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batan Tamparuli
  • Male
  • Tamparuli, Sabah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Jambatan Tamparuli's Friends

  • Sindumin
  • Host Workshop
  • 朋豐 婆鳳
  • VR
  • Kolkata Bachcha
  • Jemaluang 三板頭·
  • Syota ElNido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Suyuu
  • baku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Gifts Received

Gift

Jambatan Tamparuli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Jambatan Tamparuli's Page

Latest Activity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靑燈(下)

歷史(history)這個詞在英文中可以分解成兩個詞,即“他的”“故事”。歷史到底是誰的故事呢?上帝的故事、強權者的故事,還是歷史學家的故事?無論如何,那些繁浩文獻中的碎片,是通過歷史家的手連綴起來的。而歷史給歷史學家想像與闡釋的空間,歷史學家賦予歷史個人化的性格。很難想像沒有《史記》沒有《資治通鑒》,中國歷史會是什麼樣子?五十年代末,由於魏斐德掌握包括俄語在內的四種外語,中央情報局看中了他。卡特執政期間,他還差點兒被任命為駐中國大使。但他還是選擇走學術的道路。由於列文森猝死,年僅27歲的魏斐德開始執教,成為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主持紀念活動的周錫瑞教授追憶往事。他當年來伯克利投奔列文森,沒想到導師之死讓他成為僅年長幾歲的魏斐德的學生。那時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而他又是學生領袖之一,根本沒把這年輕導師放在眼里。在魏斐德的必讀書單中,有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羅克(Marc…See More
Nov 28,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靑燈(中)

按魏斐德的博士生葉斌的說法,魏斐德繼承了列文森有關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見解,即認為未來的世界歷史應該是民族文化身份和普世價值的和諧共存,是地方主義(provincialism)與世界主義的和諧共存。不幸的是,在尚未充分展開其相關思想時列文森突然辭世。作為他的學生和同事,魏斐德進一步闡釋並發展了這一史學觀。美國學術界在傳承關係上如此脈絡清晰,實在讓人嘆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它有如地圖,標明每個學者的位置,並為後繼者指點方向。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 1992年年底,擔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魏斐德發表就職演說《航程》。他的弟子之一傑森(Lionel…See More
Nov 26,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Nov 24,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6)

所有病房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冰窖,連護士的動作都變得遲緩,好像也準備一起進入冬眠。一見馮伯伯平躺著的姿勢,心就往下一沈,那是任人擺布的姿勢。聽說他已中風七次,這是第八次。是什麼力量使他出生入死而無所畏懼?黃阿姨撫摸著馮伯伯的額頭,親昵地呼喚:“二哥,我來了。”馮伯伯慢吞吞睜開眼,目光癡呆,漸漸有了一點兒生氣,好像從寒冬中蘇醒。就在這時候他看見了我,先是一楞。我俯向床頭,叫了聲“馮伯伯”。他突然像孩子一樣大哭起來,這下把我嚇壞了,生怕再引起中風,慌忙退出他的視野。周圍的人紛紛勸慰他,而他嚎哭不止,撕心裂肺。他從床單下露出來的赤腳,那麼孤立無援。我們在病房總共呆了十分鐘,就離開了。我知道這就是永別——今生今世。在門口,我最後回望了他一眼,默默為他祈禱。馮伯伯曾對黃阿姨說過:“我想修改我的遺囑,加上:我將笑著迎接黑的美。”如此詩意的遺囑,其實恰好說明他是一個絕望的浪漫主義者。而他對於黑的認識一直可以追溯到童年。他母親在生下他一個多月後就患產褥熱死去。他後來如是說:“有母親的人是有福的,但有時他們並不稀罕,視為應得;可是作為一個從小死去母親的人來說,母愛對他是多麼寶貴的東西。他盼望有母愛,他卻得不…See More
Nov 14,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5)

我想起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的詩句:“我受雇於一個偉大的記憶。”記憶有如迷宮,打開一道門就會出現另一道門。說實話,關於為《今天》命名的這一重要細節早讓我忘掉了。有一天我在網上閑逛,偶然看到馮伯伯握煙斗的照片,觸目驚心,讓我聯想到人生中的此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此刻,而這個此刻的門檻在不斷移動。說到底,個人的此刻也許微不足道,但在某一點上,若與歷史契機接通,就像短路一樣閃出火花。我昨天去超市買菜,把車停好,腳落在地上,然後一步一步走動,突然想到27年前的這一幕:the…See More
Oct 27,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4)

郭沫若戲稱的“二流堂”,不過是個文人相聚的沙龍而已。同是天涯淪落人,杯光斛錯,一時多少豪情!但只要想想暗中那些“到死也不能講”的事,為杯中酒留下多少陰影。既然堂中無大哥,這仗義疏財的“馮二哥”自然成了頭頭,再加上“到死也不能講”的事,趕上文革,可如何是好?他必然要經歷革命邏輯及其所有悖論的考驗。他回憶道:“文革時我最初也想不通。一周之間,牙齒全部動搖,就醫結果,十天之內,拔盡了上下牙齒,成為‘無齒’之徒。”一個人首先要看他是怎麼起步的,這幾乎決定了他的一生。馮伯伯當年也是個文學青年,居然也寫過新詩。說起文學生涯的開端,他總是提到戴望舒。1938年2月,他在香港《星島日報》編輯部認識戴望舒。戴望舒對他說:“你的稿子我都看過了。你的散文還可以,譯文也可以,你該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說譯完,不過你寫的詩大部分是模仿的,沒有新意,不是從古典作品里來的,便是從外國來的,也有從我這兒來的。我說句直率的話,你成不了詩人。但是你的散文倒有些詩意。” 三…See More
Oct 20,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3)

在我印象中,馮伯伯是個不善表達感情的人。沒想到他在這篇短文中竟如此感傷,通過一幅畫寫盡人世的滄桑。一個記者前幾年采訪馮伯伯。據他記載,他最後問道:“你能簡單地用幾句話總結你的一生嗎?”馮亦代沈沈地說:“用不了幾句話,用一個字就夠了——難。”末了,老人突然愴然淚下,不停地抽泣。我們不妨細讀這篇段短文中的一段:“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這幅畫卻沒有帶來;總覺得這幅畫面與當時四周的氣氛不相合拍似的。因為解放了,周圍已沒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但是曾幾何時,我又懷戀起這幅畫來了。似乎人就像是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餘暉里,都拼命要抓住這逐漸遠去的夕陽。”這種內心的轉折,反映了知識分子與革命的複雜關係。馮亦代於1941年離開香港前往重慶,臨行前曾受喬冠華囑托。到重慶後,他對左翼戲劇影業幫助很大,並資助那些進步的文化人士。到了遲暮之年,記者在采訪中問及那些往事。“有些事到死也不能講。”他沈默了半天,又說:“我做的事都是黨讓我做的,一些黨內的事是不可以公開的。做得不對是我能力有限,是我的責任,但是一開始都是黨交給的工作。我只能講到此為止。”黃宗英逗著問他:“總能透點風吧。”他斷然地說:…See More
Oct 1,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2)

記得我當時試著翻譯毛姆的《人性枷鎖》的第一章。有個英文詞egg-top,指的是英國人吃煮雞蛋時敲開外殼挖下頂端的那部分。我譯成“雞蛋頭”,又覺得莫名其妙,於是找馮伯伯商量,他也覺得莫名其妙。他說,飲食文化中很多地方是不可譯的。我們討論一番,還是保留了莫名其妙的“雞蛋頭”。說實話,我用這麼簡單的問題去糾纏一個老翻譯家,純粹是找借口。他們家最吸引我的是文革中幸存下來的書,特別是外國文學作品。那些書名我都忘了,只記得有一本馮伯伯譯的海明威的《第五縱隊》,再現了海明威那電報式的文體,無疑是中國現代翻譯的經典之作。他自己也對《第五縱隊》的翻譯最滿意。在一次訪談中,他說:“你想一次翻譯成功不行,總是改了又改,出了書,再版時還要改,我譯的海明威的戲劇《第五縱隊》,我推倒重來了五、六次,現在還得修改,但現在我已沒力氣改了。因此,我曾苦惱、氣餒,想改行,可翻譯是我的愛好……”馮伯伯是個溫和的人,總是笑瞇瞇地叼著煙斗,臉上老年斑似乎在強調著與歲月的妥協。我那時年輕氣盛,口無遮攔,而他正從反右和文革的驚嚇中韜光養晦,卻寬厚地接納了我的異端邪說,聽著,但很少介入我的話題。正是我把四人幫倒臺的消息帶到聽風樓,我…See More
Aug 10,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北島·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1)

一1976年10月上旬某個晚上,約摸十點多鐘,我出家門,下樓,行百餘步,到一號樓上二層左拐,敲響121室。馮伯伯先探出頭來,再退身開門,原來正光著膀子。他揮揮手中的毛巾,說:“來。”於是我尾隨他到廚房。他背對我,用毛巾在臉盆汲水,擦拭上身。那時北京絕大多數人家都沒有條件洗澡。馮伯伯那年63歲,已發福,背部贅肉下垂,但還算壯實。他對拉著毛巾搓背,留下紅印。正當他洗得酣暢,我突然說:“四人幫被抓起來了。”只見他身體僵住,背部一陣抽動。他慢慢轉過身來,緊緊盯著我,問:“真的?”我點點頭。“什麼時候?”“就前兩天。”他相信了我的話,把毛巾扔進臉盆,和我一起來到客廳。我們話不多,語言似乎變得並不重要。他若有所思,嘴張開,但並非笑容。當我聽到馮伯伯去世的消息,最初的反應是麻木的,像一個被凍僵了的人在記憶的火邊慢慢緩過來;我首先想起的,就是三十年前這一幕,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敲那扇門,一切就可以重新開始。我和馮伯伯住在同一個民主黨派的宿舍大院——三不老胡同1號,那曾是鄭和的宅邸。後來不知怎地,在囫圇吞棗的北京話中,“三寶老爺”演變成了“三不老”。我們院的變遷,就如同中國現代史的一個旋轉舞臺,讓人眼…See More
Mar 13,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柳已青·北島:把詞語磊進歷史

 “如果你是船,漂泊就是你的命運,可別靠岸。”這仿佛是詩人北島的隱喻。北島,創刊《今天》的詩人,曾經的文化符號,寫下一個時代的墓誌銘。隨後開始了漂泊,踏上流亡之旅,母語是他唯一的行李,詩歌是他開路的寶劍。北島以詩為劍,沖破的是禁錮,找尋的是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人天生是主流的叛逆者,大地的行者,跳出體制的異數,漂泊,是他無家的歸宿。近年,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中的北島,帶來《失敗之書》和《時間的玫瑰》。前者是他的心靈自傳,後者是詩歌的談藝錄、談詩歌翻譯的隨筆集。北島新作《青燈》可以看作《失敗之書》的延續,兩輯,一輯是懷人,一輯是遊歷,詩人的交遊和行旅合二為一,於是,他在歲月深處點燃一盞《青燈》。以《青燈》為名,讓人想起陸放翁的“青燈有味憶兒時”之句,這本書的確是寫在道路上的記憶,詩人漂泊的經歷,和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緊密相連。北島的經歷對接了上面幾代人的經歷,他以詩人的敏感延續他們的記憶。而個人的記憶,像涓涓細流融入奔騰的大河,成為歷史的支流。…See More
Feb 17,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黃集偉·北島藏鋒

01. 在《青燈》里,幾乎所有故事都妙趣橫生。比如第一篇《聽風樓記》,北島寫他與翻譯家馮亦代的交往,讓人一下子回到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地下工作者”狀態:“馮伯伯先探出頭來,再推身開門,原來正光著膀子。他揮揮手中的毛巾,說: ‘來’”……這個開場里沒有光線的鋪陳或誇張,可我讀到它的那個瞬間,卻真真切切有了光,醬油色的,就像我小時用碎啤酒瓶厚重渾圓的瓶底去看天。02.《青燈》被分成了兩輯,其實可分不分,都是懷人憶往主題。我注意到,北島散文謀篇的匠意在於,他歡喜將行止作線索,而花最多最詳最奢的筆墨著意於人。假如他是一位畫家,他總會將“高光”贈與他筆下師友親朋的眼睛。第八次中風後,北島到中日友好醫院去看馮亦代:“馮伯伯慢吞吞睜開眼,目光癡呆,漸漸有了一點生氣,好像從寒冬中蘇醒。”這時候,北島真就成了畫家——那個癡呆的眼神里已被貯滿凜冽的白光了。 03.…See More
Feb 14,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平·青燈是一盞怎樣的燈?

青燈是一盞中國的燈。清油注瓦盞,燈芯且作炷,燈光清寒,有青熒之意。今天,在紅燈復綠酒,暗夜換白日的都市。如果有青燈閃閃爍爍,聯系著的一定是泛黃的書卷、“城南舊事”、古舊的日子和寂寞的旅途等等。蘇東坡曾云,“紙窗竹屋,燈火青熒”。陸放翁的詩歌說,“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而現在北島則說,“美女如雲/護送內心的航程/青燈掀開夢的一角/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一盞青燈照亮的旅途,是往舊時代走,往記憶深處走。我讀北島的《青燈》,一年前讀他的《失敗之書》,讀他的《時間的玫瑰》。這些都是北島去國日久寫下的文字。青燈照亮的旅途。“中文是唯一的行李。”是餵養心靈饑餓的糧食。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島,這中間隔開了是十數年的時間。像我們這樣的年紀,1960年代出生,閱讀北島,和我們的成長有著隱秘的私心。再讀北島,我們的記憶仿佛還停留在那個並不遙遠,但卻恍若隔世的時代。我們在另一個時代,讀北島,也讀舒婷、顧城、食指、芒克、多多……而現在《青燈》,不是《回答》,不是《太陽城劄記》,也不是《白日夢》,孤冷、清寂,不再憤激,那還依然北島嗎?…See More
Feb 5,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雷淑容·北島:在時間深處點亮青燈(下)

《青燈》的另一個主題,是遊走:一個漂泊的詩人,一個無家可歸者,一個文化觀察者,遊走在機場與機場之間,在各種詩歌朗誦會之間,在大學與大學之間,在朋友和親人之間。按北島的意思,是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告別與重逢之間,在虛與實之間,生與死之間”。去國二十年,北島沒有像大部分出洋的中國人一樣,變成商人,成為學者,抑或其他,而還堅守著一個中國詩人的身份——光是這份承擔就讓人難以想像。北島在《旅行記》中說,“父母風燭殘年,兒女隨我漂泊,社稷變遷,美人色衰,而我卻一意孤行。”我想,如果不是視詩歌為生命,斷不會有如此自覺的承擔。…See More
Jan 30,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雷淑容·北島:在時間深處點亮青燈(上)

北島的散文里有一種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克制。從容。簡潔。堅定。眼看要到發揮處,嘎然而止,堪稱精確。《藍房子》如此,《失敗之書》如此,到了《青燈》(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版)更如此。他在講故事,各種人的故事,詩人、作家、翻譯家,大師、普通人,中國人、外國人,都是他浪跡天涯時所遭遇的各種過客。他站得遠遠的,看不見他的表情,只聽得見他的聲音。聲音也平淡,毫不煽情,就像聽到嘩嘩流過去的水流——那是詞語匯成的河。他的背景,不是中國紅,不是歐洲藍,也不是美洲綠,而是一盞青燈,火光一點,燈影搖曳,照亮周圍的黯淡。《青燈》是一首詩,北島寫給著名漢學家魏斐德的,詩中寫道:“美女如雲/護送內心航程/青燈掀開夢的一角/你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同名的散文,也是紀念去世不久的魏斐德的,寫一個史學大師的人格和襟懷,以及他的孤獨的晚境,北島寫道,“他只顧在歷史的黑暗深處,點亮一盞青燈”。青燈這個意象,常常是遁入空門的代名詞,比如古佛青燈,比如青燈黃卷,是寂寞,是清苦,也是淡遠與心如明鏡。這大概也是北島寫作時的一種狀態。北島說自己的散文,是中年心態的折射,與荷爾蒙、血壓及心跳速度等心理因素有關,就像一個下山…See More
Jan 29, 2020
Jambatan Tamparuli posted a blog post

關於北島的《青燈》

兩年前以《失敗之書》、《時間的玫瑰》重回人們視野的詩人北島新作《青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於二零零八年一月中旬出版,散文集收錄了他剛完成的十七篇作品,第一部分是憶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矯、魏斐德、馮亦代等故人,青燈素帳,燭影惶惶;第二部分則是遊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懷揣著家園。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的北島低調地生活與寫作。據說,北島最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不是因為他的詩,而是他的散文與小說。這本書似乎可以印證這種說法,書中充溢的是對人性最深刻的洞察以及對整個人間世的大悲憫,這是一種接近神性的光。責任編輯表示,對於北島來說:母語是他的劍,然後變成了他的盾牌、他的密封艙。他在流亡中與語言之間那種隱私的、親密的關係,變成了命運。他是命運之子,他站在世界的高度回報了自己的母語。他在時間深處點燃了一盞《青燈》:…See More
Jan 16, 2020

Jambatan Tamparuli's Blog

北島·靑燈(下)

Posted on November 24, 2020 at 10:47pm 0 Comments

歷史(history)這個詞在英文中可以分解成兩個詞,即“他的”“故事”。歷史到底是誰的故事呢?上帝的故事、強權者的故事,還是歷史學家的故事?無論如何,那些繁浩文獻中的碎片,是通過歷史家的手連綴起來的。而歷史給歷史學家想像與闡釋的空間,歷史學家賦予歷史個人化的性格。很難想像沒有《史記》沒有《資治通鑒》,中國歷史會是什麼樣子?

五十年代末,由於魏斐德掌握包括俄語在內的四種外語,中央情報局看中了他。卡特執政期間,他還差點兒被任命為駐中國大使。但他還是選擇走學術的道路。由於列文森猝死,年僅27歲的魏斐德開始執教,成為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Continue

北島·靑燈(中)

Posted on November 21, 2020 at 2:00pm 0 Comments

按魏斐德的博士生葉斌的說法,魏斐德繼承了列文森有關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見解,即認為未來的世界歷史應該是民族文化身份和普世價值的和諧共存,是地方主義(provincialism)與世界主義的和諧共存。不幸的是,在尚未充分展開其相關思想時列文森突然辭世。作為他的學生和同事,魏斐德進一步闡釋並發展了這一史學觀。

美國學術界在傳承關係上如此脈絡清晰,實在讓人嘆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它有如地圖,標明每個學者的位置,並為後繼者指點方向。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



1992年年底,擔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魏斐德發表就職演說《航程》。他的弟子之一傑森(Lionel…

Continue

柳已青·北島:把詞語磊進歷史

Posted on February 17, 2020 at 7:34pm 0 Comments

 “如果你是船,漂泊就是你的命運,可別靠岸。”這仿佛是詩人北島的隱喻。北島,創刊《今天》的詩人,曾經的文化符號,寫下一個時代的墓誌銘。隨後開始了漂泊,踏上流亡之旅,母語是他唯一的行李,詩歌是他開路的寶劍。北島以詩為劍,沖破的是禁錮,找尋的是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人天生是主流的叛逆者,大地的行者,跳出體制的異數,漂泊,是他無家的歸宿。…

Continue

黃集偉·北島藏鋒

Posted on February 13, 2020 at 8:11pm 0 Comments

01. 在《青燈》里,幾乎所有故事都妙趣橫生。比如第一篇《聽風樓記》,北島寫他與翻譯家馮亦代的交往,讓人一下子回到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地下工作者”狀態:“馮伯伯先探出頭來,再推身開門,原來正光著膀子。他揮揮手中的毛巾,說: ‘來’”……這個開場里沒有光線的鋪陳或誇張,可我讀到它的那個瞬間,卻真真切切有了光,醬油色的,就像我小時用碎啤酒瓶厚重渾圓的瓶底去看天。

02.《青燈》被分成了兩輯,其實可分不分,都是懷人憶往主題。我注意到,北島散文謀篇的匠意在於,他歡喜將行止作線索,而花最多最詳最奢的筆墨著意於人。假如他是一位畫家,他總會將“高光”贈與他筆下師友親朋的眼睛。第八次中風後,北島到中日友好醫院去看馮亦代:“馮伯伯慢吞吞睜開眼,目光癡呆,漸漸有了一點生氣,好像從寒冬中蘇醒。”這時候,北島真就成了畫家——那個癡呆的眼神里已被貯滿凜冽的白光了。…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