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雨,悒鬱而又固執地傾瀉著。那淙淙的細語正編織著一種幻境,使人想起遼廓的江村,小樓一角,雨聲正酣,從窗外望去,朦朦朧朧,有如張著紗幕,遠山巔水墨畫似的逐漸融化,終於跟雨雲融合作一處。我又記起故鄉的烏篷船,夜雨漸漸地敲著竹篷,船頭水聲汩汩。─—可是一睜眼我卻看見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狹窄的斗室。
誰家的無線電,正在起勁地唱著。─—像是揶揄。
氣壓低得叫人窒息,黃梅季特有的感覺,彷彿一個觸著蛛網的飛蟲,身心都緊貼在那粘性的絲縷上。推開半閉的窗,雨絲就悄悄地飛進來,撲到臉上,送來一點並不愉快的涼意。…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April 7, 2016 at 12:49pm — No Comments
人力車拉過幽黯的街道,迎著一片輝煌,從電燈牌樓底下穿進了巷口。巷子曲折而深邃,使陌生人著迷。因為白天下過雨,車輪軋轢中時而夾著水聲,路燈下反射出一帶的泥濘和積渚,我們就這麼轉彎抹角地到了滬西俱樂部。
燈光如晝,戎裝的守衛在門口楞起眼珠,注視著面生的來客。
一進門,最先刺進聽覺的是尖銳而悠長的喊聲,尾音向上直竄,彷彿一聲驚呼。樓上樓下連接著寬敞的房子,屋裡空空落落,除了些沙發几案,並沒有多少通常的陳設,只是每一間都有好幾張「台子」,人頭濟濟,正在集中心神捕捉那狡兔似的命運。…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April 4, 2016 at 11:52am — No Comments
巷,是城市建築藝術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沖淡的圖畫。
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你要在這種城市裡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機會看見她,接觸到她優嫻貞靜的風度。它不是鄉村的陋巷,湫隘破敗,泥濘坎坷,雜草亂生,兩旁還排列著錯落的糞缸。它也不是上海的裡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小販憧憧來往,黝黯的小門邊,不時走出一些趿著拖鞋的女子,頭髮亂似臨風飛舞的秋蓬,眼睛裡網滿紅絲,臉上殘留著不調和的隔夜脂粉,頹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April 2, 2016 at 11:12am — No Comments
西苓逝去已經半年多了。早就許了心願,要寫點紀念文字,可是一提筆總覺得筆尖沉重,反而無話可說。在戰爭中,過多的生離死別刺激著我們,使情感日漸麻木,西苓的死訊就沒有使我流過一滴淚。可是許久以來,他的影子卻一直在記憶裡浮現,鮮明而且生動。我這才覺得,在麻木的泥淖底下,原來還潛流著這麼脆弱的感情。
這悲哀也不僅僅因為失卻友人。西苓的坦白和可親,自然使人不易淡忘;但稍稍熟悉中國電影界情形的,怕誰都有一個更其痛切的聯想:西苓的去世,對荒蕪的影壇是一個何等巨大的損失!
人世有什麼比這更值得惋惜的:一個應當活著的年輕人,卻為疾病所俘虜,僅僅兩三天工夫,一撒手就帶走了一切,愛情、事業、彩虹似的理想………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29, 2016 at 2:38pm — No Comments
戰鬥又談何容易,但私淑的心情卻是有的,由於自幼看著忠厚勞苦的母親受人欺凌而死,小妹失恃漂泊而死,而我也就是漂泊於欺凌者群之間的一個,以沉默為反抗,日積月累,便釀成了一副戇脾氣。這是昇華吧,但欺凌者群也有「昇華」的,我們不是感到窒息嗎?—— 周木齋:《消長集·前記》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午後,在武定路一家殯儀館裡,我參加了一個亡友的喪儀。這朋友是年輕而寂寞的,他和冷酷的社會戰鬥了一生,和纏綿的疾病掙扎了十個月,現在他匆促地放下一切,悄然走了。
人是社會的生物 ─— 我們生活在流光的海裡,人的海裡,愛與憎,擁抱與鬥爭,使人間悲喜交織,充滿著大熱鬧。然而人們有時是極其寂寞的 ─— 寂寞地生下來,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戰鬥,然後寂寞地死去。…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26, 2016 at 7:15pm — No Comments
我滿懷著敬畏之感,沿著阿爾福克斯兩旁長滿茂盛樹葉的小道向前行走。接著,看到一座美麗的房子如鳥巢般,坐落在橡樹環繞的峽谷之中。這時,我想起了當年柯勒律治與華茲華斯在這裏一起散步的情景。年少輕狂時,那些美好的記憶,在平淡不驚的日子中一點點積澱,直到後來,他們一起享受成名的快樂,並合作完成了清新而可愛的著名抒情詩。…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23, 2016 at 7:06pm — No Comments
這樣的旅行方式,讓我常常想起一個有效的反駁,它出自於一位聰明的女士,在她反駁其表妹時,便采用了這樣一種方式。表妹剛從印度旅行回來,覺得自己滿肚子都是奇異的旅行經驗。早餐時,表妹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印度社會生活妙趣橫生的描述當中,而早餐之後,表妹還準備著繼續自己的感情抒發。
此時,她從房間走出來,拿出一些布道文章、一本記事的本子、還有一支筆。她說:“莫德,你說的這些可都是精華啊!不能任其消失,你必須要將自己想要說的每個詞語都記錄下來。”但是,表妹實際能寫下來的手稿內容,卻是極為有限。同時,她也不必再為表妹的絮叨而煩惱。這樣一個經典的反駁方式,其中所蘊涵的哲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23, 2016 at 3:49pm — No Comments
不少人心中還會存在這些疑問:難道幽默存在的基礎就是一種自私的自我安全感的滿足嗎?當一個人在面對著奇異、古怪、破碎、不安或夢幻的事物而發笑時,難道個中主因是這些事物增強了我們對自身健康與安全感的感知嗎?其實,我並不是說這就是現代社會所結出來的幽默之花。
但是,換一種角度來思考,難道這就不可能是幽默產生的根源嗎?難道讓我們發笑的前提,不是對樂趣感知的一種純粹孩童式與自私的沖動嗎?這並非源於別人所遭受的苦難,而是在於感覺所有扭曲的事物都集中於一點上了。因為我們會常常覺得覺得,至少我們暫時要比別人更加幸福。小孩子發笑,並非完全因為其感到快樂,當他處於極度快樂之時,也是最為嚴肅與正經的時候。但是,當小孩子深深感知到自己的健康與安全時,就會大笑起來,正如他被別人搔癢時所感受到愉悅的“痛苦”一般。然而,正是這種輕微的不安,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自身的健康。…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18, 2016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我認為,站在倫理的角度分析,幽默本身並沒有獲得其應有的聲譽。幽默能讓人免於自大,而信念、希望與博愛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在聖三一圖書館的一堵矮墻上,一位劍橋大學的女學生發現有四幅寓言式的人物畫像。出於女性慣有的錯誤直覺,她認為男生都喜歡對事物解釋一番,於是,她覺得有必要讓這些學識淵博之人作出一個解釋。然後,她便勇敢地問一個名叫傑克的男生:“嘿,傑克,這些人是誰啊?”傑克也是第一次看到這些人物的畫像,想了一下,笑著說:“這分別是信念、希望、博愛,當然,還有……”
“但是,還有一個呢?”女生問道。…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March 16, 2016 at 6:06pm — No Comments
在一群友好與上進的朋友當中,存在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懶散”,這也就是我經常提到的中產階級職業化的“懶散”。他們當中的這些人,過分看重成功,只樂於與成功或顯貴之人交朋友。隨著彼此交往的加深,他們開始感到對方的缺點帶給各自的不愉快,但卻對自身的缺點一無所知,結果就造成了在一些問題上持續不休的磕磕碰碰。倘若雙方都能開誠布公,坦率地承認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其實也是無傷大雅的。然而,他們卻都急於向別人展示自己完美無瑕的一面,想要證明自己要比對方在想象中更為無私。介於這種思想,彼此之間便難以達成共識。在他們相處到一定程度之後,即使雙方都有不錯的性情,但機器摩擦的“折損度”還是會逐漸顯露出來,而友情也會因此逐漸消融。…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February 28, 2016 at 6:57pm — No Comments
法國有一句著名的諺語:若想被愛,先充滿愛。對於這句飽含深意的諺語,許多小孩的腦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輕男女則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聽了之後,先會感到驚訝,接著疑惑這是否真的具有某種價值;老年人則會頷首點頭,深悟其中奧妙,並為自己當年讓機會溜掉而感到後悔,或是遺憾自己虛度光陰於毫無用處的地方。…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February 12, 2016 at 5:54pm — No Comments
若是人們認為我談到這種快樂極為“簡樸”,只是某種極為溫馴與沒有生氣的東西,我也並不想去力爭什麽,因為任何人都有不喜歡的自由,但我只是想強調,其實,這些快樂對任何人都有所幫助。追求社會上的影響力與成功之所以如此膚淺,是因為平凡的生活畢竟是大多數人共同擁有,想要扭轉這一現象,除非歷史的車輪從後往前滾。我們不能按照德意誌諸侯國的軍隊那樣組織社會,即由24個官員組成,再裝飾一些軍隊,分出八個下士,以為這樣就是一支正規軍了。其實,成功的人總是少數。我所青睞的成功,應該是順其自然地分給那些本該獲得的人。那麽,一些沒有成功的人,就要在自己的思想中將“成功”二字剔除,因為懷抱一個無法達成的理想,其本身沒有多大的存在意義,反而打擊了自己尋找快樂的本能,而且在嘗試成功的過程中,也會充滿各種痛苦與不滿。…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February 7, 2016 at 10:12pm — No Comments
我所理解的生活理念應該是,可以在很簡單的情形下,活得很充實,具有洞察力、為人友善、充滿快樂。並且每天都能懷著愉悅的心情去工作,不再視自己的能力為重中之重,而是從大千世界中感受無盡的樂趣。
我一直在試圖描述一種安靜的生活,也曾嘗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描述這種生活,而且想寫下這種被我描述的生活。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呢?就是不吵鬧、不喧囂的生活,在這種生活裏,人們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安靜地思考。…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February 2, 2016 at 5:56pm — No Comments
當我佇立在這條靜靜流淌的河的岸邊,看到水面上漂浮著的那些莎草、柳草,視野延伸到寬闊的平原,河水流向歸至了劍橋。於此,我便陷入了沈思中,往日這段悲烈的歷史,仿佛就在眼前拂過,多麽讓人觳觫。…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January 30,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譯者推介:《仰望星空》(At Large)的作者是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並在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15-1925年間,他為莫德林學院院長,1906年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January 26, 2016 at 7: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