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同聲異曲的和平~~兩岸三地「太平洋戰爭結束80週年」紀念活動的文化張力

愛墾學術:同聲異曲的和平~~兩岸三地「太平洋戰爭結束80週年」紀念活動的文化張力

前言:共同的時間節點,不同的語言

202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滿八十週年。這一歷史節點,不僅是全球共同紀念的時刻,更對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而言,承載著複雜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政治。在這個「和平80週年」的名義之下,三地紛紛舉行各種紀念與文創活動,看似共享同一主題,實則各自展現不同的語言與姿態。

從宏大的閱兵,到地方化的展覽,再到品牌聯名的紀念商品,這些活動不僅是文化表演,更是一種歷史敘事的再生產。更有意思的是,它們之間所呈現的,並非單純的共鳴,而是一種張力:彼此呼應,又彼此分歧。

 

一、大陸:宏大敘事中的「國家和平」

在中國大陸,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是國家級的重大事件。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大型紀念大會與閱兵式,展現了軍事現代化的成果,也凸顯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國家正統性的再確認:大陸將「抗日戰爭」視為民族存亡的轉捩點,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正當性的歷史基礎。紀念活動中,領導人重申「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同時呼籲維護世界和平,實則是在當下國際局勢中強化自身的話語權。

文創展覽與科技再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推出沉浸式展覽,觀眾可透過數位技術「走進」戰火場景。影視與遊戲產業也推出相關作品,以大眾娛樂形式重現戰爭歷史。這是一種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全民記憶」的文化策略。

在大陸的語境裡,「和平」並非單純的結束戰爭,而是一種由國家力量保障的秩序

中國官媒新華社發布照片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與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左中)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右中)在內的外國領導人,在九三閱兵前步入北京天安門城樓。[照片:AP / Shen Hong]

二、香港:雙重身份下的「協調和平」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香港的紀念活動展現了「雙重身份」的特質:既承接國家敘事,又不忘地方經驗。

聯展與文物首展: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推出「聯合抗戰展」,展出逾180件展品,其中不少為國家一級文物首次來港。這不僅是文化交流,更是一種政治符號,象徵香港在國家記憶版圖中的一環。

地方記憶的呈現:展覽同時保留了香港自身的歷史經驗,如淪陷時期的日常生活與僑胞的抗爭故事。這些在地細節,讓觀眾感受到戰爭不只是宏觀的民族事件,也滲透到普通人的生命之中。

香港的「和平」敘事是一種協調的和平:在國家與地方之間尋找平衡,在宏大歷史與個體經驗之間搭橋。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特區政府籌備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於9月3日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聯同內地籌辦大型抗戰專題展覽、組織青年交流團、舉辦社區展覽及免費電影觀賞等,旨在讓市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愛國精神。[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三、台灣:生活化與文創化的「日常和平」

台灣的紀念方式,顯著不同於大陸的莊嚴或香港的折衷。這裡的「和平80週年」更傾向於文化生活化的表達。

公共藝術與城市展覽:台北市公共汽車站設置「終戰80週年」攝影展,將歷史照片帶進日常空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音樂會,信義區舉行嘉年華,將戰爭記憶轉化為市民參與的文化盛事。

品牌文創的融入:知名零食品牌「乖乖」推出限量包裝,設計結合戰爭符號,讓消費者在生活用品中「遇見」歷史。其他團隊則推出紀念T恤、桌遊與插畫展,把嚴肅的歷史轉化為青年易於接受的文化符號。

歷史論述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官方多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這種用詞差異,顯示出台灣在歷史記憶上的特殊處境:既承繼中華民國的歷史,又與大陸的民族敘事拉開距離。

台灣的「和平」是一種日常的和平,它不強調勝利或抗爭,而是以生活化、文創化的方式來紀念。
今年是二戰暨抗戰勝利80週年,美國在台協會(AIT)九月四日分享與台灣知名零食品牌「乖乖」合作推出特別版聯名商品,其中包括以「飛虎隊」成員傑洛米・賽門(Jerome Simon)為主角的五香乖乖。AIT表示,這彰顯美台夥伴合作精神,也代表在印太地區共享和平、穩定、繁榮與安全的願景。(来源:Yahoo

四、和平之下的張力:同聲異曲的奧妙

語言的差異:大陸強調「抗戰勝利」,凸顯民族奮起;

台灣偏向「終戰」,突顯戰爭結束與和平到來;

香港則遊走於兩者之間,既呼應「民族勝利」,又強調「地方經驗」。

同一場戰爭,三種詞彙,反映出不同的身份政治與記憶重點。

政治修辭的差異:大陸用「硬實力」展示和平(閱兵、外交倡議);台灣用「軟文化」詮釋和平(文創、嘉年華);香港則以「雙重身份」協調和平(國家聯展 + 地方記憶)。和平是一個共同的口號,但卻帶有三種不同的政治修辭。

文化策略的差異:大陸:莊嚴而宏大;香港:折衷而協調;台灣:輕盈而生活化。這些差異,讓「和平」成為一種多義的文化符號。

 

結語:記憶的差異,共同的啟示

「和平80週年」紀念活動,表面上是共通的歷史時間點,實際上卻映射出兩岸三地各自的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大陸將和平視為國家力量與民族復興的保障;香港則在國家記憶與地方經驗之間尋求協調;台灣則透過文創與生活化實踐,將和平轉化為日常文化。

這些差異並不只是分歧,更是一種奧妙:它顯示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社會與政治環境持續被再造。和平既是凝聚的契機,也是差異的鏡子。

當我們在八十年後回望那段戰爭,不同的語言或許會彼此拉扯,但共同的啟示依然清晰:只有持續反思歷史,和平才不會淪為口號,而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力量。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24 minutes ago

備註:東盟-新馬紀念活動

東盟多個國家在二戰時是重災區,包括大馬、新加坡和印尼。這回的中國「九三閲兵」大典,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在天安門上列位第一排,站在俄羅斯總統右則(見圖)


馬來西亞方面,除了首相安華和多位華團領袖受邀參加了「九三閲兵」儀式,好些社團也分別在各自所在地集體收看實況轉播,感受天安門廣場的莊嚴氛圍。

此前在於 8 月 15 日,位於吉隆坡廣東義山和平公園的「馬來亞二戰人民蒙難紀念總碑」(見下圖),舉行了緬懷儀式。民眾共同悼念二戰期間蒙難的華裔及其他社群,表達「歷史不能忘」的訴求。


同日,在吉隆坡也舉行了一場特別紀念活動,緬懷在抗日戰爭期間擔當志願司機和技工角色的華人群體。他們組成龐大志願運輸力量,支援中國抵抗日軍。儀式由華人團體主導,標志著海外華社對聯結祖國歷史的重要紀念與致敬

6月間,一場以「You Need To Know The Truth」(你需要知道真相)為題的紀念講座在新加坡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舉辦。這場講座特別回顧了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MPAJA,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以及136部隊( Force 136)的相關歷史事跡。此外,講座邀請了抗日英雄林謀盛(1909-1944)陸軍少將的子女參與討論,強調了歷史真相的重要性與教學意義。

盡管這場紀念講座在新加坡舉辦,但對馬來西亞華社具有較高的感召力,許多相關研究、講述和參與者都來自於馬來西亞背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