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社會價值

人類胎兒在母體子宮中成形,最前面八周是沒有任何性別的。或者該說,還沒有經過性別劃分。

第八周是個關鍵。因為分裂增殖制造的第一個與生殖相關的細胞,將在這個時期決定胎兒的性別。那顆新生"性細胞"如果留在身體原處,那就進一步成為卵巢,如果下降其位置,那麽就發展成睪丸,於是胎兒才有了或女或男的性別。這項變化,是個觀察到的簡單事實。然而任何和性別相關的生理事實,在這個時代,都難免被附加許多社會與文化上的意義。

例如說,這項事實讓女性主義者可以振振有詞地推翻過去文化觀念裏的價值、權力偏見。幾乎所有的文化,都以上為尊、以下為賤;而且幾乎所有的文化,都將男人的地位擺得比女性高。這兩組偏見撞在一起,就出現了普遍"男上女下"的位階安排。男人比女人高,占據比女人重要的權力位置,似乎理所當然,甚至還是來自神話上帝超越智慧的安排。

不過真正自然的過程中,卻是一顆性細胞的上升或下降,決定了男女。而且是:下降才成為男人,留在原處或微微上升就成了女性。怎麽會是女性比較低下昵?大自然明明設計男人是沈淪、下降的女性,不是嗎?科學上觀察到的胎兒變化是,性細胞不動產生女性,性細胞下降產生男性,於是似乎又改變、顛覆,甚至推翻了影響西方性別文化最深遠的故事——《聖經?創世記》中上帝抽取亞當肋骨做出夏娃的故事。《創世記》說的:男人是原先的,女人則是從男人身上衍生出來的。女人是部分,男人是全部。然而大自然生理真實過程卻比較接近:所有胎兒生來都是女性,至少在第八周剛出現性細胞的關鍵時刻,每一個胎兒都先以女性的形式擁有性細胞,然後才有遺傳基因的力量,將一部分胎兒體內的性細胞向下推,於是才有了男人。

事實和《創世記》"編造"的相反——先有女人,然後一部分女人才變成男人。誰還能再主張女人是衍生的,男人才是原生的呢?

還不只這樣,一部分醫學人員認為:因為形成男性,必須經歷性細胞下降的過程,也就意味著,出現男性比出現女性,多了一道手續。胎兒要變成女人,什麽事都不必多做,只需任隨性細胞在原來的地方,安安靜靜順利發展就可以了。反過來看,要變成男人,性細胞必須開始其旅程,經過初生不穩定的身體,找到它該去的正確所在。多一道過程,就意味著多了可能出差錯的機會。

演化生物學家計算:約莫每一百萬次細胞分裂,會出現一次突變。這純粹是幾率,純粹來自大自然不完美的復制、運作規律。從統計的邏輯上看,我們也可以斷言,那麽性細胞要下降到正確位置的生理變化,會有一定的"出錯率",而且其"出錯率",必然比變量沒那麽多的女性發展高得多。換句話說,這種生殖流程,註定會產生比較多"不完全"、"不完整"的男性。的確,大家都知道男生睪丸長錯位置造成疝氣毛病的案例,絕對比女性卵巢沒長在對的位置的案例,多上幾千幾萬倍。

不過另外一種推論,帶著比疝氣高多了的爭議性。有人從性細胞的下降出錯幾率申論——就是因為這比較復雜的過程,使得男性的性發展有相當高比率會出錯,不是性器官外觀的錯誤,而是性功能與性傾向上的錯誤。

他們心中最清楚的例證是:男同性戀現象。他們的論證是:為什麽男同性戀現象遠比女同性戀來得多、來得普遍?同性戀可能完全是外在社會環境造成,沒有生理因素嗎?可是如果同性戀有生理基礎,那怎麽解釋一代代同性戀者沒有消失滅種呢?同性戀者的性傾向使得他們很難繁衍子孫,那麽他們的生理結構無法復制,在缺乏遺傳優勢的情況下,同性戀基因應該會快速滅絕才對啊?為什麽會有新的同性戀者不斷誕生呢?

答案應該是:同性戀的生理性,不是來自遺傳基因,而是來自胎兒性別化過程的不完整。性細胞下降過程牽涉非常復雜的生物化學互動,任何環節出了一點差錯,我們就得到一個"不一樣的男人"。所以只要性細胞下降這個過程存在,男同性戀者就會繼續存在。他們的傾向不是也不需要靠他們自己去生養小孩來延續,大自然的設計本來就會源源提供這種"不一樣的男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麽同性戀,至少男同性戀者哪有什麽"不自然"的地方呢?他們和所有人同樣都是自然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結果,他們的命運操控在自然過程中,何怪之有?何異之有?

不過換個角度看,那是不是也證實了男同性戀者不只是"不一樣",而且是大自然中"出差錯"的產物了呢?所以我們就可以也就應該用看待先天殘缺疾病的態度來看待他們嗎?等等,我們走太快太遠了。我們已經走到社會價值、社會態度的範圍了。不管什麽樣態度,其實都已經不是原本科學觀察可以、應該支撐支持的。科學上,真正有把握的,只是性細胞升降這個簡單生理現象而已。

這個現象,不能直接告訴我們是不是女性比較"高"?女性比較"正港"?這個現象,也不足以告訴我們,男同性戀者是不是真的來自於性細胞下降過程的變化?當然更不能下結論回答:男同性戀者的產生在生理演化上是或不是"異常"狀況?這些都超過了科學的範圍。但我們卻無法完全阻止人家用科學的有限發現,做各式各樣的社會價值與態度推論,畢竟我們絕大多數時間不是活在科學事實中,而是活在社會價值與態度交織成的"意義之網"裏。

我們能做的,我們該做的,是常常將這包圍我們的"意義之網"拿來檢驗、反思、細察網結與網結之間除了網眼之外,是不是還有更大的破洞,或不堪的腐朽。別真的變成"意義之網"的順從囚犯了。

Views: 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