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糖鑼與捏面人

幾十年前,古城北京最能招引兒童的聲音是打糖鑼的響器聲。這種小販,肩挑一副擔子,前面是一紙糊的半人多高的小閣子,掛著木制的小型刀、槍、劍、戟之類的像戲曲舞臺上武打把子似的玩具,還有風箏、萬花筒、彩匣和各種紙糊的花臉面具如:孫悟空、豬八戒、張飛、李逵等。挑子後面是一些糖果、杏幹、山裏紅、酸棗、桂花缸烙、糖薄脆、茯苓餅、泡泡糖等小食品,都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

一些打糖鑼的肩挑貸擔,不走大街,專串小巷,足跡幾乎遍及四城的小胡同兒。至於每一個打糖鑼的,則往往有自己一定的路線,到時候準來。有些孩子一到鐘點,就盼著當當的糖鑼聲了。

還有一種民間藝人,俗稱捏面人兒的。實際是用江米(即糯米)磨成面,再把面和水揉軟,調成五顏六色,通過藝人的巧手,捏成各種古裝的戲曲中的人物角色。如:《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西遊記》中的唐僧、孫猴、豬八戒、沙和尚;再如:京劇《定軍山》裏的黃忠、《長阪坡》裏的趙雲等等。身披各色鎧甲,背紮四面靠旗,手執刀槍,威風凜凜,酷似戲曲舞臺上大將的風度。各種顏色的軟面到了藝人手中,真是隨心所欲。這些民間藝術家們,往往是在街頭巷尾當眾表演,招徠許多大小觀眾將他包圍起來,欣賞他們的絕技。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面人郎和面人湯了。

面人郎姓郎名紹安,高鼻梁,一雙深凹的眼睛,是滿族旗人。

十二歲那年,他在廟會上看到一位趙師傅捏面人,他愛上了這手藝,就天天守著趙師傅。趙師傅渴了,他給他端茶;趙師傅被太陽曬了,他給他挪地方。就這樣,趙師傅收下了這個徒弟,教他捏面人的手藝。

趙師傅叫趙闊明,是當時有名的面塑藝人,人稱面人趙,又稱面人大王,活了八十一歲。

郎紹安的傑作,如孫悟空、呂布、達摩、嫦娥還有整出戲《二進宮》、《三顧茅廬》、《將相和》等,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生氣勃勃。

郎紹安沒有文化,為了捏好《二進宮》這出戲,他幾次省下錢來專門買票去看戲。他想捏一匹斑馬,還特地到動物園去數斑馬身上的斑紋。據我所知,他最熟悉社會的底層生活,所以他最愛捏三百六十行的形象,像鋦碗的、推車賣菜的、賣大小金魚的、算卦的、要飯的、拉洋片的、賣風箏的我見過他捏的剃頭的面人,一個剃頭匠手裏舉著把剃刀,正在給人剃光頭,顧客圍著塊大白布,低著頭,剃頭挑子上有個臉盆架,架子上還飄著手巾呢!我還見過他捏的打糖鑼的面人,小販挑的擔子只有半個火柴盒大小,擺上了三個假面具,孫悟空、關雲長、還有《女起解》裏的崇公道,每個都只有黃豆大,可是捏得惟妙惟肖。正因為這樣,所以很多人點名要他捏三百六十行。

聽說有一次,一位女顧客要他按照自己的形象捏個面人,他便當眾捏了起來。不到半個時辰,一個穿著翻毛皮大衣,穿高跟鞋的女人就呈現在觀眾面前了,不僅與那位女顧客形神畢肖,而且手上戴著戒指,手裏還舉著大糖葫蘆、空竹、風箏、氣球,一看就知道這是剛從廠甸回來的遊人。不僅那位女顧客分外滿意,連聲道謝,圍觀者亦無不稱絕。

1929年他在北京看見過孫中山的出殯的行列,前後六十四杠,還有大小棚車,出殯的行列前面走到西四大街,後面還在西直門。後來他就憑記憶捏出了這樣一個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出殯行列。這是我所見過的面人藝術中的最傑出的作品了。

還有一種吹糖人的藝人,他們能用麥芽糖飴(就是糖稀)吹出各種人物,色彩雖然是一色駝黃,不若面人那樣絢麗,但卻另具淳樸的民間藝術特色。他們所吹制的耗子(老鼠)偷油,猴拉稀,黃鼠狼拉雞,鷸蚌相爭等一類的動物都頗能引起兒童們極大興趣。如耗子偷油是塑造一只老鼠,俯身向下,貪婪地望著壇口內的香油,真是垂涎欲滴,其神情姿態,惟妙惟肖。

糖人既是糖稀吹成,當然也可以吃,不少頭皮的兒童往往在欣賞了老鼠、猴子之類以後把它們一口吞掉。不過,吹糖人的已把糖飴一再吹捏,孩子們把它吃掉,確是很不衛生的事。所以必須取締。據說面人郎、面人湯的後裔們又已將祖傳技藝,發揚而光大之,博得了國外人仕的贊譽!


‘鬃人兒’與‘毛猴兒’


北京的鬃人兒,是清朝末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玩具,因其歷時不長,故在記述北京歲時風物的古籍中均無記載。

所謂鬃人兒,是民間玩具藝人根據京劇和皮影戲創造的一種能夠舞動的戲曲或花會人物。其骨架用豬鬃紮成圓錐狀,頭部為彩塑,骨架外面套上五顏六色的古典服裝,手持兵器或團扇等物,並按照戲曲演員亮相架勢或小車會人物的舞蹈動作制成各種姿勢的塑像,可謂集京劇臉譜和戲劇服裝於一身。

一套鬃人兒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劇中或花會中主要角色的人數。例如一套《三岔口》的鬃人兒,只有店主劉利華和任堂惠。將這兩個鬃人兒置於銅盤內,以木棍敲銅盤,人物借著豬鬃的彈性,立即揮起兵器,舞動自如,一招一式,攻防分明,逗得圍觀者忍俊不禁,故有銅盤好戲之稱。

民國初年在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等廟會上出售的鬃人兒,其服裝系用紙剪成,所繪花紋簡單而粗獷。至第二代傳人王漢卿,改用絹、綢、緞裁制服裝,並對彩繪刻意求工。近期的王氏傳人白大成,對舊工藝作進一步革新,將鬃人兒圓錐體的底部改為雙腳或單腳(另一腳懸空),並根據力學原理使豬鬃的排列順序和方向富於變化。這種運用新工藝制作出來的鬃人兒,受震後舞動得更加靈巧,已成為國際玩具市場的暢銷貨。

北京的毛猴兒,比鬃人兒的資格老得多。這種古樸的民間玩意兒,小巧玲瓏,生動活潑、並給人一種強烈的幽默感。它是用辛夷、蟬蛻、木通這三種藥材做成的人格化的小猴兒。辛夷一名木筆,為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入藥用其未開之花蕾。《本草衍義》謂辛夷花未開時,苞上有毛,尖長加筆。用它作猴兒的軀幹,頗為相似。用蟬蛻的口器和節肢兩部分作猴頭與四肢,亦極相像。至於木通,入藥切成薄片後即卷成圓錐狀,用作毛猴兒的草帽或雨傘,都很得當。

這種傳統的北京民間工藝,內容豐富多彩,既表現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又反映了拜年、祝壽、堂會、娶親、出殯、踏青等風俗與韻事。

毛猴兒論組出售,每組少則兩三個,多則十幾個乃至數十個,粘在紙板上或置於玻璃罩內,它做工精細而價錢便宜,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把玩而不忍釋手。


老北京人的鳥趣


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業外,總不忘玩樂,而且講究玩出水平,樂得痛快。就拿養鳥迷來說,十之八九因入迷而精通,因精通而自得其樂,因自得其樂而長壽。

老北京鳥迷是一支龐大的男士隊伍。各府王爺、朝廷重臣、文苑名士乃至販夫走卒無所不包;由古稀老翁、壯年大漢、翩翩少年乃至黃口小兒無所不有。這成千上萬的鳥迷連同他們各有絕唱的小鳥以及來歷不凡的種種鳥具,足足為北京的文化寶庫蘊蓄了一串串燦爛的明珠。

鳥迷們所精心飼養的小鳥,可分為鳴叫、觀賞、技藝、狩獵四大類。鳴叫類如百靈、紅子;觀賞類如鸚鵡、靛頦兒;技藝類如撲雕、交嘴;狩獵類如黃鷹、伯勞。其中,以鳴叫類最為普遍,最富樂趣,最受鳥迷青睞。而迷醉於鳴叫類之鳥者,因其身份不同而各異,一般而言,文人多喜養百靈,無須天天遛鳥亦鳴叫不已;即使遛之,亦不必擺動籠子。武夫則多喜養畫眉,不僅每日須起早遛鳥,而且要腆著胸脯邁著黃瓜架的步子將籠底擺動起來,透出十足的尚武精神。此即俗謂文百靈武畫眉者是也。

鳥迷們地位差異雖大,但只要提著鳥籠一路同行或坐在茶館裏,便肩膀齊是弟兄,彼此暢談養鳥之道,氣氛活躍而祥和,感情豐富而真摯,絕無高低貴賤之分。

既然是鳥迷,故對其所養之鳥無不視為掌上明珠。鳥迷中之富人,為架過來他人一只好鳥或一堂名罐兒,花五六百塊大洋在所不惜;鳥一旦死亡或失盜,其憂憤之情如喪考妣。鳥迷中之窮人,寧肯自己挨餓也不能給鳥斷食;寧可將破家盡其所有當賣一空,也絕不輕易撒手籠中之鳥。更有長年累月與鳥為伴而終身不娶者;雖不可思議,實則不乏其人。

鳥具的考究,是鳥迷們另一精神寄托。籠子講究合竹(竹皮相合)細條,工精而美觀;籠鉤講究銅銀合金,出自首飾樓,光澤而柔潤,經久不生銹斑;烏杠講究紅木或金星烏木,華麗而顯富貴氣質;蓋板兒(籠頂上之圓銅片)講究精雕細刻吉祥圖案,古色古香,耐人尋味;鳥食罐講究薄胎細瓷,彩色純正,畫工精美之官窯出品。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這一提溜(鳥迷用語),金碧輝煌,皆能工巧匠之傑作,凡得之者無不格外寶之以圖爭奇爭勝。

老北京的鳥迷們,無一好睡懶覺者,當一般人還在夢鄉時,他們已然提著鳥籠穿街過巷閑步十余裏,並不約而同地聚會於茶館,各自沏上一壺小葉茶,一來歇歇腿兒,二來互相聽聽鳥叫,或彼此欣賞一會兒對方的鳥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清晨的茶館,既是人的樂園,又是鳥的樂園。茶桌上,屋檐下,窗戶前,入眼皆是鳥籠,入耳均為鳥鳴。黃鳥的七字炸,紅子的腔腔音,百靈的家雀噪林,畫眉的學小孩器,藍靛頦的鴛鴦音:種種妙囀之音,此起彼伏,爭鳴不已。鳥樂不已,其主人更樂而不已。於是借著興頭兒,互相談談茶經,論論鳥道,讓讓鼻煙,敘敘家常,訴訴苦衷,聊聊新聞;無論相識者與不相識者,多年的老友還是初交,只要是養鳥者,相見總是滿面春風,有一股發自內心的親熱勁兒。

深諳鳥道的茶客,在眾人中享有極高的威信;茶館掌櫃為圖贏利,更對其百般奉承,見面必點頭哈腰,開言必稱某某爺。凡精於鳥道者,其所養紅子、百靈等鳥不僅有好音兒,而且全是套子活。就百靈而言,以能叫十三套者為上品,其順序依次是:家崔噪林、山喜鵲、紅子、公雞打鳴、母雞下蛋、胡肖、小燕、小貓、家喜鵲、鷂鷹、靛頦蕊兒、葦柞子、黃鳥套與畫眉絡兒、胡伯勞交尾兒。無論模仿哪一種鳥叫,均有一系列變化之音調,故曰套和套子活。

每年春秋雨季,茶館掌櫃均以花箋紅封請帖邀請養有套子活鳥者蒞臨茶館,輪流主持串套,為眾人所養之一般鳥押音(亦稱押口)。串套前三日,茶館門口即貼出大紅告示,如同戲院門前的海報一般,以工工整整的楷書寫明日期、被邀請者姓名以及鳥之品種。屆時,鳥迷紛至沓來,茶館內外座無虛席,每人面前一張鳥籠,一壺香茶,既給各自的小鳥押音,又可同時大飽耳福。平素人聲鼎沸的茶館,此進此刻竟無敢喧嘩者,無論老少皆靜心細聽每一套叫音的內容與微末的變化,咀嚼其中的韻味,從羽族世界中擷取人間生活的溫馨。

鳥迷若獲得一只成套鳴叫的好鳥,真比得個兒子或孫子還高興。君子勿奪人之美這句古訓,對鳥迷來說並無絲毫約束力,只要看到或聽到別人有好鳥,就必須出高價求購;對方倘若愛不釋手,則亦必多方求助朋友從中說合,並慷慨解囊,請對方及說合者下館子吃飯。花二三百塊大洋弄一只好鳥,對老北京的鳥迷們來說,實為尋常之事。


玩交嘴雀


余小時每於秋冬易節之際,總喜歡玩交嘴雀。交嘴雀是一種體長約16厘米、體現大部為紫紅色或黃綠色的可愛的小型候鳥,因其上下尖反曲交叉,故名交嘴雀。這種小鳥並不像黃雀或紅點頭那樣具有天然一條靈巧的歌喉,為了藏拙,從來不肯輕易叫一聲,然而,它卻極易被人馴服;一旦馴熟之後,即可在主人的指揮下,表演一整套精彩的雜技,因而也就頗受孩子們的喜愛。

中國東北或河北山區的松樹林,是交嘴雀繁殖與生活的樂園,但當寒冬即將侵襲北方蒼茫大地的時候,它們便挈婦將雛、成群結隊地徙往溫暖的長江流域。不幸的是:每當它們飛經北京的時候,為了覓食,往往誤入鳥販子的羅網,繼而變成公子哥兒的玩物。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就有京師十月玩交嘴雀的記載,可見交嘴雀作為玩物是古已有之的了。

舊時在隆福寺或土地廟的鳥市上,花幾枚銅錢便可買一只很好看的交嘴雀。乍買來時,它野性很大,必須捆上翅膀、戴上脖鎖兒(銅絲制成的小鎖鏈),架在一根尺余長的荊條上,謂之上架。主人必須終日與鳥兒形影不離,頻頻餵以食水。旬余,即可解開翅膀,投入由簡而繁的訓練。

交嘴雀的叼技非常高超。主人把小紙旗、小鈴鐺、彩綢條以及燙有小窟窿的胡桃等物通通放進一只特制的紅色小紙箱裏,置於高遠處。只要嗨的一聲令下,交嘴雀便展翅飛奔紙箱,以它銳利而靈巧的擰開箱口的插銷,待箱蓋兒啪的一聲彈開後,依次轉內中的玩意兒叼在主人手裏,從而獲得幾粒蘇子、小麻子或葵花子的微薄獎賞。

最為精彩的是叨八卦。所謂八卦,是以馬糞紙糊成的無底八棱■,高三寸,頂部中心穿一針孔,另具二至三張略小於八梭■周長的硬紙片,每張紙片的中心與八條棱邊處皆穿細孔,各以棉線或曲別針固定九個小紙旗;位於中心的小旗兒紅色,余皆綠色,而後以雙股棉線及曲別針將硬紙片層層懸於棱■內。

主人將八卦懸於樹上,嗨!聲一落,交嘴雀便將外層八個綠旗順序叼給主人,那速度如流星,似閃電,令人眼花繚亂;及至最後叼中心部位的紅旗時,由於伸出了被曲別針所夾住的棉線,外層的八卦圓形立即脫離八梭■,忽忽悠悠地飄落下來;就在圍觀者情不自禁地交口稱好的時候,交嘴雀已然又奉主人之命繼續叼第二層卦形上的小旗了。

 

冬日鬥蟋蟀

昔日的北京城,每至隆冬,經常是寒風凜冽,瑞雪皚皚。莫說人總愛躲進小屋向火,就是剛換出厚厚絨毛的貓與狗,也總是被凍得渾身瑟縮著。然而令人驚詫的是:在諸多朱門中,尚可看到一對對號稱將軍的蟋蟀,在古老的鬥盆中鏖戰不已,勝者振翅瞿瞿長鳴,著實為冷峭的嚴冬平添了勃勃生氣,給人們帶來了樂趣。

蟋蟀素有百日蟲之稱,其絕大部分自白露節被捕捉後,最多活至農歷十月下旬即僵死。而北京善養蟋蟀的高手,諸如清室貴胄濤貝勒(載濤),清王朝的公爺德君如,以及博得金霸王美號的著名銅錘花臉金少山等人,每至深秋必以蟹肉、蝦仁、生羊肝等精細食物飼養異品蟋蟀,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凡戰而勝之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

被封為將軍的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從數百條鳴蟲中精選所得的上品,其名曰金絲額,曰朱砂頂,曰三段錦,曰琵琶翅,曰香獅子種種雅號,不勝記之,而色與形之變異,尤難盡其詳。

諸般名蟲必用鐫有淡園主人、恭信主人等字樣的青白色泥罐兒貯之。罐質撫之如綢緞,叩之似金石。每只上好的養罐裏,必須放置一個扇面形的小過籠,作為雌雄蟋蟀求愛交尾的洞房。

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鬥盆,彼此便用纖細的觸須尋覓情敵,剎那間相遇,遂同時張開兩扇大牙拼命地廝殺,大有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的英雄氣概。如此低等而渺小的昆蟲,格鬥的戰術與姿勢竟然千變萬化;忽而擰成一個麻花扣,忽而對頂成鐵板橋,忽而咬抱著連續翻滾出幾個漂亮的獅子滾繡球,忽而猛一口將對方咬翻按於盆底來一個餓虎撲食這種激烈的咬鬥,往往持續幾分鐘、十幾分鐘甚至二十余分鐘,每每令圍觀的鬥客拍案叫絕。

二蟲鏖戰,彼此皆有傷殘,或傷須,或折尾,或掉腿,或被咬裂頭項與腹部而滿罐流湯(相當於血液)。重傷者自然甘拜下風,逃之夭夭;而上風者則振翅長鳴。這種勝利後的歡唱,似乎是在向洞房中的愛妻報喜,又似是在向精心飼養自己的主人請功。這時,其主人更是欣欣然有喜色,於是備酒歡宴觀戰諸公,以蟲為題,限韻賦詩,陶醉於歡樂之中。

Views: 1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