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大學裏有"講座"、有"講座教授",學生"攻讀"某種科目,然後取得"學位",畢業時要穿上特別的袍服參加畢業典禮……這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儀式與說法,追溯其本源,都來自中古時期的伊斯蘭傳統,西方10世紀之後,這些伊斯蘭儀式慢慢傳進歐洲,接著在歐洲生根,深深影響了歐洲後來的發展。伊斯蘭傳統給予歐洲文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大學"這個基本觀念及其因應機構。臺灣大學老校長傅斯年曾勉勵臺大人要"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那麽大的口氣、措辭,來自英文University中蘊含Universe"宇宙"的字義,不過若是溯源回到中古後期,當歐洲首先引進大學機構時,沖擊他們的倒不是"宇宙",而是University的另一種形式——Universal的字義。
Universal指的是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是的,伊斯蘭傳統中建立的大學要囊括所有的知識學問,並且要從萬有萬象的搜羅整理中,找出最根本最普遍的真理。他們明確主張,顛撲不破的真理存在且只存在於萬有萬象中,唯有通過最廣泛的調査、追索,人才能接近上帝,接近真理的領域。
這樣的想法,和中古歐洲的一般態度,相去何其遙遠!中古歐洲教會獨占了對於上帝意誌的解釋權,教會不鼓勵人思想,也不鼓勵人調査理解,教會以最高權威姿態提供所有的標準答案,大家只要相信就好。平常個人能掌握、應該掌握的,不是任何形式的知識,而是固定的技術技能,看你屬於哪種行業哪個行會,你就學習、精熟那種技術,除此之外其他的,都跟你無關。
歷史變化的一大關鍵,就在歐洲出現了"大學","大學"其觀念其活動,改變了中古封閉狀況,也改變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原來的關系。歐洲擺脫"黑暗",逐步進入文藝復興、啟蒙時代,再來快速壯大進步,幾乎都和大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大學包納了可供不斷擴大的一分野心。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擴張到哪裏,大學裏教授的知識就廣博到什麽程度。
進而接觸到眾多知識的經驗,讓大學裏的學生不可能再輕易接受簡單、狹隘的答案,他們不只學習已知,更由已知中開發對未知的好奇。
大學提供了滿足好奇心的一套方法,大學教的,除了當前已經掌握的知識之外,還有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方法。每一門學科同時都教授那門學科賴以成立壯大的歷史。如此一來,領受這套知識的年輕人,同時學會了如何尋找和處理新鮮、陌生材料的基本步驟。
更重要的,大學是一個真正的大熔爐,人類經驗與人類知識的大熔爐。大學之所以能發揮這麽大的文明作用,因為其"大",不是物理規模上的"大",而是心理精神尺度的"大"。
雖然實際上一定做不到"無所不包",不過在理想價值層面追求"無所不包",就使得大學具備一般社會機制裏不會有的髙度包容。還有,各種相異的知識、本事、技術,很自然地齊聚在大學裏,透過大學而有了彼此互動影響的機會。
幾百年間,大學成為歐洲進步的中心,歐洲崛起淩駕全世界,其中一個關鍵,就在大學所提供的異質刺激。歐洲大學將其全面性、普遍性不斷擴張,擴張到遠超過原本伊斯蘭源頭規劃、安排的範圍。包括伊斯蘭地區在內,歐洲以外的其他文明、其他社會,都沒有像大學這樣的"開放"環境,並不是說大學對外開放,大學有著自己高高隔離的圍墻,但是在圍墻內,什麽樣想法、什麽樣專長的人都有,而且他們被鼓勵在圍墻內彼此認識、共同生活、參與辯論,一起追求超越某種學科門類之外的普遍真理。
其他的文明、其他的社會,都習慣讓類似、同樣的人在一起。有各式各樣的學校,但每個學校教一種知識、一種技能,只聚集同一種學習目標的學生。有各式各樣的社群團體,可是參與其中的人,必須都有明顯的共同身份,在這個身份基礎上分享活動。換句話說,它們都沒有大學,沒有刻意聚攏不同的人的具體空間。
啟蒙時期,歐洲進一步出現了"公共領域"。從一個角度上看,"公共領域"是大學精神翻越圍墻,在圍墻外的延伸。"公共領域"指的正是不同專業、不同身份、不同偏好的人,可以在一起表達、交換、爭辯不同意見的地方。其"公共性"的核心就在多元異質上。如果都是同一種人在一起而構成的空間,不管人數如何眾多,那樣的空間就不會是"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的開展,直接牽涉民主政治。就是在"公共領域"裏,首先解放了政治的封閉私有性格,"公共領域"最早的吸引力之一,就在於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到這裏來談論政治。政治成了普遍性關懷、普遍性議題,也就具備了universal的條件。確認了政治的這種普遍性,民主才可能出現,因為民主就是在承認人人可以參與政治思考、討論、決議的前提下,逐漸設計出來的一套制度。
追溯這樣的變化淵源,是希望能夠厘清:在民主政治架構裏,大學曾經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大學精神持續應該發揮的作用。所謂"大學精神",最基本的,就是多元多樣的人們聚集互動的機會。我們在大學裏了解人的多元多樣性,接受多元多樣沖突矛盾分歧曖昧的洗禮,最容易體會民主協商機制的道理。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最不願看見、最害怕看見的,就是大學在臺灣逐漸失去了多元多樣性格。大學本身變得愈來愈同質化,那不只是大學的墮落,還必定引致大學創造力的下滑,更嚴重的是,一種關鍵的民主體驗與包容態度力量來源,勢必隨著大學的墮落而喪失,其後果絕對不容忽視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