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另一個形式特征,是它充滿了祈禱和譬喻。譬喻的使用,原因及其所欲達成的效果,是娛樂;祈禱則來自史詩和宗教、神話的關聯。文藝復興時期,批評家塔索(T. Taasso)甚至認為史詩雖以歷史為題材,卻必須是一種真正宗教(如基督教)的歷史 。換言之,史詩不能不涉及宗教,雖不一定以某種宗教信條為主題,卻含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而且偽教和異教的歷史也絕對不適合用為史詩的材料。


三、史詩非詩史


透過這些文類特征,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詩史與史詩做一比較:

1.詩史代表一種價值觀念,而此觀念之發軔,往往在歷史文化意識勃興之際。論者渴望在詩中展現作者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理想,記錄並批判一代史。這與史詩之偏於想像性寓意的宗教精神,截然互異。

史詩自始即彌漫著神秘色彩,吟唱者也以神祇的代言人自居。使得史詩中的人物,與神的關係變得非常重要。冒險與奇跡,更是展示英雄或神意的必要手段。這種特殊精神傾向,或許與西方古代文化有關。西方文化,由其起源處看,不但不是人文的,而且是反人文的。心智偏於外向世界的放射,則形成愛奧尼亞(Ionia)諸哲人的素樸唯物論、科學精神,以及敘述文學。偏向宗教經驗,則產生奧菲(Orphic religion)重靈輕肉之說。二者相融相即,糅為希臘文化,而史詩則為此古典時代的 一種文化表現。史詩之精神迥異於詩史,可謂其來有自。

2. 詩史以歷史文化為觀照的主體,且含有濃厚的價值判斷在。史詩則為英雄的行傳,即使後來逐漸演變成個人自傳,也仍側重於個體生命的表現。敏特諾(Minturno)嘗謂: 史詩為一嚴重及顯赫行動之模仿。所謂嚴重及顯赫行動,即指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及英雄人物。戴尼樓(Daniello)亦云: 英雄詩是皇帝及武裝慷慨勇敢之人顯赫行動的模仿。這和賀拉斯所說,史詩的中心是非凡的人物一樣,均強調個體生命的冒進與表現。

3. 詩史因為對現實政治有所批判和記錄,因此,創作手法多傾向於諷喻,使用隱喻和寫實二者,交互為用。史詩則因其本身乃是超乎現實的,故而譬喻的使用只是純修辭學的,與詩史完全不同。

4. 史詩借資吟唱,且篇幅闊大。詩史則本身並非敘述文類,故亦無此限制。元白樂府及千字律詩,固然屬於長篇,但宋人詩話中,也常引證一二 短句以說「 詩史 」。有史法的山谷浯溪碑詩,本身就不長。這是因為詩史一辭,系就作者整體生命及作品之意義表現而說,與文體本無必然關係。

5. 史詩是大眾的娛樂,詩史則是嚴肅的意識創造。其目的與作用互不相同,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遂亦相異。就史詩而言,歷史只是材料;詩史則本身便成為史,且能照明歷史事件。

6. 最重要的是: 詩史仍舊是詩,而史詩則不是詩。詩史本非文類之觀念,因此說某人之詩為詩史時,史只代表了詩的某種性質,猶如米芾所說的「 畫史 」。史詩則不然,有史詩,便有非史詩的文類,藉著這些文類劃分,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詩逐漸蛻化為小說的事實。


四、史詩不是詩

希臘與中國不同,直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仍無「 詩 」 之共名,只有某一文類某一文類的類名。

因此亞里士多德撰作《詩學》主要的工作有二:一是把一切模仿的藝術括稱為「 詩 」,拉丁文 Poesis,在希臘字中本為一般制作之辭,泛指一切制作品而言;他用「 詩 」總括這許多文類,諸類型雖或不同,卻都是「詩」。二是將以上各種文類的不同,視為「 詩 」在發展時不同階段的現象: 經由祭奠酒神的詩歌、史詩,而到悲劇。

因此,詩的發展史,其實也就是悲劇的發展史。它隨時間之演化而表現為多種文類,史詩即其一也。故可以用與悲劇相同的律則來討論它。但它終究不如悲劇,因為它並非發展的終極,不能濃縮理想。就此而言,「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戲劇的詩學,尤其是悲劇的詩學。」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