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 En mémoire's Blog (190)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博愛

前些年過世的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曾經出版過一本題名為《博愛政治學》的書,這個書名很難貼切地翻譯成中文,只好多費點篇幅解釋一下。

德里達要處理的,是法國大革命最響亮的三個訴求中的一項。我們一般在歷史書中將之翻譯為"自由、平等、博愛"。"博愛"一詞對應的法文原義是兄弟手足情感的意思,換句話說,大革命熱情地追求讓所有人都能去除人際藩籬,所有人像兄弟一般,不只和平相處,而且真誠相愛。

作為一個理想,這有什麽不好?好極了,如果一個社會,大家都能如同家人般相親相愛,那不就是人間天堂了嗎?…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6, 2019 at 8:38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巧合

在複雜、多因素交互影響的世界里,必然有許多"純屬巧合"的事。不過正如韋伯(Max Weber)申說的,人活在"意義之網"中,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我們有一種本能,不只要問"什麽",還要接著問"為什麽"。

在"意義之網"中,巧合是最沒有分量的。巧合意味著:發生就是發生了,沒什麽特別的因果關聯,就是這樣,沒有什麽特別的"為什麽"。巧合違反了我們追問意義、探求理由的內在沖動,難怪那麽多人不相信巧合,要在巧合現象上附會增添種種說明。

從承認巧合存在的前提出發,從專門確認巧合的特別學科——統計的角度看去,世界無非都是巧合,或者是偏差統計所能解釋的,沒有什麽怪力亂神,沒有什麽秘密魔咒。…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1, 2019 at 11:37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歧視

前一陣子我參加了一場座談,在臺北市很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山堂光復廳舉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就是在那個地方正式遞交降書,將臺灣交還給中國。我參加的座談,主題是談西門町,我所認識的舊日西門町。

我回憶少時經驗,先講了在中華路訂做學生制服,再講了逛唱片行、買唱片,然後當然要講看電影做電影夢的往事。最後,我講了現在都還在的老店"鴨肉扁"和賣臺式日本料理的"美觀園"。

沒有想到我講之後,同臺一起座談的一位文化界的朋友脫口說出:"那些都是小時候我媽媽告誡我不能去吃的店!"聽到他那樣直率的反應,我錯愕了一下,接著感到一股深切的悲哀。…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pril 13, 2019 at 4:43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容忍

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最有名的領袖胡適,鼓吹自由幾十年,後來卻提出了一個口號,說"容忍比自由重要"。此話一出,各方反應熱烈,有人感慨胡適畢竟老了,從堅持自由的陣線撤退了,也有人憤恨不平,覺得胡適換了立場,改從擁有權力的人的角度出發,不再是爭取自由的人的代表,他現在在意的,是勸有權力的人容忍差異,這樣別人才能有自由。

這麽些年具體的民主自由歷程下來,我們有理由對於"容忍比自由重要"這句話,給予更多的肯定與尊重。社會與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自由要真能落地生根,的確要靠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不只是政治人物、不只是握有權力的人,都養成容忍的習慣,容忍差異、容忍批評、容忍多元和多樣。沒有容忍,確實就不會有自由。…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pril 12, 2019 at 9:40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慈悲

如果沒有狗,人類的歷史會很不一樣。

如果沒有狗,說不定到今天,英國還是個天主教國家呢。當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婚姻出了問題,他想和妻子離婚,特別派了渥爾西主教去梵蒂岡向教宗求情。教宗其實並不是那麽死板不通人情的,尤其當他面對的是一位重要、有權力、有實力的大國王,尤其當反對教廷的新教運動到處蔓延讓他頭痛不已,他可不願意為了一樁家庭紛爭影響到教廷與英國的關係。教宗與渥爾西主教談得差不多,雖然沒有明言,但雙方心中自有默契,教宗會想出辦法來宣告亨利八世原來的婚姻不成立,那也就沒有離婚需要了。可是就在渥爾西主教要離去,傾身跪下向教宗致意時,渥爾西帶去的一只小狗,突然沖向前,就對教宗的腳,不猶豫、不留情地,狠狠咬了一口。…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rch 18, 2019 at 5:38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差異

我所理解的"二二八事件",其起源遠早於造成大批臺灣精英殞滅的"淸鄉",早於從大陸來的國民黨軍隊上岸進行的屠殺,早於1947年2月27日發生的緝煙行動及第二天後續的群眾蜂起,甚至早於長官公署來到臺灣,我認為要理解"二二八",如果真的要理解,不是只要拿來當話題指責這些人那些人的話,那麽就不能不從終戰時刻臺灣人和大陸人不同的感受期待講起。

這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體會的亊。臺灣人和大陸人隔絕五十年,他們對很多事情的基本看法都不一樣,甚至包括對"隔絕五十年"這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rch 14, 2019 at 11:56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犬儒主義(下)

在吉本的書中,被視為是羅馬盛期包容、融合、智慧代表的,首推兩位皇帝,一位是安東尼·庇烏斯,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哲人皇帝馬古斯·奧勒留。奧勒留,就算沒有讀過他的《沈思錄》,也沒有接觸過羅馬史課本的人,現在也可以透過電影《神鬼戰士》來認識他了。是的,他就是《神鬼戰士》里白髮蒼蒼、總是憂心忡忡,最後不幸死在親生兒子之手的老皇帝。

如果說這兩位皇帝具體而微地象征了羅馬賴以興起的融合、包容、仁慈精神的話,那麽我們也就不難從與他們的形象、作風相反的角色里,去捕捉掌握羅馬帝國走下坡的狀況了。

和這兩位皇帝相反的有什麽?有在龐大的競技場里流血奮戰的"神鬼戰士"們。感謝好萊塢的制片、編劇,電影里清楚地告訴我們幾件非常重要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rch 12, 2019 at 7:25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犬儒主義 (上)

1776年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而且不只是因為美國獨立。同樣這年出版了兩本影響深遠的書,一本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另外一本則是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三件發生在同一年間的事情,彼此之間本來實在看不出有什麽關聯。美國的革命英雄、開國元勛們,當然不會知道亞當?斯密和吉本各自窩在書房里寫什麽東西。那兩個英國人在選擇題材、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顯然也都無暇顧及大西洋彼岸發生的事。

以吉本為例吧。他會想到寫這樣一本書,起因早在十幾年前,他的自傳里有這麽一段有名的描述: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在古羅馬國會的廢墟間漫遊,旁邊朱彼特神殿里有光腳的修士在誦經,第一次有了要把這個城市衰敗經過寫下來的念頭。"…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rch 2, 2019 at 6:24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多元

來講講一個地方的故事吧。這個地方最早從17世紀開發。第一批來的殖民者是荷蘭人。荷蘭人給這裏帶來了最早的商業資本制度,奠下了發展的重要基礎。不過荷蘭人沒有能夠待太久,他們後來就被趕走了。有一段時間,戰爭爆發了,這個地方被敵人長期占領,與國內的其他區域隔絕開來。後來雖然敵人放棄了這塊領土,不過特殊的歷史經驗,使得這個地方的人民,一直都以難治理著稱。他們對政府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他們對神的信仰一點都不堅實,找到機會就設法逃避種種規則的範限,一代又一代治理這個地方的政府,都在頭痛萬分的情況下留了失敗的紀錄。不過神奇的是,那麽難管的人民、那麽無效能的政府,卻在歷史上創造了相當驚人的財富。

故事聽起來很熟悉吧。要猜猜看講的是什麽地方嗎?不,我講的不是臺灣島,而是全世界最繁華、全世界最迷人、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城市——紐約。…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20, 2019 at 10:25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陌生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瑞鐵寫了一本《大腦使用手冊》,書中說:"面對像大腦這般複雜的系統,真的一切取決我們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麽搞懂自己的大腦顯得那麽重要。我們有自由意誌,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會影響後來發生的每件事。大腦以幾乎無法預測的方式發展。基因盡管重要,卻不是決定性的。我們施予大腦什麽樣的運動、怎麽睡、吃什麽,選擇怎樣的朋友與活動,可能具有和基因一樣大的力量改變我們生命軌跡。"

原來我們還得像接觸精密高科技電子產品一樣,仔細學習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腦。

類似像這樣的訊息、類似瑞鐵寫的這種書在美國熱門流行得很。因為阿茲海默嚴重威脅著美國人的生活。…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14, 2019 at 3:1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故事

半個多世紀前,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寫過一篇題名為《說故事的人》的文章,開頭就感嘆:"說故事的人離我們愈來愈遠了……說故事的藝術就要終結了。我們愈來愈難遇到可以好好說個故事的人。愈來愈常碰到:有人表示想聽故事卻只能換得滿場尷尬的局面。"

本雅明的感嘆,半個多世紀後在臺灣有許多回響。很多人抱怨電視連續劇不好看,小說不好看,抱怨這些做連續劇、寫小說的人,"都不會講故事了!"也抱怨:"現在都沒有人會講故事了!"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的確,故事正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確,愈來愈難被好的故事感動、影響了。不過,故事與講故事的人,難道真的都不見了嗎?…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11, 2019 at 10:20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社會價值

人類胎兒在母體子宮中成形,最前面八周是沒有任何性別的。或者該說,還沒有經過性別劃分。

第八周是個關鍵。因為分裂增殖制造的第一個與生殖相關的細胞,將在這個時期決定胎兒的性別。那顆新生"性細胞"如果留在身體原處,那就進一步成為卵巢,如果下降其位置,那麽就發展成睪丸,於是胎兒才有了或女或男的性別。這項變化,是個觀察到的簡單事實。然而任何和性別相關的生理事實,在這個時代,都難免被附加許多社會與文化上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8, 2019 at 4:1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大學精神

大學裏有"講座"、有"講座教授",學生"攻讀"某種科目,然後取得"學位",畢業時要穿上特別的袍服參加畢業典禮……這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儀式與說法,追溯其本源,都來自中古時期的伊斯蘭傳統,西方10世紀之後,這些伊斯蘭儀式慢慢傳進歐洲,接著在歐洲生根,深深影響了歐洲後來的發展。伊斯蘭傳統給予歐洲文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大學"這個基本觀念及其因應機構。臺灣大學老校長傅斯年曾勉勵臺大人要"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那麽大的口氣、措辭,來自英文University中蘊含Universe"宇宙"的字義,不過若是溯源回到中古後期,當歐洲首先引進大學機構時,沖擊他們的倒不是"宇宙",而是University的另一種形式——Universal的字義。…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9, 2019 at 3:49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風格

在一個看似大者恒大的世界裏,如果現實上你就是個“小者”,該怎麽辦?

我講的不是國際局勢,不是高科技產業,而是美國的職業棒球。

讓我們先看看美國職棒“大者恒大”背後的道理:

原理一,美國職棒聯盟堅持近乎絕對的自由競爭立場,不對各隊設限,沒有薪資上限,也沒有復雜的選秀次序安排。換句話說,各隊愛怎麽花錢、花多少錢去找怎樣的球員,悉聽尊便。…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0, 2019 at 1:57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認同

1913年夏天,猶太人羅森茨威格經過相當時間的考慮,決定放棄自己的猶太信仰、猶太身份,改信基督教,他的理智與理性說服他,《聖經?新約》是對的,耶穌基督代表了唯一的、絕對的道路。

羅森茨威格的理智、理性,其實是19世紀最流行的黑格爾哲學中所展現的理智與理性。整個德國,甚至整個歐洲,籠罩在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下,青年們都相信,人類的歷史是有方向、有目的的,表面上看起來的曲折、倒退,其實只是"辯證法的欺瞞",歷史依照辯證法"正反合"步驟推展,而主宰、控制辯證法的,是觀念、是理性、是觀念理性的自我實現。…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7, 2019 at 6:25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仇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

20世紀歷史中的這樁重大事件,我們通常都用同樣的語言來說明、來形容。如此說明與形容,當然不能說不對,但其中藏了一個要緊的盲點。

我們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是戰爭中的行為,是戰爭殘暴行為中的一部分。六百萬猶太人,理應被算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巨大破壞中的一個重大項目。

這樣的看法,往往讓人忘了退一步問: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真是戰爭中的行為嗎?抑或是和戰爭同時發生、同時進行的另一樁事情?…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3, 2019 at 8:36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身份

捷克小說家韋爾(Jiri Weil)寫過一本描述德國納粹占領捷克時期的作品,小說一開頭講述一個納粹親衛隊的隊員,得到指令,要將布拉格音樂學院屋頂上一整排的音樂家塑像,“清除有害因素”,意思是打掉裏面有猶太血統的人的雕像。親衛隊員不好意思地去請教學院教授,屋頂上一排雕像中,哪個是有猶太血統的?教授很明確地回答:“門德爾松。”那門德爾松的雕像當然不能再留在屋頂上了。可是爬到屋頂上一看,問題又來了,雕像上面沒寫名字,怎麽曉得哪個是門德爾松?

親衛隊員不好意思再去問人家了,他運用納粹知識中教導來辨認猶太人的重要方法,反復端詳雕像的鼻子,找出其中一座鼻子最大的,“就是他了!”掄起鐵錘將雕像打個稀巴爛。完成任務後,回頭卻看見底下聚集了好多人,音樂學院的院長正趕過來,聚集的學生們一看見院長就急忙地說:“就是他!就是這個人毀壞了瓦格納的雕像!”…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7, 2019 at 12:57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記憶

“溫斯頓無法明確地記得:自己的國家有什麽時候不在打仗。不過他小時候應該曾經有過一段和平期吧!在他最早的記憶裏,留下了一個印象:一次突如其來的空襲,周遭的人都覺得很驚訝。顯然那是戰爭的開場。從那時起,戰爭真的就從來不曾中斷過,盡管嚴格說來,那不是同一場戰爭。小時候,連倫敦都有過一場混亂的街道巷戰,讓他記憶深刻。然而想要把戰爭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什麽時間跟什麽國家打仗,卻完全不可能。沒有文字記錄、沒有口語記錄,提及除了當前狀態外,從前的事。在1984年這個當下,大洋國跟歐亞國打仗,跟東亞國聯盟。……溫斯頓清楚記得:才四年前,大洋國是跟東亞國打仗、跟歐亞國聯盟。然而這只是他腦中剛巧沒有完全被控制的一小塊片段記憶。官方說法裏從來不存在任何改變。大洋國正在跟歐亞國打仗,所以大洋國就總是跟歐亞國打仗。當前的敵人總是代表絕對的邪惡,因而無論過去或未來,跟那個國家和解是絕對不可能的。”…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3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歷史

哥倫布為什麽偉大?

“正統”的解答,我們會從歷史課本裏得到的解答,應該是:他不受自己那個時代的迷信所拘執,堅持認定地球是圓的,所以就能找到一條向西走卻到達東方的航路,而且他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終於發現了美洲大陸。

不過如果稍後深入查考出土的原始史料,簡單的“正統”解釋,會需要蠻多附註說明的。例如:哥倫布閱讀《馬可波羅遊記》,完全相信遊記裏所描述、形容的那個華麗、豐饒的東土,深深迷戀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與日本,所以才立誌要找到一條比較方便能夠去到遠東的航路。…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4, 2018 at 5:55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懷舊

臺灣的家長,大概不外兩種。一種希望給小孩“對的童年”,另一種希望給小孩“快樂的童年”。“對的童年”,就是把握時機拼命學習,以求盡早領先別人。這種小孩的生活被排得滿滿的,要上學要寫功課,還要補英文補碼學補作文補舞蹈……的確,這樣的童年,大概快樂不到哪裏去。

主張應該給小孩“快樂童年”的家長,多少有點看不慣、甚至看不起“對的童年”那一派。他們強調“童年只有一次”,不想給孩子任何壓力,要送他們去森林小學,只能接受“啟發教育”,而且要對小孩輕聲細語,不能有一點強迫或壓抑。

“幹嗎不讓孩子快樂?”這派家長習慣理直氣壯地問。是啊,這樣教小孩,小孩是會快樂得多。然而人類至今還沒有辦法設計出完美的,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教育方法,度過“快樂童年”長大的人,難免也要承受“快樂童年”帶來的後遺癥。…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2, 2018 at 9:1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