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話“火鍋”

到了冬天,過去在北京很喜歡吃火鍋子。火鍋子,江南人叫暖鍋,實際不如北京的叫法恰當,因為它不單純是暖,而的確是生了火的。銅制的火鍋,中間是爐膛火口,四周是容納菜肴的鍋槽,上而是有圓洞的鍋蓋,正好套在火口上蓋鍋子。鍋子中裝好菜肴後,把木炭放在爐子上點燃,從火口放進去,扇子煽旺炭火,木炭劈劈啪啪地火苗從火口竄出來,鍋子中的菜肴便滋滋作響。燒開了,端上桌子,一掀鍋蓋正像《老殘遊記》中寫一品鍋一樣,這是怒發沖冠的海參,那是酒色財氣的鴨子,大家便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了。

火鍋是一種非常方便實用的炊具。我不知道最早發明者是誰?徐淩霄《舊都百話》記道:鍋子之類甚多,有菊花鍋子,為肉類與菜蔬及花瓣之大雜燴。整桌酒席,在秋冬閑視為要素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也。徐氏的話似乎有些道理,總之是在北方寒冷的地方創造出來的東西。南方有暖鍋歷史並不長,光緒時嚴緇在《憶京都詞》註中說到火鍋時,還說南中無此風味也。可見那時還只是北京,或者說北方時與吃火鍋。

幾十年前,北京有一種■子,叫做盒子■,實際就相當於江南的鹵味店、廣州的橈臘店。這是賣醬肉、清醬肉、小肚、白肚、薰鸚、肉丸子等熟肉的熟肉鋪。因為把這些切好裝在一些花格食盒裏,像什錦拼盤樣賣給人家,所以叫盒子鋪。這些熟食統名之日盒子菜。這種■子,秋冬之際,便準備很多只銅火鍋,一一裝好,可以根據需要,一只、兩只,甚至更多,送到顧客中。送時還帶好白湯極為方便。家中偶然來個客人,你去買了,小夥子給你送來,點燃木炭,把火煽旺。鍋子開了,端到桌上,說聲回見走了,明天再來收家夥,你好意思不給兩個賞錢嗎?

一般鍋子裏裝的是肉九子、龍口細粉、酸白菜墊底;上面鋪白肉,叫白肉鍋;鋪白鸚、白肋片、白內日三白鍋子;清醬肉(也叫爐肉)、薰魚、豬腰花等曰什錦鍋子;海參、爐肉、雞蛋等曰三鮮鍋子。至於菊花鍋子,那便是把白菊花瓣加入到三鮮鍋子的湯中。那更是清香絕頂,成為飲食肴餵中藝術品了。


風雪大酒缸


老舍《駱駝祥子》一書中,有過一段大酒缸的描寫。寫一個風雪寒夜,一個年老拉洋車的和孫子闖到一家小酒■中取暖的悲慘景象。幾十年前在北京這種酒■是很多的,不同於江南的像《孔乙己》中所描繪的鹹亨酒店。每家這樣的小■裏,都有兩、三口蓋著紅油漆蓋子的裝酒的大缸,所以俗話都叫大酒缸。雖然正式名稱也有什麼和益公酒■之類的名稱,但是人家都不叫,習慣叫它的俗名。

這種■子一般都是一間門面,有兩三副座位,有個櫃■,櫃■後有兩三個酒缸;也有的大酒缸的木蓋就是桌子,店中人很少,掌櫃兼賬房先生在裏面賣酒,再有一個小徒弟或內掌櫃相幫照料就可以了。夏天,門口掛個竹簾子;冬天,當地生個煤球爐子,又燒開水又取暖。門口掛個夾板棉門簾子,一撩簾子就是一團夾著酒氣的熱氣撲到你臉上。在北國的風雪寒夜中,這種小■是各種各樣街頭勞動者的避風港。夾著大棉襖,一撩簾子闖了進來,把手中的錢往櫃■上一放,說道:

掌櫃的,來兩個酒,一包花生米。說話幹脆,酒和一包花生米買好,便到邊上的桌子旁坐下,和熟人邊說,邊飲起來。這是幹了一天活之後的一點點人生的享受。是可憐的一點享受。有的索性一包花生米也不買,買一個酒,一口喝了就走,因為他們回去還有別的事要幹,沒有時間坐在大酒缸邊上慢慢地咀嚼那幾粒花生米。

所謂一個酒,就是這種酒店賣酒都是用提子從酒缸中提,用一種很粗的瓷碗盛酒。小提一提一而,倒入粗瓷碗中,謂之一個酒:兩提二面,謂之兩個酒:買兩個酒喝完了,尚未過酒癮,便拿空碗到櫃■上再買兩個。一般喝兩個酒的人就差不多了,如喝四個酒那就是大量了。因為大酒缸賣的酒,都是燒酒,即幹榨白酒,又稱白幹。那裏是從來不賣黃酒、藥酒(如五加皮、竹葉青等)。至於洋酒,什麼威士忌、白蘭地等等,更是聽也沒有聽說過。一個酒下肚,就熱乎乎的,照當年的說法,就是多穿了一件小皮襖了。北國天寒,全仗它擋擋寒氣啊!

在風雪之夜,北風呼嘯的馬路上,或者胡同拐角處,遠遠地望見有個透出紅紅燈光的小■,那就是大酒缸。去吧,那裏有溫暖,進去買個酒吃吧!


國爐話相思


讀新刊《藝風堂友朋書劄》,在陸寶忠寫給纓藝風的信中,有幾句道:光陰荏苒,又屆圍爐,諸同人必有佳集,酒酣耳熱時,尚道及遠人否?翹首燕雲,不勝黯然。陸與繆同是光緒丙子年進士,這封信他是在湖南學臺任上寫給在北京的繆荃孫的。他在湖南想到昔時在都門時,每到冬天,友朋們圍爐情話,十分熱鬧,而自己卻遠隔南天,所以信中寫著翹首燕雲,不勝黯然了。

圍爐最好是晚飯以後,三五良朋,以爐子為中心,團團而坐,沏上一壺好香片,買上一大包落花生,邊吃、邊喝、邊烤火、邊談、邊笑,海闊天空,不拘形式。爐子上坐上一壺開水,漸漸爐火越來越旺,越來越紅;壺中的水■■地響著。這時不必開燈,盡可坐在暗中,爐中的紅火照在頂棚上,形成一個很圓的、很朦朧的紅色的光暈,也照得爐邊的人臉通紅。這時談興更濃,談鋒更健。談人生、談哲理。談藝術、談軼事奇聞,固然很好:談生意、談金錢、談柴米油鹽、談兒女情長、談身邊瑣事,也無傷大雅。談到忘情處,窗外呼呼的北風聲,遠處荒村的犬吠聲,深巷縹緲的叫賣聲,夜歸人偶然的喊叫聲,都隔絕在外面,而這裏只剩下溫暖、友誼和歡聲笑語。這樣的圍爐,是令人終生難忘的啊!

圍爐之樂,三五人固然很好,一二人亦無妨。李越縵鹹豐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日記)雲:

寒甚,擁爐與叔子談終日,夜與叔子圍爐續話、三更,叔子招吃粳米粥,以■■、生菜佐之,頗有風味。

《魯迅日記》1912年11月8日記雲:

又購一小白泥爐,熾炭少許,置室中,時時看之,頗忘旅人之苦。

這二位都是紹興人,都是曾經常住在北京的。兩則《日記》,前後相差五十多年,都寫到了北京冬日圍爐的情趣。把這兩則《日記》並在一起看,是十分有意思的,很可以想見這二位學人當年的風度。

翹首燕雲,又屆圍爐之期,系以《憶江南》小詞一首,用寄萬裏之思吧。詞雲:

京華憶,最憶是圍爐。

老屋風寒深似夢,

紙窗暖意記如酥,

天外念吾廬。


冰床一樂事


北京孩子們冬天常在冰上玩,玩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種叫冰床。

冰床以木為之,長方形如床狀,長約五尺,寬約三尺,無欄桿,可乘三四人,床腿嵌鐵條,便於冰上行駛。行駛時,冰床主人在前牽繩,滑行甚速,故又名拖床。床主急行數步後,借助物體慣性,騰身躍坐床沿,冰床行駛如故。這一動作,身手矯捷,漂亮之極。乘客坐在冰床上,如置身水晶宮,目爽神冶。更有富裕之家,將冰床多具連在一起,高歌暢飲,馳走如飛,其樂陶陶。

北京城區的水域集中於西半部,所謂三海的中海、北海、南海,屬於宮廷禁地,冬季雖有冰床,但非平民百姓可以享用。唯有什剎海、後海、積水潭,平民始能問津。自什剎海銀錠橋,經後海到積水潭匯通神祠前,神采飛揚,馳騁冰上,為冬季健兒之一大樂事。

當時北京城墻之外有護城河,冬日結冰乘冰床行駛更覺開心。護城河,河道較寬,玩冰床既可代步,兼供嬉遊,一舉兩得。那時,交通不便,行人苦於跋涉,各城門都有趕驢腳夫,為客人代步;入冬河水結冰,則可乘冰床。由東直門去通州,可順護城河入通惠河直達;中間經過五道閘口,每過閘口須另換乘冰床,因各段有各段的專人經營,不得任意破例。清人李樸園(光庭)有詠冰床詩雲:

幾日城隅水泛鳧,堅冰似鏡已平鋪。

設來行榻如舟穩,看彼飛輿越蹇趨。

抵閘忽驚當路虎,移床幸遇在梁楓。

芒刺凍折繩牽斷,賺得囊錢酒半壺。

其中抵閘忽驚當路虎。一語,指出當時每間冰床各有專人管理其事,不得隨意逾越的特定規章。

清末,慈禧太後敢幹遊樂,城內三海,城外昆明湖,都設有冰床,其用料之考究,飾物之華美,遠遠超過民間冰床。太後或帝妃等乘坐,由太監牽繩。有時還賞賜年老功高的王公大臣乘坐,以示優待。未經恩常而私自在三海和昆明湖乘坐冰床者,則要受到嚴厲的懲處。


“九九歌”與花信風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在北京大學講演,提至中國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諺語,我感到十分欣喜,不禁想至從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天文、氣候、氣象等知識,似乎當年非常普及,而現在卻十分缺乏了。不信,能夠說清數九,九九消寒,各九特征諺語的能有幾個人呢?恐怕不少人要交白卷。而這些又都是當年鄉間小學或私塾中不教就會的。由冬至那天數九算起,每隔九天作一單元,邊數九個九天,至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過完,迎來春天,謂之出九。關於九九的諺語,由盱中國幅員廣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所以說法也不同。如七九河開,北方河水結冰,所以有河開的說法;江南冬天河水不結冰,也就無所謂河開了。人們常常引用的劉侗《帝京景托物略》中所載的: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

四九三十六,夜眼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究漢受罪畢;

九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

《帝京景物略》是部好書,我曾不止一次地誇過上面的文章。在《春場》中所引的這首歌,是哪裏來的呢?文中說: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簡單說,是從刻字鋪賣的九九消寒圖上引錄,而並非采風於燕京民間。我以為,似乎這首歌是江南人編的。第一,按日程寒暖與北京氣候大不同,七九才是正月初,如何衣單呢?第二,歌詞押韻不對,七十二與尋陰地,二讀作尼才能押韻,因此說這首歌是南方的。真正北方是另一首:

一九二九,冰上行走;

三九四九,掩門叫狗;

五九六九。袖內拱手;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數九之後,河面結冰,雖薄而堅,頭、二九便可走人。三、四九最冷,屋中暖和,人不出去,喚狗吃食,也只掩一門縫。五、六九,臘尾年頭,街上遇到互相寒暄,手操在袖中作揖。七九冰化了,八九雁來了,九九之後,已是春耕之時了。中曾根引用的,當是這一首了。

九九的說法,不但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很有情趣;編成歌謠,人們也容易記憶。這似乎是中國獨特的普及歷法和氣候知識的方法。其特征是巧妙地利用數字,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重五、重九、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番花信風,用這些特殊的數字紀歷,每個都有它的特殊時令變化,特殊風俗的內容,富生活情趣;而且同九九一樣,昔時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盡管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風俗、語言也不相同,但是對於這些數字表現的氣候節令,卻都非常熟悉,非常重視,而且都有很悠久的歷史。如蘇東坡詩雲:算來九九無多日,杜少陵詩雲:三月三日天氣新;可見遠至唐宋這種提法已非常普遍了。

二十四節氣,按周天三百六十度等分,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這是中國最早的偉大發明。一般人常說三大發明,四大發明,而把這個天文氣象學上為人類所作的巨大科學貢獻忽略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由二十四節氣又產生出了九九,三伏等,很有趣,其計算方法,都是三的倍數。清代大學者趙翼有篇名文《釋三九》,說明三乃數之始,九乃數之成。這是聯系到最早的數學原理的認識。

除二十四節氣外,還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數來了春的消息,二十四番花信風,數出了春天腳步的次第。這既關遊賞,更關農事。宗懍《荊楚歲時記》雲:

始梅花,終棟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

現在人們說起二十四節氣一般還知道,說起花信風,知道的就更少了。不妨在此作個簡單的介紹。據《蠡海集》載:每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共四月八氣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風應之。其順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峰山機;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余靡、三候棟花。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報來了春汛;二十四番花信風,細數春之年華。歲時多感,故國情深,唯祝花開次第,爛漫春光吧。


臘月京城有鮮花


鮮花,一向是北京人的愛物,從清靜的宅門到人聲鼎沸的大雜院,從布置典雅的華居到破爛不堪的陋室,一年四季皆有鮮花可看,春夏秋冬皆有綠葉可瞧。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所,而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老北京人來說,則應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花了。

北京人愛鮮花養鮮花之歷史由來久矣。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之《帝京景物略》即有: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等大段記載。有清以來,崇文門外之花市、東廟隆福寺集、西廟護國寺集,相繼形成規模龐大的鮮花市場,四季興隆,蔚為大觀。

京城地處北方,早年冬季奇寒,區多風沙,對都市人生活威脅極大。凡久居京城者,無不苦寒,更苦風沙,於是將對春的企盼之情,寄托在歲首開放的鮮花上,在案頭擺一盆水仙或迎春、臘梅,任憑外面風饕雪餮,室內卻爭奇鬥艷、香滿襟袖,一派春意盎然,頗有出塵的意味。

來自浙江、福建等地的水仙,必須經過北京西南郊區黃土崗花農的熏制加工,方能花葉並茂,售之於市。雖說費了很多周折,但價錢極便宜,彼時民風之淳厚,由此可略見一斑。因其價廉,故家家戶戶皆購數株置於玲瓏古雅的瓷盆或紫砂盆中,與那翡翠似的葉子,白玉般的花朵,相映成趣,泛著縷縷的幽香,今人心骨皆清,頓生飄飄神仙氣。

迎春花以其早春花先葉開放而故名。經花農巧手修剪後,嫩枝叢生,花團環拱,燦如黃金,香細而清。北京人喜其迎春之名,且花期較長,能自臘月陸續開至翌年二月,故亦皆爭購之以點綴年景。善養迎春之家,深諳修剪之術,精心護理老幹令其矮而粗壯,使千枝萬葉皆從老幹旁逸斜出,狀如圓傘,俟花盛開後,望之似金塔,其絕妙功夫,則使花農相形見絀也。

在冷洞子中培育出來的臘梅,尤受青睞。此種歲首鮮花經花農精心養護、藝術剪裁,老幹橫生、盤根錯節,以自然古樸、清秀淡雅見勝。其花以疏落為佳,嬌艷玲瓏朵朵可數。以泥盆栽之,外面尚需有五彩細瓷套盆,則更見其典雅。套盆普明清兩代官窯所出,圖案以八駿圖、暗八仙、喜鵲登海等吉祥內容者為上品,價值高於梅花數十倍,二者相得益彰,更增逸興。碧桃比臘梅更為嬌艷。其花色紅白兼有,花瓣重疊,百媚欲流,望之醉眼。

窮人們點綴陋室春色,另有一套極省錢甚至不花錢的辦法。喜看青蔥綠葉,則以清水泡盤兒麥子或蒜瓣兒,並用紅紙條攔腰一圍,自有催人奮發的勃勃生氣。想著鮮花,則種幾棵死不了,碧綠的小碎葉,粉紅的小碎花,那濃濃的春意,一發便不可收拾。

早在元朝,北京就有了花木業,歷明、清數百年,一直很興旺。有名的花鄉十八村,位於北京南郊豐臺一帶。這裏得天獨厚,酸性沙質土壤,溶肥滲水,適於花木生長,因此出現了很多花農。

北京氣候,一年有四五個月溫度偏低,花農就創建了花洞子,即現在的溫室。嚴冬季節,室外天寒地凍,室內溫暖如春,照樣培育鮮花。眾多花農,各有所長,各有絕招,互相競爭,爭奇鬥艷,促進了品種培植和質量提高。趙家樓村的牡丹,能控制在春節時開花,而這時的溫度一般在攝氏零下十五度上下。樊家村呂家專養黃月季,開花早,花形好,香味濃,技壓群芳。潘家廟村龐家,挖溝種植玉蘭三百六十株,上建高大玻璃棚,玉蘭長到三丈余,直徑六七寸,為華北獨有;當時只有廣東有這樣高大的玉蘭。寵家玉蘭花開時,一挑插花五六十斤,每斤賣銀洋六元。

花鄉十八村花木業的興盛,與北京是幾百年的國都有著直接關系。首先,皇宮中需要大量名花異草。慈禧太後喜愛佛手,大太監李蓮英常親到以培植佛手著名的馬家樓村盧家選購,有時一次買幾十斤,一斤價白銀五兩。

皇親國戚、達官顯宦、富商大賈聚集京都,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喜慶壽宴、送禮行賄,都不惜重金購買名貴花卉。過春節,不僅要買單株的梅花盆景,還要買松、竹、梅同植於一盆的歲寒三友,玉蘭、迎春、牡丹合植於一盆的玉堂春富貴;過中秋節,要買桂花;婚嫁要買石榴,取榴開百子、人丁興旺之意;辦喪事者,要買用松柏枝和白色花朵紮成的松鶴、松鹿之類,後來則改為花圈。

清末民初,清朝的遺老遺少,賞花之興不減當年,雄厚家底足夠開支。北洋政府的官僚、軍閥,附庸風雅,購買名花,亦不惜重金。在北京居住的外國人增多,花農適應其愛好,培植郁金香、石竹等外國花草,或紮成花籃、花束,賣給花廠子,供外國人選購、崇文門因地處東交民巷附近,這種洋花廠子有六七家之多。

很多商店業務上需要鮮花。北方人喜歡喝花茶,茶店大量收購茉莉花、玉蘭花、玉贊花熏制茉莉花茶等商品,黃上崗、白盆窯村的花農即以培植玉蘭、茉莉為主。中藥店收購芍藥、枇杷葉、藿香等鮮藥材。糕點店收購鮮玫瑰花制作玫瑰餅。

市民為裝飾房間、點綴庭院,購花木者也不少。尤以石榴、菊花、水仙、月季、夜來香、晚香玉銷量較大,花販沿街叫賣,古城四處飄香。

北京的臘月,天氣最冷。諺雲:臘七兒,臘八兒,凍死寒鴉兒;臘八兒,臘九兒,凍死小狗兒;臘九兒,臘十兒,凍死小人兒。可是,就在這寒風刺骨、滴水成冰的季節裏,在花兒市、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等廟會上,以及大街店鋪中,小巷深院裏,隨處可見鮮花。

每年一到臘月十五,那些來自花木之鄉的花農們便紛紛挑著花擔擁進城裏,或集中於廟會集市,或走街串巷,爭先恐後地叫賣各種鮮花。

花擔的兩頭各是一個用荊條編成的圓柱形大筐,內壁糊有兩層高麗紙,筐底中間放有炭爐,筐口上覆有穹窿形的筐蓋兒。如此嚴實而溫暖的簡易設備,足可以保護各種嬌嫩的鮮花免受風寒的襲擊。

雖說是寒冬臘月,但那鮮花的品種比起春、夏、秋三季卻更為豐富多彩。打開筐蓋兒,一股炭火的熱氣撲在臉上,暖烘烘的;熱氣中融合著馥郁的花香,沁人心脾,鉆入襟袖。俯視筐中,映入眼簾的有臘梅、碧桃、迎春、瑞香、佛手、香櫞、水仙、海棠、子孫石榴。子孫葡萄等各種奇葩異草,碧枝翠葉,姹紫嫣紅,令人目迷五色,心曠神冶。子孫石榴與子孫葡萄象征著多子多福;老人們盼望人丁興旺,子孫滿堂,都喜歡買一兩盆,擺在八仙桌或幾案上,終日笑瞇瞇地望著那些墜彎了纖細枝丫的石榴與葡萄珠兒,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在這些名貴的鮮花中,瑞香最受人歡迎。此花是世界名花,也是我國傳統名花。《楚辭》稱之為露申,民間稱之為山夢花、千裏香、雪凍花。其所以名為瑞香,是來源於宋代《清異錄》中記載的一段神話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廬山一老僧於廟後石凳上入靜,夢中間花香濃郁,欣然而起,若有所悟,便於四周枯草中尋覓,竟得翠葉香花一株,欣然移植盆中,供於佛前,名之曰:睡香。未幾,春節至,而花香不減,敬佛者益多,四方奇之,鹹謂老佛所賜,乃一年祥瑞之兆,遂易名瑞香。宋代詩人王十朋吟《瑞香花》曰: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聞。江南一夢後,天下仰清茶。就是寫的這個故事。

Views: 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