柴斯菲德伯爵。柴斯菲德伯爵是當時政界顯要,曾出使海牙,作過愛爾蘭總督,並且是一個有才學的人,他的最著名的著作是寫給他的一個私生子的書翰集。約翰孫,像其他窮文人一樣,奔走於柴斯菲德門下,受到他的接待,並且獲得小小數目的資助,但是沒有得到熱烈的歡迎。哪一個貴族家庭願意看到他們的地毯被一隻髒腳給汙損呢?約翰孫去拜謁伯爵的時候,門人告訴他伯爵不在家。他惱了。據近代學者研究,柴斯菲德有點冤枉,他很忙,把他疏忽了是可能的,但並無意侮辱他。字典將近出版的時候,柴斯菲德從書商道茲雷得到了消息,立刻…See More
Nov 19,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約翰孫的字典(3)

這部字典的正式標題是:“英文字典:所收單字均溯及字源,並從優秀作家采取不同意義之例句。卷首弁以英國文字史及英文文法各一文。”從這標題亦可推測出這部字典的性質。共二冊,對折本,定價九十先令,於一七五五年四月十五日在倫敦出版。英國博物院現藏有三部。以後重版多次,第四版(一七七三年)曾經修正,第八版(一七九九年四開本二冊)及第九版(一八○五年八開本四冊)亦有改正。但以最後的第十版為最佳,一八一○年出版,四開本二冊。一八一八年陶德之改編本出版,內容頗有增益,較原作多出數千字。以後續有刪節本、續編本、翻譯本、改編本出現,不勝枚舉。原本字典,序佔十頁,英國文字史佔二十七頁,英文法佔十三頁。這部字典在當時可以說是搜羅宏富,定義精審。以著《英國文明史》聞名的柏克爾曾讀這部字典以求多識字;詩人白朗寧也曾熟讀這部字典。讀字典是不足為訓的讀書方法,在從前或許不失為一種方法。卡賴爾在《英雄與英雄崇拜》里說:“假如約翰孫的作品只留下一部字典,我們也可看出他是一個智力偉大而又實事求是的人。試看他的定義的清晰,內容的堅實、誠懇、透澈,及其成功的方法,這部字典便可認為是最好的一部了。”約翰孫的最大的短處在於字源方面,…See More
Nov 18,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約翰孫的字典(2)

文人自古與窮結不解緣。約翰孫一生潦倒,一起始即淪為文丐。字典是幾個出版家提議約請他編的,創議的是書賈道茲雷。在那個時代以一個人的力量編一部字典,是太不容易的事。原計劃是以三年為期,事實上是七年才得竣事。包斯威爾記載有一位亞當士博士自始就懷疑他能在三年之內完成,他提出疑問說:“先生,你三年怎能完成呢?”約翰孫說:“我毫無疑問三年可以完成。”“但是法蘭西學院有四十位院士,他們合編一部字典用掉四十年的功夫。”約翰孫的回答是:“先生,確是如此。比例是如此的。讓我來計算一下:四十乘四十,是一千六百,正是一個英國人對一個法國人的比例。”約翰孫是何等的自負!事實上編字典是他的煮字療饑的手段。約翰孫在廿六歲時結婚,生活一直狼狽,他希望能從這部字典上得到經濟上的幫助。編工具書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好人不願意作,壞人作不好。約翰孫若非不得已,不會接受這樣的工作。他的字典於一七五五年四月十五日出版,他的老妻於三年前逝世,他認為最大的悲哀之一,便是他的老妻貧苦多年未及親見字典出版分享他的榮譽。書賈給他的報酬是一千五百基尼,合一千五百七十五鎊,雇用助手抄寫費用均須從這筆款項支出,約翰孫的三年期間估計錯誤,拖延到七…See More
Nov 17,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約翰孫的字典(1)

約翰孫的英文字典刊於一七五五年,除了在規模較大的圖書館里,現在很少人有機會看見這部字典的原貌,但是這部字典有其不可磨滅的位置。我幼時在教科書里讀到約翰孫致柴斯菲德伯爵書,即心儀其人,後來讀了馬考萊的約翰孫傳,得知其生平梗概,益發對他向往。近年來我與字典編纂的工作結了不解緣,深知其中甘苦,對於約翰孫的字典遂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我從書架上取下這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字典的復制版,展開來看,原書面貌絲毫不爽,紙是黃的,墨色是暗淡的,字型是粗陋的,古色古香,但是我面對著二百多年前的外國的這位前賢的力作,不勝敬服,感慨萬千。約翰孫這個人,很不平凡。他的一隻眼差不多瞎了,另一隻患極度近視。臉上有疤,皮膚患有瘰癧。雖然經過女王觸摩亦未治愈。時常口中唸唸有詞,自言自語,有時用舌端舐著口腔上膛突然向後一抽,發出母雞似的咯咯聲,有時用舌端突然向外一吐作嘟嘟聲,有時和人爭論之後仰天吐一口大氣如鯨魚噴水。走路先擡左腳或右腳都有一定,走到門口一共多少步也有一定,如果錯了需要回轉重新走過。他頭向右歪斜,身驅前後搖動,手掌不斷的搓著膝頭,他聲若洪鐘,他衣裳襤褸,他鞋底上盡是汙泥,他吃起東西來狼吞虎咽,油漬可以濺到旁邊客人…See More
Nov 15,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拜倫(下)

拜倫的很多行為不能見諒於社會,所以他終於去父母之邦,漫遊歐陸,身死他鄉。“不是我不夠好,不配居住在這個國家,便是這個國家不夠好,不配留我住下來。”歷來文人多為拜倫辯護,例如在最重視道德的維多利亞時代,馬考萊有一篇文章評論穆爾(Moore)所作的《拜倫爵士傳》,便有這樣的話:我們知道滑稽可笑的事,莫過於英國社會之周期性爆發的道德狂。一般講來,私奔、離婚、家庭糾紛,大家不大注意。我們讀了轟動的新聞,談論一天,也就淡忘了。但是六七年之中,我們的道德觀念要大為激動一次。我們不能容忍宗教與禮法被人違犯。我們必須嚴守反抗罪惡的立場。我們必須訓告一般浪子英國的人民欣賞家庭關係的重要性。於是有一些運氣壞的人,其行為並不比數以千百計的犯有錯誤而受寬容的人們更為墮落,但被挑選出來成為示眾的犧牲。如果他有兒女,便被強奪了去。如果他有職業,便被迫失業。他受較高階層人士的打擊,受較低階層人士的奚落。事實上他成了一個代人受罰的人,藉他所受的苦痛收懲一儆百之效。我們嚴責於人,沾沾自喜,揚揚得意的以英國高水準的道德與巴黎的放蕩生活相比較。我們的憤怒終於消歇。受我們迫害的人身敗名裂,傷心欲絕。我們的道德一聲不響的再睡七…See More
Nov 8,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拜倫(中)

女性說話的聲音往往最能打動男人的心。看這幾行詩可以知道拜倫對他妹妹如何傾倒。但是下面幾行詩充分顯示這一段畸戀是如何的使他忐忑不安: 你的名字我不說出口,我不思索,那聲音中有悲哀,說起來有罪過:但是我頰上流著的熱淚默默的表示了我內心深處的情意。 為熱情嫌太促,為寧靜嫌太久,那一段時光——其苦其樂能否小休?我們懺悔,棄絕,要把鎖鏈打破,——我們要分離,要飛走——再度結合! I speak not, I trace not, I breathe not thy name;There is grief in the sound, there is guilt in the fame; But the tear that now burns on my cheek may impartthe deep thoughts that dwell in that silence of heart. Too brief for our passion, too long for our peace,were those hours - can their joy or their bitterness…See More
Nov 5,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拜倫(上)

三年前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看到這樣的一條新聞:“且來享受醇酒婦人,盡情歡笑;明天再喝蘇打水,聽人講道。”這是英國詩人拜倫(1788-1824)的詩句,據說他不僅這樣勸別人,他自己也徹底接受了他自己的勸告。他和無數的情人繾綣,包括他自己的異母所生的妹妹在內,許多的醜聞使得這位面貌姣好頭髮卷曲的詩人死後不得在西敏寺內獲一席地,幾近一百五十年之久。一位教會長老說過,拜倫的“公然放浪行為”和他的“不檢的詩篇”使他不具有進入西敏寺的資格。但是“英格蘭詩會”以為這位偉大的浪漫作家,由於他的詩和“他對於社會公道與自由之經常的關切”,還是應該享有一座紀念物的,西敏寺也終於改變了初衷,在“詩人角”里安放了一塊銅牌來紀念拜倫。那“詩人角”是早已裝滿了紀念詩人們的碑牌之類,包括諸大詩人如莎士比亞、米爾頓、巢塞、雪萊、濟慈,甚至於還有一位外國詩人名為朗費洛的在內。我當時看了這一段新聞,感慨萬千,順手譯了出來,附上一篇按語,題為《文藝與道德》,以應某一刊物索稿之命。刊登出來之後發現譯文中少了“包括他自己的異母所生的妹妹在內”一語。拜倫的種種醜行已見宥於西敏寺的長老,我們中國的縉紳大夫似乎還以為那些亂倫的事是不可以形…See More
Oct 29,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時間即生命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麽事,學一點什麽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麽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我自己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不打麻將,我不經常的聽戲看電影,幾年中難得一次,我不長時間看電視,通常只看半個小時,我也不串門子閑聊天。有人問我:“那麽你大部分時間都做了些什麽呢?”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這樣做。我的好多的時間都糊里糊塗的混過去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See More
Oct 22,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怒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縱然他平夙面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眥裂發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並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鬍瞪眼,破口大罵。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不看不行,看了嘔氣。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See More
Oct 20, 2020
Bir Tanem posted a blog post

梁實秋《雅舍小品》送行(下)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樁事,送行的技術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於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麽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營養都一次囤積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帖子紛至沓來,短期間家里可以不必開夥。還有些思慮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攜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會要挨餓的樣子。我永遠不能忘記最悲慘的一幕送行。一個嚴寒的冬夜,車站上並不熱鬧,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車廂里取暖,但是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臺上卻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圍著斗篷,有的戴著風帽,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原來在這一晚她還有幾處餞行的宴會。在最後的一分鐘,她來了。送行的人們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一見她來到大家都表示喜歡,所有惜別之意都來不及表現了。她手上抱著一個孩子,嚇得直哭,另一隻手扯著一個孩子,連跑帶拖,她的頭髮蓬鬆著,嘴里噴著熱氣像是冬天載重的騾子…See More
Oct 17, 2020

Bir Tanem's Blog

梁實秋《雅舍小品》時間即生命

Posted on October 20, 2020 at 9:06pm 0 Comments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麽事,學一點什麽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麽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Continue

梁實秋《雅舍小品》怒

Posted on October 19, 2020 at 9:41am 0 Comments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縱然他平夙面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眥裂發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並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鬍瞪眼,破口大罵。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不看不行,看了嘔氣。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



Continue

梁實秋《雅舍小品》送行(下)

Posted on October 17, 2020 at 4:16pm 0 Comments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樁事,送行的技術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於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麽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營養都一次囤積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帖子紛至沓來,短期間家里可以不必開夥。還有些思慮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攜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會要挨餓的樣子。…

Continue

梁實秋《雅舍小品》送行(上)

Posted on October 14, 2020 at 11:15am 0 Comments

“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隻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目前。其妙處在於純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夙莫逆於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