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經 庫's Blog (274)

卡勒:雅各布森·語言學與詩學

雅各布森的另一項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種分析溝通的方法。按照雅各布森在1960年出刊的論文《語言學與詩學》(Linguistics and Poetics),溝通可以分成六種元素:



1. 傳送者



2. 接受者



3. 符碼(code,例如語言系統,或索緒爾語言學底下的 langue)



4. 訊息(message,指說話的行為,或稱 parole)



5. 脈絡、語境



6. 媒介(指傳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存在著的精神上或物理上的聯繫)



這些元素各自能達成六種不同的功能,例如傳遞情感…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2,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2

在其他時間里,「過去」就像力量一樣,仍然對現在有影響、有意義。狄爾泰這里的觀點顯然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狄爾泰對此有一段頗富詩意的描寫:

生命之流本身從來不會停頓下來供人觀察,而是洶湧澎湃地流向大洋。這樣的生命之流在流動之時,我們既不能把握它,也不能表現它。我們只能記錄生命之流的部分內容,把這個流動的物體分解為固定的、零碎的部分。我們只能從這種事實中獲得部分內容的各個側面,而其錯綜複雜的屬性仍然被我們不合適地稱為綜合性、多樣性和多重性。(58)…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6,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1

作為重歷(Nachleben)和重構(Nachbilden)歷史現象的歷史解釋學和歷史研究的本質則必然是一種理解性的重新構境。首先,歷史研究的對象並不是孤立的人與物,而是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的社會歷史關聯與境。由人的活動當下建構關係場境即是意義,歷史性理解的根本則是領悟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關係系統突現出來的意義。狄爾泰認為:「全部歷史所具有的任務,就是把握各種互動系統。」(55) 其次,在狄爾泰這里,歷史研究的核心不是假設客觀地面對與人無關的事實,因為這種事實本身已經是經過歷史性的興趣建構出來的特殊情境,而我們面對這種「選擇性的存在」的歷史現象時,又總是通過研究者自己的內在體驗(das innere…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8,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0

狄爾泰認為,由各種事件組成的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流淌著,而組成這種社會的那些具體個體即在生命的發展階段上出現,之後又從社會中消失。(48) 他已經意識到,生命存在是某種「具有時間性的東西」,生命的特征「就是存在於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係」。(49) 人從出生到死亡,構成每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歷程。在後來的卡塞爾講座中,狄爾泰已明確指認出「把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來面對,人總是「趨前跑向它」。(50) 而海德格爾將其更准確地描述為「有死者」。「個體雖然都是來來往往、生生死死的,但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既是社會—歷史實在的這種無限結構的承載者,也是這種結構的共同發展者。」(51)

第二個問題更複雜。在狄爾泰看來,一切歷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對於歷史過程,「個人不僅從外部思考它,而且他們本身就交織其中」。(52) 馬克思的話為,在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里克曼形象地將其稱為主位和客位的「雙焦原理」,(53)…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6,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9

先看第一個問題。在狄爾泰看來,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能動體,他們的活動建構出社會存在,但是人絕不是某種「先於社會而存在的東西」。所有被獨立抽象出來的人都是虛構的,人總是處於特定的社會存在的歷史關聯與境之中。所以,我們都是歷史性的存在。在這點上,狄爾泰與1845年以後的馬克思相接近。特別是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構造》中,狄爾泰進一步指認了社會生活不是各種孤立的實體的聚合,而是種種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事件互動過程之流。重要的是,這種總是當下發生著的生活事件並不是無序的,而是有結構的,它由各種效用性的關聯與境鏈接而成,這種效用性的關係系統構成發展著的總體。



這個Wirkung(效用、作用)極為重要,它是後來青年海德格爾全部實踐哲學的基礎。這是一個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歷史世界,作為一個互動系統而存在的整體,由各種互動組成的、作為種種價值觀和意圖的源泉之一存在的系統。(43)…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4,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8

這個不在場的「真正的血液」,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存在。因為在他們的認識論中,除了作為白板式的受動性載體、不確定的主觀經驗和先天理性構架,恰恰沒有真實的生命存在之湧動。狄爾泰認為,意識、認識和作為認知工具的概念都並非理性的產物,而是歷史生活的關聯總體的結晶,任何一種認識,無論是面對自然還是追問社會歷史事實,都只能是一種歷史條件下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中突現而成的主觀關聯與境。況且,社會存在是比自然物質「複雜得多、神秘得多的東西」。與外部的自然存在相比,這里的每一種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事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社會存在總是由道德力量所建構的。

多年後,狄爾泰提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方面是存在的主體表現(Ausdruck)。狄爾泰此處所說的表現,是他對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一個特殊設定。這里既有主體的形體、語言的直接表意,也有客觀化的活動結構,正是這種相互之間的表現、體驗和溝通才建構了生命的存在之場境。表現的本質是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2,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7

狄爾泰說,當洛采(Lotze)在《微觀宇宙》一書中采用一條與前者不同的反向思路時,則被認為是犧牲科學性和基於經驗方法確定性的主觀傾向。對此狄爾泰的反駁為,精神科學也將基於經驗的方法,但它所依存的經驗是獨特的、與人的存在具有密切「生命相關性」(die Lebensbezueglichkeit)的「內在經驗(inneren Erfahrung)」。他說道:

所有科學都是從經驗出發的;但是,所有經驗都必須回過頭來與它們從其中產生出來的意識條件和意識關聯與境(「關聯與境」原文譯作「脈絡」)聯系起來,都必須從這樣的條件和關聯與境(「關聯與境」原文譯作「脈絡」)之中把它們的有效性推導出來——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與我們的本性所具有的總體性聯系起來,它們的有效性必須出自這樣的總體性(Ganzen)。(36)…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3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6

並且,狄爾泰專門指認說,正是在這種現實的實踐變革基礎之上,科學的進步才歷史性地徹底擊敗了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進展「推翻了一神教形而上學」;當哥白尼將太陽置於宇宙的中心時,傳統的神學世界觀就必然發生巨大改變。在科學思想影響下,形而上學本身越來越成了思想家個人的東西,這證明了「形而上學體系具有的相對性」,進而,形而上學就會慢慢走向自己的盡頭,「安然去世」。(30) 形而上學之死是歷史的必然。



我覺得,這才是孔德拒斥思辨的形而上學的真正現實緣起,形而上學時代沒落之後,才會有全新的科學實證時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在工業現代性基礎上歷史地成為新的霸權,「人們已經把因果關係方面的研究和法則,從自然科學之中轉移到精神科學的研究之中來了」。(31) 這就是狄爾泰此時面對的學術場域之勢。…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5

現代人的出現是中世紀沒落中的一個複雜過程的結果,一切「社會轉化過程和政治轉化過程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

在現代城市之中,各種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都是和工業(的興起)一起出現的。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所具有的遼闊領域和這個現代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資源,提供了像洪流一樣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大軍。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界是神聖的作品;人類的雙手已經為了把握存在於它那些形式背後的力量,而使它處於掌握之中。(23)

這是說,工業和現代勞動取代神靈現實地創造了新的世界。這一些重要表述,幾乎完全類同於馬克思恩格斯寫於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相關思想。哲學觀念的改變不完全是理性自身的事情,而主要是現實歷史改變的實踐結果。這是我指認狄爾泰歷史意識的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狄爾泰的哲學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踐哲學。(24)…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4,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4

所以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形而上學——理解形而上學的出現、它的輝煌,以及它的式微」,因為只有歷史性地理解形而上學,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學。這是一種深刻的辯證法。狄爾泰沒有意識到,問題是他自己仍然是在形而上學的構境空間之中來討論、批判形而上學的。這一點,被海德格爾深刻地透視了。海德格爾有一著名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出生、工作、死亡」。按照狄爾泰的觀點,歐洲的形而上學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它曾在中世紀和近代支配過歐洲的科學精神,並在幾個世紀以前開始進入逐漸解體的過程。狄爾泰此書第2編的主旨,就是要對此作一個「歷史的界定」。

在狄爾泰看來,亞里士多德最早用「第一哲學」來確認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具體科學的存在對象不同,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存在的整體或者說作為存在的存在」(das ganze seiende oder seiende als…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3

我們將看到,這個關聯與境是理解狄爾泰全部歷史哲學的鑰匙,也是他全部歷史認識論的基礎。馬克雷爾認為,海德格爾後來正是在這個關聯與境的基礎上生成了他的Situation 范疇。(17) 我非常認同這一指認,因為它與筆者提出的Situating的存在邏輯基本同向。19世紀末,狄爾泰就將共時性的結構思想與歷時性的歷史邏輯統合起來,以生成一種系統性的歷史意識,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認識。可是,狄爾泰的上述這些最重要的哲學觀念卻長期被傳統學術詮釋所遮蔽了。…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17,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2

在《精神科學引論》第1卷「引言」中,狄爾泰說此書的主導思想是將歷史(historisches)⑦ 與系統(systematischen)的探討結合起來。隨著理解思想的發展,系統的思想越來越聚集為結構的理論(Die Theorie der Struktur)。⑧ 當然,歷史與系統兩者在狄爾泰那里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歷史發展的關聯解說結構的關聯」。⑨ 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中,狄爾泰將歷史與系統的觀點具體指認為西方18世紀以後歷史學研究中的兩個偉大原則:一是始於伏爾泰的「與一個時代的統一性相關的特殊系統」的觀點;二是赫爾德等開始的「發展原則」。⑩…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13,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

內容提要:狄爾泰用與人的生命存在相關的理解范疇,抵御了自然科學研究中基於無生命現象因果分析的說明范式的普適性僭越,形成著名的「歷史意識」。他將歷史與系統的探討結合起來,則是要將哲學思考落實到具體的歷史性關聯與境之中。狄爾泰提出的所謂精神科學,就是對這種由人類生命活動建構起來的歷史性關聯與境內在體驗之上的領悟。由此,歷史研究成為一種生命此在重構過去生活的擬建。

作為歷史學研究對象的「歷史事實」是被建構的,每一代人都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重構那些他本人沒有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這是筆者所謂「歷史構境論」中的一個基礎性論點。最近,因為研究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關係,筆者細讀了德國歷史哲學家狄爾泰的部分文獻,有感於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涉及歷史研究的一些有關歷史關聯與境和重構論思想的論見,寫就此文,與歷史學界喜歡方法論和史學理論的朋友們共思。…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邱立本·創新力是最厲害的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列車走向史詩式的旅程,從「彎道超車」到「換道超車」,從紅海廝殺到藍海策略,另闢蹊徑,別有洞天,發現了新的願景,也發現了新的自己。 

創新力是最厲害的生產力。這是現代中國歷史的見證。如果沒有前撲後繼的創新力,中國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先進國家背後亦步亦趨,難以馳騁在新的賽道上。 …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9,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7

4.維特根斯坦在澄清概念中是如何進行的,是在什麼樣的語境中來進行的,如果這樣的一種澄清活動是可行的,那麼最後維特根斯坦是否就會陷入到語境中去?

答:我們剛才討論到關於一階問題和二階問題,那我們進一步考慮就會發現,二階思考是不會有答案的,維特根斯坦曾經説過,我們所關心的不是真不真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比如我們對杜牧的詩關心的只是這句詩中的某一句話是不是有意義,而不是整個是否是不是有意義,所以我們提供的是對概念的把握,而不是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最後我們的概念考察很可能墮入理論建構。

5.陳老師,我們知道在理論上講,您對一階問題和二階問題的區分很清晰,但是在生活中這兩種問題的區分並不是很明確的,那麼您怎麼看這一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説您是如何指導您的學生論文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考察?…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2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6

我們前面引了維特根斯坦的一段話,説我們的語法考察從哲學問題得到光照。但説哲學的語法考察不同於語法學家的語法考察在於前者從哲學問題得到光照,這有點兒像是循環論證。我認爲在這里可以稍稍拓寬維特根斯坦的提法。哲學的語法考察依傍於觀念批判。觀念批判既要求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又要求對概念義理的分析。更進一步,我們看到,像海德格爾那樣着眼宏觀歷史的哲學家,並不是歷史學家,而是觀念史家,他通過觀念史的梳理來批判流行的觀念。

狹義的哲學家就是那些專門梳理概念義理的人。概念考察構成了觀念批判的核心。同樣,概念史研究是觀念史研究的核心,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概念史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11,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5

維特根斯坦説:我們不需要任何理論,我們不作任何解釋,我們只進行描述。很多人覺得這怎麼可能呢?哲學不做理論還叫哲學嗎?但這的的確確就是維特根斯坦的意思。的確,維特根斯坦挑戰我們一連串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我今天只能提供一個初步的介紹,大家知道有這麼一種挑戰就行了,究竟他講得有沒有道理,還要靠自己去研讀維特根斯坦的著作。…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1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4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運動,什麼是靜止,但是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改變了我們這些概念,新物理學宣稱,我們平常看到的靜止的事物,實際上是處在一種直線勻速運動之中,這個我們在初中物理學都學過了。新物理學改變了我們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改變了我們描述世界的方式。

我們現在大概都承認,近代物理學是對的,它對世界的描述是正確的、科學的,是真正的科學知識。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無效的、應當被拋棄的。西方的理論衝動似乎終於通過伽利略、笛卡爾、牛頓找到了正確的建構理論的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9,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3

從三、四歲以後,哪些事問爲什麼,哪些事不會問爲什麼,我們就清楚了。但我們説了,要説清爲什麼在這些事上問爲什麼有意義,在那些事上問爲什麼沒意義,卻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幾乎從來不在一階上用錯概念,除非你小學語文課學得太差。其實,甚至不上一天學,很多人説話也説得很好。我願説,説話對我們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概念考察卻不是我們天生就會做的,是需要我們專門花心思琢磨才會做的事情。因此,在二階的思考上,我們容易出錯。…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5,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2

我們在實際説話的時候,如果不是在冩哲學,什麼時候用”知道”什麼時候用”理解”,多半要分清楚,否則語文老師就要説你不懂漢語了,但是在做哲學時,我們就傾向於用一個詞把所有這些詞都概括在內,甚至認爲這個哲學上的”知”是所有這些概念的共同點的抽象。維特根斯坦把這樣加工過的概念稱作超級概念。



幾千年來,人們要進行哲學思考,就要建構超級概念,用超級概念來從事哲學,無論是好是壞,這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建構哲學理論的一種手段,也是建構哲學理論的一種標誌。維特根斯坦拒絶用建構理論的方式來從事哲學,這種拒絶突出體現在他不用元語言來做哲學,不用超級概念來進行哲學探索。他説,

用一階的方式來做二階的事情,就是用談論事情的方式來做哲學,這是否可能呢?…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October 29,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