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日婦女走百病

在中國新年(春節)期間,串親訪友,無分男女,登門拜年,煞是熱鬧。在歡樂之際,老妻同女孩子們談起舊話來。她說:你們算趕上好年頭了。我年輕時候,女孩子們過年,只能呆在家裏,誰敢各處亂跑?

她說得不假。過去,春節前後對婦女的戒律束縛是很多的。

從臘月起,臘月二十三祭竈,不許婦女主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除夕夜,婦女只負責做年飯的炊事工作,同樣不準到祭神拜祖的供桌前作主祭人。守寡的女人更不能接近供桌,而由承繼人長子主持祭禱儀式。

在天津還有一種習俗,婦女無論老幼,從臘月三十夜晚向佛祖點香上供起,就進入禁錮期,不準外出串門。連自己家親戚處也暫不往來,只準你在自己屋裏、本家的院內活動。說是除夕夜諸神下界,婦女要回避,這為了自身安全;不去別人家,是因為人家忌人,實際只忌女人。當然也不歡迎外姓女人來自己的家,這包括了嫁出去的姑娘,年三十的晚上,必須使在婆家或自己丈夫家。就連臘八和祭竈那兩天,也要姑娘們回婆家。

除夕守歲後,在家裏過初一。初二早晨邀請一位夫妻雙全、兒女滿堂的婦女,來家說些吉慶話,稱為開市,這才給婦女打開禁錮,宣布家裏已經開放,婦女可以自由出入了。

婦女們不去親友家,卻可以去影劇院或寺廟。天津當年的影劇院在除夕夜辦迎春場,招引不少婦女觀眾從家裏出去。天津的天後宮是著名的過年燒香的地方。有些婦女許願求順,除夕夜去那裏燒香拜佛,還有人去爭取燒初一黎明的第一炷香。

一般家庭婦女,在正月要守在家中接待親友拜年,直等到燈節過後的正月十六日,才堂堂皇皇地外出,稱為走百病,就是說婦女這天出門散散心,可以走掉各種疾病。母親家在這一天要接出嫁的姑娘回來松快遊樂些天。可見在當年充滿封建意味的春節習俗中,正月十六日,才給婦女們補償了節日歡樂。

憶及這些往事,人們深感幾十年時光,世道的變化確實太大了。


朝日壇與太陽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歡度春節與上元節之後,緊接著便在農歷二月初一日舉行祭祀太陽神的活動,曰中和節。

提起民間中和節祭日之舉,首先說說朝日壇。朝日壇簡稱日壇,系舊時皇家祭日之處,在北京朝陽門(舊稱齊化門)外,與位於阜成門(舊稱平則門)外的月壇東西對稱,遙相呼應。它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據《禮記禮器》所雲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分別在京城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圈建的。

日壇方廣五丈,高五尺九寸,九級臺階用白石砌成,唯壇面用紅琉璃以象征太陽。壇西向,繞以垣墻,正西有白石欞星門三座,其余三面各一座。西門外有燎爐、瘞池;東為神庫、神廚、宰牲亭、燈庫、鐘樓;北為遣官房,外有天門兩座,北天門外為禮神坊,兩天門外迤南為陪祀齋宿房五十四間,護壇地一百畝。

明清兩代均於每年二月初一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親祭。清朝滅亡後,日壇即逐漸荒涼。

不過民間祭祀太陽神的活動,並未因封建王朝的滅亡而終止。正因為太陽把它的光和熱恩賜於人類及萬物,所以人們對想像中的太陽神極為虔誠。祭祀的儀式雖遠不及皇家那樣復雜而隆重,但非常嚴肅,一絲不茍。

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陽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陽糕。這是一種用大米面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兒,上面印著一只朱紅的金雞(傳說中的雞神)引頸長啼,仿佛呼喚天下之雞齊鳴,為人間報曉。

北京的糕點鋪元宵節後便開始制作太陽糕;一些食品業小販亦自制太陽糕,於春分日的前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家庭主婦們一聽到這聲音,即使手頭拮據也總要買幾塊應個景兒。

中和節這天,晨光熹微時,家家戶戶便開始祭祀活動。太陽糕整整齊齊地放在盤子裏,置於供桌的中央,盤子前面擺一尊銅香爐,內插一股高香,全家依輩分大小先後,面東肅然跪拜,以此來報答太陽神的恩澤。

天真的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那盤中的太陽糕。那糕涼涼的,甜甜的,味道確實甘美。


二月二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這是民間諺語。相傳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玉皇大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下雨。龍王不忍人間遭難,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帝將龍王拿下天宮,壓在大山下。黎民百姓感激龍王之恩,天天為龍王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農歷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傳說。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擡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武強年畫天子耕地,民間作坊刻印,畫面題詞為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國母來送飯,五谷豐登太平秋。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一年二十四節中的驚蟄,冬眠蟄息的昆蟲動物被春雷驚醒,開始活動,俗以為龍在這時擡頭,故二月初二又稱春龍節,也就是中和節。明、清時代的皇帝在中和殿備耕,事先檢查禦用農具。北京的先農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沿襲古制祀先農舉行春耕儀式的地方。

其實驚蟄本名啟蟄,漢代為避景帝諱改。驚蟄一聲雷,農家春耕動。中國大部分地區以這個節氣為標準,開始春耕生產。現在二月二,龍擡頭只不過是一句氣象諺語,是說自即日開始,降雨量逐漸增多。此語反映氣象規律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二月二也叫迎富日,據唐代《歲華記兩》載:相傳有生子者,被鄰家於二月二日求其子歸養之,鄰家因此大富。後以此日出野田采蓬,茲向門前以祭之,以迎富。這與唐代民間流行的送窮風俗相連擊。據史書記載:於正月晦日(正月最後一天)掃除糞汙、及屋內塵穢,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葉之通衢,或投於水中,謂之送窮,也有的於是日棄破衣於巷,還有的結柳、縛草為船以除窮。看來這個活動說明古人心理,送走昔日貧困、苦難,迎來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在唐代送窮的同時,又有二月二的迎富。南宋詩人魏了翁有詩雲:才過結柳送窮日,又見簪花迎富時。其實,從即日開始春耕生產,勤勞致富,豈不是送走窮日子、迎來富生活嗎?

記得此風俗是這天黎明,老人未起之前嘴上數道:二月二,龍擡頭,金子銀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旁,珍珠瑪瑙往家躺,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蚰蜒不見面。人們不僅送窮、迎富,祈望豐收,還盼望龍出,鎮住毒蟲,除去病疫,以得健康。

二月初二遠一天,有引進勤龍,送走懶龍一說。這天清晨,家家戶戶用柴竈裏積存的柴灰,連續不斷地在地上撒成一條長龍,直延伸到附近的河邊或井邊,用意是把懶龍送走。然後又用黃土及河邊或井邊開始,撒成長龍,直到自家門前,用意是把勤龍引回。因為龍可行雲治水,這種引龍活或,用意是希望春暖後有幾場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長,五谷豐登。

為了尊崇龍,在二月二龍擡頭這天,婦女們必須停止針線,以防紮壞龍眼,還要停止洗衣,恐怕傷了龍皮

由於二月二這天已是驚蟄之後,陽氣上升,各種冬眠的昆蟲陸續復蘇,所以,這一天,還有一個驅除毒蟲的活動。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日龍擡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這天清晨,家裏的老年人要有一人早起,手執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裏念叨著: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蜈蚣不見面。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不露頭。認為這樣一來,蠍子、蜈蚣等害蟲就不能復蘇了。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天津、河北等地這天應時素食是煎燜子。燜子是澱粉熬成膠狀塊,把它切成小碎塊,放在平底鍋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層黃色脆皮時,盛在碗裏,用芝麻醬調稀,撒上蒜末,拌好後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非常可口。

在北京,這天各家各戶要吃懶龍,說是吃了懶龍,可以解除春懶。所謂懶龍,是用發面蒸的一條長形卷體,做法是把發面搟薄制成長片,放上和好的肉餡,然後卷成長條形,盤於籠屜中,蒸熟後切開,家人分而食之。這一天,吃米飯名為吃龍子,吃面條為吃龍須,吃春餅名為吃龍鱗,吃餃子名為吃龍耳朵,喝茶要喝龍井茶。總之,是取吉祥之意。二月二這一天,要派人去接姑奶奶回娘家住些天。據說是因為按照舊俗,新媳婦不在娘家住新正月,甚至不許見娘家正月的燈;而二月二日則是過了正月的第一個雙日,於是就把這天定為接姑奶奶的日子。

在往昔,北京到了這天,街頭會出現不少紅包袱、綠衣服的少女回娘家。假如這天婆家有事不允許娘家接回,接的人免不了要垂頭喪氣,大失所望;新媳婦則要哭天抹淚。因此,京諺又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蟠桃盛會憶當年

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這是晚清《都門雜詠》有關古剎蟠桃宮的一首七言詩。雖非佳作,而當年廟會之盛況,倒也令後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提起蟠桃宮,久居京城的老者如數家珍。此宮又名太平宮,全名護國太平蟠桃宮,系道教宮觀。坐落於北京東便門外橋南。始建於明代,後殘毀幾成廢墟,清康熙元年經工部尚書吳達禮重建,殿宇兩層,供奉西王母。其堪稱世界之最的是那座建築在前殿墻壁上的鰲山,所塑眾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或駕雲,或徒步;從四面八方趕來為王母娘娘祝壽。

神話傳說農歷三月初三日是西王母娘娘壽誕,循例舉行聲勢浩大的蟠桃的聖會。宮內所居道士,選舉行佛事,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日,舉辦五天廟會,傾城士女,爭先拈香,並在送子娘娘神龕前用紅線繩拴泥娃娃以求子嗣。

蟠桃宮地處護城河南岸。開廟期間,自崇文門外沿河東行三裏之遙,兩岸桃柳掩映,席棚林立,百戲雜陳,紅男綠女,人聲鼎沸。倘雇毛驢代步,所費無幾而可直達廟門,遂令人頓生八仙中之張果老,興沖沖赴瑤池謁見王母娘娘,喝她一壺仙酒,吃她兩個仙桃,聽她幾曲仙樂,然後再騎驢回歸自己的洞府。

既懶得步行又不願意騎驢者,則可乘船。從崇文門橋頭上船,春風和煦,水波不興,船行款款,偶見魚蝦蹦出水面,或驚動匿於葦叢中的水鳥撲棱棱飛起盤旋於天際,別有一番詩情畫意。至於那技術嫻熟的船家,皆系漕運士兵的後裔,不僅水性好,而且深諳早年漕運的故事,貪官如何虛報,花產如何冒領,水賊如何劫奪,種種駭人聽聞的史實,均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於是其生意火暴。

遊船行至蟠桃宮對面石橋下為一大站,稍事停泊,待上滿人後繼續東行二裏至慶豐閘。此闡俗名二閘,乃當年漕運之要道,河寬水深,洶湧澎湃,冷氣森森,凡涉足其間者每多毛骨悚然。久居此處之男童,個個深諳水性,每年趁廟會之際,赤條條聚於閘口,以極高超的戲水技藝博得遊人的賞賫。濃施粉黛的太太與小姐們,毫不避諱那些光屁眼兒的野孩子,隨意將所佩帶的首飾拋入湍急的水流中,孩子們恰似一條條蚊龍即刻潛入水下,彈指間便鐲子、戒指、耳環摸上來,物歸原主而笑臉請賞。更有藝高膽大的頑童,像猿猴棲息於樹杈間,相機行事,一旦發現水中目標,遂淩空翻著跟頭紮進波濤中,動作之迅捷,體態之優美,真不亞於《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浪裏白條張順,其所得賞賫自然豐厚。

全城各檔進香朝聖的花會,亦沿兩岸魚貫而行,臨河獻藝,載歌載舞;另有千百面杏黃色會旗飄蕩於人群中,使蟠桃盛會更顯其熱氣騰騰。

Views: 7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