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Fred Wakeman)教授退休的紀念活動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籌劃。從今年年初起,我和他的學生葉文心教授及助手在網上書信往來頻繁。在線性時間的進程中,必有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複雜性:魏斐德本人體內酒精含量不斷上升,教授夫人的情緒隨之波動;權力真空所帶來危險的寂靜,幕後學院政治運作的種種變數;助手秘書們的未來出路,在讀的博士生本科生的普遍焦慮。更何況魏斐德在伯克利執教四十年,自立門派,弟子無數,誰來接替掌門人的位置?這多少有如一個王朝的結束,牽動多少人心。

我5月3日從紐約匆匆趕回加州,第二天開車前往伯克利,住進校園內的“女教職員俱樂部”。這維多利亞式木結構的小旅館隱藏在樹叢中。

5月5日下午3時許,我們與教授夫人梁禾在旅館匯合,她先帶我們到附近酒吧喝一杯。輪椅上的魏斐德在秘書的陪同下出現,他剛下課,憨笑的臉上略帶倦意。


1937年12月12日,魏斐德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堪薩斯城。他是長子,有弟妹各一,弟弟參加越戰後死於癌症。魏斐德出生不久就隨父母搬到紐約。父親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海軍服役。1944年他父親開始寫小說,兩年後以《小販》(Hucksters)一書成名,被好萊塢改編成同名電影,風靡美國。發財後,父親決定帶全家周遊世界。魏斐德先後在加州、墨西哥、古巴、百慕大、法國上中小學,在佛羅里達高學畢業。由於這一特殊經歷,他學會了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

父親是他的精神導師。在其指導下,他自幼精讀古希臘古羅馬和現當代歷史學家的著作。11歲那年,他們住在古巴,父親讓他讀一本哥倫布的傳記,並親自駕船帶全家遊歷了傳記中描述的一段航程。


在父親影響下,魏斐德在哈佛讀書時開始寫小說,僅第三部《皇家棕櫚大道17號》得以出版。大學畢業後,他到巴黎政治學所研究蘇聯問題。上選修課時,他被越南的一個民間教派吸引,從而帶入相關的中國教派。與此同時,一個法國記者有關中國的幾本書讓他著迷。在巴黎的十字路口,魏斐德從蘇聯轉向中國。

離開酒吧,我們簇擁著有王者風度的魏斐德進入大學藝術博物館,弟子如雲,紛紛向他致敬。下午4時15分,歷史系主任宣布紀念活動開幕,先由我朗讀了一首獻給魏斐德的短詩《青燈》,然後由北京大學劉東教授做專題演講《北大課堂上的魏斐德》。他從魏斐德29歲所寫的頭一本書《大門口的陌生人》開始,縱觀其一生的學術成就。接下來由魏斐德的大弟子周錫瑞教授(Joe Esherick)主持。他從手中一杯水說起,話不多,但動情之處與魏斐德眼角的淚花相輝映。重頭戲是斯坦福大學德國史教授詹姆斯·施寒(Jamas Sheehan)與魏斐德的對話。他們兩位先後都擔任過美國歷史學會會長。“我看在孔子和列文森之間,還是列文森對你的影響更大吧?”施寒教授開門見山問。


魏斐德離開巴黎後,本應順理成章回哈佛跟費正清搞中國研究,但他卻選擇了在伯克利教書的費正清的學生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做導師。這無疑和魏斐德的生活閱歷、文學氣質和反叛精神有關。哈佛和柏克利代表了美國文化的兩種傳統,甚至與地緣政治有關。哈佛地處新英格蘭的中心,代表美國學術的正統與主流;而伯克利地處種族多元化的亞太圈,是美國左派的大本營、六十年代學生造反運動的發源地。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