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詩人」就是「創作者」,這是Vico源自古希臘哲學獲得的啟示,其指出原始社會之領導者以"詩性能力"來創建社會,進而稱之為"神學詩人"。然而,Vico所賦予的"詩"之意涵中,涵蘊著開展存有、精湛技術及美感表現等三層意義。本文將之用於理解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而顯現了教學的藝術特質一一開展學生內在的可能性,表現精湛的教學技術、獲得美感的教學經驗,並同時彰顯出教學歷程中,師生透過詩性心靈的互動所生成的意義。本文進一步指出,展現教師的詩心靈性特質包括:(1)擁有靈敏的氣質,以展現善解學生的實踐智慧;(2)擁有崇高的勇氣,以展現含納學生的恢廓器度;(3)擁有淑世的情懷以展現關懷社會的教育理想;(4)擁有超越的勇氣,以展現創新教學的求好精神。並希望透過師生互動中的靈性感悟,來培育學生的詩性心靈。 

吳靖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電子郵件:wuckuo@ntouedutw

投稿日期:2009年4月25日; 修正日期: 2009年10月23日; 接受日期:2009年12月4日


一、前言

十八世紀義大利學者G Vico (1668-1744)1725年的《新科學》(New Science)第一版中,即以“詩性智慧”(poetie wisdom)來做為全書思想的論述主軸,而他在1732年於那不勒斯大學開典禮學演講時,以《論英雄心靈》(On the Heroic Mind)為題,說明了“英雄心靈”(heroic mind)的內涵,自此“詩性智慧”與“英雄心靈”乃成為Vico思想中兩個最核心的概念。其中“詩性智慧”是人類追求和領略真理過程中,在其自身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尋求善意安適的詩化歷程,而「英雄心靈”則是領略真理之後,以恢弘氣度關懷與教化他人之途徑,來實踐自身崇高理想的行動,兩者之間是相互呼應的。也可以說,英雄心靈的展現乃是對詩性智慧的實踐。據此,本文乃在理念上以“詩性心靈”(poetic mind)一詞,將“詩性智慧”與“英雄心靈”兩者融合在一起,而更整體地表達出Vico在不同時期所提出理念之的整體思維。

從教育角度的來看,Vico在“詩性智慧”的內涵中,揭示出人類透過想像來理解神聖的善意,以創建各種社會制度,其本身即若合著“教育”的意涵(吳靖國,2004a2005a)。而“英雄心靈”則是他透過演講對學生提出的期待,其指涉人們運用詩性智慧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崇高氣魄,關懷品德與敏銳心靈(吳靖國2008); 據此,“詩性心靈”遂蕴涵了一種恢弘視域的心靈品質,且具有一股不向斷善探求與開創的教育意味兒,也顯現出一種內在不斷進行創化與詩化的心靈特質,故由藉它來進一思考步教學歷程中的師生互動,頗具有“教學藝術”化的啟發效果。

Plato在〈宴約篇〉(Symposium)中乃將藝術(技術)、創作與詩三者結合在一起,如果從“詩性心靈”來看,擁有了這種心靈,似乎也就能展現夠出藝術與創作的相關特質,而教育者常常提及“教學是一種藝術”,這似乎也讓教學與藝術、創作、詩等意涵,產生了某程度的關聯性,故本文乃從“詩"與"詩性心靈"出發,來探討教學藝術的相關內涵,而讓教學與藝術、創作、美學之間發生相關聯。

義大利美學學者B. Croce在1902年的《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歷史》中,聲稱Vico是"美學的創發者」(包愛軍,1989; 肖瓊2004; 孫博,2005),而中國大陸學者朱光潛亦指稱Vico的《新科學》乃是“近代對美學或詩論做出真獻最大的一部著作”(朱光潜1983b:110))。朱光潛的早期著作《西方美學史》,便專章討論了Vico的美學思想,而且晚年投入於解讀Vico的著作,致力翻譯《新科學》,並陸續香港於進行三公開次演講(劉南翔‧1983)其演講內容刊登在《聯合月刊》雜誌中(朱光潜1983a,1983b,1983e)。由此可,Vico見的思想在中西美學領域中已經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和發展。(本文作者:吳靖國;原題“詩”對教學藝術的啟示:G. Vico的觀點;原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七卷四第期:2009年12月,頁27-60;本文作者吳靖國單位: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