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Studio's Blog (516)

蘇桑格《中國艷遇遊全攻手冊》(4)在“殉情谷”盟誓一生

玉龍雪山,在“殉情谷”盟誓一生



玉龍雪山之於麗江,如同一道潔白的風景。白練輕紗般飄浮於山峰之間,宛如仙境。清晨,田野山村還籠罩在山嵐迷霧中,皚皚白雪已沐浴在萬丈曙光之中,傍晚時分暮色蒼茫,玉龍雪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霞光萬丈。

玉龍雪山在納西語種叫“霧魯”,意為“銀石”,因其銀裝素裹而得名,主峰高達5596米,氣勢磅礴,十三峰連綿不斷,如一排玉柱立地擎天。玉龍雪山是納西人的聖山,相傳它是納西人全民信仰的保護神“三朵”的化身。“三朵”是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茅的戰神,常常顯聖,保護著納西族人的安全。…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2,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蘇桑格《中國艷遇遊全攻手冊》(3)總有一種浪漫在等你

古城轉角,總有一種浪漫在等你



有人這樣描述麗江古城:“徜徉在灑滿高原陽光的深深小巷裏,或許在一個轉角,你會邂逅感念一生的浪漫”艷遇麗江,是兩個人邂逅古城,驚鴻一瞥間,驀然心動,卻不去擁有,只在內心永留那一絲感動;或走在古城的某條深巷裏,空無一人,剎那間淚流滿面艷遇,可以是艷遇一個人、一處景、而不僅僅是情欲的邂逅。

古城坐落於高原之上,卻處處都有小橋,菲菲芳草,頗有江南水鄉柔媚低回的味道,麗江古城又叫大研鎮,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古城沒有城墻,傳說因麗江世襲土司姓“木”,木加框被圍則是“困”字,故而避之,古城整體布局以水為脈絡,房屋隨水勢山勢自然伸展,古城的美好與舒適幾乎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0, 2016 at 9:49pm — No Comments

蘇桑格《中國艷遇遊全攻手冊》(2)用愛暖一座城,換半生回憶

古城系——用愛暖一座城,換半生回憶



麗江——在最柔軟的時光裏,遇見你



艷遇情報:



麗江古城,一座讓無數人為之向往的艷遇之都,匆匆的過客時刻解讀著她魂牽夢繞的故事。這座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宋末元初開始經由歷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設這座小城,到今天已經有800年的歷史了。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大研古鎮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同組成,其主體部分是大研古鎮。…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9,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蘇桑格《中國艷遇遊全攻手冊》(1)序·旅行,遇見艷遇

作者簡介:蘇桑格,八零後文藝女青年,愛旅行,愛寫作,也愛俊男美女、美食美景。喜靜,滿足於一本書一杯茶的方式消磨光陰。文藝到血液,文字清新繾綣。堅持旅遊,認為旅遊是一種情懷,景自美,情懷更美,若沒有品析美的眼睛,天下之大無論何種風景也就沒什麼不同。

序·旅行,遇見艷遇

人在旅途,整個世界都鮮活開闊起來。

有很多的人,須在這山長水遠的路途,才能彼此遇見。…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6,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4)

騎毛驢逛白雲觀

騎小毛驢逛白雲觀,是北京人正月裏一件樂事。白雲觀正月初一開廟,初八順星和十八會神仙是兩大高潮。整個正月裏,白雲觀攤販林立,仕女雲集,成了一個大型廟會。當時,宣武門門洞旁,進入正月,便出現一些來自農村的趕毛驢的,每人牽小毛驢三五頭,佇立街頭,等候主顧。筆者與友人曾各雇得小毛驢一頭,前往白雲觀。

將錢給趕毛驢者後,即給你一條鞭子,騎上毛驢,無須多勞,小毛驢即直奔白雲觀而去。到了觀門,照例將鞭子往鞍座上一插,那小毛驢不待我們指揮,便又自行奔返原出發地點去了。這樣的自動化,從未聽說出過任何差錯。手續簡便,較今日之的士別有一番風味。…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9, 2016 at 9:54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3)

舊京廟會

北京舊時廟會各廟有各廟的會期,每十天中逢三宣武門外土地廟,逢四哈達門外花兒市,逢五、逢六阜成門裏白塔寺,逢七、逢八定阜大街護國寺,逢九、逢十東四牌樓隆福寺。每到這個日子裏,這些廟中使百貨雲集,百戲雜陳,遊人如蟻,擁擠不堪了。京都《竹枝詞》雲:逢期廟會顧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齊,若遇人叢挨濟處,留神扒手竊東西。貨物齊全,遊人擁擠,自然也不免良莠不齊,扒手趁機活動了。…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8, 2016 at 6:51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2)

敲糖鑼與捏面人

幾十年前,古城北京最能招引兒童的聲音是打糖鑼的響器聲。這種小販,肩挑一副擔子,前面是一紙糊的半人多高的小閣子,掛著木制的小型刀、槍、劍、戟之類的像戲曲舞臺上武打把子似的玩具,還有風箏、萬花筒、彩匣和各種紙糊的花臉面具如:孫悟空、豬八戒、張飛、李逵等。挑子後面是一些糖果、杏幹、山裏紅、酸棗、桂花缸烙、糖薄脆、茯苓餅、泡泡糖等小食品,都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

一些打糖鑼的肩挑貸擔,不走大街,專串小巷,足跡幾乎遍及四城的小胡同兒。至於每一個打糖鑼的,則往往有自己一定的路線,到時候準來。有些孩子一到鐘點,就盼著當當的糖鑼聲了。…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5, 2016 at 10:32a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1)

冰窖藏冰與賣冰

大熱的天,誰都想得到冰爽的設備,現在科學發達,有各種制冰辦法。而在一二百年前,在常年不結冰的炎方,包括港澳在內,炎熱的時候,要想得到一點冰,那卻是十分困難的,也可以說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北京,卻非常方便。那裏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冬天結厚厚的冰,打來藏在冰窯中,夏天正好慢慢地取出來受用,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真是炎暑的思物。嚴緇生《憶京都詞》註云:

冰窖開後,兒童舁賣於市,只須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余嘗戲為水晶山,南中無此物也。

妙在最後一句,這是舊時代炎暑中南方得不到的東西,而在北京,而在北京那時卻是很普通。…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4, 2016 at 8:30a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0)

初夏嘗新

春去夏來,萬物欣欣向榮,多種時鮮紛紛上市。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立夏嘗新的民俗,有的地方還延至夏至,成為華夏飲食文化的一個特色。

吃立夏蛋是全國最為流行,至今仍然存在的漢族飲食風俗。立夏之日,男女老少都愛吃煮點蛋或鹹鴨蛋。民間認為,吃立夏蛋能使人強身健骨,格外有精神。民諺道: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江蘇、浙江一帶至今仍有人保留立夏日,吃補食之民俗,捕食中較考究的是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和三兩半(黨參、黃芪、當歸各一兩,牛膝半兩)。…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8, 2016 at 4:07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2)

冬天話“火鍋”



到了冬天,過去在北京很喜歡吃火鍋子。火鍋子,江南人叫暖鍋,實際不如北京的叫法恰當,因為它不單純是暖,而的確是生了火的。銅制的火鍋,中間是爐膛火口,四周是容納菜肴的鍋槽,上而是有圓洞的鍋蓋,正好套在火口上蓋鍋子。鍋子中裝好菜肴後,把木炭放在爐子上點燃,從火口放進去,扇子煽旺炭火,木炭劈劈啪啪地火苗從火口竄出來,鍋子中的菜肴便滋滋作響。燒開了,端上桌子,一掀鍋蓋正像《老殘遊記》中寫一品鍋一樣,這是怒發沖冠的海參,那是酒色財氣的鴨子,大家便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了。…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6, 2016 at 8:06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9)

臘八節的來歷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在中國民間的節日中,臘八節雖不及春節、中秋、端午、重陽等那樣熱鬧隆重,但由於歷史悠久,傳說動人,還是頗有影響的。

臘八節本是佛教的節日。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出家修道,但是經過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沒有能在精神上擺脫對人生的各種苦惱。這時他已經饑餓疲憊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汙垢,最後在菩提樹下靜思七日七夜,終於覺悟成佛。於是佛教便把這一天作為成道節來紀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為成道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並且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3, 2016 at 10:54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8)

放荷燈與燒法船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即中元節。此節初為佛教節日,稱盂蘭盆會,傳說釋迦弟子目蓮,為救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而求佛超度,後演為民間追薦祖先,故亦稱是日為鬼節。

舊京之中元節,除廟宇僧眾舉行演經文等重大佛事活動外,民間則重放荷燈與燒法船。…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1, 2016 at 6:11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5)

元宵之夜燈如畫

北京在春節後的第一個隆重節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此節在唐代稱為上元。從唐詩人王維的遊人多畫日,明月讓燈光,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明月遂人來,以及宋女詩人朱淑貞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等詩句看,自古以來元宵節活動便集中在夜間,而其特有的景致,則是花燈與煙火。

曩年北京元宵節之盛況,猶歷歷在目。家家戶戶除了煮食元宵或湯圓外,更講究點花燈。其造型,花鳥蟲魚各異,爭奇鬥巧;其顏色,赤橙黃綠有別,絢麗斑斕。…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7, 2016 at 6:44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4)

新春逛廠甸

幾十年前在北京生活過的人,大概很少有正月裏沒去逛過廠甸,以及後來不懷念廠甸的人吧?那一眼望不到頭的畫棚,那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書攤,那一個接一個的古玩攤,那火神廟中光怪陸離、眩人眼目的珠寶玉器攤,那海王甸裏裏外外數不清的玩意兒攤,那喊破喉嚨的各式各樣的吃食攤,那擠來擠去歡笑的、嘈嚷的潮水般的遊人,那錯雜橫旗的大糖葫蘆,那幾十個聯在一起、彩紙嘩嘩亂響的大風車這些哪一樣不值得懷念吧?年年逛廠甸,年年逛不厭;時時想廠甸,時時想不厭。千百篇寫廠甸的詩文,人人都寫不厭,也都看不厭,逛廠甸,真是迷人的事啊!…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5, 2016 at 10:29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7)

清明時節話上墳

三月裏來是清明,

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

我家坎上冷清清。

這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萬杞良時所唱十二個月小曲之一。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情景僅見,且寄哀傷。…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4, 2016 at 9:07a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3)

爆竹聲中一歲除

北京這座文化古都,集中國幾千年民俗之大成。以春節期間所燃放之爆竹煙花論,那其中的文化、歷史、沿革及詩一般的情味兒,足可以寫出一部書。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始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籍中描述北京元日情景時說:聞爆竹聲如駭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9, 2016 at 12:19a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6)

正月十六日婦女走百病

在中國新年(春節)期間,串親訪友,無分男女,登門拜年,煞是熱鬧。在歡樂之際,老妻同女孩子們談起舊話來。她說:你們算趕上好年頭了。我年輕時候,女孩子們過年,只能呆在家裏,誰敢各處亂跑?

她說得不假。過去,春節前後對婦女的戒律束縛是很多的。

從臘月起,臘月二十三祭竈,不許婦女主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除夕夜,婦女只負責做年飯的炊事工作,同樣不準到祭神拜祖的供桌前作主祭人。守寡的女人更不能接近供桌,而由承繼人長子主持祭禱儀式。…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3, 2016 at 8:58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2)

北京人年關搪賬

早年抄下一小段《債精老祖傳》序,原作很長,只抄下序段,其正文則模模糊糊,有記有忘矣。

《債精老祖傳》序言曰:

蓋聞:無年不達,有債須搪。從握拳捋袖而來,我仍不給;抱頭鼠竄而去,你算活該。債主之聲,誰人不怕?敲門之響,半夜心驚。乃者,我債精老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不惜以身作則,教後代以妙法,且喜及時行行,使債主以頭疼。今當歲暮,正搪債之佳期,恭錄數行,作後人之榜樣。如有怕債者,請往窟窿山。…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4, 2016 at 12:35pm — No Comments

周簡段《老俗事》(1)

書春的筆墨生涯

每到臘鼓頻催的時候,素有文化古都之稱的北京,家家戶戶和買賣鋪商都興高采烈的準備過年了。這時候,在街頭上就會看到許多點綴過年的景色。尤其一過臘月初八,馬路兩旁便道上,便張貼出紅紙條:上面寫著書春、借紙學書、結翰墨綠、點綴年華等等。這是當年一般潦倒文人借著除舊迎新,做一些臨時性的筆墨生涯,在街頭上領先貼出的廣告。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前後書寫春聯的小攤一個個的林立街頭。春聯的詞大都是一般內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等。不過從我記事起,這種書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6, 2016 at 2:44pm — No Comments

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 8》還有什麼比柏油路更環保?

在1844年4月一個舒適宜人的日子裏,兩位年輕人沿著康科德河到一片森林裏去郊遊。由於最近沒有下過暴雨,河裏的水不多,他們可以“很輕松地從河水中獲取食物,就像印度人一樣”。利用從一位鞋匠那裏要來的火柴,他們在公平天池周圍點燃了一棵松樹的樹樁。這兩個勇敢的探險者餓了,他們想煮一些雜燴湯吃。

雨水的匱乏讓捕魚變得更加容易,也讓他們周圍的草地變得更加乾燥易燃。風把他們點燃的火苗吹到了草地上。“當他們周圍的每一種東西幾乎都像一條火攻船一樣易燃的時候,火焰迅速地蔓延開來,直到幾個小時之後才得到控制。”其中一個人跑到村子裏去報警,但大火無法得到控制。超過300英畝的一大片林地被這兩個貪玩的年輕人粗心大意點燃的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3,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