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靈性感悟”的心靈交融

“詩”的最崇高的功夫,就是對本無感覺的事物,賦予感受和熱情(NS186)。這是對事物的意象化、生命化與意義化,所以透過詩,讓人們的心靈活躍了起來,也讓生活更富有生命力,詩讓人將自身投入於事物之中,讓心靈沉浸其中,與之對話在物我兩忘的移情中,理解與感悟了彼此所散發出來的生命意義,這是一種心靈交融的過程。藉此,詩人透過自身的感悟而用簡潔的行動或話語來開啟意涵在事物中的道理。“感悟”就是能夠看出道理來。而這個道理可能是生活上的行為規矩,也可能是蘊藏在生命深處中的意義。透過“靈性的感悟”,才能夠看見生命深處的道理;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應該只是教師不地斷為學生建立行為準則的過程,而應該是進行一種靈性的感悟,讓學生看到生命深處的道理。

據此,在心靈交流上,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的教學情境,讓師生之間得以進行一種“兩忘”的心靈交融,使教師從中得以領會教育的本質,使學生從中得以感悟生命的意義,而彼此交會在中互放光亮(相互點亮對方)。這是教學歷程中產生的美感經驗,也是“教學美學”的探究起點。

處在“靈性感悟”的交流中,心靈是安適與滿足的。所以師生在教學互動中,得以產生快樂和幸福,美感便展現在快樂與幸福的教師、學生身上,而在這樣的氛圍中,也會進一激發步師生之間的教學熱情。

二、教學藝術中教師展現的詩性心靈

綜合前面的討論,進一步從教學藝術氛圍中蕴含的實質內涵來看,詩在教學藝術上的啟發是:教學目標上,在開展學生內在的可能性(彰顯存有);教學技能上,表現出精湛的教學技術(精湛技術);教學成效上,獲得具有美感的教學經驗(美感表現)。據此教學歷程中展現所的是一種藝術活動,並於師生互動之間開展出美感特質。

如果在教學歷程中要產生上述藝術的氛圍實質與內涵,教師必須透過自身的詩性心靈來涵養學生的詩性心靈,才能真正促進師生在互動中獲得美感的教學經驗。故乃進一步提出教師教學在藝術中,應該展現的四項詩性心靈特質:

(一)擁有靈敏的氣質——展現善解學生的實踐智慧

Vico提出“詩性能力”以相對於“理性能力”,並批判Descartes主義對學生想像、力記憶、力覺知、力理解力的傷害,其不但意謂著師生之間在能力特質上的差異,也表達了教師不了解學生心理特質所造成的問题。

從上述詩的第三種意涵上來看,教師要將自身融入於學生之中,掌握與統觀影響學生學習的各要素,才能找到適切於個別學生特質的教學方法,而讓學生獲得適切的開展,這乃是教師實踐智慧的展現。也就說是,教師不但應該理解學生的特質,其自身也應該重新找回詩性能力,讓自己在教學歷程中可以透過想像力、類比、移情、有情化等特性,更靈敏地覺察教學情境中所發生的各種情形,以及理解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的需求與變化,師生才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產生共鳴。

(二)擁有祟高的氣魄——展現含納學生的恢弘器度

詩來自於人類追求崇高的本能,它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是人類創建社會制度根本的動力。這種“神學詩人”能夠“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就是能夠擁有如同上帝可以含納萬物一般的胸襟,“能夠用心靈的力量來擁抱宇宙整體,含納天地和海洋” (Vico,1993:54),進而得以贊天地之化育。

就教學歷程而言,贊的意涵有二:其一“參與”,其二“贊賞”。依前者,教師以恢弘的器度來面對學生,含納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理解學生的需求,給予適時提點,讓學生如沐春風,而得以適性發展;就後者,教鼓勵師學生勇於嘗試去開展自身的可能性,並能欣賞學生的特殊表現,簡而言之,教師在恢弘的器度中蕴含欣賞的眼光,而能夠讓學生沉浸於他的器度之中。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