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二、詩對”教學是一種藝術“的三層意義
承續Vico賦予"詩及詩人"的三種意涵,來進一步討論其在教學中所蘊含的三層意義:
(一)教學乃是對存有的開展
從詩的第一種意含上來看,“詩人”是創造人類事務的人,這是對存有的彰顯歷程。從教學的面向來看,由於教學歷程乃因應人、事、時、地、物的差異,而必須在目標、內容、方法各等方面進行彈性的調整,故往往呈現出多元、複雜、不斷變化的情形。所以,教歷程學絕非是固定的、單一的機械的,而是一個不斷尋找各種教學之“可能性”的歷程。此乃將“藝術”視為一個讓“存有”不斷開展的途徑。故“教學是一種藝術”乃成為一種在教學的境遇中開展各種“可能性”的歷程。…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23,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在第層一意義上,Vico便指出:
第一種本性乃是一種詩性的或創造的本性,可以被稱為神性,因為它把所有物質的東西,都認為是被天神賦生予命的存在體世,并依照每個東西的理念而分派天神给它们。就是這種神學詩人的自然本性,他們是各異教民族的最早智者。當時,所有異教民族都被創立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某些天神的信仰上。(NS916)
這段引文所指出的,是“神學詩人”最初透過對天神的想像賦予來萬物各種意義,而對於這種最原始的本能想像力的展現,不但為人類開啟認識事物與生活行動的大門:創造出不思可議的事蹟來,也因為將天神想像為崇高的、神聖的,因而得以有效地節制人類的欲望,進而能夠做出符合人道的自由行為。[17](NS1098)。據此,可見詩人的創作過程乃對,是人類生活之可能性及人類存在之發展性的一種開展過程。…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21,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也就是說,神學詩人在創建社會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是“英雄心靈”,由於擁有這種心靈故始終抱持要著追尋崇高事物,包括對上帝進行理解以追求最高真理,展現心靈活動的最高價值,以及對人類內在神聖本質的和掌握,以展現德性並追求超越個人的社會福祉。事實上Vico也指出了追求崇高事物的過程中:
......這英雄氣質將充盈著上帝,變化你的內心和意志,去達或你學習中所要追求的事物,并且洗滌和純淨所有現世的欲望,以巨人之姿,嘗試闊步邁向擬將實現去的事。(Vico,1980:231)…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19,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二、“詩”中蕴含的詩性智慧
上面已經提及“詩”來自於人類追求崇高的本能,它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是人類創建社會制度的根本動力,“最初的民族都是詩人」(NS470),而Vico以“孩童”來指稱這時個期的人類基本特質一一即透過想像,將情感賦予物並與之交往(NS186)。所以們他都是創作者,不但將生命賦予自然現象(NS377),並且想像出天神,而將天神意旨賦予各種自然現象,故"天帝揮動閃電擊倒巨人,於是每個異教民族有了他自己天的帝"(NS193),各民族不但藉此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神,同時也經由所創的天神進一步地創建出自己的社會制度,所以人類的制度立基於詩(NS214)。
然而,從這個歷程中仍然無法真正看出人類創建社會制度關鍵的要素,因為其中缺少了“智慧”這個內涵;…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16,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從孩童身上可以看到的是“記憶力最強、想像力極其敏銳”(NS2112,Vico),藉此推衍出這是初民社會之所以形成於“詩性意象”(poetic images)的主要緣由(NS212)。也就是說,這時期的人類“沒有推理能力但卻充滿著強盛的感受力和活躍的想像力」(NS375),所以們他在對面自然現象,時,內在所形成的是由經想像而來的意象,並此以去和自世界然互動,以此來形構自身的行為模式。這是Vico指出的"詩人"的表現,"因為原始人類生而就有感受和想像力…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11,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事實上,Vico在相關著中作已經予“詩”以一種藝術中蘊含的“創作”意涵,也讓“詩人”擁有一種"創作者"的藝術氣換。這種創作者所展現的藝術氣質,不但蘊含著童稚之心(好奇、想像、熱情),而且具有宏偉之情(崇高、容納、神聖)。而Vico在“詩”中蕴涵的這種創作藝術觀,似乎對"教學是一種藝術"的理念具有更深層的啟示作用。
由於Vico的學識廣博,其所論及之領域相當龐雜,並能夠統整各面向的知識,以及掌握各種學問普遍的要旨,故被視為一個具有通識風範的學者…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9,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摘要
「詩人」就是「創作者」,這是Vico源自古希臘哲學獲得的啟示,其指出原始社會之領導者以"詩性能力"來創建社會,進而稱之為"神學詩人"。然而,Vico所賦予的"詩"之意涵中,涵蘊著開展存有、精湛技術及美感表現等三層意義。本文將之用於理解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而顯現了教學的藝術特質一一開展學生內在的可能性,表現精湛的教學技術、獲得美感的教學經驗,並同時彰顯出教學歷程中,師生透過詩性心靈的互動所生成的意義。本文進一步指出,展現教師的詩心靈性特質包括:(1)擁有靈敏的氣質,以展現善解學生的實踐智慧;(2)擁有崇高的勇氣,以展現含納學生的恢廓器度;(3)擁有淑世的情懷以展現關懷社會的教育理想;(4)擁有超越的勇氣,以展現創新教學的求好精神。並希望透過師生互動中的靈性感悟,來培育學生的詩性心靈。…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6,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與變文同時發展的,則有講史;後來的陶真、崖詞、鼓詞、蓮花落等,亦屬說唱系統。崖詞多為六言詩,陶真則為七言詩體,據《西湖老人繁勝 錄》所載宋代杭俗「 凡傀儡,敷衍;煙粉、靈怪故事、鐵騎、公案之類。其話木或如 雜劇、或如崖詞 」、明田汝成《 西湖遊覽誌余》卷廿所說「 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大抵說宋時事,蓋汴京遺俗也。...... 若紅蓮、柳翠、濟顛、雷峰塔、雙魚扇墜等,皆杭州異事,或近世所擬作也 」,可知此類唱詞或與雜劇相似,且後來多衍成散文小說,其性質則為歷史故事與民間傳奇,與宗教的關係也很密切(紅蓮柳翠等均與宗教度化有關)。
蓮花落,本來也是宣揚教義的曲子,起於唐五代,稱為散花樂,到宋代才成為貧人的歌唱,元明間極盛,且發展成大型的敘事蓮花落。其體以七言詩體為主,較宋代的敘事鼓子詞、覆賺等更進一步。…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3,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這兩點,都和中國傳統對「詩」的看法大相徑庭。從第一點來看,詩幾乎成了文學的代詞,可以總括模仿之藝術。中國詩,除了偶爾可以兼指詞曲外,一般不如此用,也不如此想。其次,亞里士多德將「詩」視同「文學」,而且又是「模仿的藝術」,則這種詩與中國之所謂詩,在性質上亦不相同。因為自《尚書》和《詩序》以來,中國歌詩是環繞著「 詩言志 」這個觀念而發展的,其性質並非模仿;而亞里士多德將詩藝術的性質界定為「 模仿 」,也使得他的「詩學」缺少了抒情詩,成為戲劇的詩學。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又說「詩,是藉語言以模仿的藝術,其體或散行或和韻 」,在體制上,中國詩也沒有不用韻的散行體。
可見無論在指涉、性質、體制各方面,此詩與彼詩,皆非一物,隸屬於「詩學」觀念下的「史詩」、作為悲劇前身的「史詩」,要到中國詩歌里來認親戚,豈非緣木而求魚…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史詩另一個形式特征,是它充滿了祈禱和譬喻。譬喻的使用,原因及其所欲達成的效果,是娛樂;祈禱則來自史詩和宗教、神話的關聯。文藝復興時期,批評家塔索(T. Taasso)甚至認為史詩雖以歷史為題材,卻必須是一種真正宗教(如基督教)的歷史 。換言之,史詩不能不涉及宗教,雖不一定以某種宗教信條為主題,卻含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而且偽教和異教的歷史也絕對不適合用為史詩的材料。
三、史詩非詩史
透過這些文類特征,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詩史與史詩做一比較:…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8,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這清晰地強調了它兩種原始功能。它是一部編年史、一本部落之書、一部有關風俗與傳統的重要記錄,同時也是一本供大家娛樂的故事書。其敘述活動,既然意在取悅群眾,則它所敘述的史跡就不可能是真實的歷史,而是為著聽眾興趣而恣意想像創造的,充滿了作意 好奇的幻設,以及大量神話、民間故事、風俗與傳統的材料。
故而,在史詩里,歷史是資材,超寫實的虛構是它的性質,而娛樂則是目的。
就其使用歷史題材而言,史詩主要是敘述超凡的英雄事跡,因此,英雄與神人的冒險、追求,構成了史詩的內在骨幹。後來的史詩,雖不再寫英雄和神話,卻仍以英雄式的個人為主,成為傾向於某人自傳的史詩。如華茲華茲的《序曲》、龐德的《詩章》、大衛.瓊斯的《咒逐》等都是。…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7,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有段時期,人們由於某些偏見,惋惜意大利沒有悲劇、法國沒有史詩。
美學家克羅齊認為這個現象很好笑,曾批評說:把某民族不具有某一文類視為恥辱或缺陷,惋惜某國沒有「史詩」,並對該國終於產生了史詩作家、終於有了史詩作品表示慶幸是種文化偏見。
不幸,這也是近百年來我國常上演的鬧劇。
一、尋找史詩
繼討論「中國何以沒有悲劇 」和在中國作品中尋訪悲劇的活動之後,許多卓越的批評家也在納悶:何以中國沒有史詩或長篇敘事詩不發達?…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詩之緣性
緣性。指萬事萬物「因緣和合」的緣生性。詩的緣性,即詩性中含有與萬事萬物緣交緣結的特性。詩為何豐富多樣? 皆因詩性中具緣性機能,能夠緣結宇宙自然的零零種種,緣交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將人、事、物、景的種種形象與姿態聯系起來,因緣和合,顯現詩的儀態萬方。
外向與內向為緣性表現的兩個方向。外向,與宇宙自然、社會歷史、人類群體緣交,與個體的外在性人生軌跡緣結。內向,與心靈深處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應緣結合。無論是詩的本體五要素,還是詩的主體五品質,皆因詩的緣性聚匯一體。詩豈止「緣情」,難道不同時也緣象、緣意、緣法、緣語等本體要素? 同時也緣感、緣思、緣識、緣悟、緣觀等主體品質?…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19,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詩之靈性
靈性。指靈透神奇之性能,飽含創造的靈妙性奇異的想像力,又稱為「靈氣」或「靈感」。靈性出自天賦,柏拉圖說詩人有神靈附體,不啻為詩之靈性寫照。詩表達的所有,從物性到肉性,從生理到心理——情、理(知與智)、慧、悟、神等初、中、高級的各個層次各種維度,皆為詩之靈性滲透,所貫穿。詩之靈性的獨特,是殊異與超越。殊異,能激活詩的一切質素,穿透詩的各個層面;超越,能提升詩人心性,不斷引領詩寫向前進發或向上攀升,乃至越過語言閥限躍向終極之境。詩之靈性,在詩人(藝術家)心性中最為活躍,極為殊特!此靈氣最能激活詩寫主體品質——詩心中的靈感、靈思、靈識、靈悟、靈觀、靈慧、靈覺等「靈心」狀態。
詩之靈性,為形而上之上溯靈元之力,率一顆詩心不斷創造,作不息的超升。…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6, 2023 at 11:26am — No Comments
如此明確界說,差不多也是對詩性的定義,它表明了「詩」之「性」在詩和詩學中體現的根本性質和基本性能。下面,是一個更簡明的定義——
詩性,是詩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性能。
這個定義,看似與上述說法不同,實質並無區別。因為「詩性」這個概念中的根本性即基礎性,意謂著與根基、根源、根性、基性、基石、本原、本源、本質、本性、始元、始源等同義,也意味著終極或指向終極。詩,狹義指詩歌這種體裁,廣義指向所有的文學藝術品類。詩性,也就意味著藝術性,不僅於一切詩歌現象與詩學理論都具同等份量,所有的詩與詩學都以它為基礎;藝術性既為文學藝術品類所必須,亦是一切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提。詩性使詩「生生不息」一語,意味著詩(包括一切文學藝術)生命從無至有的萌生、發生和不斷生成、生長等含義。…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4,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對於「詩性」這一詩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何才能明確認知? 即——何謂詩性? 詩性由何構成? 有何特質與特性? 其內在機制、機理與機能是什麼?
本文試以漢語特有的字思維入手,以字詩想為理路,從建構字詩學理論角度,對以上問題的解答,提供一得之見。
概念簡釋與詩性界說
字思維字詩想字詩學字象…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編者按】新詩百年,詩歌理論並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西方理論的販賣和嫁接,真正本土的理論少之又少。張嘉諺,一位年逾70的學者,幾十年致力於中國本土詩歌理論的創建,其遠見和治學精神令人佩服,中國詩歌的發展還是需要中國特色的理論來指導。
本文為論者「字詩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論文《論「詩性」》的節選,因「詩性」作為詩的根本「全子」,層層打開廣涉詩歌整體。本文僅論及其內在核心構成,其結構派生的若幹機能及其顯化為詩歌的若干功用,已在另外章節論述。用以回答「詩歌有什麼用?」的問題。即此文是回答:詩是什麼? 明白了詩性,詩是什麼? 的問題也大致明白了;而論述詩性機能與詩歌功能部分,則是部分回答「詩有什麼?」的問題。…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1,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2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從上述三個基本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對個體生命來說,“創造”的核心就是努力成就獨立的“自我人格”,而不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所要求的那樣成就“普遍性”。它告訴我們:個人生命的自我創造具有“詩”的性質,而非“科學”的性質。
“詩”的本性在於“創造”,在於獨一無二的“個性”的“張揚”,在於“流動的節奏和意蘊”,“科學”的本性在於“發現”,在於找到一般性的普遍法則和秩序,在於與現成“在那兒”存在的真理合二為一(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所追求的也是同樣目標,古代哲學以“科學的總匯”和近代哲學是“科學之科學”自詡,因而此處所使用的“科學”是包括“哲學”在內的廣義的“科學”)。…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14,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這種自由觀念相信,人之有別於動物,最首要之處在於“不在於它擁有理性,也不在於發明了工具與方法,而在於能選擇,人在選擇時而不是被選擇時才最成為自己;人是騎士而非馬匹;人是目的的尋求者(而不僅僅是手段),並以他自己的方式追求目的;可想而知,追求的方式越多,人的生活就變得越豐滿;個體間相互影響的領域越廣,新的和預料之外的機會就越多;他沿著新鮮而未被探索的方向改變其自身性格的可能性越多,展示在每一個個體面前的道路也就越多,他的行動和思想的自由就越寬廣”[39],在此意義上,自由就是對個體生命的自發性和獨特性的捍衛,對個體生活的選擇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守護。
…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6,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