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騎毛驢逛白雲觀
騎小毛驢逛白雲觀,是北京人正月裏一件樂事。白雲觀正月初一開廟,初八順星和十八會神仙是兩大高潮。整個正月裏,白雲觀攤販林立,仕女雲集,成了一個大型廟會。當時,宣武門門洞旁,進入正月,便出現一些來自農村的趕毛驢的,每人牽小毛驢三五頭,佇立街頭,等候主顧。筆者與友人曾各雇得小毛驢一頭,前往白雲觀。
將錢給趕毛驢者後,即給你一條鞭子,騎上毛驢,無須多勞,小毛驢即直奔白雲觀而去。到了觀門,照例將鞭子往鞍座上一插,那小毛驢不待我們指揮,便又自行奔返原出發地點去了。這樣的自動化,從未聽說出過任何差錯。手續簡便,較今日之的士別有一番風味。
入白雲觀,總要打金錢眼。在山門外有一窩風橋,橋下是幹地,橋洞中一老道閉目靜坐,終日不吃不喝。橋洞前懸一硬紙做的大錢,直徑盈尺,中間錢眼徑四寸許,內掛一銅鈴。香客遊人求子嗣、求福,便以硬幣向金錢眼中投擲。俗謂,能投入者即可如願,入而又能挪中老道者更是多子多福。如身無硬幣,橋旁即有道士專門負責兌換,可謂道亦有道矣。
白雲觀建於唐代開元十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天長規,金泰和三年改為太極宮,元太祖二十二年,改名長春宮,成為供奉道教全美派北七真之一邱處機之聖地。邱死後葬在那裏,被追謚為長春演道教主真人。明正統八年,長春宮改名為白雲觀,沿用至今。每至正月十九,都人致漿祠人,遊冶紛沓,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縉紳,或化遊士冶女,或乞丐。故羽士百千,結圓松下,翼幸一遇之。這是會神仙的由來。清人得碩亭的《草珠一串》有才遇元宵未數天,白雲觀裏會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個個真人只要錢之句。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也是全國最著名的道觀之一,現貌莊嚴,比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的玉清金闕還絢麗寬敞。全觀有六進大殿,依次為大雄寶殿,供昊天大帝;靈官殿,供馬魁勝、趙公明、溫瓊、嶽飛四元帥,康熙間改祀關帝,仍稱靈官殿;七真殿供道教全真派教祖王重陽的七位高徒,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等;老律堂供太上老君李耳;丘祖殿供長春真人邱處機塑像。邱像傳為元雕塑大師劉光所塑,殿下埋真人遺蛻,道家稱此殿為龍門祖庭。再後是三清殿,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等三神■。
最後一進是星宿殿,又名星神殿,塑有全部星宿神像。正月初八那天,天尚未明,就有人來爭燒第一炷香。一時人如潮湧,煙霧彌漫。香客進入大殿,便由左至右往下數,如你是五十歲,便數到第五十位神像,那便是你的值年星宿,於是頂香膜拜,以求保一年的平安順遂,此謂之順星。
雍和宮“打鬼”
北京雍和宮過去有打鬼的傳統。何謂打鬼?其正名曰:跳布紮。這是蒙古語,譯成漢文是驅魔散祟的意思。是黃教喇嘛特有的宗教樂舞,是極為隆重的宗教大典。清代雍和宮跳布紮時,皇帝要親臨觀禮或派王公大臣參加。
跳布紮,各喇嘛廟均有此活動。《燕京歲時記》雲: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灘之遺風,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臨之,亦聖人朝服阼階之命意。打鬼日期,黃寺十五日,黑寺二十三日,雍和宮在三十日。據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有喇嘛廟跳布紮。辛亥革命後,因經費無措等多種原因,北京只有雍和宮一家了。跳布紮時,喇嘛們戴著奇形怪狀、猙獰可怖的面具,穿著五顏六色的各式服裝,在鼓樂和誦經聲中翩翩起舞,場面莊嚴熱烈。
雍和宮跳布紮在天王殿前廣場,分三天舉行。正月二十九日早晨開始叫演鬼(相當劇場排練)。三十日從中午開始打鬼。二月初一凡參加跳布紮的喇嘛,繞雍和宮一周,叫繞寺,如正月是小月,則提前一天。
跳布紮共分十三場,第一場跳白兔,第二場跳黑鬼,第三場跳螺神,第四場跳蝶仙。黑白鬼戴骷髏面具,一個衣白,一個衣黑,螺神面具是猙獰的笑臉,頭上扣一個螺虎,穿繡花長袍,蝶仙也是笑臉,兩耳似蝴蝶翅膀,穿繡花緊身寬袖衣裙。白鬼還斜挎一個盛滿白粉子的布袋。剛開始時,白鬼往觀眾身上撤白粉子叫撒煞氣撒到誰身上一年衰氣,觀眾自然退後,場子就騰出來,所以,又叫凈壇。
第五場跳金剛,第六場跳星神,第七場跳天王,第八場跳護法神,第九場跳白救度,第十場跳緣救度。這些金剛、天王,都是釋迦牟尼佛派來擒拿魔王的。其面目更是猙獰可怖,很多是三只眼。服裝也更加鮮艷。
第十一場跳彌勒,俗稱捉鬼。上場共七個彌勒,一大六小。大彌勒穿黃繡花大袍。在彌勒出場後,變為梅花鹿的魔王又出場了,這時所有的金剛、星神又都出場了,圍著梅花鹿舞起來,場上達到高潮,在彌勒佛法力威懾下,最後,眾星神、金剛把梅花鹿捆起來,魔王被擒住了。
第十二場斬鬼,魔王現了原形,是個一尺多長的面人,被釘在三角缽裏,大彌勒將一把金光閃閃的月牙斧,交給金剛,金剛用大斧把魔王的頭砍下來,禍國殃民的魔王被消滅了。
第十三場送崇,斬殺魔王之後,從此天下太平,慶祝勝利,一年一度的跳布紮活動就此結束。
荷花市場拉洋片回頂部章節目錄
記得著時在北京夏天逛荷花市場,著拉洋片真是饒有興趣。暑假到什剎海玩,是由太平倉、西皇城根、西不壓橋繞過去的,一走完樂家花園北墻根,不遠就到了。在大柳陰下,遠遠的就先聽到一種聲音:咚咚鏘咚咚鏘這是什麽呢?這是老太太和十來歲的兒童最愛看的玩意兒拉洋片。
聲象娛樂工具發展到今天,家家都有電視機,到處都可看到電影、錄像,自然沒有人再提拉洋片了。但是在舊時,那還是非常吸引人的玩意兒。
冬冬鏘冬冬鏘看了一片又一片。噯,來到了十裏洋場上海灘,你看那嗚兒地一聲汽車屁股直冒煙,還有那再看一片杭州景,西湖上桃紅柳綠三月天冬冬鏘,冬冬鏘,再來看這一片,那吳佩孚大戰閻錫山,娘子關前迫擊炮,轟轟,轟轟打上個沒有完,眼看著閻老西兒玩兒完冬冬鏘。
那時,我坐在板凳前,扒在那個木箱子邊,一只眼張著從那個裝有凹凸玻璃的洞眼貪婪地看著,聽著那唱口漢子一邊有勁地拉著鑼鼓架,一邊沙啞著喉嚨唱著。我出神地張望裏面放大了的彩色圖片,仿佛真到了上海、杭州,真看到了吳佩孚、閻錫山一樣。偶然有的在洋片上還裝了小燈泡,一拉動,那神奇的上海大馬路洋樓上的電燈,真會嘩一下都亮起來,太好玩了
拉洋片,正名叫西洋景,到現在還有拆穿西洋景的說法,因畫片上有西湖的景致,所以也叫西湖景。一架像鋼琴般大的彩畫箱子,用架子架起來。後面吊著八到十張大畫片,前面有四個裝有凹凸玻璃的洞服,放下一張畫片,即可從洞中張望到。精子邊上還裝著鑼鼓架,拉繩和片子連在一起,一位,鑼鼓有節奏地敲響,片子也吊起一張,演唱人按次序拉動演唱。旁觀者可以看到上面的片子,引起了興趣,再坐下來看放大了的圖片。
拉洋片之所以十分好玩,主要在於演唱人的精氣神和滑稽有趣的唱詞。演唱的調子雖基本一樣,但各人有各人自編的唱詞。北京拉洋片也出過名人,天橋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就是載譽京華的拉洋片藝人。他的箱子大,片子大,都是庚子以來的時事片,唱詞吸引人,所以成為拉洋片演出界的聞人。
北京民間雜戲
舊京民間雜戲最能吸引人者,是起源很早的耍猴兒與要耗子。
耍猴兒即古代沐猴戲,起源於南朝陳代。《陳書始與王叔陵傳》雲:歸坐齋中,或自執斧斤為沐猴百戲。清代《燕京歲時記》敘述頗詳:耍猴兒者,木箱內藏有羽帽烏紗,猴兒自啟箱,戴而坐之。其余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
舊京耍猴者大都為兩人合作,一人背木箱與猴並敲鑼招攬,一人牽狗與山羊,擇寬敞處拉開場子,先將一鐵橛子,令猴兒坐其上,俟觀眾圍攏後即行表演。猴子伴隨著節奏鮮明的鑼聲,又翻筋鬥又豎蜻蜓,露出那紅得像火焰的猴屁股,逗得觀眾哈哈大笑,頑童們則紛紛高喊:猴兒屁股著火嘍!益發大笑不止,於是招來更多人圍觀。
藝人相機變化鑼聲以為命令,猴遂打開木箱,聽罷主人打開櫃來掀開箱,裝一個三關楊六郎一句唱詞,即取一頂小紗帽戴在頭上,坐於橛上閃目環視觀眾;主人接唱楊六郎回到三關上,裝個坐殿的趙乾王,猴即開箱換戴小王帽;主人再接唱:趙乾王回到中軍帳,裝一個倒坐南衙的包丞相,猴兒即又換上畫著包公臉譜的面具,變化多端,憨態可掬。最後唱到什麽樣的官兒都不怕,就怕衙門裏的活閻王,那猴兒便戴起一個緯簾(清代差役的官帽),並瞪著眼睛怒視觀眾,頗似兇相畢露的酷吏,給人一種罵世之感。
繼而是狗鉆圈兒,羊拉車,猴兒坐在車上,揮鞭趕羊,狗隨車行,轉圈兒表演,猴兒忽而跳到羊背上翻筋鬥,忽而跳到狗背上豎倒立,表演已達高潮,掌聲四起,最後便是猴與主人一塊向觀眾打錢。錢若打得不多,猴兒便跳上主人肩膀假裝耳語,主人心領神會,假托猴兒的意思,再次向觀眾斂錢。
耍耗子即古代之鼠戲。《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鼠為耗子。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縛以橫架,將小鼠調熟,有汲水鉆鐵圈之技,均以鑼鼓聲為起止。這段記錄,失之過簡。
耍耗子為單人表演。所馴皆小巧白鼠或花鼠。橫架上設有樓、塔、瓜、桃、木魚、木桶、秋遷、轉輪、軟梯等模型,油飾得五顏六色。十余只小鼠分放於木匣中,輪流表演,各有所長,隨著指揮棒(一尺長的竹棍兒),聽著口令,絕對服從,且無半點差錯。
藝人口念白猿偷桃,小鼠即沿軟梯而上鉆入桃瓢;再念狀元祭塔另一小鼠即鉆進塔腹;念呂洞賓三上嶽陽樓,又一只小鼠即爬進樓中;喝一聲姜太公釣魚,即有小鼠應聲倒掛於橫梁上,以前爪倒拴木魚之線,往復作垂釣之姿;再喝一聲李三娘打水,便有小鼠以前爪提木桶出井口待戲完討賞一聲令下,群鼠依次順梯而下,紛紛拱手而立,以示討賞。觀者無不笑逐顏開。
古拙的民間玩具
現代北京的兒童,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就連手中的玩具,也比幾十年前所謂的土玩意兒洋得多,闊得多。人類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玩具自然也隨之而革新。
老年間的兒童玩具,雖說土得掉渣兒,卻有新式玩具不可替代的古拙之氣和文化蘊藉,且富於濃厚的人情味兒。
土玩意兒的發明者和制造者們,大都不見經傳,但都是讀無字書的狀元,貧窮,往往使他們過早地步入社會,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飽嘗酸甜苦辣,於是便把喜怒哀樂的思想與感情寄托於雕蟲小技,設計並制作種種的兒童玩具,自娛而又賣錢面人即如此,泥人張如此,風箏哈如此,曹雪芹的後裔毛猴兒曹亦如此。
北京城過去的土玩意兒,多如牛毛泥捏的,木刻的,紙糊的,草編的,線纏的,竹削的,銅鑄的,皮蒙的,毛栽的,玻璃吹的,無奇不有,且不乏栩栩如生者,故有小玩意兒賽活的之說。
大宗的泥捏玩具,在市場上占絕對優勢。泥捏的小人兒,泥捏的兔兒爺,泥捏的臉譜兒,造型美觀,彩畫生動,其情態或笑、或突、或慈祥、或猙獰,或面目可憎、或憨態可掬。那些長於泥塑的民間藝人,沒進過工藝美術的高等學府,更無雕塑家的稱號,他們住在窮街陋巷,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日子,卻用最純潔的藝術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木刻的玩具,除了擊之清脆有聲的小梆子、小木魚外,更多的則是冷兵器時代的刀、槍、劍、戟、斧、■、鉤、叉等十八般兵器,與武林中所使用的真家夥毫無二致,只是縮小了尺寸,並添上了優美的油漆彩畫。男孩子每每爭購之而愛不釋手,並常湊在一起兵戎相見,個個冒充英雄好漢,頗有尚武精神。戰鬥激烈時,那木制的兵器往往折斷,因為心疼或怕回家挨打,遂一掃英雄本色,哭天抹淚,不歡而散。
紙糊並彩畫的關公、張飛、孫悟空、豬八戒等面具,囊括了京劇所有的臉譜,在相繼開放的廟會上集中出售。面具攤是娃娃們的樂園,攤主則是娃娃們的啟蒙老師,有問必答,百問不厭,朝代的順序,人們的名號,戲劇的常識,均在交易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播,娃娃們因此而意興勃勃。
黃銅鑄造的福、祿、壽、喜、財諸神像,以及犀牛、駿馬、梅花鹿等象征吉祥的動物造型玩具,皆中空而高不盈寸,且線條清晰而流暢,與其說是兒童玩具,不如說是精美的工藝品,就其巧奪天工的藝術價值而言,理應登上大雅之堂,但只橫七豎八地散放於地攤上,任憑孩子們挑選。
用馬蓮或蒲草編制的青蛙、螃蟹、蟈蟈等小動物,形象逼真,嵌入紅小豆當眼睛,更顯活潑可愛,並散發著青草的香氣,其古拙的味道,尤為突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