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世界上有好幾個城市叫聖地亞哥,我所說的聖地亞哥是美國南加州臨近墨西哥的那個海濱城市。我有幸遊覽了那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富裕城市,並有幸在朋友的陪同和講解下,細細地逛了該城新建的一處購物中心——是美國近幾年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建築藝術領域中的鮮明體現。
關於後現代主義,原來僅是知道這麼個符號而已,在中國大陸,現代主義似乎仍算是很新潮的東西,所以無論是提倡還是排拒,也都還輪不到後現代主義的份兒。到了後現代主義的發源地美國,我自然很想接觸一下典型的後現代文化,無奈我不通英文,無緣拜讀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著作及文學作品,因而能置身於宏大奇詭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群中,又有朋友作耐心講解,真是興奮不已。…
1993 年2 月20 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島端的世界貿易大廈地下車庫被炸,除死傷多人外,還被迫關閉使用一段時間,損失極巨。
世界貿易大廈的主體是兩座方塔形的等高摩天樓,在紐約是最高建築物,但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比它更高,因而在全美還數不上老大。
五年多以前,我訪美時曾到世貿大廈參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頂樓觀覽廳內的大彈簧。
說是頂樓,其實還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頂層,但作為一般旅遊者,所允許到達的,也就是那地方了。建造時就把它設計成供旅遊者鳥瞰紐約市容的場所,因而那層樓的外墻體幾乎全由落地大玻窗組成,玻窗前面,還有供旅遊者朝外坐觀的長凳,並有投幣即可使用的長筒旋轉望遠鏡。…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1, 2016 at 8:53pm — No Comments
盡管一再有人跟我說:“到了唐人街,就像回到國內一樣。”我在紐約、舊金山的唐人街上徜徉時,卻覺得除了招牌廣告上的中文字,那景觀其實也還是洋味兒的,就是一些飾有亭子頂、雕龍檐、紅漆柱、龍鳳圖案的建築物,也很像是西洋人穿著中國絲綢衣物站立在那裏,究竟還是讓我意識到身在異邦。…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pril 29, 2016 at 3:34pm — No Comments
北京隆福寺街
我不知道該怎麼感謝這條街。這是一條曾經極度繁華而如今已然蕭索的街。它滋養過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我不會因它的沒落而稍減對它的尊重與摯愛。
它與寬闊的北京東四西大街平行。東四西大街更古老的名稱是豬市大街。很多人知道北京前門大街走到底,南邊那兒的路口叫珠市口。珠市口是賣珍珠的路口嗎?據說“珠市”其實是“豬市”的掩飾寫法。老北京人愛面子,比如屎殼郎(一種推糞球貯藏起來當糧食的昆蟲)胡同,會寫成“史可量胡同”,“打狗巷”會寫成“大格巷”,爛面胡同會寫成“爛漫胡同”,等等,但東四牌樓西邊那條街,卻一直坦率地寫著豬市大街的名稱,居住在附近的人們並不以為丟面子,為什麼不丟面子?“要問豬市大街在哪兒?就在隆福寺跟前!”有了隆福寺撐面子,也就不必忌諱豬市的寫法了。…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pril 19, 2016 at 11:47am — No Comments
重慶南岸獅子山
隨著記憶回到童年,我的空間比例感立即變更,我的視平線離地面不足一米,跟我個頭平齊的是家裏那幾只大鵝,我混在它們裏面一起朝花臺那邊搖搖擺擺而去,它們歡快地叫著,我覺得聽明白了它們的話語,是在鼓勵我朝前走,不要怕會從花臺裏爬出來的菜花蛇。
那時候只有大人將我抱起,我才會註意到大人的面容,當我自己在地面上跑來跑去時,我覺得親切的面容主要是那幾只大鵝。我覺得自己跟它們沒多大區別,它們似乎也把我視為同類。
“劉幺!莫讓鵝啄了你!”一個大人走進我身旁,記憶裏沒有她的面容,只有她的大手,很粗糙,很有力,握住了我的胳臂,將我拉往她的懷抱,幾只鵝兄鵝弟抱怨地扇著翅膀,搖晃著讓到一邊。…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pril 6, 2016 at 11:01am — No Comments
北京勁松
每到午後,那居室的窗戶透光度增強,我跟石大媽對坐聊天,就覺得格外愜意。我們的話題,常常集中到一本書上。那是薄薄的一本書,1961年我曾擁有過,在否定一切“舊文化”的狂暴中,又失去了它,但到1981年,我不但重新擁有了它,而且,還買了一冊那年新版的送給了石大媽。
我跟石大媽說起,1979年初,還沒搬到我們住的這棟樓來的時候,曾見到一位法國來的漢學家,他給自己取的漢名叫於儒伯,交談中,談到了這本書,我說可惜現在自己沒有了這本書,也買不到這本書,他就笑道,可以送我一本,不過,那可是法文的,如果我想利用書裏的資料,提出來,他可以把相關片段從法文回譯成中文,送給我。他當然是說著玩兒。試想,以下這些文字中譯法後,再法譯中,會發生怎樣的變異:…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30,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蘭斯是法國西北部的一所名城,城中的聖母大教堂猛一看酷似巴黎聖母院,都屬於哥特式建築,前立面左右各有一座方柱形鏤空塔樓,三聯體的荷瓣式大門後上部有巨大的玫瑰花窗……但細加觀察品味,則會發現若幹獨有的造型,特別是其內縮的荷瓣大門側面的天使雕像,不僅栩栩如生,而且,其中有個偏頭微笑的天使,那笑容仿佛隨時都在吹拂的春風,令觀者心神一爽。這天使的微笑,如今已成了蘭斯吸引旅遊者的一張王牌,以包括中文在內的六種文字的精印旅遊資料上,都以醒目的大字寫著:“請到蘭斯大教堂看天使的微笑!”…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30, 2016 at 4:40pm — No Comments
在紐約,到一家堂皇的電影院看首輪片,到裏面,聞見一股十分熟悉的氣味,走近休息廳的售貨部,才看清原來這裏在出售爆玉米花。
在中國,爆大米花和爆玉米花本是極普通的廉價兒童食品,但近年來,起碼在我定居多年的北京市,它們從食品店中銷聲匿跡了。我曾隨口問過售貨員,是不是因為利潤太低,所以產家不產銷了,回答是:“現在啥都講究現代化,誰還吃那玩意兒呀!”
可是在紐約的現代化電影院中,偏大賣其爆玉米花。那售貨部的玻璃櫃臺裏,大半櫃粗陋的爆玉米花與周圍各種相當精致的設備、器皿相映成趣。買爆玉米花的,我本以為只是兒童或少男少女,想不到買主全是成年人,甚至有步履蹣跚的老人。裝爆玉米花的紙制容器,小的有我們喝啤酒的玻璃杯大;大的,口徑怕是有十多厘米,簡直可以稱作紙桶。…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30, 2016 at 4:30pm — No Comments
我雖然自幼就是個美術愛好者,但既沒有學會繪畫雕塑,也很缺乏美術理論和美術史方面的基本知識。比如對國外出現過的抽象派造型藝術,我就搞不清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兒。這一方面固然是沒見到過多少這方面的作品(就是照片或復制品也過目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抽象派”這個詞兒,多年來在咱們中國似乎已成為空虛、腐朽與墮落的同義語,誰還敢去研究它呢?但我的好奇心倒始終沒有泯滅,總幻想著有那麽一個機會,能親自面對著世界上聞名的抽象派藝術作品,進行一番獨立思考。1979年我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團到羅馬尼亞訪問,在果爾澤縣的特爾古——日伊烏城,竟遇上了這樣一個機會,很值得記敘一番。…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27, 2016 at 8:18am — No Comments
西歐有七個小國,最小的梵蒂岡面積才0.44平方公裏,其次是摩納哥1.9平方公裏,聖馬力諾61平方公裏,列支敦士登160平方公裏,馬爾他316平方公裏,安道爾465平方公裏,盧森堡則“最大”——2586平方公裏。這些小國的國民經濟都以旅遊為主體,如何在“方寸之地”營造出獨特誘人的景觀?這就要格外註意對當地自然生態與人文遺跡的保護,更必須把握好旅遊設施和本地居民生活區與它們的合理配置。七個國家在這方面都有出色的成績,這裏專門介紹一下盧森堡與聖馬力諾的情況。…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6, 2016 at 2:41pm — No Comments
遊覽過著名的楓丹白露宮,戴鶴白說要順路帶我去看望一個同行,車子從公路主道拐出去,順著塞納河畔,沒一會兒就到了一棟爬滿青藤的米色小樓前,原來那是馬拉美(StephaneMallarme)故居。我說馬拉美可是你們法國19世紀著名的象征派詩人啊,我最寫不來的就是詩,怎敢跟他稱同行?戴鶴白說馬拉美曾當過中學教師,這麽算你們難道不是同行嗎?
我饒有興味地參觀了馬拉美的故居。他這棟住宅比富豪之家簡樸,卻又比貧寒之家講究,家具用物都追求雅致品位,用今天中國白領語匯來表達,就是非常地“布波”(布爾喬亞加波希米亞,即又小資又浪漫),住宅前院小巧玲瓏,後院相當寬敞,薔薇籬門,花畦橫斜,樹陰下的休閑椅上仿佛還保留著當年主人與朋友的體溫。馬拉美一生遠離政治旋渦與社會主潮,一直過著平穩閑適的生活,他的憂郁痛苦只來自家族方面的缺失。我對戴鶴白說,除了…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4, 2016 at 9:16am — No Comments
我的法國朋友戴鶴白告訴我,有兩個人的名字一定要記住,因為他們對人類提升生活品質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個是康明基,另一個則是勃呂納梭。我知道英國的康明基是抽水馬桶的發明人,他在1775獲專利,其抽水馬桶的原理結構一直被我們沿用到今天。勃呂納梭呢,我一下子想不起來有什麽功業,戴鶴白就問我記不記得雨果那《悲慘世界》最後的情節?啊,我知道了,他是19世紀巴黎地下水道的總設計師,開創了人類城市科學處理汙水的先河,確實也很偉大。…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2, 2016 at 2:00pm — No Comments
2000年7月14日恰好在巴黎趕上法國國慶,在協和廣場有盛大的閱兵式,受閱的方陣穿過凱旋門,從香榭麗舍大街一隊隊走來,但那個虛熱鬧我以為沒什麽看頭。去塞納河畔吧,那裏總沒逛夠。於是和妻子興致勃勃地順塞納河朝盧浮宮一帶漫步。
塞納河邊的石頭矮墻上,固定著一些漆成綠色的木頭櫃子,大體呈橫臥狀,頂部蓋子朝人行道傾斜,蓋住時用鎖鎖定。這些木櫃外表都比較粗糙,有的更綠漆剝落,似非雅觀。每到日上三竿,櫃主便紛紛來到,打開鐵鎖,支開櫃蓋,變戲法似的,將那木櫃擺弄成一個舊貨攤,主要是展賣舊書刊,其次是舊照片舊明信片舊海報老郵票,再就是一些舊的小古董小紀念品。這些舊貨攤多年來風格不變,成為巴黎一道別有滋味的風景線。我和妻子一路慢慢地觀覽過去。只覺得法國正史、野史的若幹片斷,斑駁雜沓地跳進眼裏,昔日王謝堂前燕,真是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February 11, 2016 at 6:58pm — No Comments
朋友驅車帶我和妻子去凡爾賽,說:“你們可以看看大章魚。”我以前兩次旅法,都曾去凡爾賽觀光,記得那裏有富麗的宮室與蓊翳的森林,何嘗有什麽大章魚?只當他是隨口說笑。及至到達凡爾賽,先在宮室裏轉悠,滿眼金彩,移步驚奢;後到花園裏流連,花圃如錦,噴泉壯觀——可謂美景重溫;只是遠望人工湖渠盡頭,林木依然青翠,眼裏卻似乎少了些高聳厚實的刺激——也還沒怎麽深想。後來朋友又帶我們去大宮殿盡後面的翠安儂宮,這翠安儂宮又分為大宮與小宮,我們先到大翠安儂宮,甫抵宮前廣場,與粉紅色殿柱同時撲入眼簾的,竟是——不錯,只能稱之為:大章魚!…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anuary 27, 2016 at 8:04pm — No Comments
以為一入荷蘭國境便會看見許多的古式風車,結果所見寥寥,只有在專供旅遊者參觀的“風車村”裏,才有一批典型的風車屹立,而且真正開動風磨工作的更僅一兩架罷了。雖然,我也以那田園風車為背景拍了些“到此一遊”照,留下的印象卻很浮泛。倒是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某些車,使我難以忘懷。…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anuary 14,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晚上到一位華僑朋友家裏做客,喝著“科涅克”酒,對坐暢談,我不禁涉及到兩國文化交流上的“逆差”問題。這位朋友的父親是中國血統,母親是奧地利血統,所以能超脫於法國人之上。他對我說:“你沒感覺到嗎?法國人是最驕傲的,巴黎人的自我感覺就更其膨脹。他們驕傲的本錢,不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而在文化方面。他們認為英國的文化早已衰落,意大利雖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軔地,但人文主義畢竟濫觴於法蘭西,其他的歐洲文化不過都是從他們這個中心發散出去的。至於美國文化,一般法國知識分子都看不起,認為美國敗壞了西方文化的聲譽。對於日本,他們只看做‘經濟動物’,固然日本的‘浮世繪’版畫曾對法國近代的美術發展有過刺激,近二十年來日本電影也得到他們一定的承認,但作為一個整體的日本文化,他們也還是瞧不起。對中國文化,古代的一些東西,如老子的《道德經》,敦煌壁畫,盛唐詩歌,明清瓷器……法國的知識界倒是始終保持著興趣,但說穿了也主要是獵奇;對中國的近代、當代文化,普遍是一種淡漠的情緒,骨子裏是根本看不起……”…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anuary 8, 2016 at 7:27pm — No Comments
從法國回來,我給冰心老前輩寫了封信,並隨信寄去了一張從巴黎帶回的盧浮宮畫片。幾天後便接到了她的回信,她在信中說:“得來信,十分高興,怪道許久不得你消息!原來你逛巴黎去了。1937年春,我在那裏住了一百天。你註意到盧浮宮博物館門前大圓壇內的四色郁金香嗎?”
我去巴黎時屆冬令,盧浮宮博物館門前的大圓壇內暫時無花;但我依然看到了郁金香——在宮門外的巨大花棚中。那花棚是個營業性的花木商場,裏面從整株的樹到單枝的花全有供應。在一隅陳列著一片本應在春日開放的郁金香——那杯狀的花朵傲然挺立著,不但有紅、黃、白、紫等單色的花朵,也不僅有單色上灑斑點、帶金線或復瓣變形的花朵,更有若幹盞一朵紛呈四色,令人不禁嘆為觀止。…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anuary 6, 2016 at 12:42pm — No Comments
一位老朋友,半年前下崗後心情一直不好,我應邀訪歐以前去看他,他屋裏書桌上依然放置著刻有“永不言敗”字樣的座右銘,言談間強作慷慨揮灑狀,把我送出門時,我說:“回國後再暢談。”他苦笑道:“那時不知道你還找不找得著我。”我心頭一驚,卻已來不及幫他調整心態。赴歐後我有時想起他來,隱隱地擔心。他的性格屬於剛硬而又內向的一類,此前的人生途程比較平穩,有誌竟成的驕績多,突降忽臨的敗事少,在轉型急速的社會變動裏,他若抱定“永不言敗”的信條,恐怕會應驗“峣峣者易缺”的老話。但我在海外轉悠,新鮮印象紛至沓來,漸漸的也就暫把國內的人事擱放一邊。…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anuary 4, 2016 at 6:37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