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7

休謨的這種解釋令人驚嘆:在這種解釋中, 遵守財產權的規則不單是法律的要求, 還是道德的要求。在休謨的語境中, 這種「道德」是正義;而在斯密那裏, 財產權問題涉及的是法律。在某種程度上, 休謨和斯密對財產權的討論是重疊的, 但由於休謨將財產權關系視為「道德」關系, 其論述就與斯密稍有不同。

休謨將貪欲、利益的激情引入正義規則的形成之中。在上面的論述中, 休謨提到人們協議的達成需要約束情感中偏私的部分, 自私、貪欲便是人性中最偏向自己的激情, 同時也是最難約束的。人們對自己的親人、鄰居以及陌生人的情感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而涉及財產權時, 那些彼此對立的情感更驅使他們走向四分五裂的境地。

「唯獨這種渴望我們自己和我們最親近的朋友獲得財物和所有物的貪欲, 是永無滿足的, 是持久的, 普遍的, 直接破壞社會的。幾乎沒人不為其所驅使;當它沒有任何約束, 按照自己最初的也是最自然的趨勢表現出來時, 沒有任何人有什麽理由不懼怕它。」[5]532但是, 人類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和恒久利益, 又必須約束利益這種最具破壞性的激情。人性中沒有其他激情能夠約束, 只有它本身能夠約束自己。「沒有任何激情能夠控製利益的意向, 唯有這種情感 (affection) 本身, 通過改變自己的方向進而控製自己。」[]

休謨雖然只是在分析利益激情自我辯證的發展, 但也暗示了擁有利益激情的人類在社會交往中彼此情感的相互製衡。作為擁有利益激情的單個個體, 人類為了謀求自己最大的福利, 自然會不斷爭取自己的財富, 但由於感受到其他人同樣強烈的激情, 他就必須將自己的激情限製在不傷害他人的範圍之內, 遵從他與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就像休謨描述的「完整的同情」那樣, 在「我」與「你」的利益情感彼此交鋒、相互較量與相互同情的過程中, 正義和財產權的規則確立了。

如果說, 休謨所描述的正義和財產權的起源是一個模糊的歷史過程, 那麽, 斯密則向讀者展現了他推測的一段歷史。斯密通過其所劃分的四個時代———漁獵、畜牧、農業、商業———描述了最初的財產權的形成。筆者曾論述過這一問題與斯密的同情理論的關聯:在「第一次占有」 (在斯密那裏, 這是財產權形成的第一種形式) 的形成中, 旁觀者的同意成為重要的依據[8]63。關於財產權的私法是斯密法律正義的重要內容, 而斯密論述的依據之一正是旁觀者和同情的理論, 這足以說明斯密道德哲學的完整體系。斯密沒有像休謨那樣論證利益激情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他對財產權產生的歷史過程的詳細論述以及對旁觀者理論的闡釋, 恰好與休謨的理論相互呼應。

休謨論述正義的第二個問題是:正義何以被稱之為「道德的善」?在這裏, 休謨充分發揮了旁觀者和同情的理論。休謨指出, 利益是正義的自然的約束力, 然而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 人們的利益感便會疏遠, 隨之也會產生破壞正義規則的事情。脫離了小規模社會, 人們往往只看到切身的、較近的利益, 而對於他人的非正義或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損害卻很難看清楚。但休謨認為, 人們對非正義懷有天生的憎惡, 因為非正義危害人類社會。「誰要和非正義的人接近, 誰就要遭到他的侵害。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