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勛譯/卡內蒂:論語中的孔夫子(下)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位智者像孔子那樣嚴肅地對待死亡。他拒絕回答關於死的問題。「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第十一)關於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說過比這更恰當的話。也許他很清楚,所有與死相關的問題都是針對後世的。關於這個問題的任何回答他都跳過去,對死亡佯裝不知。這樣一來,死亡本身及其說不出所以然便被戲耍了一下。如果死後還有某種東西像生前一樣存在,那麽,死亡也就失去了它的份量。孔子不幹這種最有失體面的小把戲。他也不說死後便是虛無,他不能知道那是不是虛無。但是,人們會得到一種印像,會覺得根本不在於死會不會帶來經驗,即使那是可能的,因此,一切價值都被放進生命本身。人生前享受到的尊嚴和榮耀,通過將其中好的,也許是最好的一部分,轉移到死後,重新償還給他。這樣,生命仍舊是完整的。凡是存在的,甚至連死本身也完整的存在著。它們是不可更換的,無可比擬的,它們不會混淆在一起,它們永遠相區別。

正如中國人的禮儀之書《禮記》所記載的那樣,這種思想的純潔與做人的驕傲,同那種隆重地加強對死者的紀念很可能是一致的。在我所讀過的關於接近死者、關於感覺到那些記憶最清楚的日子如在眼前的最可信的話語,在《禮記》這部書裏都有。這些內容完全存在於孔子的思想中,雖然它們是以後才以這種形式記錄下來的,但是,在《論語》這部小書裏,已經時時可以感覺到了。他以罕見的柔與韌的精神,致力於加強對死者的尊敬之感。可是,最不值得敬佩的是他企圖以此來減少生者的快樂。這是一個直到今天仍然是任何方式都無法解決的最棘手的任務之一。

為父親服喪三年的人,在那樣長時間內完全中斷正常的活動,不可能感到活著的快樂。生者的任何一種滿足,即使還是可能的,也會因為履行服喪的義務而從根本上被排除。因為在這期間,他必須表明對父親是恭敬的。他懷念父親的一生,事無巨細。通過不斷地表示對父親的尊敬,他也就成了父親那樣的人。他不僅不排斥父親,而且渴望父親歸來。通過一定的禮儀,可以從中獲得一種感覺。作為形像與楷模,父親依然存在。人們小心翼翼,以防做出不得體的事情,在父親面前必須經受考驗。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喪不過三年。」(《禮記》,喪服制第四十九)「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禮記》,祭義第二十四)

「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誌義,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齋者。」(《禮記》,祭義第二十四)

「祭之日,入室。噯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禮記》,祭義第二十四)

在一切文明中,這是我所了解的解決生者過放蕩生活的唯一嚴肅認真的嘗試。不論儒家後來發生了怎樣的蛻變,但活著的人,至少必須從這個角度,不帶任何偏見地考慮儒家學說的起源。

在孔子應該享有的一切尊敬中,另一個他深為關切的事情是如何用紀念死者來確定傳統的問題。這是不能否認的。對他來說,這個問題也許更重要些。他把這個方法放在制裁、法律和懲罰之前,他認為,從父親到兒子的傳統更有效,而且只有這樣,父親才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作為一個永不剝落的楷模立在兒子的眼前。在他看來,服喪三年是必要的,這樣一來,兒子就會完全變成父親那樣的人。

不過,這裏要把充分的信任作為前提,那就是父親原來是個怎樣的人。這是為了防止一代不如一代。無論如何,永遠值得思考的是,一代勝過一代是否因此而變得更困難些了呢。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