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拏雲:宋元泉州「文化特區」名士「頂級流量」 (5)

蔡襄與泉州淵源頗深,其母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後龍鄉)圭峰村人,他小時候曾在母親娘家附近的伏虎巖(俗稱虎巖寺)讀書。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曾兩度出知泉州。任上,蔡襄勸學興善,傳貼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其間,他還曾遊覽南安豐州九日山,並於奉先院東壁題詩,迄今九日山西峰東麓亦有摩崖石刻見證他的到訪。

慶歷四年(1044年),蔡襄出知福州。同年,蔡襄應朋友之邀遊賞南安豐州九日山,並於九日山建造寺(即延福寺)奉先院東壁留下題詩。據蔡襄親撰的《莆陽居士蔡公文集》載,蔡襄所題之詩名為《題建造寺奉先院》,全文為:「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雜幽香。登臨誰會遲留意?門外塵埃去路長。」正因有蔡襄的這首題詩,故奉先院又被宋林少卿稱為「墨妙堂」。另外,九日山西峰東麓有摩崖石刻記稱:「慶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沈衡、蔡襄、莊復、□□□、邑宰夏化育、林□同遊延福寺隱君亭。」

從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在萬安渡上籌建洛陽橋。慶歷初,郡人李寵曾「甃石作浮橋」。皇祐五年(1053年),僧宗已和郡人王實、盧錫又「倡為石橋」。然而,這里水流湍急,這兩次造橋嘗試均未獲成功。蔡襄再知泉州後,積極著手續建洛陽橋。為了籌措資金,他與母親盧氏帶頭捐資建橋,如此一來,社會各界紛紛響應支持,造橋資金很快落實到位。經過艱苦的努力,洛陽橋終於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歷時6年8個月。該橋「累趾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猶如長虹橫臥於江,十分雄偉壯觀。蔡襄為大橋落成設宴慶功,並親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於橋頭,把參加建橋者的姓名刻於碑上,卻把自己的作用輕描淡寫地以「合樂」二字,一筆帶過。《萬安橋記》現存碑刻有二,一為北宋原刻,原露天立於洛陽橋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蔡襄祠內。此碑不僅書法雄渾樸茂、端莊沈穩,而且文字精練,鐫刻精致,被今人譽為文、書、鐫「三絕」;另一為1963年摹擬原作重刻的。

洛陽橋建成後,變天塹為通途,大大方便了行人的交通往來,有力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度實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不僅如此,蔡襄留在泉州的各種遺跡,特別是他那大氣磅礴的《萬安橋記》碑刻,都成為歷代吸引名人名宦前來參觀、瞻仰的城市「法寶」。譬如,狀元名臣王十朋在參觀了泉州蔡襄遺跡後唏噓不已,並作記曰:「……迨入泉境,訪公(指蔡襄)遺跡,則首見所謂萬安橋者,與大書深刻之記爭雄,惜其有濟川之才而不至於大用。登愛松堂、九日山,則又見公之詩與其真跡猶在,凜然有生意,如見其正顏色坐黃堂時也。蓋公至和、嘉祐間嘗兩守是郡,至今泉人稱太守之賢者,必以公為首雲。」

朱熹:鐘愛泉州的儒學宗師

籍貫:江西婺源(生於三明尤溪) 流量指數:★★★★★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九日山「與木石居」題刻疑為朱熹所作

如果說馬可·波羅是將泉州介紹給世界的歐洲「頂流」旅行家,那麼朱熹則是南宋時期國內最鐘愛泉州的超人氣學術大神、教育聖師。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但他卻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所以對閩地抱有鄉梓情懷。著名國學家錢穆說:「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自有朱子,而後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直迄於今。」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學常被概括為「孔朱學」。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