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法國有一句著名的諺語:若想被愛,先充滿愛。對於這句飽含深意的諺語,許多小孩的腦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輕男女則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聽了之後,先會感到驚訝,接著疑惑這是否真的具有某種價值;老年人則會頷首點頭,深悟其中奧妙,並為自己當年讓機會溜掉而感到後悔,或是遺憾自己虛度光陰於毫無用處的地方。
法國有一句著名的諺語:若想被愛,先充滿愛。對於這句飽含深意的諺語,許多小孩的腦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輕男女則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聽了之後,先會感到驚訝,接著疑惑這是否真的具有某種價值;老年人則會頷首點頭,深悟其中奧妙,並為自己當年讓機會溜掉而感到後悔,或是遺憾自己虛度光陰於毫無用處的地方。實際上,許多有理想的人,在人生起步階段也並不一定想過自己是否具有價值的問題,而是覺得這個問題更多只是一種裝飾門面的東西。我們總是覺得,這種考慮正如約瑟夫兒時的夢想一樣,太陽、月亮還有十一顆星星仿佛都在向我們致意,更別提那些雲層了。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給別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美好,感受到自己散發出來的影響力,從而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然而,當我們的人生之路不斷向前延伸時,這種美好的前景卻逐漸黯淡下來。最後,在某個安靜的角落,只要還有一個人向我們點頭致敬,我們也會感到滿足。而至於那十一顆星星,它們壓根就不知道我們的存在,他們也並沒有對我們點頭哈腰!這之後,當我們進一步深思,就會明白自身仿佛極有影響力時,只不過是我們自身過於狂妄罷了,而且財富也只不過是讓我們免於貧窮的護身符,只是讓苦痛與悲傷稍微短暫一些而已。美好的外衣,逐漸蛻變為枯燥與單調。
但是,真正的影響力源於那些無心追求的人;最美好的影響力,則是屬於一些甚至不知道自己擁有如此影響力的人。贊美本身不過只是看上去更加奪目的谷殼而已,然而,谷殼裏面可能包含一顆完整的核,也可能空空如也。但是,妒忌卻恰似一杯毒酒,傷得人體無完膚。我們也真切地意識到,最華麗的皇冠往往落在那些根本無心也並未刻意追求的人頭上。心智清明與無私之人,常常能獲得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所得不到的獎賞。
這個美好理想消逝的過程,時常被稱之為幻滅。對於那些永遠只能看到人生這枚銀幣一面的人而言,美好的消失的確讓他們黯然神傷。當美好幻滅時,他們會因失落與失望而郁郁寡歡。在此基礎上,他們的余生就會逐漸在憤世嫉俗與單調無聊之中慢慢湮沒。但是,這種幻滅,甚至可以誇張地言為羞辱,對於胸襟廣闊的人,對於一些虛榮心不強的人而言,卻是世上最具價值與美好的事情。因為這種幻滅讓他們從此意識到,偉大的禮物是真實與實在的東西,他們必須讓自己努力去達到某種層次,才懂得真正擁有,而不是要一味地陷入追求本身,進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也許,這些人會懷著謙卑與希望的虔誠,重新開始人生的工作與生活。倘若他們無法挽回過往的種種,無法彌補逝去的錯誤,他們也不會繼續在無謂的遺憾中蹉跎歲月,反而會為僅存的愛意與溫柔而感激上蒼賜予了自己幸福的本源。畢竟,他們真切地活過,經歷了人世的風雨,盡管這一切都未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但是,他們依然會抱有一顆感恩之心。也許,理想就在前方不遠吧,但誰又知道它在何處呢,誰又知道它在哪兒朝自己招手呢?因此,我們應該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但是這個開始卻在任何時候。無時無刻,我們都在出發;時時刻刻,我們都在準備著出發。
在社會上,有很多哲學家煞費苦心地想要追溯人類所有情感最原始的狀態。誠然,就生活中最為親密關系的男女之愛、母子之愛而言,也都夾雜著生理、本能與原始的情愫。但是,有一點卻不容忽視,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尚有許多未加分析與厘清的關系。有些關系存在的基礎,並非是生理的欲望或者出於保護的本能,也並非建立在與任何利益或是收益的希望之上。各種各樣的情感都可能有助於加強、鞏固這些關系,乃至成為維系這些關系的紐帶。但是,在所有關系中,有一種關系最為基礎,卻又最為簡單與重要,那就是友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存於那些可以患難與共、同甘共苦的人。生命因為有了朋友,無論遠近,而變得更加甜美、圓滿、宏大。人活一輩子,若身邊有幾個朋友相伴,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情。即便不能與朋友長相廝守,但是這些朋友都會在遠方守候彼此的情誼。這些朋友會通過書信的往來,分享各自的生活與經驗,通過相互交流,傾吐彼此的仰慕之情,增進雙方的情意。因為利用別人而得不到朋友的人,便失去了活著的基礎,幸福也沒有棲身之處。若想得到幾個朋友,在交往中萬萬不可摻雜私利、嫉妒、利用等卑鄙行為,因為交友這種行為本身與朋友所具有的利用價值並無關系。如果朋友具有高尚的品質,我們為此而敬重他;若朋友身上有明顯的缺點或毛病,我們要學著去包容,甚至忽視這些缺點。我們要常想,我結交的是朋友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言行,或是他還沒有說出來的秘密。掌握了這些,再去交友,這就已經足夠了。當然,在這裏,我並非主張人們不分是非黑白,胡亂地結交一些狐朋狗友。
當然,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開始結交的朋友與自己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是即便如此,若我們心中對彼此的敬意猶存的話,這段友情依然能持續保持下去。即使是友情極為深厚的兩個朋友,他們的人生觀也可能大相徑庭。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為朋友辯護,為其辟謠時,這是多大的一種滿足感!印度有一句古老的諺語:雷聲轟轟之時,壞蛋聚在一起。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面臨著共同的危險時,兩個邪惡之人可能會沆瀣一氣。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友情最本質的一點,就是雙方的互相信任。當朋友可能為人不義的謠言滿天飛時,我們要堅信,這一切都動搖不了朋友之間的信任。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會有一種莫名的本能在告訴自己,朋友絕不是那樣的人,朋友絕不會去做那樣的事。即使確鑿的證據擺在眼前,我們也覺得他只是一時犯錯,絕不會再犯第二次了。對待朋友,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寬宥之心。
也許,在與朋友進行某次會面之後,我們應該向彼此解釋一下,自己的內心充滿本能的神奇。也就是說,為什麽某人會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我們所審視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明顯吸引他人的天賦,也沒有優雅的舉止或是風度,但彼此之間卻存在著某種莫名的紐帶。我們似乎在某時或某地已經一起分享過一些經歷,無論說話還是沈默,同意還是反對,在我們的眼中,都會顯得很有趣。我們也總是會感覺到在某個神秘的境域,朋友充滿了真誠。一位拉丁詩人說過:“有某種東西,我說不上來,但卻牢牢地將你我的命運拴在了一起。”有時,我們與朋友之間也會產生誤會,一時的親密感也很快就消失掉,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那些莫名的心跳,雙手無故的顫抖,都是源於某種更為深刻與重要的情感,這些都是建立在朋友之間的友情上,這其中充滿了精神上的緣由。
當然,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差異之處,每個人在感覺這種相互吸引能力時,會有很大的差別。就我個人而言,當我與陌生人會面時,我總是懷著希望能與之結交成為朋友的心願。也許,某個未來的朋友正坐在我的對面,掛著一副我所期望的笑容。在數千次失望之後,這個希望仍然在心底存在。但是,許多人都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漸少了朋友。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再也沒有那麽多情感可以消耗了,另一方面是我們變得更加小心謹慎了。但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我們越發意識到,友情背後所蘊涵的責任感。因為我們不願意再去承擔更多的責任,許多人缺乏了之前的浪漫氣息,卻活得更為自由自在。加之,有些本來能成為朋友的人,卻在與我們的交往上表現得冷漠相待。還有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再也難以接受新的觀點和新鮮事物,而將自己縮成“刺猬”,使得自己與陌生人之間隔了一層難以拆卸的心墻。也許,上述理由都難以稱得上比較好的托辭,但是不管出於何種理由,我們還是越來越少地嘗試著結交新朋友。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許是我們已經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某種觀點,就死死地堅守那個觀點,然後再將別人套進自己的這種觀點之中,而不是根據不同人的性格而改變。但是即便這樣,一些胸襟廣闊與心靈善良的人仍會繼續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子,不因年齡的增長而停滯,也不因對事物的認識意見相左而舍棄本能成為朋友的人。」
正如我所說的,友誼的類別也是難以盡數的。友情的發端,可能只是從一種習慣或是近似行為中產生單純的同誌情感。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與人形成這種關系。史蒂文森曾說:“謙虛的人會發現,其實找到友情是非常容易的。”他的意思是,若某人慷慨大方、為人仁慈,那麽,他就不會發出“為什麽自己生活的圈子會如此的狹隘”這樣的感慨,也不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缺乏人情味。其實,我們可從朋友那裏找到最好的一面,看到普通人可愛的一面,類似於這種友情可能激發出最為美好與純粹的忠誠感。有人曾說,在一些村莊裏,若是將長久以來套在公牛脖子上的軛拿掉,公牛就會日漸消瘦,甚至因此而“郁郁而終”。有時候,人類的友情就是以血緣紐帶來維系的,比如兄弟姐妹間的親情。有時,婚姻也會讓戀情演變成類似於親人的感覺,這是一件相當平靜、美好與值得祝福的事情。
友情也存在無數的層次,正如老與幼、師長與學生、父母與孩子、護士與嬰兒、雇主與員工等關系,所有這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不平等的友情,但卻可能觸發最深刻與純潔的友情。例如,卡萊爾之於父母,博斯韋爾之於約翰遜,斯坦利之於阿諾德。這種典型而又重要的友情,直到最後被兩位年齡相差不大、同性之間、奉獻與關懷的友誼所取代。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種類型的友情,許多都是在中小學或是大學期間形成的,通常在某段時間之後,就會以自然的速度逐漸地消退,消退的原因,是因為這種友情建立在彼此生活與思想相似之處,而這一紐帶被將來組建的家庭、地域的分離所隔離,那麽兩人就會漸行漸遠。但是彼此的情意有時反而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拉近。婚姻通常是埋葬這些友情的重要原因,周遭的環境一般也都會扼殺掉這種友誼的存在。除非有某種持續的思想或觀念上的交流,年歲的增大會逐漸拉大雙方的分歧。但也有如紐曼與菲茨傑拉德那樣的情形,能將這種具有浪漫氣質的友情持續到人生的最後。
有位老牧師的女兒,曾告訴了我一件關於這種友誼結束的故事,讓人聽後頓感悲傷。同時這也是十分典型的個案。她的父親與另一位年老的教士在少年時期,曾是一對忠誠的朋友。後來,人事變遷,雙方很長時間都沒有了聯系。在接近三十年音訊全無之後,這兩個曾經要好的朋友相聚了。那位老教士按照約定,前往牧師的住處,然而,隨著見面時間的臨近,牧師明顯焦急起來,口中還時刻嘮叨著精心準備的會面,相信一定會讓雙方都能感到快樂。他要讓這位訪客感到賓至如歸。他的女兒每天早上帶著教士出去散步,他的妻子下午則帶他出去兜風,牧師本人則與兒子一起待在煙室裏。到了晚上,老牧師覺得自己再也不能為了這位訪客而打破以往的生活習慣,或是再為娛樂一位客人而讓自己的精神倍感負擔,終於,他只在晚餐上與那位三十年來未曾謀面的少年夥伴見了一面。兩位久違重逢的朋友,在這之後再也沒有說過話,當會面結束之後,牧師談起這位少年的朋友時,難掩同情與失望的神色。他說,“可憐的哈裏啊!他老得可真快啊。我從沒見過一個人改變會如此之大,興趣變得如此之狹隘。我親愛的朋友,他失去了當年的幽默,也罷,也罷……無論怎樣,見到他也挺高興的。對於我倆的重逢,他也顯得挺焦急的。我想,這對於他來說,顯得更難熬。在一間陌生的房子裏,他變得不知所措,說起話來支支吾吾。可憐的老哈裏啊!當年三十歲的他,真是雄姿英發啊!”說罷,牧師不勝唏噓。
還有,撒克利在談到與菲茨傑拉德在大學的一段時光時,感慨地說:“當時,我們的友情是多麽富於激情啊!”這句話,暗含著某種憂郁之情,表達了對當年朋友之間那種無邪的純真友情的回憶。撒克利話裏有話,他暗示自己與朋友那種熱烈的情感,已經從自己現在的生命中消失,也許,這麽多年來,他已經習慣了自己用那雙善於洞察的雙眼,去探究人的心靈,鉆研人心靈中似是而非的一面。他擁有著寄予希望的權利,但是夢想與現實讓他不得不作出一個對比,也就造成了心理的落差,使得他不再想繼續當年的友誼。倘若曾經這種如火的熱情、激烈的敬仰、憐憫的同情心在人們心中死去,難道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不應該感到羞恥嗎,難道我們當中的每一分子不應該感到惋惜嗎?
讓自我始終保持著青春的活力,讓周圍的事物都彌漫著一種充滿活力與浪漫的因子,這難道真的不可能做到嗎?現實的落差告訴人們,能做到的人只有鳳毛麟角。為這個世界增添某種充裕的寬容,某種洶湧的柔情,某種深邃的雙眼,隨著年齡的遞增,相信不少人都能做到,但是相比於原先偏頗的理想主義,相較於而今現實的落差,不少人卻迷失了自我。然而也有不少職業人群,諸如牧師、醫生、老師,在他們身上你會發現,他們看待別人的方式,不是在心靈深處時刻防備,而是在自身情感尖銳與悸動的時候,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許多情形當中,他們的憐憫心,會波及家人,因為他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是最為珍貴和重要的。對許多民族來說,特別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情感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負累,只是被當成某種必須要履行的義務而已。這些都深深紮根於這個民族的性情當中,但這反而讓他們的情感更趨靈活與跳躍。
另一種可能消滅友情的方式,就是許多人都想結交朋友,但卻只想得到朋友之樂,而不願意承擔其中所附帶的責任。在這種自我沈淪的友情之中,我們會發覺,自己其實並不完全喜歡朋友的特點或是性格。朋友之間最難容忍的一點,就是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而且形式次次不同。比如,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性情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心理特征,即會將事物普遍化而且庸俗化。也許,正是這種庸俗化,讓他們在這個講求實用的世界裏,獲得了物質上的成功。用一句直白的話來說,就是許多英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懶惰的心理,也許這就是封建專制殘留的毒液,至今仍在我們的血管中流淌的原因。因此,我們過分崇拜成功,希望受人尊敬,希望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盼望與名人交往。這一切,建立在“利”之上,同時也讓無“利”交往的朋友望而卻步。
我曾記得,兩個原本可以建立友誼的人,卻因為其中一人有我所稱之為“城市”的習氣而破裂。我的意思是,此人對階級所代表的榮耀過分的推崇,這是一個根深蒂固,而且認識偏差的誤區。這個人表現得與一般人不同,他喜歡與有地位的人結交朋友,同時懷著一個從別人身上發現懶惰跡象的欲望。我想,沒有比這種行為與思想更加庸俗、更為原始的了。一般而言,這種行為源於一種錯誤而模糊的認知,卻雜糅了對自身高尚本性屈服之後所產生的天然羞恥感。在這個特殊的例子裏,此人衷心希望能夠擺脫這個誤區,但他卻無法讓自己活得更為高尚一點。因此,他也無法向有地位的人展現自己的殷勤與友善。我想,假如他心中沒有這般齷齪的想法,也就無須花心思去思考這個問題,反而他會真的結交上一些達官顯貴。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