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776年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而且不只是因為美國獨立。同樣這年出版了兩本影響深遠的書,一本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另外一本則是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三件發生在同一年間的事情,彼此之間本來實在看不出有什麽關聯。美國的革命英雄、開國元勛們,當然不會知道亞當?斯密和吉本各自窩在書房里寫什麽東西。那兩個英國人在選擇題材、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顯然也都無暇顧及大西洋彼岸發生的事。
以吉本為例吧。他會想到寫這樣一本書,起因早在十幾年前,他的自傳里有這麽一段有名的描述: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在古羅馬國會的廢墟間漫遊,旁邊朱彼特神殿里有光腳的修士在誦經,第一次有了要把這個城市衰敗經過寫下來的念頭。"
念頭開啟後,花了十幾年的苦工夫才終於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第一部,在1776年付梓問世。《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真正脫稿,則是1788年的事了。
原本獨立發展的三件事,後來卻發生了巧妙的交集。1776年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後來發展的路線,竟然最接近亞當?斯密想象中的那種自由放任式的資本主義體系。美利堅合眾國證明了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理論不是空想不是幻夢,而是人類新世紀的新組織方式。
至於美國和《羅馬帝國衰亡史》間的關係呢?那就更有趣了。1776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一共包括了十四章,而真正的"衰亡",在吉本的架構里,應該是從第四章開始的。那麽前三章在寫什麽呢?當然就是寫羅馬盛世的景況,並且分析羅馬之所以能在公元第一、第二世紀創造出那樣一個龐大帝國的原因了。
在第二章一開頭,吉本就點出了宗教上的開放為羅馬快速擴張的重要原因。羅馬皇帝和元老院在這個時期基本上對各地的不同信仰不同儀式,都不加幹預。吉本的名句形容:"在羅馬帝國里流行的各種崇拜,對信仰它們的人民來說,都同樣真實,對哲學家而言,都同樣虛假,對地方行政官員而言,都同樣有用。因而寬容的態度不只塑造了相互退讓,甚至還產生了宗教上的和諧。"
在吉本的眼中,羅馬帝國盛與衰的關鍵,就在如何看待不同地區的不同風俗。在公元180年之前,羅馬人在各種宗教儀式里尋找到相似的部分,看重這些相似,在相似上建立起一套想象的統合宗教。然而在公元180年以後,羅馬人開始改而對別人相異的東西愈來愈在意、愈來愈看不順眼,進而也就愈來愈要求大家都要信同樣的神、做同樣的禮拜,在這種心態中種下了衰敗乃至毀滅的種子。
由如此前提,我們不難推測出吉本對基督教的評價,《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部最受爭議的,正是最後的十三、十四兩章。在這兩章中,吉本評述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開展,以及羅馬帝國官方對待基督徒的態度。吉本認為,基督教是羅馬帝國里第一個堅持絕不妥協、堅持握有絕對且唯一真理的宗教,基督教會與基督教徒絕對不承認別人的神、別人的教堂,這種高姿態一方面給他們的信徒註入了強烈的鬥誌,隨時準備跟人家拼個你死我活,另一方面自然也就讓帝國政府感到備受威脅。帝國政府覺得必須鎮壓基督教,一來更激起了基督徒的烈士悲劇情懷,二來也違背了羅馬盛世期的寬容政策,結果是弄得整個帝國里人心惶惶,到處都是對立恐懼的氣氛。
吉本分析羅馬能夠創造盛世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早期羅馬人沒有"純正血統"的潔癖。以前後創造出高度文明成就的希臘和羅馬作比較,希臘雅典就很強調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分隔界限。所以雅典極盛時期,人口竟然不增反減。整個公元前6世紀,雅典人口從三萬逐漸下降到兩萬一千人左右,這種趨勢註定了雅典的霸業不可能維持。
羅馬就不同。羅馬共和創建後第一次人口調查,人口數約有八萬三千人,到了一個世紀後,光是可以執幹戈以衛社稷的士兵,就到達四十六萬三千人之譜。從外面進到羅馬的人,不但可以自由地和原有的羅馬市民通婚,而且也很容易可以取得巿民權,這是擴大人口的第一個基本原因。羅馬開始對外經略,征服到哪里,羅馬人就隨而移居到哪里,這又是擴大人口的第二個基本原因。在這種情形下,羅馬軍隊永遠不必擔心兵源不夠。
極盛時期的羅馬雖然擁有龐大的打擊力量,可是卻極少真正動用武力。大規模的開疆拓土階段,到奧古斯都大帝就結束了。之後的一百多年間,軍隊的用處是讓各地不得不接受羅馬律法統治的威嚇手段。在皇帝不求戰功的情況下,邊境的將領也不願隨意去打仗。打仗打輸了會受到嚴厲懲罰,就算打贏了也可能因為功高震主威脅到皇帝的聲望,到頭來還是沒什麽好結果。
這麽龐大的帝國,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極盛時期能夠保持高度整合,除了軍隊的力量,吉本提醒我們,還依靠了以共同語言為主的文化影響。羅馬人非常清楚語言的重要性,他們用武力征服一地之後,最在意的就是要看到拉丁文進入被征服者的社會,成為日常生活里的一環。拉丁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隨著羅馬帝國的開展,而在東起幼發拉底河、西到大西洋、南到北非撒哈拉沙漠、北到萊茵河畔及多瑙河畔的這塊廣大區域里,鋪下了一塊共同的心理巖層。這共同心理巖層的作用,一直到羅馬帝國衰亡後,依然支撐著基督教會的普世理想。吉本是這樣看待羅馬的興盛的。雖然他的巨著核心主題是羅馬的衰與亡,不過從他解釋羅馬之所以興之所以盛的理想,我們也就不難反向推論出他全書的真實用意與基本論調了。有意思的是,二百年後,我們追索與《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部同時誕生的新國家——美國的發展歷程,竟然剛好若合符節地印證了吉本的觀點。
美國在二百年間能夠變成強權力量,依靠的也是包容、融合和強勢的語言文化。吉本和亞當·斯密一樣,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替美國畫下了一張藍圖,反過來說,美國也用集體的歷史軌跡,替吉本對古遠羅馬經驗的洞見,做了紮實不容懷疑的對照證明。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