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孔子不尚多言,這便是《論語》的份量所在。他怕言多有失。遲疑、思考與說話前的停頓,這就是一切。話說出之後也是如此。在相互隔開的問與答的節奏中,有某種東西提高了它們的價值。他恨詭辯家的伶牙利齒及其不厭其煩的文字遊戲。重要的並不在於迅速的回答所給予對方的打擊,而在於進行尋找回答之責任的思索。
他喜歡保持某些現存的東西並對它們加以解釋。他沒有留下稍微長一些的論述,也許那是違反自然的。
對於統治者來說,他的那些持相反意見的弟子們的口才比他們的學問更有用處。所以,在他們當中,那些靠四出遊說而飛黃騰達的弟子,就不那麽真正合乎他的心意。…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0,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在這座自始至終散發著中世紀氣息的哥倫比亞古城里,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森嚴的社會等級、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歧視、腐朽的貞操觀念變化甚微。我們可以在拉丁美洲思想史背景上來重新審視烏爾比諾醫生這個小說人物。他的經歷折射出實證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命運。實證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拉丁美洲受到熱烈歡迎,因為實證主義有著科學理性的崇高面目,鼓吹“秩序與進步”,既能契合拉丁美洲財富增長、革新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又能維護穩定的社會結構,不像其他一些主義那樣呼喚受壓迫的人們操起生產工具去鬧革命。
正如威亞爾達在《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與政治傳統》(The Soul of Latin America: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1 at 8:41pm — No Comments
慢讀並不專指閱讀速度,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讀心態與方法,有足夠的耐心和才能,才會在文章和義理相遇的那一刻,享受發現的欣悅
強調慢讀,其實這十幾二十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批評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來並不那麽容易。以我自己的經驗,這里的障礙有時勢潮流影響方面的,也有個人態度心境和認知誤區方面的。
拿時勢說,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大量蜂擁而來的碎片化資訊,如何保持穩定心態、清醒接受,就是個難題。而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評價標準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樣“緩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棄許多實際利益的準備——“緩慢地取得”不可能立竿見影,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拋棄。…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5, 2021 at 11:18am — No Comments
閱讀是緩慢的活動,但不代表一定要放慢閱讀的速度,15分鐘可看完的短文,硬花兩小時去閱讀。劉曉融說:“慢讀可能是外國流行的說辭,但像我們這樣,慢慢咀嚼文章內容,成為書中人,然後討論話題,分享閱讀感想,從中延伸其他話題,不也是一種慢讀?”
慢讀對健康有益嗎?
閱讀看似一種簡單基本的技能,卻因科技網絡發達而改變。人們習慣迅速在谷歌搜索引擎中找尋資料,在平板電腦上閱讀時,眼睛也不再“從左看到右”,而是以“F”字型的閱讀方式,在字裏行間找“關鍵詞”,即看了前幾行文字後,就開始“跳行”。…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 2021 at 12:06pm — No Comments
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報道,“慢讀”(slow reading)對大腦健康有益,也可減少壓力。在本地,兩名年輕人發起“Slow Reading Movement Singapore”慢讀活動,響應報道。慢讀對腦部有好處嗎?我們訪問了相關的醫生。
在閱讀這篇報道時,你是以多快的速度?是快速“掃描”式,還是每一字每一句都細看?
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報道,“慢讀”(slow reading)的方式,對大腦健康有益,也可減少壓力。報道指出,研究人員以…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0, 2021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據此,“文化治理”被界定為:“借由文化以遂行政治與經濟(及各種社會生活面向)之調節與爭議,以各種程序、技術、組織、知識、論述和行動,為操作機制而構成的場域”,其中還涉及“主體化或主體的反身性形構”。他指出,這一定義中的四大要點在於:構成場域的結構化力量、具體操作機制與技術、主體化歷程、文化爭議與抵抗的可能。[17]與數年前的研究相比,“主體化”、“反身性”向度的突出與強調確實使這一界說更為完整、豐富,它關注到福柯以降並經本尼特進一步發展的“自我治理”、“自由治理”的層面,還進一步闡發出主體反抗的可能。不過王志弘對這一主體性向度的引入並不經由對本尼特的考察,而是借鑒了其他西方學者的理論思考。
…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21,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三、作為中文術語的“文化治理”
雖然以本尼特為代表的西方學者,關注了文化與治理問題,但“文化治理”在他們的著作中,其實並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核心概念,被提出和系統性地探討。2013年10月, “ 2013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能動與反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臺灣落下帷幕, “文化治理”在臺灣地區早已是,而且依然是一個熱門的論題。⑥[12]而中文語境中“文化治理”概念的正面提出與理論性探討,也主要有賴於中國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與探索。…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10,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在文化與治理對接的過程中,文化既是治理的對象,又是治理的手段,因為“就這個術語指涉著下層社會的道德、風習、行為方式而言,它是對象或目標”;而就藝術、智性活動這樣的狹義文化“對道德、習慣、行為符碼等領域,進行治理性干預和管理”而言,它又是治理的工具。[8]可以看到,當治理與文化相關聯,文化本身的廣狹二義間也被架起了動態溝通的橋梁。
在本尼特對文化與治理問題的思考中,也有一些值得指出的要點。在深入剖析治理術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機制時,本尼特首先反思了霍爾對社會被建構特性的論述。這種對社會屬性理解的“文化轉向”(cultural…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10,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事實上,除此之外,福柯還在其他一些文獻中,正面闡釋過“治理術”的概念。譬如:“‘治理術’意味著自我指向他自身的某種關係;個體在處理彼此關係時,會自由地使用一系列策略,而我就想用這個概念來涵蓋所有建構、界定、組織和工具化這些策略的行為實踐。”[4]
在這里,福柯強調了治理藝術中,主體“自我”和“自由”的維度,說明治理不僅涉及他人治理與不自由的規約,還涉及自我治理與自在、自由的層面。“自我”、“主體”等問題其實也正是福柯後期理論中的重要論述對象。治理與自我不能分開,治理他人並不意味著強迫他人按照治理者的意志行事,而是要在壓制技術與自我構建、自我修正過程之間的互相衝突、互相補充中尋找一個“多元化的平衡”[5]。…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9,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此外,治理可以分為對自我、家庭、國家的治理這三個層次,治理的技藝也就可以有向上、向下這兩種向度的“連續性”。以自下而上的治理“連續性”為例,“無論誰想要治理國家都必須先懂得怎樣自我治理,隨後,在另一個層次上,懂得治理他的家庭、物產、土地,在這之後他才能成功地治理國家”[3]94。而在不同層次的治理所形成的這種動態“連續性”中,家庭治理被視作最重要的要素,因為對一家之中各種人和物的調配、管理中蘊含著重要的經濟學策略,而福柯認為治理技藝的關鍵,就是將這種“家庭經濟學”的策略引入政治實踐,治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依經濟學的模式運用權力的藝術”[3]95。 …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9,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福柯的治理思想強調了“治理藝術”不同於先前統治方式的一些特點,包括多元性、動態歷史性、策略與機制性以及“自我”的向度等方面。托尼•本尼特汲取福柯等的理論資源,從治理的角度重新定義文化,研究文化與治理問題,特別強調其中的機構、機制運作與自我治理問題。
中國臺灣地區的學者在對相關西方理論借鑒、融會的基礎上,在中文語境中正面提出“文化治理”概念並進行理論化建構。相較之下,大陸學界的探究一度顯得不足,但也已經開始了對文化治理問題的關注。對機構、機制性的強調,對“自我”、“主體”及其與外部世界關係的重視,可以說是“文化治理”的兩大要點,也使之與“文化管理”等概念區別開來。…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8,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Rancière提到,這由巴爾札克和普魯斯特所開啟的小說傳統,也正是往後使馬克思、佛洛依德、班雅明的「批判思想」得以成形的邏輯脈絡,這如同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診斷一般所打開的「真實的幻影向度」(dimension fantasmagorique du vrai),這得以成為社會與人文科學批判典範或批判間距的幻影向度。
而事實上,這種藝術和非藝術、真實和想像、現在和未來間距離的不斷調整、測量或所謂的「共同在場」也正是使攝影以及電影成為某種得以探究、解謎或挖掘的「紀錄」(-graphe),某種繪製以及探勘某個時代、某個文明、某個社會、某個國家…的地形學(topography)的虛擬浮標,某種「藝術」的真正關鍵。如果對Rancière來說,電影影像所能蘊載的最大力量乃在於其「紀實/計時」(documentary)潛能的話,那麼,在法國藝術史學家達米許(Hubert Damisch)以及迪迪-于柏曼(Georges…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ly 4, 2020 at 11:19pm — No Comments
換言之,並非機械複製技術帶動了之後的藝術的典範轉移,而是使平凡的日常生活或大眾成為「藝術」(art)、成為某種「特定藝術」(l’art)的主題或成為某種特定的秀美(beau)的承載者的美學政體或美學邏輯帶動了日後的技術革命,並破壞了強調主題優越性的再現政體。Rancière說,這乃是「任何一個的假設」(l’assomption du quelconque)或「任何一個的榮耀」(la gloire du quelconque)21;就如同《甲板》(L’ Entrepont)中/上的移民(Alfred Stieglitz),如同德勒茲所說的「人們的璀璨」(la splendeur du on)22般,每一個都獨一無二地假定著一個新生命或一個共同世界的到來。
文學文件與歷史學家文件間的對立(文學的政治)…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9, 2020 at 9:08pm — No Comments
尤其, Rancière在這裡所指出的乃是「文件」(document)和「紀念碑」(monument)間的對立:「文件」是編年的、官方的記憶史料;而與此相反,「紀念碑」則是透過某種現今存在的事實、透過感性被動性而來的對過往的日常生活或市井小民的日常活動的某種無聲的見證。正如Rancière所說,它,「以毫無意願指示我們的方式指示著我們」19。事實上,這也正是年鑑學派史學和電影影像的專屬力量。
班雅明「機械藝術」論點的問題性
對此,Rancière答道,他要處理乃是某種科學及美學的革命典範,而非班雅明在〈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或〈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7,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對此,Rancière寫道,某種對哀悼思想的哀悼,某種哀悼的哀悼:「由此開始,後現代主義乃陷入了債務與重新彌補現代性思想的巨大和諧之中。崇高間距的場景也即將概括各種磨難或原初間距的場景:諸神的海德格式隱退、佛洛依德的那無法化約的死亡驅力和無法象徵化的客體;絕對他者的聲音宣告著再現的禁令 ;對父親的革命性謀殺。後現代主義乃變成了無法再現/無法論述/無法彌補(l’irrpresentable/intraitable/irrachetable)的巨大輓歌,譴責著人的人性的某種自我解放的理念的現代愚癡及其在集中營中那無法避免也無法禁止的實現。」18
前衛藝術論點與政治主體性…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6pm — No Comments
現代性論述的兩種變體及其敗筆…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6pm — No Comments
事實上,這乃是某種對感性不斷地變得與自己陌生,自己不斷地變得與自己陌生的異質性力量進行模塑的特定政體,某種Rancière所謂的「美學無意識」(l’inconscient…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5pm — No Comments
前言
這本書的內容實際上是Rancière對《艾莉絲》(Alice)季刊的主編慕希耶勒・ 康布斯(Muriel Combes)和柏納德・艾斯普(Bernard Aspe)1的提問所進行的回應。於〈前言〉中,Rancière便提到,他要處理的不是普遍意義下的藝術理論或藝術的某個理論,不是藝術作品對感性所造成的效果的問題,而是對種種藝術進行思考及其辨識(identification)的問題,或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在前衛美學/政治理念已轉變為某種鄉愁情調(境遇主義者),在許許多多藝術終結/回歸、影像已死的論述、奇觀、擬像、「無法呈現」(l’imprésentable)或「哀悼」的思想(Lyotard)氾濫的今日—重新賦予「美學」意義或形塑「美學」與「政峙」(le politique)2扣連的種種新模式,形塑「感性分享」(partage du…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5pm — No Comments
本文藉由 呈現 和 探討柏格森 論述 內在與外在不可 共量的 觀點 反 思 人 論 。科學實證主義 的規則 長期 以來 主掌 著 知識界 人 普遍 以柏格森所稱的「量性」的外在世界以及智性所建構出來的準則來衡量自己、衡量 他 人。 人類的知識大廈已經習於從觀察量性的世界 尋求建造 規則,如今 腦 科學在高度精密的儀器 之發展和 協助下信誓旦旦地 描繪 人類圖像 、定義人的本質, 使 「人是什麼?」 成為全然攤在手術台上 以 及 置 於 磁核 共振成像(…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5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