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 Sign Up
  • Sign In
  • 故事廳 Story Hall
  • 社團 GROUPS
    • 媒體與藝頻道 MEDIA § ART
    • 馬來西亞微博
    • 華商:百年蛻轉 HYR
    • ENGLISH EDITION
    • 在地敘事
    • More Groups 更多社團
  • 影片 VIDEO
    • 體驗領導の發聲課堂
    • 體驗領導の團康 Games
    • Featured Video 推薦視頻
    • Most Popular 最受歡迎
  • 攝影 PHOTO
    • Wui 劉富威 佳作
    • 譚志國 佳作
    • Agnes Chong 佳作
    • 蔡鎮鴻 佳作
    • Panjang Yong 佳作
    • engelbert張文傑佳作
    • 孫風葉 佳作
    • Henry Wong 佳作
    • Mary Siah 佳作
    • Harry Quah 佳作
    • 鄧福恒 遺作
  • 我的網頁 MY PAGE

Iconada.tv 愛墾 網

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Search Results - 後真相

葉子正绿葉子正绿
不是 很後現代不是 很後現代
Blog Post: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 下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

Added by 水牆 繪 at 4:21pm on February 21, 2025
Blog Post: 谷雨故事·後真相年代 POST-TRUTH ERA

首先,了解我們正處在什麼樣的媒體生態



故事,要先從“後真相年代”(Post-truth Era),談起。…



Added by TV Plus at 5:35pm on February 7, 2018
Topic: 解困新聞學 Solutions Journalism
進一步詳讀黃永等人所合著的《解困新聞學》以前,先弄清楚“後真相年代”這概念,下面的載文可提供一點背景資料。 谷雨訪談·後真相”時代,公眾已不在意何為真相 在今天,真相還重要嗎?英國脫歐公投中,支持者喊出似是而非的口號(見下圖),美國大選中,川普煽動了公眾情緒。他們都贏了。英國《旁觀者》雜誌前主編、《衛報》專欄作者馬修·德安科納最近推出新書《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表達了對“後真相”時代的焦慮。                                                                          脫歐派在公車上印出口號:“拿回控制權”。 2016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匯,並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也就是說,事實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此所產生的情緒。 《南方周末》在去年報道此事時指出,早在1992年,“後真相”一詞就已經現身於美國《國家》雜誌,2004年出現在《後真相時代》(The Post-truth Era)這本書的書名裏。所以嚴格來講這並不是個全新的詞匯。只不過隨著政治情勢的演變,這個詞匯由原本籍籍無名的邊緣角色,到去年年中之後成為英美政治評論的重要支柱,使用頻率瞬間一飛沖天,讓《牛津詞典》不得不重新評估它的地位。 《牛津詞典》向來在英語世界備受尊崇,英語世界又主宰著當今全球的話語權,牛津的這個年度詞匯無疑凸顯總結了2016年國際政治的現狀。 特朗普在選舉時的造勢運動。特朗普在選舉時的造勢運動。 那麽何為“後真相政治”?《牛津詞典》的博客以去年11月1日《經濟學人》雜誌的一段文字說明:“奧巴馬創建了伊斯蘭國。小布什是9·11事件的幕後主使。歡迎來到後真相政治。”英國《衛報》則稱:“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謊話說得毫不猶豫,就能稱王稱霸。不誠實地越明目張膽,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 “只傳達事實是不夠的,後真相不會被數據的轟炸撼動。”在8月底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上,以“後真相時代”為題,英國《旁觀者》雜誌前主編、《衛報》專欄作者馬修·德安科納(Matthew d’Ancona)發表了演講。作為資深媒體人,他曾入選“英國媒體最具權力一百人”和“英國百位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列。而他最近推出的新書,就叫做《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 《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書影。《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書影。 在書中,馬修·德安科納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後真相的理解:它代表的不是政客的謊言,而是公眾對這些言論的反應,以及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影響輿論、左右民意的能力。他表示,後真相在腐蝕世界,人們有必要對此進行反思和反擊。 針對後真相問題,在書展現場,谷雨故事對馬修·德安科納進行了專訪。以下為采訪內容。 後真相與西方危機 谷雨故事:你如何理解後真相?為什麽從2016年開始,這個詞被廣泛提起,成為英美政治評論的焦點? 馬修·德安科納:後真相不是關於謊言的,而是關於人們如何認識、看待這些謊言的方式,是人們對謊言的回應,是人們的態度。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不擔心說謊的危害,而更多地去關心某種主張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這種主張對個人的價值。這就是後真相時代的特征:人們不評價某種主張是否真實,只評估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 2016年後真相之所以成為西方的重大議題,主要是因為兩個標誌性事件: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此後後真相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年度詞匯。這幾件事表明,後真相已經成為困擾人們、令人深思的問題。 關心社會發展、社會運轉方式和社會凝聚力的人,都對後真相現象表示憂慮。令人震驚的是,後真相問題不僅存在於美國和英國,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交流後,意識到後真相無處不在。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希望我的書能讓人們重視後真相,並采取行動。 谷雨故事:後真相一直存在嗎? 馬修·德安科納:後真相的某些元素早已存在。但近期最大的變化,是人們對某些組織和機構的信任徹底崩潰了。這些組織結構包括議會、媒體和金融機構等。另一個重大的變化是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舊的政治觀點,比如‘自由’和‘民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留和傳達真相。”這樣的說法已經和目前的狀況不搭調。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表述的很多觀點,諸如“真相是相對的”、“人們不得不接受謊言”,如今也正在非專制或非極權主義的社會中應驗,人們對此感到不安。 我今年49歲,冷戰結束時我21歲。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西方一直宣稱自由民主才行得通,而現在西方正遭遇危機:2008、2009年,金融體系潰敗,令人感到不適的民粹主義在歐洲和美國蔓延。冷戰結束時,我們看到糟糕透頂的西方方式的勝利:“我們贏了,我們沖破了共產主義的封鎖。” 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討論:這是政治發展的終點嗎?當然不是。政治不斷發展,沒有什麽是確定的。西方名義上倡導的民主和言論自由制度,依然可能導致劣質的結果。這正是西方吞下的一大枚苦澀的藥丸。目前我們需要超越西方,向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日本和印度學習如何處理這類問題。                                                                      (美國大選時特朗普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他的當選就是後真相的一部分 谷雨故事:你在書中指出,後真相不同於謊言、政治宣傳和歪曲造假。能舉例說明這一點嗎? 馬修·德安科納:在水門事件中,尼克松總統說了謊。謊言被識破,他被人們反對,最終不得不辭職。在去年美國選舉前的造勢運動中,特朗普說了很多謊,比如關於墨西哥、關於穆斯林的。在當總統後,他甚至在出席他就職典禮的人數問題上也說了謊——總統公開地、沒有任何羞恥感地說謊。他這樣做,支持他的人還會繼續支持他。這就很匪夷所思。這意味著,對競選而言,“說實話”不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在英國脫歐公投的過程中,公眾也不在乎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謊言。這樣的狀況是從未發生過的,這也是謊言和後真相的區別。 谷雨故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應該如何理解人們訴諸後真相的情感? 馬修·德安科納:首先,全球化、人口流動、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等因素,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會感到恐懼,甚至憤怒。很多情況下,他們對政客、官員頗為不滿,所以會有充滿情緒化的回應。 其次,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10年前明顯不同了。互聯網、Facebook、Google等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把人們聚到一起——新技術打破了空間障礙,讓人們更容易進行聯系和交談。但同時,新技術也導致人們只與“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種族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聚在一起,自由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聚在一起,左派和左派聚在一起。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共同的情感。 作為數字部落的成員,人們失去了彼此辯論的機會。要知道,維持社會正常運轉,需要不斷質疑、核查和問責的制度。如果人們只停留在各自的數字泡沫中,就很容易情緒化。在英國脫歐公投時,這種情緒化隨處可見,到處充斥著仇外心理、本土主義,甚至還有種族主義,移民問題成為決定很多人投什麽票的重要因素。 谷雨故事:據你觀察,特朗普的言論和行事風格是智囊團有意包裝的嗎?特朗普現象是偶然還是必然? 馬修·德安科納:我認為特朗普就是他自己的公關團隊。特朗普之前的每位總統都被工作人員圍得團團轉,以確保他們說的每句話都深思熟慮過。即便是奧巴馬這樣一個非常雄辯、非常聰明的人,也有一群顧問,這些人會為他的講話稿把關。 特朗普不這樣。特朗普早上5點起床,起來就發Twitter,內容從亞馬遜到電視節目《周六夜現場》。所有關於媒體管理、媒體關系的規則都不適用於他。最近他原定在特朗普大廈就美國基礎建設問題發表講話,但他轉而對夏洛茨維爾發生的暴力事件進行評價,並認為在這件事情上,雙方都有責任:“新納粹”可能做得不對,但抗議者呢?特朗普不是被誰“控制”的,他說的是他想說的,盡管他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特朗普並不傻。他想當總統很久了,至少有20年。2016年,他意識到發揮自己才能——激發民憤、忽悠大眾——的時機到了。特朗普最擅長做什麽?他曾經是電視真人秀中的角色,是庸俗的炫耀者。這意味著什麽?他懂得如何調節氣氛。2016年,人們感到非常不安、憤怒,而特朗普所能提供的、他所發揮的“才能”,和這一時局正好契合。 我不認為他的這些方式在以往的選舉中會奏效。特朗普當選並非導致後真相的原因,他的當選本身就是後真相的一部分。 谷雨故事:以特朗普和支持脫歐的造勢運動為例,你是否認為事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傳達的信息能起到的作用,比如情感共鳴? 馬修·德安科納:在任何時候,事實都非常重要。但我認為,只傳達事實是不夠的。如果你面對的是說謊的人,你不能只說“你說2+2=5,實際上等於4”。你也必須用一種能觸動人們情感的方式進行回擊。 以去年的英國脫歐公投為例。留歐派向公眾展示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一旦脫歐,英國將失去95萬個工作機會,人們每周的平均工資將下降38英鎊,每個家庭每年要多支付350英鎊以購買生活品,歐盟在英國的6600萬英鎊投資將面臨風險……這些冰冷的數據令人難以消化——數字無法和人對話。 那些脫歐的擁護者呢?他們懂得情感共鳴的重要性。他們用了簡單明確的口號,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支持英國脫歐的造勢運動主管多米尼克·卡明斯當時指出,要把脫歐的原因表達清楚,特別要針對公眾的特殊不滿來表達。他們當時的口號“拿回控制權”就被證明是有效的。 脫歐派在公車上印出口號:“拿回控制權”。脫歐派在公車上印出口號:“拿回控制權”。 如果想和謊言對抗,就必須在人們的價值觀和內心信仰方面做文章,必須以能打動人們心靈和思想的方式來傳達事實。過去傑出的演講都是如此。 谷雨故事:那媒體在後真相中的責任呢?現在的新聞報道是否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了? 馬修·德安科納:是這樣的。為了打擊謊言,新聞報道者也必須學會同人們的內心和思想對話,信息把關者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只呈現事實是不夠的,必須以公眾能理解的方式呈現事實,並且盡量影響他們的情緒。 “我們必須比前人更警覺” 谷雨故事:具體而言,後真相會有哪些危害? 馬修·德安科納:如果數字技術是硬件,後真相就是一個強大的軟件。隨著世界的碎片化和復雜化,陰謀論、偽科學、否認大屠殺的信息,在網上普遍蔓延。 後真相如何影響社會民主?它影響我們對政治家的判斷,影響我們選出一個負責任的政客。人們需要質疑政客的言論,而不是感情用事。在西方,人們常犯的錯誤是認為“民主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在,寫信向議員抱怨道路上的坑窪,抱怨街角坍塌的學校,質疑為何關掉醫院的某個部門的人越來越少。這些都是後真相時代的特點。 谷雨故事:你在書中提到了“谷歌大學”,人們依靠網絡信息做判斷,但網絡信息會產生很多誤導。如何避免人們繼續接受錯誤信息? 馬修·德安科納: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人們對谷歌等機構搜索信息的方式知之甚少。如果往谷歌裏輸入幾個單詞,很難解釋屏幕上呈現出的搜索結果是按照什麽邏輯排列的。我相信背後有非常復雜的算法,但大多數人對此並不太了解。 舉例來說,如果輸入“大屠殺是真實發生過的嗎”,你會獲得大量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否認大屠殺。這太可怕了!因為大屠殺的幸存者和目擊者越來越少,大屠殺的實物證據在消失,比如含毒劑齊克隆B的頭發就在腐爛。不久之後,下一代人很有可能懷疑大屠殺是否發生過。 在谷歌等數字技術誕生前,這樣的事情很少發生。我上學時,大家都看歷史書,看電視裏大屠殺幸存者的采訪,雖然也有人否認大屠殺,但沒人把他的話當真。而現在網上到處是否認大屠殺的信息。 我們必須教孩子以全新的方式對待數字技術。我也覺得谷歌需要更透明。 谷雨故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別真實有效的信息? 馬修·德安科納:必須要有選擇,但不能僅僅選擇你喜歡的東西。必須學會質疑和挑戰,從多個信息源了解某一個事件。遇到不同觀點時,要善於思考為什麽它們會產生。 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網絡編輯,或者要有網絡編輯的眼光,隨時思考“這是真的嗎?”“為什麽會這樣?”“有哪些話被扭曲了?”我們必須比前人更警覺。 (本文轉載自騰訊文化,部分內容節選自南方周末《post-truth(後真相):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匯》一文,文章有增改。)(騰訊網 2017-09-20)…
Added by 邊鄉 岸 to 媒體與藝頻道 Media § Art at 10:02pm on July 1, 2012
Comment on: Photo '自吹'
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at 10:52am on February 18, 2025
Comment on: Photo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Added by TV Plus at 10:54am on February 18, 2025
Comment on: Photo '愛墾慕課·營銷篇'
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Added by Suyuu at 10:53am on February 18, 2025
Blog Post: Julia「後事實」與「後真相」的時代來臨,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日前英國《牛津辭典》選出2016年年度英語代表字為「post-truth」-「後真相」;而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Added by TV Plus at 9:29pm on June 20, 2018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5)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at 10:59pm on August 29, 202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5655

Welcome to
Iconada.tv 愛墾 網

Sign Up
or Sign In

Or sign in with: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Latest Activity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3

4 hours ago
0 Comments 1 Promotion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8

4 hours ago
0 Comments 1 Promotion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歐時大參:法國企業哲學家 上

yesterday
0 Comments 3 Promotions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8

yesterday
0 Comments 3 Promotions
Sindumin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1.1

Sunday
moooi commented on moooi's photo
Thumbnail

埃及古詩:亡靈起身,歌唱太陽

Sunday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19

Sunday
iPLOP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Sunday
  • RSS

Videos

  • 陳策鼎導演BMW短片比賽首獎作品《HAWA BY TAN CE DING》

    陳策鼎導演BMW短片比賽首獎作品《HAWA BY TAN CE DING》

    Added by O noc Sob 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 鬼王大士爷

    鬼王大士爷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 Add Videos
  • View All
  • Facebook

Blog Posts

陳明發:文創的文化要素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愛懇網》15週年(2009-2024)誠意禮贈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柳敬亭說書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Good and Fond Memories - Dedicated to all those born in 1940's, 1950's & 1960'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愛墾雲端藝廊》~~味蕾主題館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社會企業的定義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in Malaysia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Add a Blog Post
  • View All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Website builder | Create website | Ning.com

Badges  |  Report an Issue  |  Terms of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