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s Blog (165)

佩·愛吃榴槤的女人

袁美行一生也沒有什麼喜好, 她只喜歡吃榴槤。

這東西彷彿是她的生命全部。

她有一個相識近十年的男朋友曹永安, 那一份愛情早已漸變為感情。

在那十年的光陰裡, 曹永安有過不少女朋友, 但最後總是回到袁美行的身邊。而袁美行也懶理他的感情世界, 只要他不離開她便行。

況且在袁美行的眼中, 榴槤已是一切。

袁美行喜歡榴槤的程度就如一般小女孩喜歡貓貓狗狗一樣, 她會希望能長久的接觸它擁有它, 就算沒有榴槤吃的季節, 她也會買一些榴槤糖回來以安慰自己對榴槤的思念。她的家有很多榴槤物品, 如匙扣及掛牆飾物, 只要是關於榴槤的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7, 2016 at 9:52am — No Comments

榴槤飄飄

榴槤臭中混甜,被譽為“水果之王”,由於其氣味特異,捧場客愛其韻味獨特,厭惡者卻遠聞其味而避之。郁達夫在《南洋遊記》中寫道“榴槤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在印尼去蘇北先達有一項必須參與的節目,那就是吃先達的榴槤。每次望著有著鋒利大刺尖硬外殼的果實,讓人想起古人用的狼牙棒,再刨開外殼一股混甜的氣味飄之而來,當你把手中的果肉送入口中馬上有種綿粘滑潤的感覺,這時味蕾反映到大腦的中…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6, 2016 at 7:30pm — No Comments

謝梅虹·榴槤有長眼睛嗎?

民間有傳說,榴槤有長眼睛不會砸人,可是前天爪夷椰腳發生榴槤砸死一名嬰兒意外後,民眾開始好奇,到底榴槤是否像椰子一樣有長眼睛?



《大北馬》記者訪問幾名榴槤園主,他們紛紛澄清說,榴槤有長眼睛是安慰話,其實榴槤砸傷人意外很普遍,為了不嚇到工人和民眾,榴槤園主會告訴大家榴槤有長眼睛。



華都村栽種“黑刺”的著名榴槤園主廖石乾說,說榴槤有長眼睛其實是安慰收拾榴槤工人的說法,事實上,榴槤砸傷人偶爾會發生,只是擊中頭部的機會比較低。



他說,他在榴槤山走動40多年,本身雖沒有被榴槤砸過,但其工人被榴槤砸傷身體和手部不是新鮮事。…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5, 2016 at 5:03pm — No Comments

許傑《榴槤》

一因為是熱帶的關系,所以南洋的果子,有許多種,的確是我們在溫帶上生長的人,所沒有看見過的。南洋的果子的特色,第一是大,第二是一年到頭都有;至於第三呢,卻是醜。真的,南洋的果子的確是醜的,──或者說,大部分都是醜的。若桃子,若蘋果,若石榴,若葡萄,若柿子,那樣的...

 

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3, 2016 at 11:01am — No Comments

榴槤傳說

相傳古時一群男女漂洋過海下南洋,遇上了風浪,只有一對男女漂泊幾天到達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居民采來一種果實給他們吃,兩人很快恢復了體力,再也不願意回家,在此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後來人們給這個水果起名叫“榴蓮”,意思是讓人“流連忘返”。

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三下西洋,由於出海時間太長,許多船員都歸心似箭,有一天,鄭和在岸上發現一堆奇果,他拾得數個同大夥一起品嘗,豈料多數船員稱贊不已,竟把思家的念頭一時淡化了,有人問鄭和,“這種果叫什麼名字”,他隨口答到:“流連”。以後人們將它轉化為“榴蓮”。現廣東地區的人們也迷上了它,大到超市,小到水果攤點都擺滿榴蓮,真是無榴蓮不成果攤,銷量一路上升。…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4, 2016 at 5:46pm — No Comments

王晴佳·後現代主義與中國史學的前景

《東嶽論叢》2004年第1期

世紀之交的這幾年中,歷史工作者對中國史學究竟應該往何處發展的討論,又變得熱鬧起來。在上世紀結束以前,《歷史研究》雜誌曾邀請史學界的前輩學者,對中國史學的演變和前景,做了不少回顧和展望(註:譬如林甘泉發表了《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和《新的起點:世紀之交的中國歷史學》,分別載於《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和199 7年第4期。山東人民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叢書,其史學卷由羅誌田主編,分上下兩卷出版。類似的論著還有不少,此處不再羅列。)。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和香港的中文大學,又分別召開了兩次有關的會議,探討這一問題(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會議由楊念群發起組織,於2002年8月在北京召開。香港中文大學的會議由《歷史研究》編輯部、中山大學歷史系和香港中文大學合辦…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2,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江隱龍·此方榴槤最流連

漢族自古重口彩,愈是重要的良辰佳節愈要多講些吉利話,比如把年糕叫成“步步高”,把餃子喚做“萬萬順”,鮮美的燒魚不能吃完稱為“年年有余”。改革開放後“洋節日”盛行,因為“蘋果”與“平安”諧音,中國大陸開始流行起平安夜吃蘋果的習俗——如此說來,榴蓮被情人節遺忘,倒真是一件讓人驚訝的小事。漢字中,似乎再難找到比榴蓮更有詩意的水果名了——除了《西洲曲》中被徐徐道來的“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將這江南尋常之物賦予了濃濃的愛慕之情,還有什麽水果僅通過唇齒間的輕喚就能讓人感到別有風情呢?更讓人回味無窮的是“榴蓮”二字的由來,還真與其寄懷的“流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如果你一層一層一層一層地剝開榴蓮的心……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9, 2016 at 9:26am — No Comments

王潤華·探索“存在的遺忘”:浪子、橡膠樹、榴蓮、鐵船、魚尾獅

摘要:很多西方在殖民地的白人作家,卻發展出一種所謂殖民地文學,故意簡化或醜化殖民的他者及其社會。新華文文學一向拒絕海德格所說的“存在的遺忘”,不停探索南洋華人及其他族群與當地社會種種不同面向的書寫,努力顛覆當時英國殖民主義在當地的發展的殖民文學,東南亞華文作家重新建構本土文學傳統,重新想象,除了重置語言,創造一套適合本土生活的話語,也要重置文本,才能表達本土文化經驗,把西方與中國文學中沒有或不重視的邊緣性、交雜性的經驗與主題,跨越種族、文化甚至地域的東西寫進作品中。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2135287.htm…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6,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張耕華·後現代主義思潮與遏制歷史的濫用

後現代主義思潮與遏制歷史的濫用,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怎麽會寫在一個標題裏?或者有人會說,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它的史學理論,不就是把史學等同於文學嗎?史學如果等同於文學,那還有什麽真實性可言呢?大家都可以“戲說”歷史,這豈不是為濫用歷史大開方便之門嗎?所以,後現代主義思潮只會加劇歷史的濫用,難道說後現代主義的史學觀念有助於對歷史濫用的遏制嗎?然而,後者確實是筆者想要肯定、想要討論的問題。

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5, 2016 at 10:54am — No Comments

江建國·從歐文審判案說起

到今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在歐洲戰場上散去已經整整55年了。每年到了這一天,歐洲的政要和各社會團體都要鄭重地發表一番講話,紀念德國法西斯的受害者,表達維護和平的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二戰的回憶與思考已經成為歐洲社會政治道德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一項共同的精神義務,一種蔚成聲勢的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3, 2016 at 5:08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歷史學即史料學:關於後現代史學的反思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史學便是史料學”、“史學本是史料學”這些話,是傅斯年反復強調的名言,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紀科學主義史學和傳統乾嘉學術相互呼應的產物。

傅斯年的主張,是“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①,這種主張及王國維、胡適、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等史學大師的史學實踐,都被論者歸諸實證史學或“史料派”,而與“史論派”相對②。這種通過嚴格地對待史料使歷史研究成為科學的做法,排斥史觀,強調純粹的客觀與公正,對史料“存而不補”、“證而不疏”,無論其前提還是方法,都是與後現代史學的主張對立的,都是“現代性”的表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19, 2016 at 4:38pm — No Comments

“後現代狀態”與歷史學

作者:陳啟能(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內容提要】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一般可分為兩種,即階段說和反省說。兩者不能截然分開。階 段說強調:“後現代”是“現代”之後的一個新時代(後工業時代、信息社會等等),後 現代主義是適應新時代的新變化而應運而生的理論。反省說強調:後現代主義根本是為了批判當代西方的發達社會,特別是它的文化狀態,以及對自啟蒙運動以來形成的西方的認知範式和理論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眾多後現代主義學者中,法國學者利奧塔的“ 後現代狀態”論對歷史學的挑戰最為明顯,因為他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的“宏大敘述” 已失去可信性,出現了“後現代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歷史學的“元敘述”發生了危機,亦即有關完整的歷史概念的說明、完整的歷史知識都發生了危機。歷史研究出現了 “原子化”、“微觀化”等變化。“後現代狀態”論以及一般後現代主義的啟示之一是…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15, 2016 at 3:59pm — No Comments

羅志田·非碎無以立通:簡論以碎片為基礎的史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近年所謂史學碎片化的感嘆,多受外國影響[1],卻也有本土的淵源。賀昌群在1934年就感慨:清末民初《國粹學報》和《中國學報》上的文章,“大多仍能巍然保持著它的價值”,不過只是一種碎片化的價值,“在一門學問或一個問題中,只見零篇斷目,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閃爍”;表現出中國“整個學術的內容,步調太不整齊,缺少連鎖性,很難尋出一貫的文化線索來”。這些“論文中新舊方法與觀點的不同,顯出絕大的矛盾”。他承認矛盾是不可免的,卻仍想要“求得一個矛盾的統一”。[2]…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8, 2016 at 5:26pm — No Comments

西子河畔·史苑去留香: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的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並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31,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丁東·歷史記憶 (下)

在中國,不遲於商代就設立了史官。史官是有了文字記事之後,接替瞽史職務而出現的。史官終身任職,父子世襲。史字的本義由史官的職務面來。王國維在《釋史》一文中說:“史為掌書之官,自古為要職,殷商以前,其官尊卑雖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職事之名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中國古代史學雖然有官修、私修、奉詔私修幾種情況,主流一直是官修。歷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史書的編簒。編寫史書出於私人之手,統治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為此,梁武帝就焚毀了吳均的《齊春秋》。隋唐時期,承北齊之制,設立史館,擴大編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學的人為史官,而以宰相監修,直接控制史書修撰。官方直接控制了史書的編纂權,不僅保證了自身的特殊利益,同時可以總結過去各朝的興衰,作為鞏固政權的借鑒。[7]…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18, 2016 at 10:11am — No Comments

丁東·歷史記憶(上)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裏去?永遠是人類思考的中心問題。而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便是對歷史的記憶。因此,當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在中國彌漫的時候,討論歷史記憶本身的意義,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 記憶:人與動物的比較

記憶不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機制。許多高級動物都有記憶能力。我在電視節目裏看過一個實驗,在電視機屏幕上顯示5個一位數,然後隱去,受過訓練的大猩猩也能憑記憶指出這些數字從小到大的順序,正確率達到90%以上。而人如果不經過訓練,正確率還不如大猩猩。還看過一個實驗,老鼠經過幾次碰壁,就能記住復雜的迷宮。在自然界,有些候鳥冬天遷徙飛行上萬裏,來年春天竟能回到同一片森林的同一棵樹上。大象也能記住遙遠的水源。許多動物記憶的奇跡讓人類嘆為觀止。…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15, 2016 at 5:22pm — No Comments

《社會科學報》:歷史記憶中的真實

“述往事,思來者”。每個歷史的經歷者都有責任為後人存史。然而,每一個存史者或史學者在記錄、敘述或者研究歷史事件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都不可能處於歷史之外,以一個絕對客觀的態度進行記錄和敘述,而是以不同的存史角度或方式,如文體、表達形式、研究空間等,自覺不自覺地在敘述中打上時代或敘述者本人的烙印。因此,能否以及如何提供一個真實的歷史樣本,一直是存史者和研究者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回憶錄作為一種存史文體,最適宜保存歷史發生過程中的情態,它是歷史現場目擊證人的證詞。

回憶錄:當代人負有存史責任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王海光…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9, 2016 at 3:15pm — No Comments

王笛·不必擔憂“碎片化”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歷史學界關於“碎片化”的討論多了起來,不少學者開始擔心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沒有“歷史意義”的小問題上,註重細節,忽視整體。其實,這種憂慮在西方歷史學界出現更早。在西方,過去史學家在德國史學大師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響下,主張歷史的客觀性,認為歷史學家的基本職責是探索歷史的真相,因此他們熱衷於大歷史的研究。但西方歷史學界隨後出現了“語言學轉向”( Linguistic turn)和“敘述轉向”(narratlve tum),特別是1970年代海登•懷特(Hayden…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16 at 7:59pm — No Comments

楊念群·“整體”與“區域”關系之惑

“整體”與“區域”關系之惑——關於中國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思考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9, 2016 at 11:35am — No Comments

何平:歷史敘事功能的退化

——兼論歷史評價問題

摘要 “敘事本位”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然而近代以來的新史學,尤其是1949年以後的史學卻日趨與中國固有的歷史敘事傳統漸行漸遠,由此導致了史學的空框化。當代的史學危機實質上是敘事功能退化所引發的傳播性危機,而所謂歷史評價也往往表現為非敘事的當下意識形態評判或價值評判,故真正的歷史評價也有賴於歷史敘事本位觀的確立。 

近年,《探索與爭鳴》雜誌一直在討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作為一個對史學有著多年關注和涉獵的人,我自然有些興趣,幾乎一篇不落地看過。但恕我直言,真正有新意的文章不多。我認為,中國史學界有著太多的程式,太多的畫地為牢,太多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而很少有人關註一個根本問題,即史學功能的退化。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6,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